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十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十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课

2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 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 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所知境 第一品 观境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入论分支 能知识 第二品 观识 第三品 观总别 总及别之证知方式 彼识知境之方式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所知境 第一品 观境 入论分支 能知识 第二品 观识 彼识知境之方式 总及别之证知方式 第三品 观总别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所诠与能诠之证知方式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真实论义 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 总说 别说 观察相属 第六品 观相属 观察相违 第七品 观相违 法相之安立 造论究竟之事宜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现量 第九品 观现量 抉择各自事相之义 比量 自利比量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他利比量

4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总说缘取方式 显现 境之实相 识缘取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识境一致 遣余 如何一致 建立现量非决定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无分别以显现取,名分别以遣余执,彼等各有二分类,颠倒无倒共有四。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总说缘取方式 对境所有一切性,一体不容有众多,众多住一不可有,一法无有明不明。 显现 境之实相 诸现量前境尽现,一法不现不同相,异体不容显现一,以显现取无轮番。 识缘取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识境一致 依如何存对境力,根识由此而生起,无则决定不生故,识境互相无错乱。 遣余 如何一致 建立现量非决定

5 现量远离分别念,以未颠倒立为量,依彼抑或凭他力,决定之式行破立。 识缘取方式 现量行破立之方式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如何一致 境之实相 现量亦即无分别,是故无需决定性。 显现 非决定成立之真实理由 总说缘取方式 现量远离分别念,以未颠倒立为量,依彼抑或凭他力,决定之式行破立。 识缘取方式 现量行破立之方式 建立现量非决定 遣除彼不合理之说 决定青色之反体,乃分别故是遣余,误得照了境自相,内观自证许为量。 宣说若决定则违现量 建立决定蓝色反体是分别念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识境一致 遣余 以定解断绝增益之理 当知何者具定解,依凭彼者断增益。 决定增益二意识,以遣余而缘取故,谓彼二者非现量,实是彻知理者说。 说明此为阿阇黎之意趣 分别不取显现境之理

6 以反体分即遣余,于彼立名有实已,自认显现乃错乱。 若以反体辨别则成遣余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境之实相 如何一致 非决定成立之真实理由 显现 遣除彼不合理之说 总说缘取方式 若显现则破立应成顿时 分别不取显现境之理 名分别以显现量,破立应成同时知。 识缘取方式 一事纵取众多名,实是异名非不同。 一境之所有名称皆为异名 建立现量非决定 以反体分即遣余,于彼立名有实已,自认显现乃错乱。 若以反体辨别则成遣余 决定各自之自性 识境一致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遣余

7 即遣余的定义或法相。 总说缘取方式 显现 否直接违而缘取,许为遣余之有境。 真实遣余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总说缘取方式 即遣余的定义或法相。 显现 否直接违而缘取,许为遣余之有境。 真实遣余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遣余 决定自性 安立 总说 暂停偈 别说 细分 遣除诤论

8 真实遣余 否直接违而缘取,许为遣余之有境。 《量理宝藏论释》 以否定与自己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取境,被承许为遣余的有境或缘取方式。
遣余的定义: 以否定或者遮破与自己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缘取它自己的对境,这样的有境就承许为遣余。 比如我们说“瓶子”和想“瓶子”的时候, 当时与“瓶子”直接相违的所 有非瓶的事物已全部排除, 通过排除与它直接相违的方 式来了知对境。

9 这四种遣余全部具有这种法相,故 没有法相不遍的过失; 遣余是在分别识下安立的,不遍于 无分别识,所以也没有过遍的过失;
一、遣余是取境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分别念的心识, 它能遣除与自己直接相违的所有违品, 通过这样的分别念可以对事物产生决定性。 二、遣余的法相能遍于所有的遣余。 遣余 名言遣余 心识遣余 有实遣余 无实遣余 这四种遣余全部具有这种法相,故 没有法相不遍的过失; 遣余是在分别识下安立的,不遍于 无分别识,所以也没有过遍的过失; 遣余的法相也没有相违的过失。

10 名言遣余毕竟是一种名相、声音, 那它是不是不包括在遣余里面呢?
不会的,因为名言遣余实际上也依赖于分别念,即依赖于心识遣余。 如果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对遣余的法相还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但我们暂时按照作者萨迦班知达的观点进行分析,即所有的遣余识都是在心识分别念上安立的,而在外境上没有真实的遣余。

