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
2
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启发和讲述相结合 紧密结合实际 1、理解物质的机械运动形式及运动规律 2、了解天体的运行
3、帮助学生树立“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启发和讲述相结合 紧密结合实际
3
本章知识结构 物体的最简单运动形式 天体的运行
4
第一节 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 教学要求 了解 1、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2、重力势能、引力势能
5
理解: 1、牛顿第一和第三定律 2、功、动能、动能定理 3、地球的自转、公转、季节和五带、历法和时间 4、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掌握: 牛顿第二定理、动量原理
6
教学重点: 1、运动的相对性 2、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3、动量守恒定律
7
第一节知识结构 运动的表示法:运动的相对性、三种变速运动 运动和力 功和能
8
一、运动的表示法 要求: 1、学生能判断实例中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照物 (重点) 2、知道位移、速率、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基本概念
1、学生能判断实例中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照物 (重点) 2、知道位移、速率、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基本概念 3、了解几种变速运动的规律
9
1、参照系 例: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退去……” 试指出“升起”、“奔驰”、“静靠”、“后退”这几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照物。 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说出运动形式的参照物是重点)
10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运动是绝对的:自然界中没有不运动的物体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运动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系来说的,不存在 “绝对”静止的物体 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位置在改变,用坐标系描述: (1) 直线坐标系:X = OA(O是原点)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
2、位移 空间位置的变化(运动造成的) 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一个矢量 表示: 直线 AB 弧线 ACB
12
3、速度和加速度 速率:s=vt v 是速率,单位米/ 秒 只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表示运动方向 速度:是大小为V(速率)和方向(物体运动方向) 的矢量 加速度:a 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在不断变化 ,矢量 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单位为 米/秒2
13
在关速度和加速度的几点注意: (1)速度很大,加速度不一定很大,也可能为零。如:匀速直线飞行的超音速飞机 (2)速度变化大(小),加速度不一大(小),由于加速 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量 (3)加速度的方向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跟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汽车加速:速度↑,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 速度矢量加长,加速度为正值 汽车减速:速度↓,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速度矢量变短,加速度为负值
14
4、几种变速运动的规律 匀加速直线运动:以变化的速率沿直线运动 —— v = v0 +at —— 自由落体运动是典型的匀加速运动 判断:棉花和石块从高处下落的速度是否一样? (现场演示) 结论:以同样的加速度下落 依据:伽利略发现(在真空中)重力加速度对 一切物体都是相同的 a = g=9.8 m/s2
15
匀速圆周运动: 以恒定的速率 v 在半径为 r 的圆周上的运动 如:机器上的飞轮、人造地球卫星及天体的运行 —— 速率不变,但运动方向不断改变, ——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 加速度为向心加速度 a =v2 / R,永远和速度垂直
16
简振运动 物体在中心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地振荡式运动 例:时钟摆的转动、 乐器弦的颤动 ——复杂的振动(声音的振动)是若干个简振运 动的合成 ——振动是一种周期性运动 ——公式见书(只要求会直接代入数据作简单运算)
17
二、运动和力 要求: 1、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 能够认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计算 3、牛顿第三定律: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第二、第三定律是重点
18
1、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外力的合力为零)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为止。 ——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反映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 易程度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到加速度)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质量大不易改变状态) 如:歼击机尽可能减小质量,提高战斗灵活性
19
重点内容 2、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F =K ma(K=1) —— 只适用于质点或能看成质点的物体的运动 —— a 为合外力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 —— 力改变加速度随着改变,合外力0零时,加速度0 —— 力的单位为牛顿(N),质量为千克( kg),加速 度为米 /米2
20
有关计算: 例1:体重45千克的滑水者,在水中从静止出发并在 秒内均匀加速到10米/秒。在加速期间作用在滑 水者上的合力有多大? 解:分析 第一步:先求 a a = (v-v0)/t = (10-0)/2 =5 m /s2 第二步:求合外力 F = ma =45 kg * 5 m /s2 =225 N
21
例题2:人造卫星质量为M,绕地球在半径为r的 圆形轨道上运动,其速度v是多大?
