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美學入門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美學入門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美學入門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本作品版權歸屬:林文琪

2 現代美學的範圍(劉昌元的歸納) 藝術家的創作活動 藝術品 審美欣賞 描述、解釋及評價藝術品有關 藝術品的社會功能
劉昌元, 1987, 《西方美學導論》 。台北市 : 聯經 。 全書共分四部: (1)論美 (2)審美態度、審美經驗與審美價值 (3)藝術論 (4)藝術的解釋、評 價與功能。 現代美學範圍 劉昌元指出的現代美學的範圍,與同學在課堂上討論的結果相似。 (1)研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 (2)研究藝術品的問題 :比如說藝術品的風格,藝術品的構成要素是有哪些,藝術品的定義。 有關欣賞的問題:就是以藝術品為中心,除了創作的活動之外,我們也會討論欣賞者的活動。在美學上我們會討論這個欣賞的活動是怎麼進行的,亦即研究審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 藝術的社會功能:比如說我們會強調說,中國人特別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亦即重視藝術移風易俗的作用,這個就是藝術的社會功能,或者說像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藝術家或者藝術品必須具備社會批判的功能,藝術家不是關在象牙塔里面創作就好了,藝術家要去批判社會。這些都討論到藝術的社會功能之問題。 有關概念的分析的部分:比如說我在解釋藝術品、評論藝術、做藝術史研究時,會用到一些相關的重要字詞,如「美」、「藝術」、「表現」、「再現」、「風格」……等,對這些概念的分析,是現代美學的研究之一。

3 美學Aesthetics 美學是 美學的目標是感性認識的完善,亦即是美。 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 自由藝術的理論 低級認識論 美的思維的藝術
美學學科名稱是在1750年,由德國哲學家、西方美學之父鮑姆嘉滕(Alexander Baumgarten , )首先提出 美學是 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 自由藝術的理論 低級認識論 美的思維的藝術 美學的目標是感性認識的完善,亦即是美。   鮑姆嘉滕著,簡明等譯, 1987, 《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頁13、18。 美學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 Aesthetics 是18世紀中葉才提出來的學科名稱,但並不是說那個時候才有美學,過去的哲學家也會討論美學問題,只是過去沒有這樣的學科名稱而已。美學作為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是最標準的美學定義。 美學是低級的認識論 老師:說美學是低級的認識論,是什麼意思?A同學你要不要講一下? 學生A:你說低級的認識啊? 老師:對,低級的認識。 學生A:美學就是低級的認識論。 老師:對,想想看是什麼意思? 學生A:就是那個認識應該有分初級跟高級,他可能是比較初級,比較簡單的認識。 老師:對!很好!你是猜的,還是以前有看過這種說法? 學生:猜的。 老師:好,不錯。也就是說我們的認識有所為比較低階、比較高階的,美學所研究的感性認識被認為是比較初級,所以稱為低級的認識論。