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Advertisements

CONCEPT :是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 ( HYPERSENSITIVITY ))
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 19 )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 , anaphylaxis ) 某些物质某些个体致敏 allergy * 病理性免疫应答 该物质.
超敏反应. 病 例 某男, 15 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在静滴青 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 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
5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 5-1 抗原基本概念 能够通过与 TCR 或者 BCR 特异结合而 激活 T 或者 B 淋巴细胞、诱导正性或负 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正性应答 导致抗体或 / 和效应 T 细胞的产生,而负 性反应则引起抗原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 即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 疫应答所致。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 第一节 I( 速发 ) 型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 ) 型超敏反应.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所致。 第一节 I 型 ( 速发型 ) 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型 (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型 ) 超敏反应 第三节 III 型 ( 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 ) 型超敏反应.
孙汶生主编 春 - 朱 1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超 敏 反 应 超 敏 反 应.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张秋萍 第一节 概述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超敏反应的分型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二、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五、防治原则.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 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 变态反应( allergy) 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超敏反应 学习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Ⅱ型超敏反应的 机制、常见病、防治原则。 2 、了解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抗原 补体 (C3bi ) CD23 CD28 B7-2 CD40 IL-5 Fc  R B 细 胞 表 面 受 体 IL-2 IgM IgE CD21 IL-4 CD32 IgG 补体 (C3b,C4b ) CD40-L.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免疫学.
第 4 章 天然免疫系统 Innate Immune System 天然免疫系统包括 天然免疫的可溶性免疫分子 天然免疫细胞。
荨 麻 疹.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I型超敏反应 三、II型超敏反应 四、III型超敏反应 五、 IV型超敏反应.


皮肤性病学总论 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肺结核.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第五章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微生物教研室 王峥.
第五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免疫是机体对异种、异体及自身物质所产生的反应,即机体“自我识别,排除异己”,以达到自身稳定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性保护,并且与人体的胚胎发育、疾病发生、衰老等一系列的生命过程有密切关系,是人体进化的结果。免疫学是研究人类和实验动物体内、外免疫反应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理教研室 胡庆华.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发生在固有性免疫之后,是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对抗原作出的特异性反应,能够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在彻底消灭病原体以及防止再感染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返回.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专业基础部 夏西燕.
13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四章 炎症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第10章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课程导入: 抗原 抗体 ? 补体.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一般特性: 单体分子; 四个亚类; 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半衰期最长(21-23天);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 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 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 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 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 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 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型 参与的 Ig 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 IgE 分 型 分 型 I 型 速发型超敏反应 IgM 、 IgG II 型 II 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I 型 III 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细胞 免疫 Tc 细胞、 T DTH 细胞 IV 型 IV 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变态反应( Allergy ) 反应特点反应特点反应特点反应特点 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不致组织损伤。 发生快,消退快(速发型) 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 IgE 抗体介导。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 特应性素质 ) 。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或其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 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物 食入性变应原 变应原( Allergen ) IgE 能够选择性地激活 CD4 + Th2 细胞及 B 细胞,诱导产生 IgE 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 抗原性物质。 昆虫

IgE 型抗体 IgE 型抗体IgE 特应素质患者血清 IgE 含量明显增高 特应素质患者血清 IgE 含量明显增高 强亲细胞性: IgE Fc 段能与靶细胞 FcεR 结合 强亲细胞性: IgE Fc 段能与靶细胞 FcεR 结合 变应素( allergins ) 活化 NK1.1 + T 细胞提 供 IL-4 活化 NK1.1 + T 细胞提 供 IL-4

肥大细胞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 嗜硷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致敏阶段 储存的介质 新合成介质 激发阶段 肥大细胞 受体 桥联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同一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B 细胞 mIg IgE 结合到靶细胞表面

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Syk/Fyn 抗原交联 IgE 细 胞 膜 P PTK 活化 PIP2 DAG PLC-γ PKC 活化 IP3 Ca 2+ 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 脱颗粒 MAPK 活化 PLA2 PC 花生四烯酸 环氧 合酶 途径 脂氧 合酶 途径 PGD2LTsPAF 羟基化磷脂 分泌脂类介质 LYSO-PAF 乙酰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乙酰转移酶

预先存在的介质 (脱颗粒) 组织胺 (histamin) 趋化因子 激肽原酶 蛋白水解酶 白三烯( Leucotrienes , LTs ) 前列腺素( PGD2 ) 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 血小板活化因子 ( Platelet activaty factor , PAF ) 新合成的介质

早期相晚期相 早期相 晚期相

组织胺 趋化因子 缓激肽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白三烯( LTs )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 前列腺素( PGD2 ) 中性粒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腺体分泌增加 I 型超敏反应效应阶段 全身性(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 (哮喘、过敏 性鼻炎) 消化道(过敏性肠炎) 皮肤(荨麻疹) 效应器官

