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构与β-内酰胺相似
2
【化学结构】 青霉素类: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7-ACA) β-内酰胺环 β-内酰胺环
青霉素类:由母核和侧链构成,母核由噻唑环和β-内酰胺环组成,为抗菌活性重要部位, β-内酰胺环破坏后抗菌活性即消失。侧链与抗菌谱、耐酸、耐酶等药理特性有关。 天然头孢菌素因毒性大而抗菌作用弱,未用于临床,用化学合成方法在主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 3位和7位接上不同的侧链,可得到许多半合成的头孢菌素,自1981年以来,头孢菌素类的发展非常快,引入临床和正在临床研究的新品种最多,现在常依据合成时间的早晚及抗菌特点以“代”分类。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7-ACA) β-内酰胺环
3
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窄谱 iv青霉素G、po青霉素V 2. 耐酶:iv氯唑西林po甲氧西林 3.广谱:iv氨苄西林、 po阿莫西林、
5.抗G(-)杆菌:iv美西林 po匹美西林 后四者均为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类即耐-内酰胺酶 广谱青霉素类杀革兰阳性、阴性菌,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抗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4
1928年弗莱明第一次看到生长有青霉菌的培养皿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1928年,47岁的弗莱明在英国担任细菌学讲师。当时,葡萄球菌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病原菌,如伤口化脓就是它在作怪,弗莱明正在作这种病菌的研究工作。弗莱明在几十个细菌培养皿中接种上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待葡萄球菌大量繁殖后,再通过实验观察各种药剂对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从中寻找杀灭葡萄球菌最理想的药物。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次又一次地培养、试验,但却未收到满意的结果。192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弗莱明像平常一样准时来到实验室。他偶然发现,有一只细菌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发霉了,长出一团青绿色的霉花。细心的弗莱明将这只培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奇迹出现了:在霉花的四周葡萄球菌死光了。弗莱明和助手一起小心翼翼地培养繁殖这种霉菌,再把培养液加以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几个小时后,葡萄球菌果然死光了。后来,弗莱明又把霉菌培养滤液加10倍甚至100倍水稀释,杀菌效果仍然很好。接着他又着手在动物身上做试验,充分证明它不仅杀菌能力强而且无毒性。弗莱明把青霉菌分泌出来的有强大杀菌能力的物质,叫做“青霉素”。
5
作用机制 1.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使菌体失去屏障而膨胀裂解 2. 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
【作用特点】 1. 毒性小 2. 繁殖期杀菌剂 3. 对G-菌作用小
6
耐药机制 1. 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 ) 2. 与药物结合 牵制机制 3. 改变PBPs结构 4. 改变菌膜通透性 5.增加药物外排
2. 与药物结合 牵制机制 3. 改变PBPs结构 4. 改变菌膜通透性 5.增加药物外排 6.缺乏自溶酶
7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 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 溶于水不稳定、不耐热
唯一用于临床的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得,其余为青霉素F、X、K及双氢。 以青霉素G的收率最高,而且性质较稳定、抗菌作用强、毒性低。 侧链为苄基,药典称为苄青霉素,常用钾盐及钠盐 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需现用现配
8
体内过程 不宜口服、宜肌注、t1/2为0.5-1h 延长作用时间: 普鲁卡因青霉素 维持24h 苄星青霉素 维持15d 仅用于轻症或预防感染
1.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肌注吸收迅速完全 2.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 两种长效制剂血药浓度低,仅用于轻症或预防感染
9
抗菌作用 1.G+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不耐酶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 2.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芽胞杆菌
