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2.熟悉心肌生物电现象;心电图各波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音组成及意义;微循环、 静脉血压及影响回心血量因素; 组织液生成及影响;冠脉循环。 3.其余为了解内容;相关 中医内容结合其他课程自学。

2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概述:循环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 心脏是动力器官 血管是输送管道 主要生理功能: ①物质运输 ②调节功能 ③内分泌功能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淋巴管

3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主要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节律 1.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 (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
(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 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 (特殊传导系统细胞) 浦肯野细胞 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主要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节律

4 一、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有生物电现象,但不同于骨骼肌。 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 持续时间、波形亦不同。 骨骼肌细胞AP 窦房结细胞AP 心肌工作细胞AP

5 四大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大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兴奋性是指心肌细胞受刺激时有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 阈值与兴奋性的关系:反变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2)离子通道状态

6 心肌细胞能自动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律 性
(二)自动节律性

7 (三) 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特性。
1.心脏内兴奋的传播 传导途径: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分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优势传导路↗ 各部传导速度不同: 浦肯野纤维最快,结区最慢(结区易出现传导阻滞)。

8 心脏各部分细胞跨膜电位

9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性因素 细胞的直径越大,传导越快 (2)电生理特性(略) ①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的影响 ②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的影响

10 (四) 收缩性:心肌细胞与骨骼肌一样,具有受到刺激后爆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收缩偶联,使心肌细胞收缩。传导兴奋的特性。
又具有与骨骼肌不同的特性: 1 同步收缩,有利于心房肌或心室肌同时射血。 2 不发生强直收缩,以保证心脏舒缩功能交替进行。 3 对细胞外Ca++的依赖性更强。凸显血钙对心脏功能的重要性。

11 三、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PR间期——心房到心室 P波:心房去极化波 ST段—— 表示心室已全部去极化
QRS波:心室去极化波 T波:心室复极化波 PR间期——心房到心室 ST段—— 表示心室已全部去极化 QT间期——表示心室肌去极化与 复极化总时间 P波 Q S R T波 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12 本节结束!

13 期前兴奋或期前收缩(亦称期前搏动) 简称早搏、早跳。最常见一种心律失常 正常心律基础上提早发动心跳 期前收缩的分型: 按兴奋点不同(心房、房室连接区、心室、窦房结) 可分为:房性期前收缩、房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窦性期前收缩 原理:额外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后和下次兴奋之前

14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是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泵血。 动力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 泵血量——5升/每分钟 一. 心动周期 分为:收缩期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是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泵血。 动力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 泵血量——5升/每分钟 一. 心动周期 分为:收缩期 舒张期 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

15 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 0.1s 心动周期历时: 计算: 心动周期 = 60/心率 心动周期为 0.8s 时, 房缩期 0.1s
房室瓣闭 半月瓣开 心房收缩 0.1s

16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射血和充盈 (一)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射血和充盈 (一)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心室的泵血功能以心室收缩为标志。 心室收缩时—产生动脉压 心室舒张时—产生静脉压

17 心室泵血要点: 室缩:动脉瓣开,心室射血 室舒:房室瓣开,心室充盈(75%) 房缩:心室继续充盈(25%) 房舒、室舒:V回流 房室瓣功能:防止血液在收缩期由心室返回心房 半月瓣功能:防止血液在舒张期由动脉倒流回心室 瓣膜的启闭——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18 (二)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主要是房室瓣关闭的声音 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第二心音:主要是动脉瓣关闭的声音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第三心音: 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 第四心音: 心房收缩时产生的声音

19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比较 心 音 产 生 时 间 产生的主要原因 意 义 第一 心音 心室收缩期 房室瓣关闭心室壁振动 动脉壁振动 反映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第二 心室舒张早期 动脉瓣关闭心室壁振动 反映动脉瓣的功能状态

20 听诊器一般只能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某些心脏病患者可产生心脏杂音或异常心音。

21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心脏主要功能:泵血 (一)心脏输出的血量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70ml)

22 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的百分比。 70÷125≈56% 正常值:56% 意义: 能更好地反映心肌 收缩力和缩短程度。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的百分比。 70÷125≈56% 正常值:56% 意义: 能更好地反映心肌 收缩力和缩短程度。 心脏病变时: 每搏输出量改变不明显 射血分数可出现明显变化 射血分数计算

23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血量 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 心率为75次/分 搏出量为70ml 心输出量则为 =75 × 70
心输出量正常值: 4.5 ~ 6L/min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输出量

24 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
面积的每分输出量。又称静息心指数, 正常值: 3.0 ~ 3.5 L/min.m2 (因不同身材而异) 不同个体的心脏功能如何评价?

