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 6 章 温里剂
2
一、含义 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3
二、适应证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里寒证是寒伤脏腑、经络而发生的病证。其成因不外寒邪直中和寒从中生两个方面。寒主凝滞、收引,易伤阳气,因此无论外入之寒,或是内生之寒,都会导致经脉收引,气血津液凝涩,呈现出阳失温煦,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调等多种病理变化,故里寒证常表现出但寒不热,畏寒踡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苔白脉沉的临床特征。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寒愈盛则阳愈虚,而阳愈虚则寒愈盛,二者常相因为病。里寒证以寒盛为主,不同程度涉及到阳虚;若以阳虚为主者,则属阳虚证,当用补阳之剂治疗。
4
三、分类 由于寒邪所伤脏腑经络不同,临床主证各异,病情轻重缓急有别,所以里寒证又有中焦虚寒、阴盛阳衰、寒凝经脉的区别,故本章方剂相应地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5
四、注意 1使用温里剂时,首应明辨寒热的真假,对于真热假寒证不可误投温里剂,以免火上添油。 2素体阴虚或失血的病人,不可过剂,以防劫阴动血。
3由于寒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与补气药物配伍,使阳复寒散。 4若阴寒太盛出现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热药凉服,或少佐寒凉之品,以防格拒不纳。
6
第 节 温中祛寒 1.适应证:温中祛寒剂,具有温补脾胃阳气以祛除中焦寒邪的作用,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泄泻,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2.组方特点:常以温中散寒药如干姜、桂枝、吴茱萸等与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为主组成方剂。若中焦虚寒,腹痛里急者,常用桂枝汤重加饴糖组方,以温中缓急止痛;若肝胃虚寒,呕逆为主者,则以吴茱萸、生姜为主组方,以温中降逆止呕。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7
理中丸 《伤寒论》
8
【组成】干姜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三两(各9g)
【方歌】理中散寒又温阳, 人参白术草干姜, 主治脾胃虚寒证, 丸不及汤效果良。
9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10
【方解】
11
【配伍特点】温补并用而以温为主。辛热与甘温相配,温中祛寒力增,且有益气健脾之功。
【辨证要点】本方为温阳健脾,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辩证要点。
12
【典型病案】 1.某女,3岁半,1999年11月6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腹泻5天,在市某医院经中西药物治疗后无效,且日渐加重,经人介绍来我院门诊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腹泻为水样大便,日行5~6次,伴纳差,倦怠,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治以温中健脾止泻。
13
处方:党参6g,焦白术6g,干姜3g,炙甘草3g,车前草7g,炒山楂10g,神曲6g。服药2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食欲增加;3剂病告痊愈,复查大便常规正常。(王爱蓉.理中丸加味治疗小儿泄泻5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49)
14
小建中汤 《伤寒论》
15
【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 甘草二两(6g),炙 大枣十二枚(6枚),擘 芍药六两(18g) 生姜切,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方歌】 小建中含桂枝汤, 倍用芍药加饴糖, 温中补虚益气血, 和里缓急调阴阳。
16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挛痛,喜得温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17
【方解】
18
【配伍特点】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辛散与酸收并用,温而不燥,柔而不腻。温中补虚之中体现和里缓急,化生阴阳之中又可调和营卫,药性缓和,用途广泛。
【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腹中挛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19
【类方比较】 方名 比较 小建中汤 理中丸 桂枝汤 组 成 同 炙甘草 异 桂枝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糖 人参 白术 干姜
功 用 温中补虚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温中散寒 健脾益气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 治 虚寒证 中焦虚寒,肝木乘脾所致之腹中挛痛,喜得温按。 主治中焦虚寒,运化失职所致吐利腹痛,口淡不渴,不欲饮食。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表虚证。发热恶寒,汗出脉缓。
20
吴茱萸汤 《伤寒论》
21
【组成】 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生姜六两(18g),切 大枣十二枚(4枚),擘.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 温中补虚止呕良, 肝胃虚寒上逆证, 服用此方胃气降。
22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23
【方解】
24
【配伍特点】肝胃兼治,温补并行;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佐以益气护阴。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后欲呕、或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25
脾胃虚寒夹湿证,侧重于脾阳不足,以腹痛下利为主症。 肝胃虚寒,侧重于胃气上逆,以脘痛呕吐为主症。
理中丸 吴茱萸汤 组成 同 人参 异 白术、干姜、炙甘草 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 温中补虚祛寒 健脾燥湿 降逆止呕 主治 中焦虚寒 脾胃虚寒夹湿证,侧重于脾阳不足,以腹痛下利为主症。 肝胃虚寒,侧重于胃气上逆,以脘痛呕吐为主症。
26
【典型病案】 任某,女,37岁,1982年7月6日初诊。患者述自1982年元月即感头痛、头晕、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经中西医屡治无效,尔后病情逐渐加重,至4、5月间已卧床不起,7月6日由人搀扶来诊。诊时头痛、头晕,耳鸣眼花,项强恶心,呕吐清水,纳差,心下痞塞,吐白色粘液,口干不欲饮,喜食凉物,舌苔薄黄,舌质淡紫有裂纹,齿痕明显,脉数。
27