5.螺旋体:梅毒、放线杆菌 抗菌作用强,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把青霉素的抗菌谱编成顺口溜:“链葡螺放白肺炭(廉颇落荒白灰滩)”。通过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诈败诱敌“落荒”逃到“白灰滩”一举歼敌的故事,就可以联想记忆起青霉素的抗菌谱包括溶血性链球菌、敏感的金葡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和炭疽杆菌等。
10
临床应用 1. 溶血性链球菌:咽炎、猩红热、败血症等 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敏感G+/ G-球菌、 G+杆菌、螺旋体感染首选药 1. 溶血性链球菌:咽炎、猩红热、败血症等 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2. G+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 1.溶血性链球菌:咽炎、猩红热、扁桃体炎、败血症等 2.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所致感染与抗毒素同用
11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症状: 防治: 呼吸困难、 1.询问过敏史 循环衰竭、 2.皮试>30min 中枢抑制 1. 过敏反应
3.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必须做皮试 4.避免饥饿时注射 5.用药后观察30min 6.用肾上腺素抢救,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和抗组胺药 1. 过敏反应 2.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炭疽时,症状加剧,表现为发热、喉痛、心动过速等。 3.其他神经毒性 鞘内注射或大剂量全身用药可引起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青霉素脑病) 大剂量iv 水、电解质紊乱 1.过敏反应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是各种抗生素中最高的,以皮肤过敏反应(寻麻疹、药疹)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但并不严重,停药或服用H1受体阻断药可恢复。过敏性休克少见,但发生与发展迅速,50%可在给药后5分钟内,甚至数秒钟内发作,而且非常严重,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于呼吸困难、循环衰竭、中枢抑制。 例:青年男子,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来就诊。作青霉素皮试。 皮试20min后护士查看皮试结果。见皮丘大小没有改变,微红,周围皮肤正常。护士认为皮试结果阴性。 病人自述局部发痒,要求护士重新查看,护士再次查看后,仍认为阴性。 8:30pm 静脉点滴青霉素720万U,1h后病人自述有点胸闷,护士查看病人情况基本正常,点滴继续。 10:30pm 点滴完毕,病人仍自述胸闷,还有点头痛,并怀疑自己是青霉素过敏。护士向医生汇报,医生认为,病人情况基本正常,青霉素过敏为闪电式,可以排除,要求病人回家休息。 3:00am病人返回,自述胸闷、头痛厉害,医嘱:吸氧。 5:00am病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自述头痛剧烈。医嘱:继续吸氧。 6:30am 病人神志不清。值班医生请专家会诊。查体:病人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血压测不到,诊断为脑水肿,原因待查。医嘱:甘露醇250mml快速点滴并对症处理。 10:20am 病人抢救无效死亡。 皮肤试验阴性的标准为: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其过敏反应以闪电式和皮疹多见,非闪电式和迟缓反应相对少见。护士对闪电式过敏反应局部皮肤变化,比较重视且熟练,但对青霉素非闪电式和迟缓反应所出现的痒感等自觉症状重视不够,没有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错误判断为皮试阴性。对痒、刺、灼热、气喘、头痛、胸闷、瘙痒、腹痛、便血等症要引起警觉,避免误诊。 2.赫氏反应:大量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致热原或形成免疫复合物所致
12
1.口服(耐酸)不耐酶类 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非奈西林、丙匹西林 抗菌作用 抗菌谱=青霉素 优点:耐酸,口服吸收好(60%)
抗菌作用 抗菌谱=青霉素 优点:耐酸,口服吸收好(60%) 临床应用:G(+)球菌引起的轻度感染及预防 过敏反应
13
2.耐酶青霉素 抗菌谱=青霉素G, 抗菌活性<青霉素G 优点:耐酸、耐酶、可口服和注射 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等
天然青霉素缺点:不能口服、不耐青霉素酶、耐药现象普遍、抗菌谱窄、过敏反应 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保护内酰胺环 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不如青霉素G 甲氧西林-第一个耐酶青霉素,金葡菌对本药可显示出特殊耐药,一旦耐药,该菌株将对所有-内酰胺类耐药
14
3.广谱青霉素(耐酸不耐酶) 对G-杆菌作用较强,对球菌、G+杆菌、螺旋体作用弱于青霉素G,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对肺炎球菌、变形杆菌作用较强,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尿路等感染,消化性溃疡 不良反应:二重感染 青霉素侧链苄基上的氢被氨基取代,使药物易透过胞壁脂多糖、磷脂层而破坏粘肽合成,发挥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对绿脓杆菌无效,不耐酶,用于敏感菌呼吸道、胃肠道、尿路感染及伤寒、副伤寒。
