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學生:蔡耀峻、許裕邦 座號:23號、21號 指導老師:黃耿凌 老師
書 法 學生:蔡耀峻、許裕邦 座號:23號、21號 指導老師:黃耿凌 老師
2
漢字與書法藝術 歷代書家以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展現漢字不同的風華,使得漢字不再只是作為紀錄語言的工具,而是昇華為藝術的表現。
3
商 朝 商代文字有甲骨文、銅器銘文(「保鼎」、「齒父己鬲」)、陶文、玉石朱書、墨書等,而以甲骨文為大宗。
商 朝 商代文字有甲骨文、銅器銘文(「保鼎」、「齒父己鬲」)、陶文、玉石朱書、墨書等,而以甲骨文為大宗。 甲骨文字多以刀刻,銅器銘文多由陶範書寫後翻鑄。 以墨拓拓出來的字跡,雖然不是毛筆書寫的書法真蹟,但從實物或拓本上看,當時人在寫範、用刀之際,掌握字體的結構,線條的變化,甚至在字裡行間做安排,多少都有書法概念,可說是書法藝術的源頭。 董作賓研究甲骨文,提出書體斷代,將殷墟分為五期書風:雄偉、謹飭、頹靡、勁峭、嚴整;同時他本身也揣摹甲骨片上墨書的韻致,有許多甲骨文書法作品傳世。
4
西 周 西周時期有甲骨文、銅器銘文、陶文等文字,以銅器銘文為大宗。
西 周 西周時期有甲骨文、銅器銘文、陶文等文字,以銅器銘文為大宗。 西周近三百年的銅器銘文,可依書風略分為三期: 1.早期銘文行款自由、線條俐落,多肥筆、波磔。 2.中期銘文行款趨於整齊,線條粗細較均勻一致,字體大小也較統一 。 3.晚期銘文的布局更形疏朗、筆道均勻,具設計意味 。
5
東 周 東周時期因政局緣故,文字出現地域性的差異,加上文字載體有銅禮器、兵器、貨幣、璽印、陶器、石刻、木器、簡牘、帛書、漆器等種類,再經書寫、刻劃、翻鑄、捺印等文字製成工序,使漢字呈現多樣的特殊風華。 如:「蔡侯戈」銘,修長的鳥蟲造型,充滿裝飾意味;「侯馬盟書」起筆重頓取勢,收筆回尖,也洋溢著運筆的動感。 ˙ 竹簡、帛書、木牘是紙張發明以前最普遍的書寫材質,也是古時最真切的書法墨蹟 。
6
秦 朝 秦代有銅器、兵器、陶器、石刻、簡牘等文字。秦始皇以小篆統一文字,。
秦 朝 秦代有銅器、兵器、陶器、石刻、簡牘等文字。秦始皇以小篆統一文字,。 結構修長、線條勻稱、圓筆對稱的特質,可作為秦代小篆的典型;另外權量詔版所見鑿刻的”小篆”,用筆簡率,筆畫出現方折,與刻石的風格不一致 。 頒布的小篆,主要用於官方典重場合,民間所習慣使用的是另一種新興書體──隸書。
7
漢 朝 漢代的主要書法材料為石刻、簡帛 。 如有「馬王堆漢墓帛書」、「阜陽漢簡」、「西漢五鳳二年魯孝王刻石」、「居延簡」、「敦煌簡」、「乙瑛碑」、「史晨碑」、「熹平石經」、「石門頌」等等。 * 刻石碑銘上的文字,可以看出篆隸遞變,也就是當字體結構近於扁方,筆法有明顯*蠶頭雁尾時,隸書才達到成熟穩定,稱作「 * 八分」的階段。另一方面,* 章草、行、楷也在這個時期興起與變化。 如:刻石、刻石 、蠶頭雁尾 、章草等等……
8
魏 晉 南 北 朝 自秦漢至三國魏晉南北朝,書體持續不斷地演進,草書、行書和楷書漸漸成熟,結構和筆法自成規模。
東漢以後紙張經改良而普及,篇幅增廣,書信尺牘遂成書家最佳的表現舞臺。 在草書發展過程中,樹立了*今草法則典型,影響深遠。在楷書方面,三國時期的「谷朗碑」、魏鍾繇「宣示帖」仍屬於隸楷過渡的*古楷階段。 行書是由草書、楷書在演進過程中,交集發展出來的書體,因此兼有楷書的嚴謹與工整、草書的快捷與流暢。 如:今草(筆畫減省,並加上牽絲帶筆,姿態流動的草書。 )、古楷(唐代以後楷法規整成熟的楷書,稱為「今楷」。 ) 、墓誌 (北魏時期的著名作品最多 )、造像記(鐫刻佛像並在佛像背面銘刻文字,作用在弔慰亡者 ) 等等......