如果感性認識是初階的認識,那麼高階的認識是什麼?你覺得呢?[i] 學生A:理性。 老師:對,就是理性,理性被認為是比較高階的認識。你覺得什麼是感性,什麼叫做理性? 學生A:(很難回答) 老師:好,沒關係,我們待會兒進入到感性認識論的時候,再來討論。 美學是有關美的思維的藝術 老師:有關美學是「美的思維的藝術」,對於這個定義,你覺得他在講什麼?「美的思維的藝術」是什麼意思? 學生B:美的思維的藝術,應該是他的想法就是應該很感性吧。 老師:美學很感性,還是? 學生B:就是說他的思維。 老師:(老師感受到同學完全不能了解這個定義)我想你說說看對於這個定義,你有沒有看不懂的,你問問題好了,你覺得你看不懂的是什麼?[ii] 學生B:什麼是「美的思維」。[iii] 老師:對呀,什麼是「美的思維」,美是一種思維嗎?跟你的想法會不會不一樣?[iv] 學生B:對呀,覺得很奇怪。 老師:跟B同學一樣也覺得很奇怪的,有沒有?(等待同學回應)…方才說美是感性認,而現在又說這是一種「思維」的活動,通常我們以為思維是理性認識特有的,怎麼會說「美」是一種思維的活動,對不對?你是不是因為這樣而覺得很納悶? 學生B:對。 老師:有沒有人可以幫我們解釋的,為什麼他這樣講?(等待回應)…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問,是不是可以說美的思維與理性的思維不一樣,是另外一種思維的方式;或者說講審美活動是一種特別的思維的活動。對於這種說法,有沒有人覺得很難接受?還是你完全可以接受?這位同學你要不要說一下,你覺得審美活動作為一個思維活動,你可以接受嗎?他為什麼這樣講,是什麼意思? 學生C:針對思維嗎? 老師:對,為什麼審美活動是一個思維活動,會不會跟你的想法有點不同,你對這樣的定義有沒有疑惑? 學生C:因為你要去感覺,然後思維。 老師:先感覺之後才會有思維。 學生C:思維就是一種感覺呀! 老師:同學說思維就是一種感覺,同學可以接受嗎?(大部分同學作疑惑表情)… 老師:C同學的講法是對的,但我相信很多同學聽不懂。同學說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你們可以接受嗎?我看你很疑惑,覺得好奇怪,對不對?感覺為什會是一種思維? 學生D:我認為思維是一種想法。 老師:你認為思維是一種想法。好,那「感覺」也是一種想法嗎?如果用C同學的意見,那麼你能接受「感覺是一種想法」這樣的說法嗎? 學生D:不懂。 老師:不懂,很好,沒關係,有沒有同學跟他一樣不懂的?還是有人懂了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感覺是一種思維?(等待回應)……有沒有同學發現我們的講義裏面有一篇文章,叫做<視覺思維>感覺是一種思維嗎?…… 學生F:我覺得感覺跟思維不一樣,感覺是直接的,然後我覺得思維可能是個人經驗。 老師:同學有不一樣的主張,同學說感覺跟思維是不一樣的,他覺得感覺是直接的,然後思維可能要進行一些推理的過程才能夠掌握到的,所以他主張感覺不是思維。那其他同學呢?來你來說說看。 學生G:我覺得思維是想法。 老師:那感覺呢? 學生G:感覺是感受吧,不用思考。 老師:G同學說感覺不用思考,但C同學說感覺就是一種思考,你們兩個可以對話一下。[v] 學生G:我不贊同。 老師:G同學不贊C同學的說法,C同學你覺得呢? 學生:思維跟想法,都有一個推移的過程,那其實那一瞬間的感覺,其實就是,因為你平常都是經過你的經驗,經過你平常的思考,因為你已經習慣化,所以你在那一瞬間感覺就是所有的眼睛就這樣過去,所以實際上他就是一種思維,可是他容易變成一種反射的行為而已。 老師:G同學你可以瞭解他這樣解釋?可接受嗎?還是不能接受,那你要怎麼去說服他?C同學說一般我們以為思維是推理的,但感覺是直接的,不需要的推理的,所以把它們當成二個不同的活動,但任何人類活動的完成都是一瞬間的,其實所謂的階段的過程區分是我們後來去反省時,人為所做的區分,但事實上當他活動的時候,他是瞬間就完成的,所以當你感覺時,你以為你用不到你的思維,但事實上已經用到了。