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2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1、头为精明之府,内藏脑髓,为元神所居之处。脑为髓海,为肾所主,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2、头又为诸阳之会,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脏腑精气皆上荣于头。 故望头部的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3 1、头形 头形的大小异常和畸形多见于正值颅骨发育期的婴幼儿。正常头颅的大小以头围来衡量:一般新生儿约 34cm,6 个月时约42cm,1周岁时约45cm,2周岁时约47cm ,3周岁时约48.5cm,明显超出此范围者为头形过大,反之为头形过小。 头形异常则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1)、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者—— 多属先天不足,水液停聚脑所致;  (2)、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 多属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3)、 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者—— 多属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

4 2、囟门 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与后囟之分。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 2~4 个月时闭合。前囟呈棱形,约在出生后 12~18 个月时闭合。 囟门异常分为(囟门突起、囟门凹陷、囟门迟闭)三种: (1)、囟门突起:又称囟填,多属温热火毒上攻,水液停聚之实证。 (2)、囟门凹陷:又称囟陷,多属吐泻伤津,精髓气血不足之虚证。 (3)、囟门迟闭:又称解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所致,常伴五软(头、项、手足、肌肉、口软)和五迟(立、行、发、齿、语迟)。

5 3、动态 病人头摇不能自主,不论成人或小儿,多为肝风内动之兆,或为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所致。

6 4、头发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之华在发”,故望头发主要可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
头发的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发黄干枯,稀疏易脱,多属精血不足。 2、斑秃:突然片状脱发,显现光亮头皮,多属血虚受风所致。 3、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伴有腰膝酸软者,多为肾虚。 4、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多属血热化燥所致。 5、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 6、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常见于(疳积)病。

7 (二)、望面部 2、 腮肿:一侧或双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 或压痛者,常为“痄腮”,多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
1、面肿:多见于水肿病。若颜面红肿,多因热毒内结。 2、 腮肿:一侧或双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 或压痛者,常为“痄腮”,多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 3、面削颧耸:又称面脱,即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 多属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多见于慢性病的重危阶段。 4、口眼歪斜:又称口眼斜,表现为口眼歪斜于一侧,鼻唇沟变浅。如无半 身瘫痪者,为风邪中络;如兼有半身瘫痪者,则为中风病,为肝阳上亢, 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5、特殊面容:较常见者如(“惊恐貌”、“苦笑貌”、“狮面”)等

8 目的五脏分属 古人将目之不同的部位分属于五脏,用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此即称为“五轮学说”。

9 五轮学说

10 五轮 部位 五脏分属 水轮 瞳仁 风轮 黑睛 血轮 两眦 气轮 白睛 肉轮 眼睑

11 1、目色 正常人的眼睑内(睑结膜)与两眦红润,白睛(巩膜)白色,黑睛(虹膜)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

12 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 白睛红赤 —— 为肺火 ├ 两眦赤痛 —— 为心火 ①目赤肿痛 — 实热证 ├ 睑缘赤烂 —— 为脾经湿热
     ┌ 白睛红赤 —— 为肺火      ├ 两眦赤痛 —— 为心火 ①目赤肿痛 — 实热证           ├ 睑缘赤烂 —— 为脾经湿热           └ 全目赤肿 ——为肝经风热 ②白睛发黄 — 为黄疸的主要标志 — 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胆汁外溢所致。 若中老年人目内眦部位的白睛上出现稍隆起的淡黄色斑块者,称为脂肪沉着,应注意与黄疸区别。 若角膜边沿及周围出现灰白色的混浊环,称为老年环,多见于老年人,一般 无自觉症状,不妨碍视力,是肝肾不足所致。 ③目眦淡白 —— 多属血虚、失血 —— 多由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④目胞色黑晦暗 —多属肾虚 — 为肾精气亏耗之象。

13 3、形态   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目胞浮肿:为水肿的常见表现。因目胞属脾,脾恶湿,且该处组织疏松,故水肿可先见于目胞。观察此处微肿可早期发现水肿。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胞睑微肿不属病态。 (2)、眼窝凹陷:多为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可见于呕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真脏脉见,则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 (3)、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见喘满上气者,属肺胀。如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4)、针眼,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14 4、动态 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

