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認 識 愛 滋 病 與安 全 性 行 為認 識 愛 滋 病 與安 全 性 行 為 臺北市立性病防治所 製作.
Advertisements

桃園縣中壢市青埔國小 宣導日期:99年12月17日 宣導者:詹德木老師 活動地點:視聽教室 愛滋病 AIDS 愛滋病 (AIDS) 防治宣導.
1 抗击艾滋 从我做起 江苏省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2013 年 11 月 10 日 (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艾滋病英文全称为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的字头 AIDS 的译称,中文名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症,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教研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1 艾滋病防治知识. 2 艾滋患者 3 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 4 一、艾滋病流行概况 5 世界流行概况 艾滋病仍在全世界继续蔓延,每天,全球约有 例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 8000 人因艾 滋病而死亡。 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 6000 万 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 2200.
第二节 危及人身安全的主要形式 1 第一节 典型案例 2 3 第三节 危及人身安全的防范对策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DC-CIK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 北京五康新兴科技有限公司. 以肿瘤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生物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放疗 和化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 DC-CIK 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 治疗的首选方案。 DC-CIK 细胞治疗,是在体外培养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
艾滋病专题 艾滋病 艾滋病是英语 “AIDS” 中文名称, AIDS 是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后引起的一种致 死性传染病。 HIV 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 机体 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 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
《株洲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应急预案(试行)》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庞力娟 2009 年 7 月.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分三科 肿瘤病毒亚科 : 一些动物白血病病 毒、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亚科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之 泡沫病毒亚科 概念:指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种类 :
什麼是愛滋病 AIDS ?  Acquired 後天性  Immune 免疫  Deficiency 缺乏  Syndrome 症候群.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 Autoimmune disease )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 Autoimmune disease )
自身免疫性疾病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罗凤玲 克隆排除学说 ( clonal deletion ) – 胚胎期的免疫细胞存在着无数具有 不同反应特异性的细胞克隆 – 某一克隆在胚胎期与相应抗原接触 后,即被破坏清除或被抑制成为克 隆禁忌 – 该个体出生后再接触同一抗原产生, 即表现为对此抗原的无反应性.
血液肿瘤 金娟 在没有有效 的艾滋病疫苗 的情况下, 了解 和掌握预防艾 滋病的知识、 避免有可能导 致艾滋病的行 为是预防艾滋 病的有效方法。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超敏反应 学习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Ⅱ型超敏反应的 机制、常见病、防治原则。 2 、了解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疾病名称是否患过此病是否接种过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麻疹 麻疹 水痘 水痘 肺结核 近视眼 结膜炎 贫血 龋齿 蛔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
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 通河中学 杨 洁. 病毒引起的疾病 1 、禽流感 2 、艾滋病 3 、流感 4 、非典型性肺炎 5 、脊髓灰质炎 ( 俗称小儿麻痹症 )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强欣.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青少年与艾滋病 学生:陈晓珊、霍萃婷 谭滨滨、徐文罡.
愛滋病 1.疾病簡介 2.臺灣愛滋病流行概況 3.臨床症狀 4.什麼是空窗期/潛伏期? 5.愛滋病傳染要件 6.傳染方式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孙建方.
愛滋病 小心愛滋病 是很恐怖的喔.
時間: 、22 學校:美和科技大學 講員:屏東基督教醫院-彭恩美個管師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
1170 第三組 組員: 2號 王奕翔 14號 趙聿訢 20號 鄭廷彥 22號 鄭建澤 23號 鄭凱睿 36號 魏翊庭 37號 羅敏睿
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艾滋病防治知识政策 及高危行为干预.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免疫功能检测的指标解读.
Chap1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愛滋病防治暨反毒宣導 梧棲區 衛生所.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 (IDD)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疾病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健康与亚健康.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宣導報告 製作人:劉育瑄.
李明远 教授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艾滋病与教育.
愛滋病 病徵重温  (10分鐘).
免疫 前言 天生的免疫力 後天的免疫力 免疫作用造成的不適 免疫學的生物技術應用   B 蔡政村.
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艾 滋 病.
社会共同参与 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 克拉玛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峰 2014年4月15日.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王 辉.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預防愛滋病 六忠 何慧妤 專題研究報告.
主题班会 预防艾滋,共建美好校园 阳泉实验中学.
Immunodeiciency Diseases
B淋巴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 1/17/2019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HIV 與 AIDS.
第三章 免疫分子.
一般特性: 单体分子; 四个亚类; 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半衰期最长(21-23天);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自 1952 年 Bruton 报道首例 PIDD 病人以来,已发现数十种 IDD 。

概 述 一、分类 1 .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PIDD)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IDD) 2 .根据 PIDD 免疫系统受累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1) 特异性 IDD :包括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及联 合免疫缺陷; (2) 非特异性 IDD :包括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系统缺陷。