其他同學以為呢? 學生H:我覺得兩個說的都很有道理。 老師:I那你覺得呢? 學生I:我覺得不知道。 老師:J你對「感覺」活動有什麼想法?[vi] 學生J:我覺得「感覺」是一瞬間的,可是思維好像比感覺就是時間比較久一點,有推理的過程的感覺。[vii] 老師:同學指出思維是需要推理的,而感覺是瞬間不需要推理的。有沒有人覺得感覺也有推理可言?或者我們可以說思維的推理是有邏輯的,有一種規則性,那我們的感覺活動本身有沒有一種規則性?如果有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感覺也有他自己的規則,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他說成是一種種思維的活動,但是是與理性不同的思維的活動?可不可以這樣講?[viii](等待回應,感受到同學們聽不懂這一翻話)… 老師:J同學,你認為你所謂的「感覺」是什麼?你要用哪一個英文字。 學生J:feeling。 老師:feeling,一般我們把feeling翻譯成情感或感受。我們現在講的「感覺」大部分講的是sense,再具體一點就是講sensation和perception,就是說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先透過我們的感官,而後再形成理性的認識。感官有哪些?後面的同學你告訴我,你有哪些感官? 學生K:視覺,觸覺。 老師:很多嘛,對不對,那這些都叫做「感覺」,就是剛剛同學講的「感覺」。那你覺得作為視覺、聽覺、觸覺這些知覺,他有沒有所謂的規律性,他有沒有像我們的腦袋一樣他有一種法則,就是推理的法則,有沒有? 學生K:(搖頭) 老師:你覺得沒有,你為什麼覺得沒有,可以舉個例子告訴我們嗎? 學生K:就是很自然的看到一個東西,然後就覺得他是,不會去想說他到底為什麼。 老師:他覺得看就是直接看到了,不需要想太多,就完成了。有沒有人有不一樣的看法的?L你們有上過心理學?有上認知心理學? 學生L:對。 老師:你們上到sensation,perception這個階段的時候,有沒有講到他有沒有一種規律性?我們看東西是這樣一眼望去然後就看完了嗎? 學生L:我覺得比較像相機。 老師:你說眼睛對不對? 學生L:就是我們單純就感官的眼睛而講,當然其實他應該也是可以透過這部分的。 老師:那是處於sensation的部分,但是perception呢? 學生L:就像相機,所有相機都是你看到那個景物進框框裏面,然後你還要對焦,然後覺得那個對焦大概是我們大腦去感受的部分。 老師:對,很好,同學說對焦是大腦處理的,這樣的話,你覺得視覺活動有沒有思維。 學生L:我覺得有個階段性。 老師:好,認識的後面階段要用到思維,但你還是沒有回答我剛剛那個問題,視覺活動到底有沒有思維?你剛剛講對焦的例子很好哦,就是說如果我的眼睛是像照相機一樣,那我的眼睛一眼望去,要選擇什麼來作為焦點,對它對焦呢?我一眼看到你們那裡,對焦是什麼意思,就是我要選擇看誰嘛,對不對,我可以選擇看你,我也可以選擇看你後面的牆壁,那我為什麼要看你,為什麼不看後面的牆壁,這是一種選擇。 老師:對焦是一種選擇,那當他有選擇的時候,你覺得是不是思維? 學生L:就是可以去選擇啊,然後當下你會可能大腦之間反射,就是哪一個是主角這樣,可能每個人看的認定的主角不一樣,可能一個景物裏面他覺得蘋果是主角,然後有人覺得他是配角。 老師:對呀,所以那個觀看者可以任意的選擇,對不對?而且同一樣東西擺在那裏,我們每個人可以把它看成不一樣的。 學生L:是。 老師:差別是由觀看者的選擇造成的,對不對,問題是我們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我可能會根據一些個人的興趣作選擇,但有沒有一些選擇是根據視覺本來就有的一些原理,比如我們現在這裏突然發現嘭的一聲(教師擊地板),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會被這個聲音吸引,而離開我們的討論。 學生L:刺激。 