15
片剂、针剂、胶囊、咀嚼片、冲剂、糖浆、混悬剂
阿莫西林(葛兰素) 片剂、针剂、胶囊、咀嚼片、冲剂、糖浆、混悬剂 由世界著名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研究开发,于1984年8月6日获FDA批准上市,其剂型有片剂、针剂、胶囊、咀嚼片、冲剂、糖浆、混悬剂等。本品已连续13年保持其世界畅销药的地位,2000年位居全球最畅销药物中的第16名。 在全国14大城市典型医院购药金额中葛兰素史克公司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占有六成以上的份额,其次为华北制药厂。 【抗菌谱】 革兰阳性菌:耐药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梭头芽孢杆菌,炭疽杆菌, 李司忒菌,肠球菌。 革兰阴性菌:淋病双球菌,伤寒杆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沙门氏菌,勾端螺旋体。 【适应症】 上述敏感细菌所致: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胃肠道、胆道、 软组织、 五官科及妇产科感染 败血症、心内膜炎、腹膜炎、骨髓炎及淋病等。
16
4.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哌拉西林 抗菌作用 1.对G-杆菌作用强,尤其是铜绿假单孢菌 2.G+≤氨苄西林
3.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临床应用:烧伤继发感染 尿路感染 +庆大 羧苄西林不耐酸,仅能注射
17
5. 抗G-杆菌青霉素 窄谱,对G-杆菌作用强,对G+菌弱,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与靶蛋白PBP2结合,使细菌变圆
美西林、替莫西林、匹美西林po 窄谱,对G-杆菌作用强,对G+菌弱,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与靶蛋白PBP2结合,使细菌变圆 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弱于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
18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 优点: 抗菌谱>青霉素 抗菌活性>青霉素 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 过敏反应<青霉素 较好药动学特点
为真菌培养液提取物,属半合成抗生素,活性基团也是内酰胺环,与青霉素有相似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抗菌谱广:头孢类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青霉素对耐头孢类的金葡菌无效。 3.基本化学结构和青霉素相似,但对酸和青霉素酶较稳定。 4. 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为青霉素的1/4。 5.良好的药动学特点,半衰期较长,生物利用度好,药品可口服。
19
头孢菌素分类 药 物 分类 头孢噻吩iv、头孢氨苄po 一 代 头孢拉啶 iv/po 二 代 头孢孟多、头孢呋辛iv头孢克洛po
药 物 分类 头孢噻吩iv、头孢氨苄po 一 代 头孢拉啶 iv/po 二 代 头孢孟多、头孢呋辛iv头孢克洛po 根据研发年代和作用分类 头孢噻吩-先锋1;头孢氨苄-先锋4;头孢唑啉-先锋5;头孢拉定-先锋6 头孢他啶-复达欣;头孢曲松-菌必治,罗氏芬; 头孢他啶、头孢曲松iv 头孢克肟po 三代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iv 四代
20
【药理作用】 分 类 厌 氧 铜绿假 单胞菌 耐 酶 G+菌 G- 菌 肾毒性 应用 +++ + +++ 一代 G+菌感染 ++ ++ +
+++ 一代 G+菌感染 ++ ++ + + ++ 二代 G-菌感染 重症耐药G-菌 + 三代 +++ ++ ++ ++ 三代耐 药感染 +++ 四代 +++ +++ +++ +++
21
【临床应用】 第一代: G+ 菌如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耐药金葡菌所致感染 第二代:G- 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
第四代 对第三代耐药的感染 第三代价格昂贵,一般感染不应首选第三代头孢
22
头孢曲松(瑞士罗氏公司) 瑞士罗氏(Roche)公司创制的第三代头孢菌素,2000年在世界畅销药中列第43位(1999年排名第26位)。在国内处方药市场上,2000年头孢曲松占整个抗感染用药市场总额10.2%,居各抗感染药物之首。 上海三维与罗氏合资生产本品,商品名为“罗氏芬”。头孢曲松在国内医院的用量2000年比1999年增长近11.3%。
23
【不良反应】 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 肾毒性:一二代较强 三代 二重感染 头孢孟多、头孢哌酮 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 严重出血
头孢孟多、头孢哌酮 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 严重出血 头痛、头晕、可逆性中毒性精神病 青霉素过敏者5-10%对头孢过敏 目前认为头孢菌素不需进行过敏试验,因为目前无任何国际公认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标准。国内头孢菌素过敏试验法已写入教科书,皮试方法、结果观察及处理均同青霉素过敏试验。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头孢菌素。