二、主要临床特点 1. 感染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感染, 是死亡的 主要原因。 2 .肿瘤 IDD (尤其 T 细胞缺陷)患者易发生肿 瘤。 3 .自身免疫病和变态反应 以 SLE , RA ,恶性 贫血较多见 4. 遗传倾向性 5. 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 是免疫系统的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 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常伴其他组织器官的发育 异常或畸形,故又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一、原发性 B 细胞缺陷病 原发性 B 细胞缺陷病乃因 B 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 B 细 胞不能接受 Th 细胞传递的信号,引起抗体合成或分泌缺 陷,亦称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 一 ) X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A) 又称 Bruton 病,属 X 连锁隐 性遗传,最常见。 发病机制: Bruton 酪氨酸激酶 ( Btk) 基因缺陷导致前 B 细 胞分化发育障碍,成熟 B 细胞数量减少或缺失。 免疫学特点:血循环和淋巴组织中缺少或无成熟 B 细胞, 血清 Ig 含量明显降低或缺失( IgG < 2g/L ),骨髓中前 B 细胞数正常,外周血 T 细胞数及功能亦正常。

临床特点 : 患儿一般在出生 6 ~ 8 个月时发病, 临床表现以反复持久的细菌感染为多 见,但对病毒、真菌等胞内感染仍有 一定抵抗力。 XLA 的治疗主要是注射丙种球蛋白,合 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

( 二 ) 选择性 IgA 缺陷 该病是最常见的选择性 Ig 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 传,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免疫学特点:血清 IgA 水平异常低下(< 50mg/L , S IgA 含量也很低,而 IgG 和 IgM 正常或升高;细胞免疫功能 正常。

临床特点: 临床上约半数病人可无临床症状,极少数病人出现严 重反复感染。常伴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该病目前尚 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但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人可自行 恢复合成 IgA 的能力。

(三)性联高 IgM 综合征 (XL-HIM) 该病的发病机制是 T 细胞 CD40L 基因突变或缺失,该病通 常为 X 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也有非 X 连锁的高 IgM 综合征。病人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免疫学特点:血清中 IgM 增高,其他 Ig 缺乏,外周血和淋 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 IgM 的浆细胞,易反复感染,尤其 是呼吸道感染。

二、原发性 T 细胞缺陷病 原发性 T 细胞缺陷病亦称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一) DiGeorge 综合征(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发病机制:第Ⅲ. Ⅳ咽囊发育障碍,胸腺、甲状旁 腺发育不全, T 细胞功能缺陷 免疫学特点:外周血淋巴细胞 ↓ , T 细胞百分率及 总数 ↓↓ ,但 B 细胞数目正常

临床特点: 24h 内婴儿出生后即可出现 一系列临床症状。低血钙性手 足抽搐,病毒,真菌等反复感 染。胚胎胸腺移植有明显近期 疗效,但预后大多不良。

( 二 ) T 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T 细胞膜分子或信号途径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可致 T 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CD3, ZAP70

三、原发性联合型免疫缺陷 是 T.B 细胞同时受累或功能缺陷所致的疾病. 重症联合型免疫缺陷病( SCID ): 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 T 、 B 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的细胞和体 液免疫功能同时丧失的遗传综合征。 出生 6 个月发病,易感染,生长发育停滞,预后差

四、补体系统缺陷 补体系统中的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蛋白及补体受 体均可发生遗传缺陷。大多数补体缺陷属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一 )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1INH 基因缺陷 , C2a 产生过多,表现为反复发作 的局部皮肤,粘膜水肿 ( 二 )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PNH) 患者红细胞膜缺乏衰变加速因子 (DAF) 和膜反应性溶解 抑制物( MIRL ),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 减少和静脉血栓形成,晨尿中出现血红蛋白。

五、吞噬细胞缺陷病 吞噬细胞缺陷病包括吞噬细胞数减少和功能障碍。此 类病人易患各种化脓菌感染,特别是机会菌感染。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1 .慢性肉芽肿病( CGD )常见, 1 — 2 岁开始反复发生严重 化脓性感染,预后差。 2 .白细胞黏附缺陷 (LAD)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 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一、 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的因素 1. 非感染因素: ( 1 )恶性肿瘤;( 2 )营养不良 ( 3 )医源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药物和放射性损伤。 2. 感染因素:病原体如 HIV 、 EB 病毒、麻风杆菌

Global HIV Prevalence , 2007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 ) 由 HIV(human immunodeficency Virus) 感染,通过性接触、 注射和垂直传播为主感染,以 CD4 + T 细胞受损,以机体免 疫功能低下,以及由此产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某些罕见癌 瘤且伴有中枢 NS 损害为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1981 美国报道首例 AIDS 1985 我国首例报道 AIDS

AIDS 的传染源: HIV 携带者和 AIDS 患者 AIDS 的传播方式: ①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恋、双性恋 或异性恋; ②血源性传播:输入 HIV 阳性的血液 或血制品,静脉吸毒者共用 HIV 污染 的注射器和针头; ③母婴垂直传播: HIV 可经胎盘或产程中母血 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产后可通过乳汁传播。