15 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 瞳孔缩小:多属中毒。
(2)、 瞳孔散大:多属肾精耗竭之危候。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病人,亦属危候。此外,亦可见于五风内障(青光眼)病人。 (3)、瞪目直视:即病人两目固定前视、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4)、 戴眼反折:即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亦属病危。 (5)、 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 (6)、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可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7)、睑废:胞睑下垂。脾肾虚。

16 (二)、望耳 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而尤与肾、胆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耳可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正常耳廓色泽红润且厚大。其异常改变包括色泽、形态等方面,可概括归纳为:

17 耳的 色泽 异常 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 耳轮红肿——多属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耳轮枯黑——多属肾精亏耗。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形态 耳廓瘦小而薄——多属先天亏耗,肾气不足。 耳廓干枯萎缩——多属肾精耗竭之危候。 耳廓皮肤甲错——可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 耳内 病变 耳内流脓水,称为“脓耳” 多属肝胆湿热。 耳内局部肿痛,伴有耳廓牵拉疼痛-耳道疖肿; 后期转虚——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若外伤后耳内有血水流出,则应考虑颅底骨折,属病危。

18 (三)、望鼻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鼻周围有各脏腑的相应部位,鼻梁年寿处属肝,鼻头应脾,鼻翼属胃,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故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 的虚实、病情轻重和预后。其异常改变包括色泽、形态等方面,可概括归纳为:

19 色泽异常 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 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 鼻端色青——多为阴寒腹痛[病重表现]。 鼻端色黑——多为肾虚寒水内停。 鼻端晦暗枯槁——多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形态异常 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皶鼻”——多为肺蕴 热所致。 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多属麻风恶候。 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壅盛或哮喘病人,病重表现。 鼻内病变          ┌ 流清涕者——属风寒表证。 鼻塞流涕—外感表证┤          └ 流浊涕者——属风热表证。 鼻流脓浊臭涕—属鼻渊—多因外感风热,或胆经蕴 热上攻所致。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多因肺胃蕴热, 灼伤鼻络所致。

20 鼻头色赤 鼻头色青

21 (四)、望口唇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22 色泽异常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邪亢盛。 唇色青紫——多属血瘀证。 唇色青黑——多为寒盛、痛极病证 口唇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   形态异常 口唇干裂——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口唇糜烂——多属脾胃积热上攻。      ┌ 小儿多属脾虚湿盛。 口角流涎 ┤      └ 成人多为中风口歪不收。 口疮-口腔内溃疡 满口糜烂——称为“口糜”——多属心脾积热上攻。 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如雪片 — 称为“鹅口疮” — 多属温热秽浊上攻。 若小儿口腔颊粘膜(即第二磨牙处粘膜),出现帽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绕以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为麻疹将出之兆。

23 唇风 唇茧

24 动态变化与意义 口撮:也称撮口即上下口唇紧缩,不能吮乳,可见于新生儿脐风; 口喎:又称口僻,即口角向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口角掣动,多为动风之象。

25 (五)、望齿与龈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为足阳明经分布之处,故望齿与龈主要可以诊察肾、胃的病变,以及津液的盈亏。

26 1、望齿 齿的异常表现 主病主证 睡中咬牙切齿 胃热、虫积 牙齿干燥 多为胃阴已伤 牙齿燥如枯骨 多为肾阴枯竭 牙齿稀疏松动
多为肾虚或虚火上炎

27 2、望龈 齿龈的异常表现 主病主证 齿龈淡白 齿龈红肿 齿缝出血称为“齿衄” 兼见齿龈红肿疼痛者 兼见齿龈不红不肿微痛者 齿龈色淡,龈肉萎缩
齿龈溃烂,流腐臭血水 称为(“牙疳” ) 多属血虚或失血 多为胃火亢盛,循经上炎 为胃火上炎,灼伤龈络 为脾不统血,或肾虚虚火上炎 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 多因外感疫疠之邪,余毒未清,积毒上攻所致

28 (六)、望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的通道,足少阴肾经循咽喉挟舌本,故望咽喉主要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方法:让患者坐于椅上,头略后仰,口张大并发“啊”声,医生用压舌板在舌体前2/3与后1/3交界处迅速下压,此时软腭上抬,即可进行观察。观察时应注意其色泽、形态变化和有无脓点、假膜等。 正常表现是: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29 鼻咽及肺