患者喜食凉物,口干呕吐,舌苔薄黄,脉数,酷似胃热冲逆之候,但细审其舌,虽苔黄舌体有裂纹,但舌质却淡紫,中焦虚寒之象毕露,故舍胃热上逆之假象,认准胃中虚寒之真形,毅然投吴茱萸汤:吴茱萸4.5g,党参10g,生姜9g,大枣3枚。服药4剂,诸症大减。为求速效,7月10日二诊时将方中吴茱萸改为10g,生姜改为20g,药后病人感烦躁、失眠、多梦,又于方中加黄连6g,肉桂5g,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反而加剧。于是重审辨证,再投初诊之方,服5剂而诸症悉除。(刘渡舟等.当代医家论经方.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604)
28
第 节 回阳救逆 1.适应证:适用于阴盛阳衰,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急危重证。病涉心、脾、肾三脏,以少阴心肾为主而尤责于肾阳衰微。症见四肢厥逆 ,精神萎靡,恶寒踡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2.组方特点:常用辛热助阳的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等为主组方,并配伍人参、炙甘草以益气固脱。若阴寒极盛,服热药拒药不纳时,又可反佐苦寒咸润的药物如童便、猪胆汁等以防格拒。代表方如四逆汤、参附汤。
29
四逆汤 《伤寒论》
30
【组成】甘草二两(6g),炙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 四逆汤用草附姜, 回阳救逆基础方, 心肾阳衰寒厥证, 大辛大热救亡阳。
31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32
【方解】
33
【配伍特点】一是大辛大热的姜附组合,回元阳与温中阳并行,先后天并治,脾肾兼顾;二是辛散温燥的姜附与益气甘缓的甘草同用,峻中有缓,散中有收,温中有补。
【辨证要点】本方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34
回阳救急汤 《伤寒六书》
35
【组成】熟附子(9g) 干姜(6g) 人参(6g) 甘草炙(6g) 白术炒(9g ) 肉桂(3g) 陈皮(6g) 五味子(3g) 茯苓(9g) 半夏制(9g)
【方歌】 回阳救急六君会, 桂附二姜与五味, 临服加入麝三厘, 阴寒厥逆一风吹。
36
【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疲欲寐,恶寒踡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37
【方解】
38
【配伍特点】温肾壮阳与健脾益气同施,脾肾并补,相辅相成;芳香辛散与味酸收敛并用,散中有补,发中有收。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寒邪直中三阴 , 真阳衰微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下利腹痛、脉微或无脉为辨证要点。
39
第 节 温经散寒 1.适应证:温经散寒剂,具有温散阴寒、通利血脉的作用,适用于寒凝经脉及阴疽证。前者症见手足厥寒,或痛经、肢体痹痛、冻疮、血痹等;后者见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 2.组方特点:对寒凝经脉证常以温经散寒药如桂枝、细辛与养血活血药如当归、白芍等配伍组成方剂;而对阴疽证则以温补营血、温肾填精药如熟地黄;鹿角胶等与温通血脉、祛散寒凝之肉桂、炮姜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40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41
【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 白芍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6g)炙 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 细辛通草与甘草, 温经散寒通血脉, 血虚寒厥服之笑。
42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43
【方解】
44
【配伍特点】温通与补养并用,以温为主,既祛经脉之寒凝,又补已虚之营血,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标本兼顾。
【辨证要点】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45
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通行阳气 四肢厥逆 【类方鉴别】 组成 同 炙甘草 异 枳实 柴胡 芍药 附子 干姜
枳实 柴胡 芍药 附子 干姜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 通草 大枣 功用 通行阳气 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破阴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四肢厥逆 邪阻气机,阳郁不伸之厥逆,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 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厥冷严重,四肢冷过肘膝,并伴有畏寒踡卧、神衰欲寐、吐利腹痛、脉微欲绝等症。 血虚寒厥证,手足肢厥程度较四逆汤为轻,仅表现为掌到腕、踝部不温,并伴肢体疼痛等症。
46
【典型病案】 王某,女,38岁,农民,以发作性双手指苍白、青紫、疼痛1年余为主诉于2002年1月6日来诊,门诊号0765。患者2000年冬季无明显诱因出现上症,遇寒冷则发作,取暖后渐缓解。每年冬季频发,发作短则数分钟,长则近1小时,发作时手指冰凉、麻木,有疼痛感,活动受限。在多家医院检查,排除结缔组织病、阻塞性动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曾注射脉络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口服中药(不详)治疗,无明显疗效。查体:无阳性体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冷水浸泡实验阳性。
47
中医诊断:痹证(血虚寒痹)。西医诊断:原发性雷诺氏综合征。给予基本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9g,川芎9g,白芍9g,赤芍9g,细辛3g,木通9g,威灵仙15g,桑枝30g,防风9g,炙甘草9g,大枣5个。3剂,水煎服,头煎加水500ml,煎取200ml,二煎加水400ml,煎取200ml。服完3剂,症状发作减轻,无不适反应。继服6剂,症状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再予6剂,症状偶有发作,无不良反应。又服6剂,症状不再发作。继服9剂至第二疗程完毕,一直未再发作,复作冷水浸泡试验阴性。随访直今患者未再发作。(张国斌.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雷诺氏综合征31例.吉林中医药,2004,24(9):23)
48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49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炒研 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钱(3g) 炮姜炭五分(2g)
【方歌】阳和重用熟地黄, 鹿桂麻芥草炮姜, 温阳补血散寒凝, 阴证疮疡痈疽方。
50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不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51
【方解】
52
【配伍特点】温补营血(地、鹿)之中配以辛散温通(姜、桂、麻、芥),补而不滞,温而不燥,补不恋邪,散不伤正。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53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