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 诊断要点 症状妇科检查其他检查 妇科检查 盆腔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 盆腔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癥瘕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系 妇科教研室 主讲人:武权生. 目 的 要 求 掌握 癥瘕的定义。 掌握 癥瘕的定义。 掌握 癥瘕的辨证论治。 掌握 癥瘕的辨证论治。 了解 癥瘕的病因病机。 了解 癥瘕的病因病机。
Advertisement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理血药对. 桃仁 — 红花 桃仁 红花 组成 桃仁:苦甘而平,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 血 1. 配对机理 红花: 味辛而温,破血、行血、和血、调血.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产后小便不通. 概 念概 念概 念概 念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急疼痛者,称 “ 产后小便不通 ” ,又称 “ 产后癃闭 ” 。多发生于产后 3 日内,亦可发 生于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 后多见。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急疼痛者,称 “ 产后小便不通.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经行发热. 一、概 述 (一)定义: 概念: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证,称 “ 经 行发热 ” 。
药 物 ―― 理血药 作 用 ―― 活血祛瘀、止血 病 证 ―― 血瘀证、出血证 定 义 血证血证 血虚 出血 血瘀 — 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 — 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 离经妄行 补血 止血 活血祛瘀 分类分类.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郁证 主要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 痛, 或精神恍惚,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物梗塞。 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等
理血剂 【概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理血剂 概念: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 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 理血剂。 立法依据: “血实者直决之”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十一章 产后病 第八节 产后恶露不绝 教师:张勤华 曙光医院妇科教研室.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经断前后诸证.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月 经 过 少.
月经病.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崩 漏.
顺一堂整理 2013年8月 真诚祝愿痛经的姐妹们早日摆脱痛经的折磨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 医 妇 科 学 各 论 甘肃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李朝平
经期间出血.
阿胶珍珠 玉竹阿珍补血口服液.
温经散寒话艾叶.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产后恶露不绝.
流产 三峡大学医学院 胡卫.
第十五单元 补血药.
痛 经 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等为主要症状一种临床表现;多见于未婚的青年女性 。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三节 补血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崩 漏.
堕胎、小产.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1、熟悉经前期综合征的定义、诊断、辨证 要点及辨证论治 2、了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月 经 病 (概 述) 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许丽绵
痛 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梁菁.
崩 漏.
经行感冒.
月经不调.
便秘.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同病辩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崩漏.
第四节 胎漏、胎动不安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卢如玲.
乳衄.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经间期出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妇科 齐聪.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堕胎 小产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赵颖 掌握堕胎、小产的定义、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堕胎、小产的辨证论治。 熟悉堕胎、小产的病因病机。
易××,女,12周岁,1975年3月2日初诊。 主诉:近三月来月经过频过多,时间延长。2月28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昨天曾服凉血止血中药,药后流血更多(一天用卫生纸一包多,并用很多棉花),不能坐立。经色鲜红夹有血块,腹微痛,汗多,疲乏,腰痠,自觉烦热口干,小便微黄。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淡红略胖,苔薄白润,脉细滑略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月经过多

诊断要点 症状妇科检查其他检查

妇科检查 盆腔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 盆腔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

其他检查 B 超、或宫腔镜、诊断性刮宫等以排除子宫 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B 超、或宫腔镜、诊断性刮宫等以排除子宫 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鉴别诊断 主要与崩漏、癥瘕鉴别,还应注意血液病所致的月经异常。 崩漏之经崩与月经过多都表现为阴道下血量多,但经崩者, 月经周期紊乱,非时下血,不能自止;月经过多者,经行 虽量多,但能自止,月经周期尚有规律。 癥瘕者可伴有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 宫内膜癌等,月经量往往增多。通过盆腔 B 超可发现子宫、 卵巢的肿物,或借助宫腔镜、诊刮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均可引起 月经过多,但常有全身的出血症状,如皮下出血、牙龈出 血等。通过血液分析可作鉴别。

辨证论治 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胞宫藏泻失职。要根据 月经情况及全身症状与舌脉辨别气虚、血热或血瘀。其治 法则需区分经期与平时。经期重在止血,减少月经量;非 经期则主要针对病因病机,固冲任以治本。 止血之法,应根据辨证,气虚者宜益气摄血;血热者宜清 热凉血;血瘀者宜活血调经。以达到阴平阳秘,胞宫藏泻 有度。还应察病情之轻重缓急,月经量甚多时,急以止血 为先,虚证可针刺隐白、三阴交,配太冲、气海、血海; 或灸神阙、关元;血热或血瘀证可口服云南白药、血竭胶 囊等。慎用温行辛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加 重病情。

一、气虚证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经色淡红,经质清稀。面色无 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绵绵作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经行量多,经色淡红,经质清稀。面色无 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绵绵作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行量多;气 虚火衰,阳不化血,则经血色淡质稀;气 虚阳气不布,则面色苍白。气虚中气不振 则疲乏无力,气短懒言,气不摄血,血不 归经,胞脉失养,则腹痛绵绵。舌淡苔白、 脉细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行量多;气 虚火衰,阳不化血,则经血色淡质稀;气 虚阳气不布,则面色苍白。气虚中气不振 则疲乏无力,气短懒言,气不摄血,血不 归经,胞脉失养,则腹痛绵绵。舌淡苔白、 脉细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治法 治法 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方药 举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 炙黄芪 炙甘草 炒升麻 炒白术

