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第九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治疗里热证应在清法的指导下辨证使用清热剂。因 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 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 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六类。 1

2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 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 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
清热剂 应用原则: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 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 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 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2

3 清热剂 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 二.是辨别热证真假。 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 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五.是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 ,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 热服法。 3

4 第一节 清气分热 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证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 冷,舌红苔黄,脉洪大等。 治则:清热生津,常以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 润的知母等为 主组方。 配伍:养阴生津---天花粉、石 斛、芦根等。 补 气---人参、炙甘草。 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4

5 清气分热 – 白虎汤 白虎汤 《伤寒论》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功用】清热生津 5

6 白虎汤命名 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 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 解热,莫如白虎 6

7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证治方解】- 白虎汤 清气分热 – 白虎汤 病机: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 壮热不恶寒 里热炽盛 烦渴引饮 胃热津伤 汗出 里热蒸腾,逼津外泄 脉洪大有力 热盛于经 治则:清热生津 石膏 50g 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知母 18g 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己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粳米 9g 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佐使 炙甘草 6g 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兼调和诸药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

8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 生津,止渴除烦之功 ,使其热清津复诸症 自解。
清气分热 – 白虎汤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 生津,止渴除烦之功 ,使其热清津复诸症 自解。 8

9 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清气分热 – 白虎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1).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熄风; (2).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 (3).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9

10 本方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4.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10

11 【证治方解】知母18g 石膏50g 炙甘草6g 粳米9g 人参1Og
清气分热 – 白虎加人参汤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证治方解】知母18g 石膏50g 炙甘草6g 粳米9g 人参1Og 本方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适用于气分热盛而又气阴两伤之证 。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

12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功用】清热祛湿
清气分热 – 白虎加苍术汤 【附方】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功用】清热祛湿 【证治方解】知母18g 炙甘草6g 石膏50g 苍术 粳米各9g 本方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以治湿温病的热重于湿型,症见白虎汤证兼见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者,亦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等。 【用法】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 。 12

13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清气分热 –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13

14 病机: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 身热有汗不解、脉数 余热留恋气分
【证治方解】- 竹叶石膏汤 清气分热 – 竹叶石膏汤 病机: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 身热有汗不解、脉数 余热留恋气分 心胸烦闷 余热内扰 气短神疲,脉虚 气虚 气逆欲呕 胃失和降 口干,舌红少苔 阴伤 治则: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石膏 50g 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 竹叶 6g 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 麦冬20g 人参 6g 半夏 9g 降逆和胃以止呕逆 使 炙甘草 6g 和脾养胃 粳米 10g 14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15 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 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 特点。
清气分热 – 竹叶石膏汤 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 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 特点。 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 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 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15

16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 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清气分热 – 竹叶石膏汤 16

17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4.使用注意: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17

18 第二节 清营凉血 适应证: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证见:邪热传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谵语, 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
第二节 清营凉血 适应证: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证见:邪热传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谵语, 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 热入血分---症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 舌绛起刺,脉数等。 治法:清营凉血。药用:水牛角、生地等。 清营透热。配伍银花、连翘、竹叶等。 凉血散血。配伍丹皮、赤芍等。 代表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18

19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 《温病条辨》 【主治】热入营分证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19

20 【证治方解】- 清营汤 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夜甚 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合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热扰心营
清营凉血 -清营汤 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夜甚 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合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热扰心营 本应口渴而反不渴? 邪热深入营分,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 身热口渴?(苔黄燥) 邪热初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肺胃阴津 目常喜开或喜闭 火热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 斑疹隐隐 热伤血络,血不循经,溢出脉外 舌绛而干,脉(细)数 热伤营阴 治则: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犀角(水牛角代)30g 清解营分之热毒 生地 15g 凉血滋阴 麦冬 9g 清热养阴生津 元参 9g 滋阴降火解毒 连翘 6g 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银花 9g 竹叶心3g 黃连 5g 清心解毒 丹参 6g 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 20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21 本方的配伍特点 是以清营解毒为主, 配以养阴生津和“透 热转气”,使入营之邪 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 愈。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本方的配伍特点 是以清营解毒为主, 配以养阴生津和“透 热转气”,使入营之邪 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 愈。 21