30 咽喉的异常表现 主病、主证及病情轻重 红肿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者 多属肺胃热毒,壅盛上攻所致 多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成脓 咽部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者 咽部色浅淡,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者 为脓已成 为未成脓 伪膜 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    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   病情较轻 病情较重 部位形态 乳蛾 咽部两侧喉核红肿热痛伴黄白脓点,多属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所致。 白喉 是外感疫毒所致之儿童烈性传染病。 喉痈 多为风热痰火壅滞而成。

31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颈项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面称颈,后面称项。内有气管、食道、脊髓和主要动脉。

32 1、外形 正常人的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气管居中,男性喉结突出,女性不显。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1)、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者,称为“瘿瘤”,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2)、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者称为“瘰疠”,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炼液成痰,或外感风火时毒,挟痰结于颈部所致。 (3)、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称为“气管偏移”,多见于悬饮病、气胸和肺部肿瘤的病人。

33 2、动态  (4)颈脉搏动、怒张: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可见于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病)和血虚重证的病人。坐位时颈脉明显怒张,平卧时更甚者,或兼有搏动,病人面青唇紫、浮肿者,多见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和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病人。

34 (二)、望胸胁 1、外形 正常人胸廓外形呈扁圆柱形,两侧对称,左右径大于前 后径[比例约为1.5:1]。常见的胸廓变形有:
(二)、望胸胁 、外形 正常人胸廓外形呈扁圆柱形,两侧对称,左右径大于前 后径[比例约为1.5:1]。常见的胸廓变形有: (1)、扁平胸:即胸廓较正常人扁,前后径小于左右径 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两肩向前,多于肺肾阴 虚或气阴两虚的病人。 (2)、桶状胸:即胸廓较正常人圆,前后径与左右径约 相等,颈短肩高,锁骨上下窝平展,胸廓呈圆桶状,多 因久病咳喘,耗伤肺肾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致成 胸廓变形。 (3)、鸡胸:即胸骨下部明显向前突出,胸廓前后径长 而左右径短,形似鸡胸,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骨 骼发育异常所致,常见于儿童。

35 2、呼吸 正常人呼吸均匀,节律整齐,每分钟约16-18次,胸廓起伏左右对称,均匀轻松。妇女以胸式呼吸为主,男子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常见的呼吸异常有: ① 胸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为腹部有病,多见于(臌胀、积聚)病人。 ②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为胸部有病,多见于肺痨、(悬饮)、胸外伤病人。 ③ 吸气时间延长,多因吸气困难所致,常见于(急喉风、白喉)重证病人。 ④ 呼气时间延长,多因呼气困难所致,常见于(哮病、肺胀)病人。 ⑤ 呼吸急促,胸廓起伏显著,多属实热证。因邪热、痰浊犯肺,肺气不宣所致。 ⑥ 呼吸微弱,胸廓起伏不显,多属虚寒证。因肺气亏虚,气虚体弱所致。

36 舟状腹

37 (三)、望腹部 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内藏肝、脾、肾、胆、胃、大小肠、膀胱、胞宫,亦为诸经循行之处。故望腹部可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38 2、腹部凹陷┫ 胃虚弱,或新病吐泻津液大伤病人。 ┗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属精气耗竭之候。
     ┏单腹臌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病, 1、腹部臌┃  常因肝气郁滞,血瘀湿阻所致。          ┃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      ┗ 常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所致。       ┏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久病脾 2、腹部凹陷┫ 胃虚弱,或新病吐泻津液大伤病人。          ┗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属精气耗竭之候。 3、腹壁青筋,即腹大坚满,青筋怒张暴露,多属肝郁血瘀之臌胀病重证。   、脐疮,指脐部红肿糜烂,或流脓水,多因脐部不洁,湿热蕴结而发,常见于婴幼儿。

39 腹部凹陷 腹部膨隆

40 (四)、望腰背 1、脊柱后弯 :1)多发生在胸椎部分,致使前胸塌陷称为“驼背”,多由肾气亏虚,发育异,常,或脊柱疾患所致。 2)久病病人后背弯曲,两肩下垂,称为 “背曲肩随”,多属脏腑精气虚衰之象。 2、 脊柱侧弯,即脊柱离开正中线向左或右偏曲,多由小 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先天肾精亏损,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一侧有胸部疾患的病人。   3、脊疳,即病人极度消瘦,脊骨突出似锯,多属慢性重病,脏腑精气亏损。  