11 总说缘取方式 显现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真实遣余 遣余 决定自性 安立 总说 暂停偈 别说 细分 遣除诤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总说缘取方式 显现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真实遣余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遣余 决定自性 安立 总说 暂停偈 别说 细分 遣除诤论

12 总说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量理宝藏论释》
遣余只是以分别念假立的。因此,除了心中的概念以外单独的遣余根本没有真实的对境或对境法相。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所谓的遣余,实际上是以分别念来安 立的,即以分别念假立的,它自己并 没有真正的实质,或者说没有针对它 的真实对境。 就像镜子中并没有真正的外境色法,只不过是外境的影像显现在里面而已。

13 总说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量理宝藏论释》
遣余只是以分别念假立的。因此,除了心中的概念以外单独的遣余根本没有真实的对境或对境法相。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并且,任何一个瓶子或柱子的总 相显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时候,肯 定已经遣除了它的违品。 比如说我心中显现“瓶子”的时候,瓶子以外的事物全部都已经被遣除了 但是遣余自己没有一个固定性的自 相对境,因为它毕竟是假立的。

14 既然是假立的,那遣余是否就不符合实际道理了呢?
答:并不是这样的,在分别思维中, 人如果执著“有”,当时就有一种耽著有 实法自相的义总相; 人如果执著“无”,当时就有一种耽著无 实法的义总相。 因此,假立不一定就是虚伪的。

15 既然是假立的,那遣余是否得不到真实的自相呢?
《量理宝藏论释》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然而以自相、总相误为一体的取舍对境就是自相。 答:因为它虽然是一种颠倒的分别念,但是可以将 分别念的总相颠倒执著成外境的自相的方式来取境 即把总相误解成自相, 或者说以总相自相误认为一体 最后也能得到外境的自相。

16 如柱子的总相显现在你的面前,你把柱子的总相当作自相而对别人说“给我把柱子扛来”
实际上也能起到取舍自相对境的作用。

17 《释量论》中讲,所谓的遣余具有三种特点。 特点 耽著自相
虽然所有的遣余都没有自己真实的对境,但它耽著的是其所追随目标的自相,即把自相和总相误认为一体而取境。 无真实对境 即遣余没有真实的对境。遣余的分别念无论是柱子、瓶子、有的、无的什么都可以接纳,所以它并没有真实的对境。 具有现量种子 所有的遣余是以前现量见到过、听到过的自相法在相续中种下的种子。 比如说我们脑海中显现了柱子遣余的总相,实际上,我们肯定曾经在某一个地方看到过柱子的形相。

18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举了一个例子:
某人并没有到三十三天现量享受 过甘露、看见过尊胜宫, 但是看见过与尊胜宫相似的人间 宫殿,享受过与甘露相似的液体, 所以当别人说“天上的甘露如何, 尊胜宫如何”时,在他心里面也 会出现一种与以前现量所见的自 相对境相似的总相。

19 法王如意宝讲因明的时候说: “我们学习遣余的时候,全知麦彭仁波切 所讲的这三种特点(实际上也是法称论师的观 点)务必要了解; 如果了解了,就能知道所谓遣余有境的主 要特征,也即遣余需要具足这三种特征。”

20 总说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量理宝藏论释》
尽管在外境事物上,一体、他体互不混杂,但对于自相是一体、是他体,通过遣余的执著方式而可能出现将一体执为一体、他体执为他体,以及将一体执为他体、他体执为一体四类情况。其中后两者难以理解,故而于此论述。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虽然在事物的本体(自相)上面不可能互相混杂、错乱,一体就是一体,他体就是他体,但是在执著的过程当中(遣余的心识面前)会出现四种分类: ①自相上的一体→一体 ②自相上的他体→他体 ③自相上的一体→他体 ④自相上的他体→一体

21 遣余缘取对境方式 举例 ①自相上的一体→一体 如本来柱子是一个东西,同样我也执著这是一根柱子; ②自相上的他体→他体 如柱子和瓶子本来是他体的东西,我们把它们也执著为他体的事物。 ③自相上的一体→他体 柱子的无常和所作,执为他体。 ④自相上的他体→一体 泉水、河水、自来水,具有同样的作用,而执为“水”。 前两者比较容易懂,后两者下面进行广讲。

22 由习气力误为一。若谓原本同异体,果识一异实相违,犹如心识及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显现 作用法相同一性。 安立 增益之缘由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由习气力误为一。若谓原本同异体,果识一异实相违,犹如心识及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 决定自性 识执著方式 细分 暂停偈 破立一切异体事,同时同地即了知。 其必要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一体执为他体 遣余不同之行境,一体可分异反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 遣除诤论 别说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识执著方式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其必要