24
第三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碳青霉烯类化学结构与青霉素相似,头霉素与氧头孢烯类与头孢菌素相似
25
碳青霉烯类 特点:广谱、强效、耐酶、毒性低 临床应用:G+/G-的需氧和厌氧菌及MRSA所致重症感染
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肾去氢肽酶抑制剂)美罗培南(美平) 特点:广谱、强效、耐酶、毒性低 临床应用:G+/G-的需氧和厌氧菌及MRSA所致重症感染 亚胺培南易被肾去氢肽酶水解失活。 美罗培南对脱氢酶稳定,不需配伍去氢肽酶抑制药
26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 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一定抗厌氧菌作用
用于盆腔、腹腔和妇科的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
27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 第三代头孢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 严重出血
28
单环-内酰胺类 窄谱,抗需氧G-菌(铜绿假单孢菌) 耐酶、低毒、不易耐药 应用:敏感G-需氧菌感染,如淋病、腹腔与盆腔感染
氨曲南、卡卢莫南 窄谱,抗需氧G-菌(铜绿假单孢菌) 耐酶、低毒、不易耐药 应用:敏感G-需氧菌感染,如淋病、腹腔与盆腔感染 对革兰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无效 严重感染与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联合用药
29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1. 克拉维酸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安灭菌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泰门丁 2. 舒巴坦 氨苄西林/舒巴坦=优力新
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 氨苄西林/舒巴坦=舒他西林 本身没有或只有较弱的抗菌活性,抑制β-内酰胺酶,从而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活性,与后者联合应用,增强其药效。 对不产酶的细菌无增强效果。
30
氨基苷类抗生素
31
氨基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s
由氨基醇环与氨基糖分子组成 来自链霉菌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 来自小单孢菌 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米星 人工半合成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32
主要优点 抗需氧G(-)杆菌活性强 PAE明显 主要缺点 无抗厌氧菌活性 消化道不吸收 损伤肾功能和第八对脑神经
33
氨基苷类的共性 抗菌作用 需氧G(-)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孢菌等 氧依赖性抗生素跨膜转运系统
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沙门氏杆菌、分支杆菌等 MRSA和MRSE 耐药菌: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 快速杀菌药 静止期 与内酰胺合用:协同作用
34
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 1.抑制核糖体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选择性地与核糖体30S亚基上的靶蛋白结合,造成A位歪曲,使mRNA密码错译 3.阻止肽链释放因子R进入A位,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 4.阻止70S解离,造成细菌体内核糖体耗竭,循环受阻 破坏细菌细胞膜,增加其通透性
35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1.产生钝化酶:磷酸化酶、腺苷化酶、乙酰化酶 2.膜通透性改变 3.靶位的修饰改变 30S亚基
36
药代学 1.吸收 有机碱 极性及解离度大,肌注 2.分布 细胞外液,在肾皮质和内耳内外淋巴液高浓度积聚,不透过血脑屏障
3.代谢与排泄 不代谢,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
37
临床应用 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全身感染 严重感染:败血症 肺炎等+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 氟喹诺酮 局部用药
结核:链霉素、卡那霉素
38
不良反应 1.耳毒性 a.前庭功能损害: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b.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
奈替米星<庆大<链霉素 b.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 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毛细胞的糖代谢和能量利用,导致Na+-K+ATP 功能障碍 链霉素<妥布<奈替米星<庆大 C.避免与耳毒性和抗组胺药合用 耳毒性药物:万古霉素、高效利尿药、顺铂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美克洛嗪、布可立嗪