22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清营凉血 -清营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 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 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 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22

23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入营分者。
4.使用注意: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23

24 清营凉血 –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功用】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主治】 1.热入血分证 2.热伤血络证 24

25 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
【证治方解】- 犀角地黄汤 清营凉血 – 犀角地黄汤 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 躁扰昏狂 热入血分,热扰心神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 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 发斑、蓄血 离经之血留阻体内 舌(紫)(红)绛而干 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 治则: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犀角(水牛角代)30g 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 生地24g 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 芍药(赤芍)12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 丹皮 9g 【用法】上药四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 25

26 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 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 伏留瘀之弊。
清营凉血 – 犀角地黄汤 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 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 伏留瘀之弊。 本方与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 入营血证。 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 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 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 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 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 之证。 26

27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清营凉血 – 犀角地黄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邪热与瘀血 互结,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 用; 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 火; 用治热迫血溢之出血证,可酌加白茅根、侧柏炭、 小蓟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27

28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4.使用注意: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28

29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证见:温疫热毒充斥内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 吐衄发斑,舌绛,唇焦等;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证见:温疫热毒充斥内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 吐衄发斑,舌绛,唇焦等; 温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头面红肿热痛, 咽喉肿痛,舌苔黄燥等。 三焦火毒炽盛—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及外 科的热毒痈疡等。 热毒聚于胸膈—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 生疮,便秘溲赤等 29

30 治法:清热解毒。药用:芩、连、翘、银花、蒲、青叶 配伍:辛凉疏散—薄荷、牛蒡子、僵蚕等 导热下行—大黄、芒硝等 苦寒直折—“三黄”、栀子等
清热泻火—石膏、知母 凉血解毒—生地、丹皮 理气活血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30

31 黃连解毒汤 方出《肘后备急方》, 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清热解毒 – 黄连解毒汤 黃连解毒汤 方出《肘后备急方》, 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功用】泻火解毒 31

32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证治方解】- 黃连解毒汤 清热解毒 – 黄连解毒汤 病机:火毒充斥三焦 烦热错语 火毒炽盛,内外皆热,上扰神明 吐衄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发斑 热伤络脉,血溢肌肤 口燥咽干 热盛则津伤 痈肿疔毒 热壅肌肉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火毒炽盛 治则:泻火解毒 黄连 9g 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 黃芩 6g 清上焦之火 黃柏 6g 泻下焦之火 使 栀子 9g 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 32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33 栀子 栀子花 【栀子】 苦、寒、无毒。 功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
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33

34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 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 诸症可愈。
清热解毒 – 黄连解毒汤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 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 诸症可愈。 34

35 1.辨证要点: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 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 清热凉血; 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 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 解毒之力。 清热解毒 – 黄连解毒汤 35

36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36

37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数。 【功用】泻火消痞
清热解毒 – 泻心汤 【附方】 泻心汤(《金匮要略》)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数。 【功用】泻火消痞 【证治方解】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泻心汤以大黄为君,既可泻火消痞,又可泻血分实热以止血,用大黄导热下行,尚具"以泻代清"之意,且使血止而不留瘀 。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37

38 【主治】黄连解毒汤证兼大便秘结者,亦治阳证之疮、痈、疔、疖。 【功用】泻火解毒
【附方】 栀子金花汤《医宗金鉴》 【主治】黄连解毒汤证兼大便秘结者,亦治阳证之疮、痈、疔、疖。 【功用】泻火解毒 【证治方解】黄连9g 黄芩 黄柏各6g 栀子9g 大黄 (即黄连解毒汤加大黄) 栀子金花汤于黄连解毒汤中加入大黄一味,不仅泻火解毒之力得到增强,并有引热下行之功,方剂结构更趋完善,用治热毒更甚且兼大便秘结者。 【用法】水煎服。 清热解毒 – 栀子金花汤 38