25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 ②心率 心肌收缩的 程度和速度 ①前负荷 ②后负荷 ③心肌收缩能力

26 (一)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 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血液的充盈量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等于静脉回心血量和 心室射血后的剩余血量

27 (二)后负荷 (大动脉的血压) 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动脉血压增高 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 搏出量减少
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多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异长调节 等长调节 总之:后负荷改变可通过异长调节和等长调节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28 定义——收缩能力是指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又称等长调节。
(三)心肌收缩能力 定义——收缩能力是指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又称等长调节。 影响因素:凡能影响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各环节: ①活化横桥数 ② ATP酶活性 ③ Ca2+浓度 ④肌钙蛋白对Ca2+亲合力 ⑤儿茶酚胺和钙增敏剂等 ①乙酰胆碱 ②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③老年、缺氧、酸中毒等 ④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

29 (四)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  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心输出量 心率过缓:低于40次/分心输出量 影响心率因素:神经因素:交感N—(+) 体液因素:E、NE、T3 体温——1℃(+)心率增加12-18次。

30 (一)搏出量贮备: (二)心率贮备: 次/分 (2-2.5倍) 正常容量 最大舒张容量 最大收缩容量 贮备量 舒张末(ml) 收缩末(ml) 五、心脏泵功能的贮备(自学) 安静时:心输出量 5 L/min 运动时:25 L/min 最大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最大血量。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31 本节结束!

32 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作用 ②分配血管——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 ③阻力血管:前括约肌——控制开关 ④交换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⑤短路血管——调节体温 ⑥容量血管——容纳60-70%的血量

33 5. 短路血管:动-静脉吻合枝 功能:调节体温

3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层流变湍流的结果:血栓形成 (二)血流阻力 阻力的主要因素——1口径、2长度 (三)血压
3血液粘滞度:①RBC比容;②温度。 (三)血压 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

35 血压形成的四大因素: 一个前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①容量——密闭的循环系统中的容量 ②血量——足够充盈的循环血流量
两个力量: ①动力——心室射血 ②阻力——外周阻力 一个作用:弹性储器作用 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即:弹性贮器血管的弹性回缩力 弹性回缩

36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
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脉压 120 100 80 脉压 pulse pressure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血压概念: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压升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压降到的最低值。 脉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A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A血压的平均值。

37 正常值: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平均A压 正常 13.3~16.0 8.0 ~ 10.6 4.0~5.3 13.3kPa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青年人) 收缩压:正常值 (100~120mmHg) 舒张压:正常值 (60~ 80mmHg) 脉 压:正常值 (30~ 40mmHg)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平均A压 正常 ~ ~ ~ kPa (100 ~ 120) (60 ~ 80) (30~40) (100mmHg ) 高血压 > >12.6 低血压 < <6.67

38 血压降落: 主大A↓;小A↓↓;微A↓↓↓

39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搏出量:↑→A压↑→收缩压↑ 2.心率:↑→舒张期短→舒张末留于A血↑→舒张压↑ 3.外周阻力:↑→舒张末A血不易外流→舒张压↑ 4.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大A的弹性↓→动脉弹性缓冲↓→收缩压↑↑; 心舒张期动脉回缩↓→舒张压↓↓;脉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大失血→血量↓→心舒充盈↓→心搏出↓→血压↓ 用药物→血管扩张→充盈压↓→回流↓→血压↓

40 (小结)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形成 影响 两个前提 两种力量 密闭的循环系统 足够充盈的血量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心率 血管的顺应性 主A、大动脉 弹性贮器作用 动脉血压

41 上升支、 下降支、 降中峡、 2.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三)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42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
外周V压:各器官V的血压。 中心V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V的血压 过低:血量不足。过高:射血减弱(心衰) 中心V压测定意义:① 判断心功能 ② 指导输液

43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人直立时:血量重新分配,比卧位时 容纳 ml血量。

44 体位和温度的改变 卧位变直立 高温 下肢静脉内血量 皮肤舒张 贮血量 回心血量 2.心脏收缩力: (左右心衰→水肿) 3.体位改变:(高温) 心脏收缩力量 心舒期室内压 (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回心血量就多

45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泵的作用 肌肉收缩 静脉挤压 静脉回流 回心血量

46 5.呼吸运动——呼吸泵 呼气时右房回心血量减少 (左房相反) 吸气时右房回心血量增多

47 本节结束!


Download ppt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