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2
目的要求 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3
胁,指胁肋部,在胸壁两侧,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
一、病名 胁,指胁肋部,在胸壁两侧,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 胁痛,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4
历史沿革 胁痛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举痛论》指出了外感胁痛的成因 《素问五邪》强调了“恶血在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出内伤协同的病机。 《内经》对胁痛的贡献: 病因:虽有感受外邪于情志所伤之异,但更强调 寒邪。 病机:突出了气滞不通与淤血阻络。 病位:病证所在脏腑为肝胆。
5
张仲景对胁痛的认识侧重在治法方药上,代表方小柴胡汤。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病位除了肝胆,与肾有关。 严用和认为胁痛成因主要在于情志所伤。 张景岳《景岳全书》中阐明了胁痛不离肝胆,而非尽源于肝胆.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胁痛之属于久痛入络者,善于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选药,颇具巧思,对后世医家颇具影响。
6
胁痛主要见于西医: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脏寄生虫病 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
7
二、病象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证, 疼痛可为刺痛、胀痛、闷痛、窜痛、隐痛等。 三、病位 病位:胁肋 病变脏腑: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8
四、病类 分虚实两类 五、病性 实、 虚、虚实夹杂 六、病程 实证:来势急、病程短 虚症:来势缓、病程长
9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肝胆经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0
七、病因病机 痛 络脉不通 悲哀恼怒 肝气郁结 肝气抑郁 疏泄失司 气阻络痹 情志不舒 邪气外袭 淤血阻络 负重外伤 损伤脉络 气血不畅
阻塞脉络 络脉不通 气滞日久 痛 久卧湿地,湿邪侵胁 日久 肝经湿热 化热 湿热互结 饮食不节,伤脾生湿 肝失疏泄 外邪犯胆,经脉不利 胆腑郁热 煎熬胆汁 聚而为石 嗜食肥甘、湿热熏蒸 肝郁化火,伤肝阴血 水不涵木,肝阴不足 络脉不荣 肝阴不足 劳欲过度 精血亏损 肾精亏损
11
八、诊断: 1、临床表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疼 痛可为刺痛、胀痛、闷痛、窜痛、隐痛等。 2、体征:可有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象
12
九、鉴别诊断: 胸痛:胸部疼痛为主,伴胸闷心悸 胃脘痛:胃脘部疼痛为主,伴返酸, 吞酸嘈杂
13
十、辨证治疗 1、辨外感于内伤: (一)辨证要点:
外感:指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蒸肝胆,失于疏泄,起病急骤,病程短,伴有寒热、口苦、恶心、呕吐。 内伤:肝气郁滞,淤血内阻或肝阴不足引起,起病缓慢,病程长,少见寒热表现。
14
2、辨疼痛性质: 气滞 胀痛,游走性,时痛时止,时轻时重, 情绪变化而增减。 血瘀—刺痛,痛处固定,持续,拒按,入夜尤 甚。 湿热—重着疼痛,痛有定处,持续性疼痛间歇 剧。 阴亏—隐痛,疼痛较轻,绵绵不绝,喜按,劳累后疼痛加剧
15
3、辨病性虚实: 胁 痛 虚 实 辨 表现 实 虚 起病痛势 病程 按压 形体 脉象 起病急痛剧 病程短拒按 体壮 脉实 起病慢 隐痛 病程长喜按 体虚 脉虚
16
(二)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通实、养虚 2、治疗方法: 实证——理气、活血、清热、化湿 虚证——滋阴、养血、柔肝
17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 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加减:
18
瘀血阻络 症状:血瘀胁痛实证症候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旋复花汤加味
19
肝经湿热 症状:胁肋实证症候+肝胆湿热症候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加减:
20
胆腑郁热 症状:胁肋实证症候+胆腑郁热症候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清胆汤 加减:
21
肝阴不足 症状:胁痛虚证症候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一贯煎 加减:
22
十一、其他治法 可配合针灸疗法 1、毫针 2、灸法 3、穴位注射
23
十二、转归预后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 外感——内伤胁痛 治疗得当,预后较好 失治误治可演变它证。如癥、瘕、痞、块,癌证,预后差。
24
十三、预防与调护 1、精神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2、劳逸结合 3、饮食宜清淡有营养食物
25
消脂中药: 虎杖、茵陈、山查、荷叶、泽泻、人参大蒜、丹参、花粉、首乌、姜黄、莪术 枸杞子。
26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