39 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用芩、连泻火,犀、地凉血解毒,以使 气血两清,用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
【附方】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证治方解】生石膏大剂18O-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 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 犀角(水牛角代)大剂180-24O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 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以上10味,原书无用量) 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用芩、连泻火,犀、地凉血解毒,以使 气血两清,用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 【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 清热解毒 – 清瘟败毒饮 39

40 清热解毒 - 凉膈散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40

41 【证治方解】- 凉膈散 治则:清热泻火通便 君 连翘 1250g 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 臣 黄芩 300g 清胸膈郁热
清热解毒 - 凉膈散 治则:清热泻火通便 连翘 1250g 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 黄芩 300g 清胸膈郁热 栀子 300g 通泻三焦,引火下行 大黄 600g 芒硝 600g 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 薄荷 300g 清头目,利咽喉 竹叶 7片 清上焦之热 使 炙甘草 600g 白蜜少许 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 病机:脏腑积热,聚于胸膈 口渴、咽燥、唇焦 热伤津液 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咽痛吐衄 火性上炎 睡卧不宁,甚则谵语狂妄 火热内扰心神 便秘溲赤 燥热内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里热炽盛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41

42 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单清上则中焦燥结不得去,单泻下则上焦邪热不得解,惟有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热泻火通便为法。
清热解毒 - 凉膈散 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单清上则中焦燥结不得去,单泻下则上焦邪热不得解,惟有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热泻火通便为法。 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42

43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
清热解毒 - 凉膈散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 本方虽有通腑之功,但治疗目标在于胸膈烦热,而不在于热结便秘。因此,对于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而无便秘者亦可使用。 43

44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清热解毒 - 凉膈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强清热凉膈之功。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44

45 第四节 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胜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治则:
第四节 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胜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治则: 心经热盛,用黄连、栀子、木通、莲子心以泻火清心。 肝胆实火:龙胆草、夏枯草、青黛以泻火清肝。 肺中有热:黄芩、桑白皮、石膏、知母以清肺泻热 热在脾胃:石膏、黄连以清胃泻热。 热在大肠:白头翁、黄连、黄柏以清肠解毒。 配伍:生地、阿胶、麦冬、石斛以养阴生津。 壮火食气—人参、黄芪、山药以补气扶正。 兼夹湿热—泽泻、车前子、木通以清利湿热。 兼气滞血瘀—当归、木香、槟榔以行气和血。 火热内郁—藿香、羌活、防风以发散郁火。 寒凉伤阳—吴茱萸、肉桂以佐制。 代表方: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 45

46 清脏腑热 – 导赤散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心经火热证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46

47 命名 赤者属心,导赤者,导心 经 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 导赤散。
47

48 【证治方解】- 导赤散 病机: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 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 心火循经上炎 口渴、意欲饮冷 火热内灼,阴液被耗 小便赤涩刺痛
清脏腑热 – 导赤散 病机: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 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 心火循经上炎 口渴、意欲饮冷 火热内灼,阴液被耗 小便赤涩刺痛 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 舌红、脉数 内热 治则:清心热,利小便,导热下行 生地 6g 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 6g 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 竹叶 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 佐使 甘草梢6g 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 书中生地为臣药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48

49 本方在《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心热”,未言及“心移热于小肠”,至《奇效良方》扩大了运用范围,用治小便赤涩淋痛等。
清脏腑热 – 导赤散 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本方在《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心热”,未言及“心移热于小肠”,至《奇效良方》扩大了运用范围,用治小便赤涩淋痛等。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说:“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导赤散。”可见本方理论与运用,皆是逐步发展而成。 49

50 另一方面他在该书卷三之“目内证”中云:“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说明本方证亦不是虚热。
清脏腑热 – 导赤散 本方证病机,钱氏只言及“心热”,或“心气热”,未言及虚实,可见不宜以虚火或实火言之;再者,他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虽提到“心气实”一证,但用方泻心汤仅提到黄连一味,与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不同,说明本方证不应是实火。 另一方面他在该书卷三之“目内证”中云:“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说明本方证亦不是虚热。 从以药测证分析,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甘寒与苦寒相合,滋阴利水为主,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这与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疾病变化迅速的特点和治实宜防其虚、治虚宜防实的治则要求,亦十分吻合。 由此观之,《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五字括之,较为贴切。 50