23 增益之缘由 作用/法相/同一性。 《量理宝藏论释》 他体执为一体的缘由,
1 2 作用/法相/同一性。 他体执为一体的缘由, (自相上的他体→一体)即在同一个时间当中,把不同形相、不同环境中的事物执著为一体。有两种原因: ①作用同一性 ②法相同一性 2 1 一切火的种类均具有燃烧的作用、一切水的种类具有解渴等的作用 一切树都具备有枝有叶的相同法相。 他体法各自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一样的,由于作用相同的原因,从而把不同事物执著为一体; 本来不同的他体法,因为具有一个相同法相(特征)的缘故,从而把它们执著为一体。

24 可见,诸如此类的所有对境在错乱心识前浮现一个“总”的概念。
《量理宝藏论释》 可见,诸如此类的所有对境在错乱心识前浮现一个“总”的概念。 原因 举例 作用同一性 无论是未来、现在、过去三时的火,还是东西南北四方的火, 或者檀香木、沉香木及各种木柴的火等,全部都有燃烧的作 用,作用相同之故而执著为火。 无论是小车、大车,还是各种不同款式、色彩、产地的车, 因为都可以把它作为乘骑之用的缘故,所以大家都称之为车。 法相同一性 无论是东南西北四方,还是现在、过去、未来三时的树木都 具备有枝有叶的法相,法相相同之故,而将它们执为树。 不管是金瓶、银瓶等什么质地的瓶子,未来、过去、现在的 瓶子,还是北京、上海等的瓶子,因具有大腹的特征,皆称 为“瓶子”。

25 世间中所有的人类、所有的动物应该是一个民族
都具有生命,都喜欢离苦得乐(目标相同之故) 这也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把所有的众生都作 为度化对象的缘由; 这也是发菩提心的缘由:为一切众生而发心成正等 觉,实际上这就等于说所有众生都是一个民族。 世间常说“地球村”的概念,也 是以一种人与动物乃至自然之间 要和协相处的理念来摄持的。

26 动物和我们人类是一个民族肯定不对的,如果像藏族人的话,倒还可以安立一个民族的概念。
如果这样说,那这也是不一定的。 藏族 多康 安多 卫藏 分为色达等各个县的藏族 上色达 下色达 一个村子里面又分你家、我家 所谓的藏族细分以后,就无有真实的总相存在了。

27 问1:在世间当中,把不同的事物取为一个名称的必要是什么呢?
《楞伽经》里面说: 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如果没有安立名称,那整个世间就会变成迷乱蒙昧,所以具有大慈大悲心的怙主佛陀,就对事物安立了名称。

28 佛陀在佛经当中,安立了四谛、三宝以及五道十地等法相、果位的名称
在世间当中 随欲名称 真实原因名称 指随着自己的意愿而安立的名称,即不是依靠事物自己的原因而安立的,如人们逐渐把某些事物取名为地水火等; 比如说火车就是由于具有某种原因而安立其名称的。

29 问2:在世间当中,把不同的事物取为一个名称的来历是什么呢?
某个众生在分别念中对某种事物安立了一个名称 大家依此进行串习 最后形成传统的习惯 比如所有的树都有一种名称叫“树”,这就是人们在分别念当中,首先安立一种概念,然后逐渐串习直至变为习惯而形成的。

30 由习气力误为一。若谓原本同异体,果识一异实相违,犹如心识及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显现 安立 增益之缘由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由习气力误为一。若谓原本同异体,果识一异实相违,犹如心识及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 决定自性 识执著方式 细分 暂停偈 破立一切异体事,同时同地即了知。 其必要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一体执为他体 遣余不同之行境,一体可分异反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 遣除诤论 别说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识执著方式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其必要

31 识执著方式 由习气力误为一。 《量理宝藏论释》 把不同的事物执著为一体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是由心识无始以来熏染的习气力而将这一切(同类)误解为“火”、“水”、“树”、“牛”的一个总概念。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都有一种习气,由此而将不同的事物误认为是一体。 牦牛:把所有这些草,都当作一种食品而去食用,凡是牦牛都会有这种熏习; 人:由于业力习气的缘故,不管什么 样的火都执著为一个“火”,不管什么 样的水都执著为一个“水”。