39
2.肾毒性 亲和力高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强效利尿药 第一代头孢 万古霉素 顺铂 肾细胞 损伤机制: 轻:肾小管肿胀 重: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药物 链霉素<奈替< 阿米<妥布<庆大 吞饮 溶酶体 强效利尿药 第一代头孢 万古霉素 顺铂 肾皮质、髓质细胞 积聚 溶酶体 肾细胞 损伤机制: Ca2+ 线粒体 细胞肿胀、坏死
40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大剂量腹膜或胸膜 iv过快
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衰竭 与突触前膜Ca2+部位结合,阻止Ach释放,N2 拮抗:新斯的明和葡萄糖酸钙 镇静药、肌松药、全麻药 4.过敏反应 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发热 新霉素 接触性皮炎 链霉素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必需皮试
41
链霉素 临床应用 抗G(-)和铜菌最小 1.鼠疫与土拉菌病的首选药 +四环素 2.+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心内膜炎
1.鼠疫与土拉菌病的首选药 +四环素 2.+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心内膜炎 3.+其他抗结核药 多重耐药 结核病 不良反应 1.耳毒性:前庭损害 2.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现用现配 肾毒性最小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42
庆大霉素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1.多种G(-)杆菌感染首选药 沙雷菌属 2.+羧苄西林铜绿假单孢菌感染,不可混滴
4.口服: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不良反应 1.耳毒性:前庭损害 2.肾毒性:较多见,多尿、蛋白尿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过敏性休克偶见
43
妥布霉素(tobramycin) 对铜绿假单孢菌作用>庆大霉素2-5倍,对庆大霉素耐药者仍有效
+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抗铜菌者):治疗铜绿假单孢菌的各类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 不良反应<庆大霉素
44
阿米卡星 卡那霉素 抗菌谱:最广 ,G(-) +金葡菌 优点:1.对钝化酶稳定 肠道G(-)和铜绿菌 首选药:其他氨基苷类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
2.与内酰胺合用 协同作用 +羧苄西林或头孢噻吩:粒细胞减少或其他免疫缺陷者感染 耳毒性>庆大 肾毒性<庆大 卡那霉素 +其他抗结核药 对一线耐药的结核杆菌患者 肝昏迷或腹部术前准备
45
广谱抗生素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46
四环素类抗生素 基本母核:氢化骈四苯 分 类 天然品 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地美环素 半合成品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两性物质 酸中稳定,碱中易破坏
47
抗 菌 作 用 G( + ):葡萄球菌最高,肠球菌不敏感 G( - ):铜绿假单孢菌不敏感 厌氧菌: 拟杆菌、梭形杆菌、放线菌 作用弱
抗 菌 作 用 G( + ):葡萄球菌最高,肠球菌不敏感 G( - ):铜绿假单孢菌不敏感 厌氧菌: 拟杆菌、梭形杆菌、放线菌 作用弱 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 土霉素 对病毒与真菌无效
48
抗菌作用特点 活性强弱 米诺环素> 多西环素> 美他 地美> 四环素> 土霉素 土霉素 肠道阿米巴痢疾
米诺环素> 多西环素> 美他 地美> 四环素> 土霉素 土霉素 肠道阿米巴痢疾 金霉素 外用结膜炎、沙眼
49
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A位特异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抑制蛋白质合成
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胞内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DNA复制 主动转运进入G(-)菌体内抑菌,高浓度杀菌
50
耐药性机制 渐进 型 药物促进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表达增加 药物使大肠埃希菌染色体突变,摄入减少 产生四环素类药物泵出基因,增加排出
渐进 型 药物促进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表达增加 药物使大肠埃希菌染色体突变,摄入减少 产生四环素类药物泵出基因,增加排出 产生灭活酶
51
四环素(tetracycline)、土霉素(terramycin;oxytetracycline)
抗菌特点 G( + )<青霉素、头孢 G( - )<氨基糖苷、氯霉素
52
体内过程 1. 吸收:多西环素93% 、米诺环素100% ;含二、三价阳离子的药物(碱性药、H2受体阻断药)和食物妨碍吸收;
2. 分布广,沉积于骨及牙组织内,米诺环素进入血脑屏障 3.代谢和排泄:以原形经肾小球排出 多西环素 肠道排泄,肝肠循环