( 一 )HIV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是一种 RNA 逆转录病毒 1987 年 WHO 正式命名 1983 年法国首次分离 HIV-1 和 HIV-2 结构及致病性相似,易发生变异,目前世界 上流行的 AIDS 主要由 HIV-1 所致。 HIV 病毒的被膜有一种分子量 120Kd 的糖蛋白,即 gP120 其 受体是 CD4 + T 表面上的 CD4 分子 主要感染 CD4 + Th 细胞,还可感染 Mф 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A. 附 着 B. 内 吞 C. 潜 入

被 HIV 感染的巨噬细胞

( 二 ) 致病机制 通过 gp120 与 Th 的 CD4 分子结合,主要侵犯宿主的 CD4 + T 细胞 1. 免疫细胞损伤机制 ( 1 ) CD4 + T 细胞 (1) 直接杀伤 (2) 间接杀伤 (3)HIV 诱导细胞 凋亡。 ( 2 ) B 细胞: gp41 诱导多克隆 B 细胞激活,导致 B 细胞功 能紊乱及 Th 细胞对 B 细胞的辅助能力降低,抗体应答能 力下降。

( 3 )巨噬细胞: HIV 损伤其趋化、黏附和杀菌功能,减少细胞表面 MHC II 类分子的表达,抗原递呈能力降低。 ( 4 ) DC : FDC 通过 Fc 受体结合病毒 - 抗体复合物,使其表面成为 HIV 的储存库,不断感染外周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和 CD4 + T 细 胞,致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坏。 ( 5 ) NK 细胞 经过反复感染 Th↓,CD 4 + /CD 8 + ↓ (正常 1.5 — 2.5 ), 细胞免疫 缺陷,伴发其它免疫功能 障碍.

2.HIV 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 ( 1 )表位序列变异与免疫逃逸 HIV 抗原表位可频繁发生变异,影响 CTL 的识别 ( 2 ) FDC 与免疫逃逸 ( 3 )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

(三) HIV 诱导的免疫应答 1. 体液免疫应答: ( 1 )中和抗体:主要针对病毒胞膜蛋白(如 V1-V4 片段、 CD4 结合部位) ( 2 )抗 P24 壳蛋白抗体 ( 3 )抗 gp120 和抗 gp41 抗体:主要为 IgG ,发挥 ADCC 效 应。 2. 细胞免疫应答: 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应答阻遏 HIV 感染。 ( 1 ) CD8 + T 细胞应答( 2 ) CD4 + T 细胞应答

( 四 ) 临床特点 AIDS 潜伏期一般为 6 个月至 4 ~ 5 年,也有长达 10 ~ 12 年 1. 无症状携带者( AC ): 感染 HIV4 — 6 周,产生 Ab 前后,可出现类似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症状,多数病人无症或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但病毒在体内 大量复制有传染性 2.AIDS 相关综合征( ARC ) 一年左右,体内产生抗 HIV 抗体,病人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神 经症状和其它相关症状:如:体重 ↓ 低热,腹泻,消瘦, 头痛,乏力及 WBC↓ ,表明其免疫功能已明显受损

3. 典型的 AIDS: 机会感染、肿瘤发生、神经系统异常 ①机会感染,致死的重要原因,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②恶性肿瘤,常见的死因,约有 30% ,伴发 Kaposis 肉瘤 ③神经系统异常, 60% 以上可出现艾滋病脑病的痴呆表现 为记忆力 ↓ 偏瘫、颤抖、痴呆等。

( 五 ) 流行病学和防治 1. AIDS 的传染源是无症状 HIV 携带者和 AIDS 病人。 HIV 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和脑 脊液中。 2. AIDS 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宣传教育;控制并切断 HIV 传播途径;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由于 HIV 变异性大,且以前病毒形式潜伏在体内,从而给疫 苗研制造成困难,迄今尚无突破性进展。

红丝带行动

3. AIDS 的治疗: 加强针对机会感染,肿瘤的治疗,同时选择有效的抗病毒 药物已用于临床的药物: 叠氮胸苷( AZT ) 二脱氧肌酐( ddI ) 二脱氧胞苷( ddC ) 均为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鸡尾酒疗法: 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 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 IFN-  IL-2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抑制 HIV 的复制

( 六 ) AIDS 的诊断 1. 临床表现; 2. HIV 感染证据: 检出病毒蛋白或其抗体、病毒 RNA 或 cDNA ; 3. CD4 + T 细胞计数: 典型病例其 CD4 + T 细胞数明显减少, CD4/CD8 + T 细胞比例 下降甚至倒置,此外还伴有其他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 健康人外周血中 CD4 + T 细胞约为 1000 个 / 毫升, 晚期艾滋病 患者 100 个 / 毫升以下

本章小结 1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原发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病 3 掌握 AIDS 的概念、病原学及传播 4 熟悉 AIDS 的免疫学异常、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