32 识执著方式 若谓原本同异体,果识一/异实相违。 《量理宝藏论释》
对方辩 若谓原本同异体,果识一/异实相违。 如果对方说:那么,事物同样是他体,而由它安立的果——心识却全然不同,比如,见到白牛与黑牛,会生起“它们都同样是牛”的执著,而对于马与牛却不会生起“是一类”的心识,会生起互为他体的执著,这显然是相违的。 对方说: 事物都同样是他体的,但是由它们产生的果识,即我们认识的时候却不相同。 有些执著为一体 有些又没有执著为一体 这难道不相违吗? 东方人、西方人是他 体的,我们会执著为 一体的“人”; 人与牦牛也是他体的, 但是我们不会执著人和 牦牛是一体的。

33 识执著方式 犹如心识及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 《量理宝藏论释》
我方破 1 2 犹如心识及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 驳:尽管因同样是各不相同而存在,但却有着生不生一个果的差异,这就是自然规律,所以合情合理。 我方回答: 尽管因同样是各不相同而存在,但却有着生不生一个果的差异,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 1 2 有些事物虽然是他体的,但是它们所产生的果是一个 有些事物是他体的,它们所产生的果也是分开的 就像依靠不同的对境、根、作意也能生起一个识, 而冰片、石榴等不同药物能起到祛除不同疾患的作用一样, 作意+眼根+对境=一个眼识 肥料+田地+种子=青稞 冰片治病的作用——清热 石榴治病的作用——祛风湿等

34 作用法相同一性。 我们也可以用前面的方式进行回答。 比如说牦牛和白马、瓶子和柱子并不会执著是一体 而金瓶和银瓶,我们却执著为一个东西 它们作用和法相不相同的缘故; 我们众生也没有这样的串习或者说习惯。 它们作用和法相相同的缘故; 我们众生有这样的串习或者说习惯。 在这些问题上,法相、作用以及我们习惯的差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5 真实遣余 显现 增益之缘由 安立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识执著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本来是他体的事物,但执著为一体的必要性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显现 安立 增益之缘由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识执著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本来是他体的事物,但执著为一体的必要性 暂停偈 破立一切异体事,同时同地即了知。 其必要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一体执为他体 遣余不同之行境,一体可分异反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 遣除诤论 别说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识执著方式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其必要

36 其必要 破立一切异体事,同时同地即了知。 《量理宝藏论释》 对于时间、地点、形象截然不同的一切别法进行破立的事,同时同地便可一清二楚,
如果我们懂得了可以将不同时间、地点、形相所摄的事物执著为一体 可了知遣余可以同时同地进行破立 即遣余同时具有遮破和建立的两种作用。

37 《量理宝藏论释》 比如,只要一说“无树”,对方就完全明白“所有的树一概不存在”,而要通知“一一别法都不存在”是无能为力的事。 举例说明 遮 破 比如我们将一切有枝有叶的事物叫做“树” 说“前面没有树”,所有的树就被全部遮破了。 所有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当中的同类事物,就已经被全部遮破了 即遮破了总法 建 立 说“前面有柏树”或“前面有松树”,那么在自己分别念当中,具有树的概念就已经成立了。

38 按照绒顿班智达的解释方法,我们在建立树的时候,在同一个时间当中,非树的事物也全部遮破完了;
说“前面有一棵树” 具有树的概念已经成立。 树以外的瓶子、转经轮等东西全部都一并遮破了。 不用说“我前面有树,没有转经轮、没有人、没有牦牛、没有大象”等,不然世间上有无数的事物,一辈子都破不完。

39 他体的事物执著为一体,这毕竟是一种分别执著,也没有什么作用啊!我们应该断除这种错误和迷乱。
从暂时来讲,我们还不需要断除这种执著; 否则,我们就会像牦牛一样在迷迷糊糊的状态 中生活,除此之外,连互相沟通与交流的概念 都没有了。 所以,还是有建立这个执著的必要性。

40 他体执为一体 增益之缘由 作用法相同一性 ①作用相同②法相相同 识执著方式 由习气力误为一。 若谓原本同异体, 果识一异实相违。 犹如心识及药物, 虽是相异有差别。 众生无始以来都有一种习气,由此而将不同的事物误认为是一体。 对方:明明都是他体的事物,有些执著为一体,而有些又没有执著为一体,这难道不相违吗? 尽管因同样是各不相同而存在,但却有着生不生一个果的差异,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 作用和法相不相同的缘故,而且我们众生也没有这样的串习或者说习惯。 其必要 破立一切异体事,同时同地即了知。 众生有把很多事物执著为一体的习惯,就会懂得遣余同时具有遮破和建立的两种作用。