老師:對,刺激比較大,所以我就會注意到他。好,那比如說在黑暗中,突然在前方出現了個亮點,你會不會選擇去看這個亮點。比如這有個亮點正在那兒出現,你會不會把注意力轉向它?因為他太亮了,使得你的眼睛不自覺的去看它。總之,我們的視覺活動本身,其實是有在作選擇的,除了人的主觀的喜好之外,有一些是受他本身視覺條件的影響,如很亮的,很刺激的,或者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下雨天穿雨衣要穿什麼顏色? 學生L:亮的。 老師:對,要穿亮一點,為什麼?讓別人比較容易看到你。有一些特殊的顏色是特別容易吸引我們的眼睛的。所以視覺本身他有這種強烈的選擇性哦,這種選擇性可能會受我的喜好影響,但也可能也會受到一些眼睛,視覺他本身的特殊性影響,所以從這裏來看的話,視覺有沒有規律在裡面? 學生L:有,包括這個規律可以去訓練。 老師:哎,也可以訓練。所以如果有一個人,他著手去研究我們視覺看的原理的時候,是可以發現其中隱含的原理,所以說視覺活動本身隱含著選擇與看的原理。這個部分如果你們想要進一步瞭解,可以去讀《視覺原理》的書。有關這個主題,我們將來會再討論。 有關審美認識是一種美的思維活動,對身處廿一世紀的我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在18、19世紀,那個時候,比如康得他就認為sense,我們感官接受就是一片雜多,沒有法則的,所以鮑姆嘉通在18世紀中葉就提出這個觀念,可以說是很進步的,在那時他就發現我們的感官好像有一些規則在,因此他才會認真的去研究所謂的「感性的認識」,企圖要在我們的感性認識裡面找到一點法則性。 美學作為「美的思維的藝術」,其中所謂的藝術就是技術,所以你會發現,鮑姆嘉通所謂的美學,不只是一種理論的體系,而且他把美學與實際的審美欣賞活動是相關,他把理論跟實踐是結合在一起講的。所以上個禮拜也有同學講到,讓你表現出美的一個活動出來。他稱他是一種美的思維的藝術。 美學是自由的藝術的理論 老師:美學作為有關「自由的藝術」的理論,什麼是「自由的藝術」?自由的藝術其實就是我們上個禮拜講的liberal art,即liberal education,鮑姆嘉通指出,美學的目標是「感性認識的完善」,所以美學作為一種「自由的藝術」的理論,它是,亦即一種幫助我們擺脫限制的學習,美學可以幫助我們那擺脫什麼限制呢?鮑姆嘉通指出,美學的目標是美,所謂的美是指「感性認識的完善」,所以美學作為一種有關「自由的藝術」的理論,所關心的是如何透過後天的訓練讓我們走出有限的感性認識,追求感性認識的完善之實踐與理論。 [i] 提問策略:引導同學有關認識論問題進一步的思考。 [ii] 提問策略:當同學回答不出問題時,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同學為什麼回答不出問題呢?教師評估是因為同學對題目本身不是很了解,所以應該要進一步去提問,以幫助同學了解這個問題。但如何進一步提問呢?要依情境而定,在這個脈絡中老師採取的策略是:要求同學對題目提出問題,以探索同學對題目本身理解。 [iii] 同學指出了完全不了解什麼是「美的思維」。 [iv] 提問策略:為了啟動大部分的同學一起思考這個問題,把這個問題給問題化,所以不急著回答問題,而從同學的角度把這個問題再做進一步一連串的提問,希望能喚起同學去思考這個問題。 [v] 提問策略:發現同學們的意見相左,直接讓不同意見的二人進行對話。 [vi] 提問策略:連問了二個你有什麼看法,從同學的回答,發現已有些失焦,所以把問題再聚焦,重新提問。 [vii] 問題重新以比較聚焦的方式去提問時,同學似乎會說得比較多。直接問:你們有什麼想法,有沒有意見,好像不是個好問題,而應該把問題再重述一遍,協助同學聚焦回答。 [viii] 提問策略:企圖把同學引向感覺的邏輯、視覺思維的討論,但失敗。同學們完全不能理解。


Download ppt "美學入門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