53
临床应用 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首选药: 衣原体感染:肺炎、鹦鹉热 多西环素或青霉素类
衣原体感染:肺炎、鹦鹉热 多西环素或青霉素类 支原体感染:非典型肺炎 多西环素或大环内酯 螺旋体感染:回归热 多西环素或青霉素类 首选:鼠疫、腹股沟肉芽肿、霍乱、布鲁菌病、Hp
54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老幼和体质衰弱、抵抗力低,+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的患者
①真菌病 (抗真菌药):口腔鹅口疮、肠炎 ②伪膜性肠炎:停药并口服万古霉素 3.影响骨、牙生长 孕妇、哺乳期妇女,8岁以下的儿童 4.肝肾毒性: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给予 5.肝损伤或肾损伤、过敏反应:药热和皮疹
55
多西环素(doxycycline,强力霉素)
对土霉素、四环素的耐药金葡菌有效 脂溶性大、肝肠循环显著,分布广 由肠道排泄(络合的无活性代谢产物) 取代四环素作为各种适应证的首选或次选药 肾外感染伴肾衰竭者及胆道感染 其他感染:酒糟鼻、痤疮等 不良反应:舌炎、口腔炎和肛门炎 直立30min 光敏反应
56
米诺环素(minocycline,二甲胺四环素)
作用最强,吸收100% 四环素耐药的病菌仍敏感 脂溶性最大,组织渗透性好(中枢) 酒糟鼻、痤疮和沙眼衣原体疾病 可逆性前庭反应:运动失调
57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体内过程 吸收:迅速完全,肌注易结块 分布:广,脂溶性大;进入胞内,抑制胞内菌
代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小管排出 肝药酶抑制剂
58
抗菌作用 G(+)< G(-)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分枝杆菌、病毒与真菌:无效 作用机制
与核糖体50S亚基上的肽酰基转移酶可逆结合,阻止P位上肽链的末端羧基与A位上的氨基酰tRNA 反应,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哺乳动物线粒体70S 大环内酯、林可霉素
59
临床应用 耐药菌诱发的严重感染:备选药 伤寒:选用 氟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 立克次感染:斑疹伤寒、Q热 对四环素过敏者
+其他抗菌药:腹腔或盆腔感染 眼部细菌感染
60
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毒性 a.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2.灰婴综合征(循环衰竭):呼吸困难、皮肤发白和发绀 2~9d
3.其他: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 、过敏反应、溶血性贫血
61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 其他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 其他合成抗菌药
62
喹诺酮类quinolones 母核:4-喹诺酮 发展简史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G(-)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G(-)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合成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63
氟喹诺酮类的共同特性 构效关系 1.增强抗菌活性C6-氟 2.扩大抗菌谱 N1-环丙基,C7-哌嗪环 3.提高药物脂溶性 C7-甲基哌嗪环
4.光敏反应 C8 –Cl/F 5.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C7-取代基+茶碱/NSAIDS
64
抗菌作用 广谱杀菌药 G(-)杆菌 铜绿假单孢菌 G(+)球菌,产酶金葡菌 厌氧菌、分枝杆菌、支原体及衣原体
65
作用机制 1.与DNA回旋酶A亚基结合 G(-) (-) DNA断裂 形 成 封闭 正超螺旋 负超螺旋 (-) (-)
(+) DNA断裂 形 成 封闭 正超螺旋 负超螺旋 (-) (-) (-) C D A B 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66
2.与拓扑异构酶IV G(+) 解环连
67
细菌耐药机制 ①DNA回旋酶改变, ②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耐药性
68
体内过程 1.吸收:口服好,可螯合二价、三价阳离子; 2.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 培氟、氧氟和环丙沙星 :脑脊液
左氧氟沙星:细胞内 3.代谢与排泄:原形肾排泄(多)
69
三、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系感染:环丙沙星 铜绿假单孢菌尿道炎首选、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和内酰胺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
2.呼吸道感染: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万古霉素 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 氟喹诺酮类替代大环内酯
70
3. 胃肠感染: 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伤寒等氟喹诺酮、头孢曲松