9
隋、唐 從篆、隸、行、楷各形體夾雜的「曹植廟碑」,到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可以看出草、行、楷體至隋代皆已成熟。
唐代太宗推許王羲之為「書聖」,懷仁集內廷所藏王羲之書蹟 。 刻成「集王字聖教序」,便是王字風行的實例。 1.唐人尚法,*初唐四家楷書各擅勝場,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2.中唐顏真卿改變楷書風格,所書「東方朔畫像贊」結構寬博、筆法雄渾。草書在初唐有孫過庭的「書譜」…… ˙初唐四家 :初唐時期歐陽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皆擅長楷書 ˙狂草 :今草的每字做連綿的表現,行筆疾速,一氣呵成 。
10
五代、宋(I) 五代時期,各書體皆已發展完備,後世的書家更在書法天地裡開拓新路,形成另一藝術高峰。
如行船盪槳;米芾「蜀素帖」墨韻盎然,使轉靈動,極具風華。南宋書風沿續北宋 。 高宗「書七言律詩」、吳說「致大孝宣孝尺牘」、范成大「尺牘」、吳琚「七言絕句軸」、北方金人趙秉文「跋武元直赤壁圖」等,皆為南宋著名作品。
11
五代、宋(II) 淳化閣帖 :又稱為「閣帖」、「官帖」,全書共十卷,二王法書佔近半數,宋太宗命王著整理內府所藏法書 。
尚意 :清人歸納宋代的書法風格特色的名稱,相對於晉代尚韻、唐代尚法,指宋代書家講求創作時心態上的自由,注重主觀情感表達。 宋四家 :北宋初期,歐陽修首倡書法貴在自成一家之體。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承繼其旨,在追求晉人神韻之餘,。
12
元 朝 元代雖然由蒙古人統治,但漢字書法在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等人倡導復古風氣之下,延續發展晉唐書法傳統。有著晉唐書家的神韻與氣息。
結體和筆法自由開放,姿態奇肆,與強調復古的秀麗風格迥異。 風格也開啟了明代書家求新變革的創作方向。
13
明 朝(I) 明初書風承襲元代,追尋二王傳統。
明初書法家以*三宋二沈最為著名,其中宋克的成就最大,其行草作品「書五言古詩」取法章草筆法,輕重表現強烈。 楷書與草書並用,草書部分體勢欹斜、頗具姿態。 中期之後「*臺閣體」雖然流行,但在蘇州地區出現以沈周、文徵明、王寵、吳寬等書家為代表的「*吳門書派」。 明初書風承襲元代,追尋二王傳統。
14
明 朝(II) 三宋二沈 : 1.「三宋」是指宋克、宋璲、宋廣,宋璲擅長篆、草、楷書,宋廣專於草書,宋克楷學鍾繇,行、草師二王,章草法皇象、索靖,尤章草影響為大。 2.「二沈」乃指沈度與沈粲,兩人在楷書與行草方面各有專擅。 臺閣體 :朝廷中流行的一種楷書書體,講求方正、光潔、墨濃黑亮、字體大小統一整齊,風格圓潤平整。清代應用於科考而流行的「館閣體」,即是脫胎於此。
15
明 朝(III) 吳門書派 : 1.吳門是蘇州的別稱。 2.強調書法上追至晉、唐傳統,形成清新雅正的書法風格,別於「臺閣體」風貌。
3.書家著名者為「吳中四才子」,分別是文徵明、祝允明、王寵、陳道復。
16
明 朝(VI) 晚明狂放派 :特指草書行筆自由,章法欹側,點畫縱橫,結構纏繞,風格狂放,與工雅書風形成鮮明對比,後人將致力此書風的書家稱之為晚明狂放派。
17
清 朝(I) 清初仍受承繼晚明書風,有「館閣體」書派的姜宸英、查士標;也有受董其昌影響,走帖學路線;還有繼承狂放風格的傅山、王鐸。
乾嘉以後,由於金石學勃興,「碑學」也隨著盛行,書家多致力於篆隸研究與創新 。 發揚篆、隸,也開拓草、行、楷的格局,影響民國之後各書體的發展甚鉅。
18
清 朝(II) 揚州八怪 :泛指清代揚州地區書畫藝壇中,個性鮮明、孤傲清高、風格獨特狂放的一群人,並非特指某八個人。
有華嵒、高鳳翰、李?、汪士慎、金農、黃慎、高翔、鄭燮、李方膺、邊壽民、羅聘、陳撰、閔貞、李葂及楊法等,後人總稱「揚州八怪」。
19
清 朝(III) 漆書 :金農的隸、楷作品中,結構方整,橫畫粗且長,豎畫細且短,撇捺筆畫厚重,直線筆畫多,曲線筆畫少,墨色濃厚與乾澀隨筆畫快慢變化,如同漆匠以扁刷刷成的線條,人稱「漆書」。或以其號稱「冬心體」。
20
民國 民國初年延續清代書風,篆、隸依舊盛行,吳昌碩「篆書七言聯」、黃牧甫、羅振玉「篆書二屏」等皆為名家名作。
此後各書體均衡發展,名家輩出,如溥心畬「行書銀河洞詩」、于右任「草書」、黃賓虹「篆書七言聯」、曹容「觀自在」、曾紹杰、臺靜農「草書故國神遊」、「臨中嶽嵩高靈廟碑」、王壯為等。
21
介紹書體(I) 篆書 → 隸書 →
22
介紹書體(II) 草書 → 行書 →
23
介紹書體(III) 楷書 → 楷書撇步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