51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 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 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 小便淋涩明显,加扁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 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 清脏腑热 – 导赤散 51

52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 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 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 亦可加减治之。 4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 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 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 亦可加减治之。 4.使用注意: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 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52

53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附方】 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证治方解】黄芩 麦冬 地骨皮 车前子 炙甘草各15克 石莲肉 白茯苓 黄芪 人参 各22.5克 【用法】锉散,每服三钱(10克),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 清脏腑热 – 清心莲子饮 53

54 要点: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清脏腑热 –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胆湿热下注证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要点: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54

55 【证治方解】- 龙胆泻肝汤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 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 肝胆之火循经上炎 胁痛且口苦
清脏腑热 – 龙胆泻肝汤 治则:清泻肝脏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龙胆草6g 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 黃芩 9g 栀子 9g 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 车前子 9g 导湿热从水道而去 木通 6g 泽泻 12g 生地 9g 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当归 3g 佐使 甘草 6g 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柴胡 6g 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 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 肝胆之火循经上炎 胁痛且口苦 肝胆之火循经旁及两胁 阴痒、阴肿、筋痿(注)、阴汗 湿热循经下注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火盛及湿热之象 〈素问.萎论》:宗筋弛纵,发为筋萎。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55

56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 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 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 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清脏腑热 – 龙胆泻肝汤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 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 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 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56

57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以助泻火之力;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 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 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 火解毒.。 清脏腑热 – 龙胆泻肝汤 57

58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 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 孟肾炎、急性膀胧炎、尿道炎、外阴炎、 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 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 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58

59 【主治】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功用】清肝泻火
清脏腑热 – 泻青丸 【附方】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功用】清肝泻火 【证治方解】当归 龙脑(即龙胆草)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 羌活 防风 各3g 龙胆泻肝汤和泻青丸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 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 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1.5g),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59

60 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各龙脑丸 )
清脏腑热 – 当归龙荟丸 【附方】 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各龙脑丸 ) 【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 【证治方解】(11)当归 30g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 各30g 芦荟 青黛 大黄 各15g 木香 0.3g 麝香 1.5g 龙胆泻肝汤和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 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 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60

61 清脏腑热 – 左金丸 左金丸 《丹溪心法》 主冶: 肝火犯胃证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61

62 命名:左金丸 《医方集解〉: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 子,火不克木,金能制 木。 《医方考〉:莲去心火,肺金无畏,得 行金令,行于左以平肝。 即清泻肝火。 62

63 病机:肝郁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化火 胁肋胀痛 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 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胃失和降 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肝经火郁
【证治方解】- 左金丸 清脏腑热 – 左金丸 病机:肝郁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化火 胁肋胀痛 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 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胃失和降 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肝经火郁 治则: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黄连180g 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 佐使 吴茱萸30g 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 63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6g)。

64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 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 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清脏腑热 – 左金丸 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 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 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本方一名回令丸,《医方集解》又名萸连丸。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 苦等证。 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 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 火作用较弱; 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 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 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64

65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清脏腑热 – 左金丸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 胁胁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65

66 左金丸和戊己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 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
【附方】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肝脾不和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证治方解】黄连 吴茱萸 白芍 各10g 左金丸和戊己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 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 戊己丸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 【用法】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6g),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清脏腑热 – 戊己丸 66

67 【主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附方】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证治方解】黄连 吴茱萸 各等分 左金丸和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 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 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 香连丸连、萸同炒后去吴茱萸,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用法】二味同炒,去吴茱萸,加木香。 清脏腑热 – 香连丸 67

68 清脏腑热 – 泻白散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肺热喘咳证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68

