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一 ) 毛细血管采血 ( 二 ) 静脉采血 ( 三 ) 常用抗凝剂 1. 肝素 2. 柠檬酸钠
第二节 血细胞检查 一. 白细胞检查 ( 一 ) 白细胞计数 [ 参考值 ] 成人 (4~10)×109/L (4000~10000/μl) ( 二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二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参考值 ] 显微镜分类法 血液分析法 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Neg) 50%~70% 37%~80% (2~7)×10 9 /L 淋巴细胞 (L) 20%~40% 20%~40% (0.8~4)×10 9 /L 嗜酸性粒细胞 (E) 0.5%~5% 2%~7% (0.05~0.5)×10 9 /L 嗜碱性粒细胞 (B) 0%~1% 0%~2.5% (0~0.1)×10 9 /L 单核细胞 (M) 3%~8% 0%~12% (0.12~0.8)×10 9 /L
( 三 )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2. 淋巴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3. 嗜酸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4.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 5. 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 娠、分娩、产伤、剧烈运动、严寒、 酷暑等。
(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 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严重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较大手术 后、机械损伤、心肌梗死等时,可见白 细胞增多。 内脏如肝、脾、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 等,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 20×10 9 /L 。
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有机磷 等中毒; 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等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见白细胞 增多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一般 <100×10 9 /L ,分类以原幼粒细胞为主
(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等。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脾功能亢进。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化疗药物、氯霉 素、有机磷农药等。
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 1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可达 50% 以 上,持续到 6~7 岁。儿童 高于成人。
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 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腮腺 炎、结核病恢复期等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 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数绝对性 增多。
( 2 )淋巴细胞减少 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粒细胞增多 引起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长期接触放射线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 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 等。 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 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Psoriasis Psoriasis
( 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 功能亢进。 急性发热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较大 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 四 ) 外周血细胞的形态改变及 核象变化 1.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Page96) 2. 其它细胞
二. 红细胞检查及相关参数 ( 一 )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 参考值 ] RBC Hb 成年男性 (4.0~5.5)×10 12 L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 12 L 110~150/L [ 临床意义 ]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增多,见于: 生理性增多: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 儿、新生儿,剧烈体力劳动,骨髓释放 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病理性增多:如肺气肿、肺心病、发绀 型先心病如法罗氏四联征, 红细胞增多症 等。
2 红细胞减少 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 白含量低于参考值下限。 ( 1 )生理性减少: 如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增加 而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而致贫血,妊娠 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血浆 容量增加而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 对不足而致贫血,某些老年人造血功 能减退而出现贫血等。
( 2 )病理性减少: 见于造血原料 (Fe, 叶酸..) 缺乏、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 及丢失过多等。
贫血的原因 1 造血原料不足, 骨髓功能低下. 2 失血过多, 溶血.
血红蛋白( HGB 或 HB )测定 (一)参考值:男性 120~170g/L 新生 儿 170~200g/L 女性 110~150g/L 儿童 110~155g/L (二)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能更好 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比积( HCT )测定:也叫红细胞比 容、红细胞压积。 (一)参考值:温氏法 男性 0.42~0.49L/L 女性 0.37~0.43L/L
(二)临床意义 1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 缩:如大面积烧伤、频繁呕吐、腹 泻、多汗、多尿等。 2 减低:见于血液稀释及各种原因引 起的贫血、白血病等。
异常红细胞检查 染色血涂片检查 (usu diameter 7.5um) (一)大小异常 1 参考值: 大小较一致,直径为 6~9µm
2 临床意义 大小不一见于各种贫血。 ( 1 )增大:直径 >9µm ,见于巨幼红细胞 贫血、肝脏疾病等。 ( 2 )缩小:直径 <6µm ,见于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 3 )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相差 1 倍以上, 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 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计数( BPC 或 Pt 、 PLT ) (一)参考值 ( 100~300 ) ×109/L ( 10 万 ~30 万 /µl )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偏多:可见于少年、高山区居 民、妊娠、饭后、运动时。静脉 血偏高。
2 病理变化 ( 1 )增多 >400×109/L ,见于: 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可一过性增多。 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 骨髓瘤、恶性肿瘤早期、骨折、手 术后等。
( 2 )减少: <50×109/L ( 5 万 /µl )可 使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月经前及月经时(第 3~4 天恢复正常 或稍多)。 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 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放射线损 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 能亢进、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 体外循环等。
血小板消耗过多: 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 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感 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败血 症等 。
第三节 贫血的其它检查( P97 ) 一. 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 Rtc 或 RC) 计数 [ 参考值 ] 成人 0.5%~1.5% 绝对值 (24~84)×10 9 /L [ 临床意义 ] 作为评价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第四节 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P98 ) 止血与凝血机理概述 三因素: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一. 血管因素的检查 ( 一 ) 出血时间( CT )测定 [ 参考值 ] Duke 法 1~3min [ 临床意义 ] 1.CT 延长 提示血小板或微血管异常 2.CT 缩短 ( 略)
三. 凝血因子的检查 ( 一 ) 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检查 1. 凝血时间( BT )测定 [ 参考值 ] 玻璃试管法 4~12min; 塑料试管法 10~19min; 玻片法 少用 [ 临床意义 ]. 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 二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 定 [ 参考值 ] 12-14S [ 临床意义 ] 升高, 提示内源性凝 血系统功能障碍
四. 纤维蛋白质溶解系统的检查 ( 三 ) 纤维蛋白 ( 原 ) 降解产物测定 1.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 试验) [ 参考值 ] 正常人为阴性 [ 临床意义 ] DIC 患者 阳性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 一 )ABO 血型系统及亚型 ( 二 )Rh 血型系统 ( 三 ) 交叉配血和输血原则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 红细胞沉降率( ESR )测定( P97) [ 参考值 ] : 男 0~15mm/1h 女 0~20mm/1h [ 临床意义 ] 升高可能提示: 1 病变活动; 2 恶变; 3 器质性; 4 血中带 正电的球蛋白增多等。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 P101)
一. 概述 ( 一 ) 标本采集的注意点 ( 二 ) 判断骨髓取材好的标准 ( 三 ) 骨髓象检查的适应证:怀疑或排 出造血系统疾病;找疟原虫或黑热 病原虫等。
常见血液病的血象与骨髓象特征 ( 一 ) 增生性贫血 如缺铁性、出 血或溶血性贫血 ( 二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三 )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全血细胞 和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 下 ( 四 ) 白血病 某系的血细胞(主要 是白细胞)恶性增生
(附)红细胞其他参数 (china) 及临床意 义 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 :82~92 fl MCH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 量) :27~31pg MCHC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 :320~360g/L RDW ( 红细胞分布度) :11.6%~14.8% 增高提示红细胞大小悬殊 Bicarbonate: 碳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