方药分析 方以人参、炙黄芪补气升提而摄血,炒白 术、炙甘草补气健脾,炒升麻助参、芪升 阳举陷,使气升则血升,不治血而自有摄 血调经之功。 方以人参、炙黄芪补气升提而摄血,炒白 术、炙甘草补气健脾,炒升麻助参、芪升 阳举陷,使气升则血升,不治血而自有摄 血调经之功。

若值经期,可选加阿胶、艾叶炭、乌贼骨、生牡 蛎以收涩止血;若兼血瘀,伴经期延长,经血有 块者,加益母草、炒蒲黄以祛瘀止血;若兼心神 失养见心悸不眠者加炒枣仁、珍珠母以养心安神; 若兼肾气虚,腰膝酸痛者,加杜仲、补骨脂、赤 石脂以固肾止血。 若气血两虚,见头晕明显者,可用参芪四物汤以 气血双补;若日久不愈,失血较多,可用当归补 血汤(黄芪、当归),重用黄芪,酌加制首乌、 阿胶以益气养血止血。 若气血两虚,见头晕明显者,可用参芪四物汤以 气血双补;若日久不愈,失血较多,可用当归补 血汤(黄芪、当归),重用黄芪,酌加制首乌、 阿胶以益气养血止血。

二、血热证 二、血热证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经色鲜红或深红,有光泽,质 稠粘。伴心烦口渴,身热面赤,大便干结, 小便黄赤,或有灼热感。舌红绛,苔黄。 脉滑数。

证候分析 邪热内伏,下扰冲任,迫血妄行,则经行 量多;邪热煎熬,则经色鲜红,或深红质 稠;邪热扰神伤津则心烦口渴,热邪外达 则身热面赤;邪热伤阴耗液则便结溲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中蕴热之象 邪热内伏,下扰冲任,迫血妄行,则经行 量多;邪热煎熬,则经色鲜红,或深红质 稠;邪热扰神伤津则心烦口渴,热邪外达 则身热面赤;邪热伤阴耗液则便结溲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中蕴热之象

治 法 治 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茜草 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茜草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柏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柏 白芍 山药 续断 甘草 白芍 山药 续断 甘草

方药分析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 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直折热邪;山药、 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加 地榆、茜草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凉血, 固冲止血之效。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 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直折热邪;山药、 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加 地榆、茜草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凉血, 固冲止血之效。

若经血有块者,加丹参、三七以祛瘀止血; 兼脾虚食少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口燥咽干者,加沙参、天花粉以养阴生津; 大便秘结者,加枳壳、大黄以通腑泄热。 若经血有块者,加丹参、三七以祛瘀止血; 兼脾虚食少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口燥咽干者,加沙参、天花粉以养阴生津; 大便秘结者,加枳壳、大黄以通腑泄热。

三、血瘀证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黑, 多血块。伴胸闷烦躁,腰骶痠痛,或小腹 满痛,肌肤不泽。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瘀点。脉沉涩或沉弦。 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黑, 多血块。伴胸闷烦躁,腰骶痠痛,或小腹 满痛,肌肤不泽。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瘀点。脉沉涩或沉弦。

证候分析 瘀血阻于冲任胞宫,血行受阻,新血不循 常道,失于统摄,故经行下血量多,持续 时间延长;瘀血下行,则经色紫黑,多血 块;瘀阻于胸腹、腰骶、肌肤、下肢,故 胸闷烦躁,腰骶痠痛,小腹满痛,肌肤不 泽。舌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或沉 弦皆为瘀血阻滞之征。 瘀血阻于冲任胞宫,血行受阻,新血不循 常道,失于统摄,故经行下血量多,持续 时间延长;瘀血下行,则经色紫黑,多血 块;瘀阻于胸腹、腰骶、肌肤、下肢,故 胸闷烦躁,腰骶痠痛,小腹满痛,肌肤不 泽。舌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或沉 弦皆为瘀血阻滞之征。

治 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 药 方 药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益母草、 三七。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益母草、 三七。 炒蒲黄 五灵脂 炒蒲黄 五灵脂

方药分析 方中炒蒲黄甘平,活血行瘀而止血,五灵 脂味咸性温,散瘀止血,二者相须为用, 通利血脉,祛瘀止血调经。加益母草、三 七以祛瘀止血。 方中炒蒲黄甘平,活血行瘀而止血,五灵 脂味咸性温,散瘀止血,二者相须为用, 通利血脉,祛瘀止血调经。加益母草、三 七以祛瘀止血。

若兼寒象,小腹冷痛者,加炮姜、艾叶炭 以温经止血;兼血热,经色鲜红或深红者, 加侧柏叶、血余炭、仙鹤草以凉血止血; 兼气虚,神疲乏力者,加白术、黄芪以益 气;兼阴虚,五心烦热、盗汗者,加旱莲 草、沙参、牡蛎以养阴止血;兼气滞,小 腹胀满而痛者,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止痛。 若兼寒象,小腹冷痛者,加炮姜、艾叶炭 以温经止血;兼血热,经色鲜红或深红者, 加侧柏叶、血余炭、仙鹤草以凉血止血; 兼气虚,神疲乏力者,加白术、黄芪以益 气;兼阴虚,五心烦热、盗汗者,加旱莲 草、沙参、牡蛎以养阴止血;兼气滞,小 腹胀满而痛者,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