69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证治方解】- 泻白散 清脏腑热 – 泻白散 病机:肺有伏火郁热 喘咳 火热郁结于肺,气逆不降 皮肤蒸热 肺热外蒸于皮毛 热以午后为甚 伏热渐伤阴分 舌红苔黄,脉象细数 热邪渐伤阴分 治则: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桑白皮30g 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30g 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 佐使 炙甘草 3g 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粳米 一撮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69

70 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
清脏腑热 – 泻白散 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 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 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 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 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 理特点亦甚吻合。 70

71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 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 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现代运用: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4.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清脏腑热 – 泻白散 71

72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主治】痰水壅实之咳喘胸满 【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组成】葶苈子9g 大枣4枚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用法】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清脏腑热 – 葶苈大枣泻肺汤 72

73 清脏腑热 – 清胃散 清胃散 《兰室秘藏》 【主治】胃火牙痛 【功用】清胃凉血 73

74 甘辛微寒,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证治方解】- 清胃散 清脏腑热 – 清胃散 病机:胃有积热,循经上攻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 胃中热盛,循经上攻 口气热臭 胃热上冲 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 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 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热津伤 治则:清胃凉血 黄连 6g 苦寒泻火,直折胃腑之热 升麻 9g 甘辛微寒,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生地黄 6g 凉血滋阴 牡丹皮 9g 凉血清热 当归 6g 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 使 引经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74

75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 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 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清脏腑热 – 清胃散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 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 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 力更强。 75

76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清脏腑热 – 清胃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 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 粉以清热生津; 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76

77 【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清脏腑热 – 泻黄散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功用】泻脾胃伏火 【组成】藿香叶21g 山栀仁3g 石膏15g 甘草90g 防风120g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 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 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 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 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77

78 第五节 清热祛暑 适用于:夏月暑热证。 症见: 身热烦渴,汗出体倦,小便不利,脉数等。 治则: 暑月感寒——祛暑解表——如香薷散(见解表剂)
第五节 清热祛暑 适用于:夏月暑热证。 症见: 身热烦渴,汗出体倦,小便不利,脉数等。 治则: 暑月感寒——祛暑解表——如香薷散(见解表剂) 兼湿邪者——清暑利湿 兼气虚者——清暑益气 代表方:清暑益气汤。 78

79 祛暑剂 -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79

80 【证治方解】- 清暑益气汤 病机:暑热内侵,耗伤气津 身热 暑为阳邪,暑热伤人 心烦 暑热扰心 汗多 暑性升散,致使腠理开泄 口渴、尿少而黄
祛暑剂 - 清暑益气汤 【证治方解】- 清暑益气汤 病机:暑热内侵,耗伤气津 身热 暑为阳邪,暑热伤人 心烦 暑热扰心 汗多 暑性升散,致使腠理开泄 口渴、尿少而黄 热伤津液 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 暑热耗气 治则: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西洋参5g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西瓜翠衣30g 清热解暑 荷梗15g 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石斛15g 麦冬9g 助西洋参养阴生津 黄连3g 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 知母6g 苦寒质润,泻火滋阴 竹叶6g 甘淡,清热除烦 使 甘草3g 粳米15g 益胃和中 【用法】水煎服。 80

81 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 气、养阴生津之功,使 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 症自除。
祛暑剂 - 清暑益气汤 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 气、养阴生津之功,使 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 症自除。 81

82 1.辨证要点: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 暑热夹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 黄连味苦质燥,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 用于小儿夏季发热者,可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祛暑剂 - 清暑益气汤 82

83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小儿夏季热属气津不足 者。 4.使用注意: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 宜使用。 83

84 第六节 清虚热 适应证:阴虚发热证 病因: 1.热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伤。
第六节 清虚热 适应证:阴虚发热证 病因: 1.热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伤。 2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以致骨蒸潮热、盗 汗面赤、久热不退之虚热。 治法: 滋阴清热(阴液耗伤):鳖甲、知母、生地等 清透伏热(虚热内扰):青蒿、秦艽、银柴胡等 气虚加补气:黄芪、山药。 血虚配补血药:当归、熟地。 热甚佐苦寒泻火:黄柏、黄芩。 84

85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第九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