脑膜炎奈瑟菌鼻咽部带菌者根除治疗
71
四、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兴奋、焦虑、烦躁、惊厥 剂量大、+茶碱/NSAIDS
3.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司氟、氟罗、洛美沙星) 4. 软骨损害 关节痛、关节水肿 5.肝肾损害 大剂量长期
72
1.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哌酸) 2.氧氟沙星(ofloxacin 氟嗪酸)
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1.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哌酸) 敏感菌的肠道、泌尿生殖系感染 2.氧氟沙星(ofloxacin 氟嗪酸) G+菌、G-菌包括铜绿假单孢菌; 厌氧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 诱发跟腱炎和跟腱撕裂
75
3.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
体外抗菌活性为喹诺酮类中最强 其他抗菌药耐药的G(-)各种感染 诱发跟腱炎和跟腱撕裂老年人、运动员慎用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低 洛美沙星:光敏反应 氟罗沙星:体内抗菌活性强 司氟沙星:体内抗菌活性强 莫西沙星: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低
76
磺胺类药和磺胺增效药 基本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 优点: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 甲氧苄啶(TMP) :易产生耐药性
77
1.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 口服易吸收 短效类<10h:磺胺异噁唑(SIZ) 中效类10-24h: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 长效类>24h :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对甲氧嘧啶(SMD) 2.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口服难吸收 柳氮磺胺吡啶(SASP) 3.外用磺胺药 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银(SD-Ag)等
78
抗菌作用 广谱抑菌 G+菌和G-菌 抑制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滋养体 对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无效;
TMP 抗菌谱=磺胺类 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79
作用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竞争二氢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首剂加倍
TMP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干扰细菌核酸合成
80
TMP 乙胺嘧啶 甲氨蝶啶 二氢蝶啶 (—) 二氢叶酸 + 还原酶 四氢 二氢 L-谷氨酸 叶酸 叶酸 二氢蝶酸合成酶 + PABA 磺胺类
活化 PABA (—) 嘌呤 嘧啶 磺胺类 砜类 前体
81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结晶尿、血尿、管型尿 2.过敏反应:皮疹、发热 3.造血系统反应: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
4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全身乏力 5其他:.恶心、呕吐,肝损害;TMP孕妇禁用 ,TMP长期造成叶酸缺乏
82
临床应用 1.全身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诺卡菌属引起的肺、脑感染首选SD
SMZ+TMP:5:1泌尿系统感染 、上呼吸道、支气管、霍乱、伤寒、肠道、肺孢子肺炎、诺卡菌病 2.肠道感染 SMZ菌痢 SASP 溃疡性结肠炎 3.局部感染 SD-Ag用于烧伤
83
硝基呋喃类 硝基咪唑类 作用特点:抗菌谱广,不易引起耐药性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 痢特灵) 肠炎、菌痢、Hp
甲硝唑(metronidazole,灭滴灵) 抗菌谱:厌氧菌 特效:二重感染、消化性溃疡
84
第 四 十 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85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14元环 红霉素、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齐霉素 16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86
大环内酯的共性 抗菌作用 1.G(+):金葡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 2.部分G(-):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3.厌氧球菌:
4.非典型病原体: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支杆菌 抑菌药
87