41 真实遣余 显现 安立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暂停偈 决定各自之自性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显现 安立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暂停偈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一体执为他体 遣余不同之行境,一体可分异反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 遣除诤论 别说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识执著方式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其必要

42 增益之缘由 遣余不同之行境,一体可分异反体。 《量理宝藏论释》
虽然是一个事物,但能充当遣余的不同行境,其原因是:诸如,就声音外境的一个本体而言,从排除他法的侧面也可以分成所作、无常等不同反体。 在遣余识的行境当中,本来是一体的事物,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反体。 在声音的自相本体上,所 作等不同反体是无法分的。 以声音反体而言, 从排除常有的角度安立它是无常, 从排除非所作的角度安立它是所作, 从排除非声音的角度安立它是声音; 而在众生的分别念当中,为了排除不 同的执著,就可以建立不同的反体。

43 这种反体在事物的本体上是否真实成立呢? 反体在事物的本体上真实无法成立。 但在我们的心识面前可以假立; 在假立的前提下,各个反体的侧面并不相同。 比如说: 从反体的角度来讲,无常的反体 并不是所作的反体; 从本体的角度来讲,无常的声音 就是所作的声音,除此之外并没 有其他的声音。

44 即分析一体执为他体的执著方式是什么样的。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显现 安立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即分析一体执为他体的执著方式是什么样的。 暂停偈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一体执为他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 遣除诤论 别说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识执著方式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其必要

45 识执著方式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量理宝藏论释》
1 2 1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就像声音、所作与无常三者能通过不同能诠的词句加以表达以及分别念前现为他体的缘取方式一样,外境也是凭借增益他体存在而进行耽著的。 2 在外境上本来是一体的事物,但是以语言和分别念遣余(心识遣余)的取境方式,可以把外境分为很多的侧面。 比如说瓶子的本体是一个, 用语言说很多侧面:瓶子、无常、所作、蓝色等; 根据语言心里面也会想许多的总相“它是一个瓶 子,遣除了非瓶、非常有、非所作、非蓝色”。

46 我们的分别念当中存在把一个事物分为很多侧面的取境方式。
语言遣余 心识遣余 语言遣余可归纳在心识遣余当中,因为仅凭语言自身不能遣除对境以外的事物。 事物从其反体的角度来讲,每个都可 以分许多的侧面; 执著的时候,分别念也是误认为每一 个侧面(反体)都有一个与它自己一 体的对境。 如从蓝色的侧面而言,在分别念面前就有一个蓝色的对境; 从所作的角度来讲,在分别念面前就有一个所作的对境。 在分别念面前,蓝色和所作这两个反体并不是无二无别的。

47 真实遣余 显现 安立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暂停偈 决定各自之自性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一体执为他体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显现 如果不懂一个事物可以分成很多侧面的道理, 那就搞不清楚前面第一、二品中所讲的无分微尘、无分心识的这些道理, 也无法讲清楚第八品关于法相方面的问题。 也即“一体执为他体”、“他体执为一体”的问题中,会有一些自相和总相的分析方法,如果这个没有搞懂,那了解其他的问题也会非常困难。 安立 总说 他体执为一体 总说缘取方式 决定自性 细分 暂停偈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一体执为他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 遣除诤论 别说 识执著方式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其必要

48 其必要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量理宝藏论释》
本来,声音与无常是一个本体,但为了让没有通达它们是一体者领悟到这一点,而从遣除非声、非无常、非所作的角度加以分析,并由此证实对境是一体,从而对方会了解到声音本身就是无常等。 本来诸反体法就是一个本体 为了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需要 “一体执为他体”的这种遣余。 但是人们却不了知

49 本来是一个本体的还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再分呢?如果再分,那岂不是就更不知道了吗?
如果没有分,我们就不会了知这些法是一体的。 柱子和无常本来是一个本体,可是就有人不知道柱子是无常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理: 把柱子、无常、所作三个侧面分开以后,他就能通过所作,来了知柱子是无常的。 柱子 无常,所作之故 (有法) (立宗) (因) 否则只能说: “你现在所想的柱子是柱子,因为它是柱子的缘故。” 这样一来,他就更糊涂、更不明白了。

50 事物本体是一个不可分,但有很多假立的反体。若不了知,则本来是无分的事物,反而由分别念认为是无穷可分的。
只要经过三次正确的推理之后即可成立 法相,而不再需要法相的法相了; 但是他们却认为,火的法相是什么,法 相的法相又是什么,然后它的法相又是 什么,这样一直到无穷无尽。 例1 微尘本来不是无穷可分的,但是会在自己的分别念当中一直分下去,并且还会认为这是在自相上存在的。 例2

