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2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3 【学习要求】 1.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3.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4.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5.“中央监察机构”和“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4 1、西汉: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拱卫中央。 不正确,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阶级矛盾激化。

5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ji),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2)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 变化:实行郡国并行制。 解决原因: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加强。

6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ji),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子消弱矣。” (3)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手段:前者采取强削的方法; 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 结果: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 后者使王国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

7 A 【材料四】“自此以来……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至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子无异帏墙之中,不为市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诸侯权势丧失,与一般富室无异,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A

8

9 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1)柳宗元认为秦过失是什么? 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2)柳宗元认为汉的过失是什么? 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10 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3)柳宗元认为唐的过失是什么? 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 (4)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

11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5)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3分) (6)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5分) 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3分) 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 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5分

12 2、东汉:州、郡、县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其位卑权重。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13 3、唐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 唐朝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个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十个道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至开元年间,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成为十五个道。 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后变为十八路、二十三路。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14 蒙古: 岭北行省 东北: 辽阳行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 澎湖巡检司 4、元代的行省制度

15 (1)原有的万户、断事官等制度的落后;(2分) 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事务繁杂,急需加强对地方的统治;(2分)
【材料一】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惟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元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代统治者实施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6分) (1)原有的万户、断事官等制度的落后;(2分) 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事务繁杂,急需加强对地方的统治;(2分) 借鉴历代地方统治的经验,继承汉族地方官制。(2分)

16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4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行省权力运行的角度说明元代行省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8分)
【材料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4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行省权力运行的角度说明元代行省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8分) (2)过程:起初是中央派出机构,后为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2分) 起初只管军事,后来扩大到民政、经济、司法诸方面。(2分) 重大民政事务需呈报中书省,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也不能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每点2分,在其中所给出的5点中答出4点给满分,明确下级行政区划和职能不属于本答案)

17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元史·地理志一》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的影响。(8分) 促进蒙古部落统治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转变; 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 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8分,每点2分,在所给出的5点中答出4点给满分。)

18 归纳:行省制度的影响 (1)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19 5、地方行政区划变化与管理 时间 区划名称 说明 战国(秦) 县 秦朝 郡、县 汉初 郡国并行 东汉末 州、郡、县 “州”西汉时为监察区 隋
道、州、县 “道”初为监察区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

20 (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秦:御史大夫—中央 2.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 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通判制度; 元---御史台 明---厂卫特务机构、都察院 清---都察院

21 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制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夏、商、西周----------------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制

22 世官制 世官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家天下” 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 嫡长子继承制
奴隶社会的发展、直至鼎盛,使世官制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

23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24 察举制 察访 荐用 察举制 任用 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 孝廉科 常科 (岁举) 茂才科 贤良方正科 明经科
非常科 (特举) 荐用 察举制 贤良方正科 明经科 明法科 至孝科 童子科 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秦代做了很多巩固统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事情。 常举:每年定期由各州郡长官规定名额向朝廷荐举人才之制。 非常举:根据皇帝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士科目。 任用

25 【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垦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贵。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2分) 品行、才学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3分) (2)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或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政府政治腐败(或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或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

26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局限性:易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氏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27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8 科举制 科目— 方法— 程序— “一切以呈文任去留”,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武举科等。 科目— 方法— 程序—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国学生 )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29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举人(通过) 乙榜(中举) 儒童 童生 生员 秀才 童试 乡试 第一名:解元 第二名:亚元 第三四五名:经魁
贡士(通过) 会元(第一名) 殿试 会试 乡试又称“大比”或“秋闱”。 会试又称“春闱”或“礼闱”。 殿试又称“廷试”。 举人已有做官的资格。 状元 榜眼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30 比较三大选官制度 时期 奴隶社会 (先秦时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至清末时期 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选拔途径 选拔标准
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 自下而上推荐 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 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 贵族范围内 东汉后期依据门第族望

31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

32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 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命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 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33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 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34 (2008上海)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C

35 从秦至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力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36 二十世纪著名史学家、国学家钱穆指出: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37 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Download ppt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