抗菌作用机制 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14元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或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阻碍蛋白质合成 结合位点与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相同或相近
88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 靶位改变: 甲基化 摄入减少外排增加
89
药代动力学 碱性抗生素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op易破坏,克拉、阿奇稳定易吸收
分布:广,进入全身各组织、体液,红霉素可进入前列腺、在巨噬细胞和肝脏聚积,可透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肝脏代谢,红霉素影响P450抑制药物氧化 阿奇胆汁排泄
90
红霉素 erythromycin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
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白喉带菌者的首选药
91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 2.肝损害:胆汁郁积、转氨酶升高等 3.过敏性药疹等 乳糖酸红霉素:5%葡萄糖稀释
依托红霉素 无味红霉素,耐酸 肝损害强: 琥乙红霉素 无味,耐酸 ,利君沙
92
克拉霉素(甲红霉素) 阿奇霉素 唯一15元环 抗G(+)、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的作用在大环内酯中最强 耐酸,po 不受进食影响,分布广
首过消除大 阿奇霉素 唯一15元环 G(-)>红霉素 po吸收快,分布广,t1/2 = 35~48h 最长 对某些细菌快速杀菌
93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抗菌作用 1.G(+)需氧、G +/-厌氧菌 2.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耐药机制 交叉耐药
94
临床应用 体内过程 吸收:林可霉素po吸收差,克林霉素po完全吸收, 分布:广,在骨组织中浓度尤高 肝脏代谢 克林在肠道抑菌作用可持续5d
1.首选药:金葡菌所致急、慢性骨髓炎和关节感染 2.厌氧菌,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 3.需氧G(+)呼吸道、骨、软组织、胆道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95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严重的伪膜性肠炎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需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3.过敏反应
2.严重的伪膜性肠炎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需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3.过敏反应 4.黄疸、肝损害
96
多肽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壁霉素) 1. G(+)菌,尤其是MRSA和MRSE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2.厌氧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抗菌作用机制 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前体肽聚糖结合,阻细胞壁的合成 繁殖期快速杀菌
97
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1.吸收:po不吸收,肌注引起疼痛、坏死;宜iv替考拉t1/247h 2.分布:广,可透过胎盘 3.肾脏排泄
1.严重G(+)菌感染: MRSA、MRSE和肠球菌感染 2.对内酰胺类过敏者的严重感染 3. 伪膜性肠炎和消化道感染 po
98
不良反应 1.耳毒性 大剂量、肾功能不良者有耳鸣、耳聋、听力损害,停药可恢复正常 2.肾毒性 肾小管损伤 (氨基糖苷类)
1.耳毒性 大剂量、肾功能不良者有耳鸣、耳聋、听力损害,停药可恢复正常 2.肾毒性 肾小管损伤 (氨基糖苷类) 3.过敏反应 斑块丘疹、iv万古霉素引起“红人综合征”
99
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E、M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某些G(-)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嗜血杆菌等
2.影响核质和核糖体功能 窄谱、静止期和繁殖期的慢效杀菌药 不易产生耐药性
100
临床应用 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败血症、泌尿道感染 2.G(-):其他抗菌药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感染
3.局部应用 五官、皮肤、粘膜感染及烧伤创面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4.PO:肠道术前消毒及大肠杆菌性肠炎和菌痢
101
不良反应 毒性大 1.肾毒性:22.2% 蛋白尿、血尿 2.神经毒性:眩晕、乏力、共济失调、神经肌肉阻滞(人工呼吸抢救) 3.过敏反应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