51 “一体执为他体”的遣余对我们学习知识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切万法 无有自性 远离一体及多体之故 (有法) (立宗) (因) 三者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有些人不知道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本体是空性), 我们通过与空性一个本体的远离一体多体, 就可以了解诸法空性的道理。 因此,在分析事物的过程当中,将“一体执为他体”或“他体执为一体”,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方法。

52 一体执为他体 增益之缘由 遣余不同之行境,一体可分异反体。 在遣余识的行境当中,本来是一体的事物,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反体。 识执著方式 如词分别缘取式,外境耽著为异体。 在外境上本来是一体的事物,但是以语言和分别念遣余(心识遣余)的取境方式,可以把外境分为很多的侧面。 其必要 未了一体为一体,为令其知而分析。 本来诸反体法就是一个本体,但是人们却不了知这些法是一体的,为了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需要“一体执为他体”的这种遣余。

53 依于执著有与无,遣余即有二分类。凭名分别之差异,有无遣余亦分二。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真实遣余 依于执著有与无,遣余即有二分类。凭名分别之差异,有无遣余亦分二。 安立 真实分类 显现 总说缘取方式 决定自性 破外境有遣余 细分 暂停偈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决定各自之自性 遣余 各自之安立 遣除诤论

54 真实分类 依于执著有与无,遣余即有二分类。 凭名分别之差异,有无遣余亦分二。 《量理宝藏论释》
从建立所立遣除其余“有”、遮破所破执著“无”的侧面而言,包括有实遣余与无实遣余两种; 遣余主要是从执著事物的角度来安立的,分为两种 有实遣余(从建立所立的角度) 无实遣余(从遣除其余法的角度) 以“是”、“有”等来建立,如有瓶子、有什么东西等 以“非”、“无”等来遮破各种各样情况。比如说非瓶、无瓶。

55 真实分类 依于执著有与无,遣余即有二分类。 凭名分别之差异,有无遣余亦分二。 《量理宝藏论释》
就名言、心识的差异来分,有实无实两种遣余也各有两种,合计为四类,即有实遣余也包括名言遣余与心识遣余两种,同样,无实遣余也包括名言遣余与心识遣余两种,总共有四类。 遣余 分类 举例 有实遣余 名言遣余 用语言说瓶子 心识遣余(以分别念来遣余) 心里面想瓶子 无实遣余 口里面说石女的儿子 心里面想石女的儿子

56 真正石女儿子的总相能显现吗? 真正石女儿子的总相是不可能显现的。 所谓的兔角、龟毛等,是由分别念将两种不同事物混在一起而产生的总相。 以前看见过兔子 一说兔角时,就会在心中浮现出一幅兔子头上长角的画面,这就是所谓兔角的总相。 也看见过牦牛的角 由于以前所见的一只角 或两只角的不同,也会 导致兔角的总相不同。

57 所谓的名言遣余,归根结底必须要依靠心识才能成立; 如果没有依靠心识,那你所说的话别人根本无法理解, 因为仅仅依靠语言根本不能遣除其他的东西。
如果语言的自相具有遣除其他事物的能力 比如用汉语来说“瓶子” 任何人听到“瓶子”的时候,就应该遣除了柱子等法。 但是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在一个分别念从来没有串习过这个名称的人前,“瓶子”的语言根本无法遣除其他的事物。 把瓶子拿过来

58 侦察结果: 五方大楼 五根识是无辜的哑巴,既没有见到常,也没有散布常的邪论。 舌识 鼻识
五兄弟的工作台上都有一根线,连向指挥中心,里面坐着一个瞎眼的老巫婆,名字叫做第六分别意识。是它不断地发出各种常住的信息,不断地分别、判断,“这是永恒的”、“这是坚固的”、“这是不变的”、“还是那个人、还是那座山”,而且一经她分别,就出现很多贪嗔痴的小鬼,驱使人的身口意不断地造业。 身识 耳识 眼识 对外的窗口收集一切外来信息 从此,人们开始发现自己原先最信赖的总指挥原来是个瞎子兼疯子,她除了一无所知,就是只会胡言乱语。老巫婆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就化作一道黑烟,消失在虚空中,原来只是一个虚妄的分别。 五方大楼的指挥中心换了一名叫做妙观察的分别意识,它客观公正地衡量万法,让人心远离迷惑、趣向觉悟,

59


Download ppt "第二十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