41 1、 角弓反张,即脊背后弯,反折如弓状,常兼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多见于肝风内动、破伤风等病人  
2、腰部拘急,即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湿内侵,络脉拘急或跌仆闪挫,气滞血瘀所致。

42 四、望四肢 1、 肌肉萎缩:即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多因气血亏虚或经络闭 阻,机体失养所致。
2、 四肢肿胀:四肢水肿常是全身浮肿的一部分,或仅足跗肿胀,按有压 痕者多见于水肿病。        ┏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多属(热痹), 常因风湿郁久 化热所致。 3、 膝部肿大 ┫       ┗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鹤膝风”),多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 4、下肢畸形:常见的有“膝内翻”、“膝外翻”、“足内翻”和“足外翻”皆属先天 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发育不良。 5、 青筋暴露:即小腿青筋怒张形似蚯蚓,多因寒湿内侵,络脉血瘀所致。        ┏ 指(趾)末节膨大如杵者,称为(“杵状指”), 多由久病心肺气虚,血瘀湿阻而成。 6、手指变形 ▏       ┗ 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多因风湿久蕴,筋脉拘挛所致

43 足内翻 杵状指 膝部肿大

44 六、望皮肤 (一)、色泽形态 1.色泽 (1)皮肤发赤:多见于丹毒(色如涂丹、热如火灼)。有抱头火丹(头面)、流火(小腿)和赤游丹(全身游走不定)之分。发于上部者多由风热化火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引起者。 (2)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俱黄者,为黄疸。有阳黄和阴黄之分。前者多因湿热内蕴,胆汁外溢所致,后者 则多因寒湿郁阻,胆汁外溢所致。 (3) 皮肤发黑:皮肤黄黑晦暗,面额色黑者,多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衰的病人。 (4) 皮肤白斑:常见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45 阳黄与阴黄

46 2、形态 皮肤干燥:皮肤干枯无华,多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肌肤失养。
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称为“肌肤甲错”,常兼见色黧黑,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47 3、斑疹:(斑、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两者虽常常并 称,但实质有别。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压之不褪色; 阳斑:色深红-外感温病,实热; 阴斑:青紫、隐、稀-内伤; 疹:色红,高起如粟,压之褪色; 麻疹:色桃红,形如麻粒-外感风热时毒; 风疹:色淡红,细小稀疏-外感风温; 瘾疹:或白或红的丘疹(大片),大小不一,时隐时现 搔痒-外感风邪(过敏)

48 4、水疱:即皮肤上出现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
白pei:颈胸部晶莹如粟的白色小疱疹、面部不见-外感湿热,郁于肌肤,汗出不彻。有晶、枯之分。 水痘:粉红色斑丘疹-椭圆形小水泡,頂满无脐,分 批出现,大小不等-外感湿热 热气疮:口角唇边出现成簇粟米样小水泡,灼热疼痛 -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湿疹:红斑-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 糜烂面-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49 5、疮疡: 望皮肤疮疡,应注意观察其形色特点。 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属阳证-湿 热火毒蕴结气血郁滞。
疽: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 少痛、属阴证-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疔:患部形小如粟、顶白根硬而深、麻木痒痛,多发颜 面手足-外感风热火毒,毒邪蕴结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症状轻-外 感热毒或湿热蕴结

50 七、望排出物 排出物是排泄物(人体排出的代谢废物)、分泌物(人体官窍所分泌的液体)的总称。望排出物就是观察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呕吐物等的形、色、质、量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是:凡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证;凡色黄、稠浊者,多属实证、热证。

51 (一)、望痰涎 1、痰 痰的色、质、量的变化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痰白清稀 多属“寒痰” 寒邪伤阳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一)、望痰涎  1、痰 痰的色、质、量的变化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痰白清稀 多属“寒痰” 寒邪伤阳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痰黄质稠 多属“热痰” 热邪犯肺,炼液为痰成。 痰少而粘,难以咯出  多属“燥痰” 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清肃失司 痰多色白而易咯 多属“湿痰” 脾虚失运,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痰中带血,色鲜红 称为“咯血” 火热灼伤肺络所致。 咯脓血腥臭痰浊者 多属(“ 肺痈”) 热毒蕴肺,肉腐成脓致。