解: 第一步:由向心加速度 a = 可得 F = M v2/ r 第二步:卫星的重力 F 就视为地球引力 F = Mg 卫星的 r = R 地 + h(忽略不计) 第三步:将F和r代入第一步公式求得 v2 =g r
22
重点内容 3、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在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与物体的运动无关 ——成对出现,成对消失 ——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不能相互抵消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23
三、功和能 要求: 1、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物体动能在何种情况下增加和减少
24
1、功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称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人的行走、火箭升空 —— W = Fs (单位分别是J、N、m) ——功只有大小而无方向 ——例:教材P181
25
2、动能与动能定理 动能:物体运动而显示出具有做功的本领 —— Ek = ½ Mv0 2 —— 物体具有动能就能克服外力做功,消耗本 身的动能;若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动能 就会加大 如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克服阻力做功 动能定理: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 W= Ekt – Ek0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物奔跑
26
3、重力势能和引力势能 要求: 1、结合实际学习重力势能 2、会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7
(1)重力势能 相对于地球的位置而具有的能 —— 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通过位置变化,对外做功 —— 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使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 Ep = Gh = mgh (以地面作为重力势能的零点) —— 重力势能属于地球和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系统,不能用来计算离地球很远处的势能 —— 运动员跳高的解释
28
(2)引力势能 任何两个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定律 F = G 在离地球距离很远时,物体在m2距m1为 r点的势能为 Ep = - m1m2 r 2 G m1m2 r 引力势能距地球无穷远处势能为零
29
4、碰撞 要求: 1、知道冲量、动量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30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物体的质量与所受的力有关,也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1)冲量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物体的质量与所受的力有关,也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冲量是力和时间的乘积,对一定质量的物体的速度改变起决定作用 I = F △t=mv – mv0 单位是牛顿 · 秒 (2)动量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 P = mv (单位是千克·米/秒)
31
(3)动量定理 物体动量的改变 = 物体所受到的冲量 I = F △t = mv – mv0 —— 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 力作用时间越短,平均冲力越大,反之越小 ——实际运用: 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上比落在沙土上易碎 易碎品运输用纸屑、泡沫塑料来填充空间
32
重点内容 (4)动量守恒定律 若系统内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例:两个小球沿球心向同一方向运动碰撞 质量分别为:m1 m2 速度分别为:V10 > V20 碰撞后速度分别为: V1 V2 碰撞时间为△t m2对m1的作用力为F21,反之为F12
33
根据动量定理: 对球M1: F21 △t =M1V1 - m2 V10 对球m2 :F12 △t =M2V2 - m2 V20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F21 = - F12 可得: M1V1 - m2 V10 =M2V2 - m2 V20 —— 在生产实验和科学实验中的运用 心动冲击描记器、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飞行
34
练习: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这一歌词中所描述的参照物是 和 。 2、离开地面同样高的铝块和铅块,如何体积相同,铅块的势能 铝块的势能。 3、人从行驶的汽车上向车跳下来,容易发生( ) 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向汽车的右侧方向跌倒 D、向汽车的左侧跌倒 4、运动和力的关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即速度的方向 B、合外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C、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的方向 D、合外力越大则物体速度变化越大
35
第二节 天体的运行 教学要求 了解: 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分带的影响各地区不同气候类型 理解: 1、地球的公转、自转
第二节 天体的运行 教学要求 了解: 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分带的影响各地区不同气候类型 理解: 1、地球的公转、自转 2、季节和五带、历法和时间
36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感性认识启发教学 运用一些如地球仪等实物教具 教学难点: 季节和历法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37
第二节知识结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四季和五带
38
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要求: 1、先熟悉有关概念 2、从规律性、影响两个角度去了解自转和公转
39
1、自转 1)、几个基本概念 赤道:最大的圆 纬线:垂直于地轴的平面 经线:被南、北两极等分而成的半圆
40
2)、规律性: 方向: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逆时针) 周期:周期性的运动,周期为一日 速度:角速度(150/小时) 线速度(纬度不同而不同)
41
3)影响: 天体的周日变化: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地转偏向力: 使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一种惯性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在不同纬度上线速度不 同引起的