52 2、涎 (1)、口流清涎量多者,多属脾胃虚寒,气不化津。 (2)、口中时吐粘涎者,多属脾胃湿热。为湿热困阻中焦,脾失运化,湿浊上泛所致。
(3)、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称为(“滞颐”)。多由脾虚不能摄津所致,亦可见于胃热虫积。 (4)、睡中流涎者,多为胃中有热或宿食内停。

53 (二)、望呕吐物 呕吐物的色、质、量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 多属“寒呕”
胃阳不足,腐熟无力或寒邪犯胃,损伤胃阳,而致水饮内停,胃失和降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多属“热呕”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呕吐,邪热蒸腐胃中饮食则吐物酸臭 呕吐不消化食物味酸腐 多属“伤食” 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而致 呕吐黄绿苦水 多属肝郁犯 胃或湿热  肝郁犯胃则呕吐,  热迫胆汁上溢则吐黄绿苦水 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 多为“痰饮” 因水饮停胃,胃失和降而致 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 挟有食物残渣 属胃有积热 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 热伤胃络,络破血溢则吐血。出血量多、立即吐出则血色鲜红;出血量少、蓄积后吐出则血紫暗。

54 (三)、望大便 大便的形成与脾、胃、肠的功能密切相关,故观察大便的异常改变,主要可以诊察脾胃肠的病变和肝胃的病变,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55 大便的形、色、质、量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大便清稀水样 寒湿泄泻 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所致 大便黄褐如糜而臭 湿热泄泻 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 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 脾虚泄泻 或肾虚泄泻   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或火不温土,清浊不分所致 便如粘冻,挟有脓血 多属痢疾 湿热蕴结大肠,大肠传导失职,有(病在血分 和病在气分)之别 大便燥结,排出困难 肠道津亏 热盛伤津,或胃火偏亢,大肠液亏,传化不行所[附] 便血 有(近血、远血)之分 便色灰白,溏结不调 多见于黄疸 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溢,不能下注于肠以助消化

56 (四)、望小便 小便的形成与肾和膀胱的功能密切,还与肺的肃降、脾的运化、三焦的通调和津液盈亏有关。故观察小便的异常改变,主要可以诊察肾、膀胱、肺、脾的病变,了解津液的盈亏和病性的寒热虚实。

57 小便的色、质、量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小便清长 多属虚寒证 寒则汗液不泄,津液不伤,故小便清长量多 小便短黄 多属实热证 热盛伤津,亦可见于汗、吐、下、利伤津的病人 尿中带血 见于尿血 (血淋)病人   因热伤血络,或脾肾不固,或湿热蕴结膀胱所致 尿有砂石 见于石淋病人 湿热内蕴,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所致 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见于尿浊、膏淋  湿热下注,气化不利,不能制约脂液下流所致

58 八、望小儿指纹 (一)、望指纹的方法 将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八、望小儿指纹  (一)、望指纹的方法 将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 ; 食指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 ; 食指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 ;   以上三关合称“虎口三关”。

59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小儿正常指纹的表现是: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既不明显浮露,也不超出风关。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望小儿病理指纹的要点,可概括为: 浮沉分表里,纹色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60 1、浮沉 (1)、指纹浮显: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因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
(1)、指纹浮显: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因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    (2)、指纹沉隐: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因邪气内困,阻滞气血难于外达,故指纹沉隐。

61 2、颜色 一般说,指纹深暗滞者多属实证,是邪气有余,色淡不泽者多属虚证,是正气不足。
(1)、指纹鲜红:属外感表证。因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指 纹浮显,故见鲜红。 (2)、指纹紫红:属里热证。因里热亢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故 见紫红。 (3)、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因痛则不通,脉络气滞血郁,或肝风 内动,筋脉拘急,脉络郁阻,故见青色。 (4)、 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实邪亢盛,心肺气衰,脉 络瘀阻,故见紫黑。 (5)、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指小儿面黄肌瘦,腹臌胀,营养障 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等特征的病症。因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 充于脉络,故指纹也变淡。

62 3、长短 (1)、指纹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2)、指纹达于气关,其色较深: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3)、 指纹达于命关,其色更深: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4)、指纹透关射甲(即直达指端),其色紫黑:是病属凶险,预后不良。

63 4、形状 (1)、 指纹增粗,分支显见者,多属实证,热证。是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2)、 指纹变细,分支不显者,多属虚证、寒证。是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


Download ppt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