42
二、公转 1)几个基本概念 近日点: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点 远日点: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点 黄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
地轴倾斜:地轴与黄道面不垂直,也即 赤道面与黄道面不重合
43
2)规律性: 严格的轨道 围绕太阳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动 周期: 恒星年: 日(地球公转3600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 日(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过 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速度:角速度3600/年 平均线速度29.78千米/秒(近日点和 远日点不同)
44
3) 影响 造成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差异 除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外,以所在半球的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昼夜长短也不同
45
二、四季和五带 1、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 2、 现象、特征
46
一、产生的原因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差异造成的 (自转和公转影响各地光照时间和太阳直射程度)
47
二、四季: 春分 北:冬半年 北:夏半年 北半球 运行方向 运行方向 南半球 南:夏半年 南:冬半年 秋分
48
季节 季节中点 时间 太阳直射点 春季 春分点 3月21日 赤道 夏季 夏至点 6月22日 北回归线(北极圈极昼) 秋季 秋分点 9月23日 冬季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南极圈极夜)
49
三、五带 类型: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纬度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50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夏季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昼
五带 天文特征 热带 太阳每年直射两次,光照最强烈 昼夜长短变化不大 南温带 太阳终年不会直射 昼夜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扩大 北温带 南寒带 太阳高度很低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夏季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昼 北寒带
51
本章小结
52
1、运动的相对性 2、牛顿第二定律和 3、牛顿第三定律 4、动量守恒定律 物体的最简单运动形式 天体的运行 重要内容
53
作业 1、P D 19,22 2、自然科学基础作业2 P2-6
54
知识结构 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 天体的运行
55
[ 第二节知识点分析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四季和五带
56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有关概念 自转和公转:规律性、影响
57
一、自转 几个基本概念 赤道:最大的圆 纬线:垂直于地轴的平面 经线:被南、北两极等分而成的半圆
58
规律性: 方向: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逆时针) 周期:周期性的运动,周期为一日 速度:角速度(150/小时) 线速度(纬度不同而不同)
59
影响: 天体的周日变化: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地转偏向力: 使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一种惯性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在不同纬度上线速度不 同引起的
60
二、公转 几个基本概念 近日点: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点 远日点: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点 黄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
地轴倾斜:地轴与黄道面不垂直,也即 赤道面与黄道面不重合
61
规律性: 严格的轨道 围绕太阳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动 周期: 恒星年: 日(地球公转3600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 日(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过 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速度:角速度3600/年 平均线速度29.78千米/秒(近日点和 远日点不同)
62
影响 造成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差异及 造成了四季的演变 除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外,以所在半球的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昼夜长短也不同
63
四季和五带 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 现象、特征
64
一、产生的原因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差异造成的 (自转和公转影响各地光照时间和太阳直射程度)
65
二、四季: 春分 北:冬半年 北:夏半年 北半球 运行方向 运行方向 南半球 南:夏半年 南:冬半年 秋分
66
季节 季节中点 时间 太阳直射点 春季 春分点 3月21日 赤道 夏季 夏至点 6月22日 北回归线(北极圈极昼) 秋季 秋分点 9月23日 冬季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南极圈极夜)
67
三、五带 类型: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纬度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68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夏季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昼
五带 天文特征 热带 太阳每年直射两次,光照最强烈 昼夜长短变化不大 南温带 太阳终年不会直射 昼夜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扩大 北温带 南寒带 太阳高度很低,光照强度小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夏季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昼 北寒带
69
作业 1、P D 19,22 2、自然科学基础作业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