临床常见的 I 型超敏反应 一、全身性过敏反应 1 、药物过敏性休克 1 、药物过敏性休克 2 、血清过敏性休克 2 、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1 、过敏性哮喘 1 、过敏性哮喘 2 、过敏性鼻炎 2 、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

组胺缓激肽 白三烯 PAF PGE2 避免接触 变应原 变应原皮 肤试验 变应原皮 肤试验 I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皮肤注射 IgE IgG 脱敏疗法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 成和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 性介质 拮抗药 支气管痉挛、 黏液分泌 、 平滑肌收缩 改善效 应器官 的药物 扑尔敏 阿司匹林肾上腺素色甘酸二钠 肾上腺素 葡萄糖酸钙 血管扩 张水肿

I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询问病史,避免接触变应原;某些药物应用时应皮试。 二、脱敏治疗 三、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四、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五、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小 结 1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 、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3 、 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理 4 、临床上常见的 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思考题 1 、什么是超敏反应?主要分几种类型? 2 、试述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常见疾病。 3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引起的 过敏性鼻炎属哪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怎 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则。

细胞毒型( Cytotoxic type ) 细胞溶解型( Cytolytic type ) 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 胞和 NK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 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 免疫反应。 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 胞和 NK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 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 免疫反应。 刺激型( stimulated type )

抗体参与( IgG 、 IgM ),补体参与 血清中的抗体 IgG 、 IgM 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 NK 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 IgG 、 IgM 与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 进(刺激型 )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被抗原或抗原表位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靶细 胞表 面的 抗原 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异嗜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异嗜性抗原) 1. 外来半抗原 + 自身组织成分或细胞 3. 抗原 - 抗体复合物吸附于 自身组织细胞上 2. 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自身组织结构改变 免疫稳定功能破坏 —— 产生抗自身组织抗体 免疫稳定功能破坏 —— 产生抗自身组织抗体

参与 I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 IgM 、 IgG IgG IgM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抗原靶 细胞、免疫粘附、调理吞噬.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ADCC 效应 —— 破坏靶细胞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 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 —— 破坏靶细胞 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 —— 破坏靶细胞

正 常 Graves’ 病 脑垂体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四) 抗体与抗原靶细胞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刺激型 ) TSH :促甲 状腺刺激素 甲状腺刺激素 机体产生针对甲状 腺细胞上 TSH 受体 的抗体( LAST )

临床常见的 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输血反应: ABO 血型不符 2 、新生儿溶血:母子间 Rh 血型不符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表面成分改变 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 奎尼丁、非那西汀等药物抗原表位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 白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 病。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 甲状腺刺激素( TSH )受体的自身抗体

首次妊娠再次妊娠 新生儿溶血 母胎 Rh 血型不符 母胎 ABO 血型不符 抗 Rh 血清

免疫复合物病 ( Immune complex disease )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于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 嗜中性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 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侵润为主 的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 IgG 、 IgM ) 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 IC ) 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 IC ) 循环 IC 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间隙 沉积的 IC 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的组织损伤(血管 炎)或临床疾病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IC 补体 C3a 、 C5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组织胺、激肽原酶 趋化因子PAF 血管 外源性 —— 病原 微生物、异种血 清等 内源性 —— 变 性的 IgG 、 SLE 的核抗原等 免疫复合物一定条件下滞留沉积于局部组织 激活补体产生的过敏毒素介导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PAF 血小板凝集、破坏 血栓形成 血管炎症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局部组织水肿, IC 进一步沉积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沉积的 IC 时释放多种酶损伤局部组织 激活的血小板凝集、破坏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出血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血管炎

临床常见的 I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 Arthurs 反应 2 、 类 Arthurs 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 胰岛素。 1 、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自身变性 IgG 的抗体( IgM )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迟发型超敏反应 ( Delayed (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 由效应 T 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 后,于 24 小时后出现的以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性损伤。

T 细胞参与反应,抗体补体不参与 迟发型超敏反应 致敏 T 细胞再次接触 同一 抗原 24 小时后出现反应, 48~72 小时达高峰。 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核细胞、淋巴 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

抗原、免疫细胞 抗原、免疫细胞 抗 原 —— 病原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 细胞抗原:(肿瘤、移植细胞) 免疫细胞 —— T 细胞: CD4 + Th1 CD8 + Tc 活化的单个核吞噬细胞 APC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局部的 APC 摄取处理抗原 APC 将抗原多肽以 MHC-II- 多肽复 合物表达在其表面,提呈给特异性 的 Th1 识别并被活化。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活化的 Th1 释放细胞因子 —— 活化血管上皮细胞,增加粘附分子 的表达 募集 M Φ 、 更多 Th1 进入局 部浸润,激活的 M Φ 释放炎症因 子,血浆渗出,扩大炎症反应。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 靶细胞(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 细胞 )将抗原肽段 -MHC-I 复 合物表达在其表面给 Tc 识别。 靶细胞(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 细胞 )将抗原肽段 -MHC-I 复 合物表达在其表面给 Tc 识别。 Tc 在杀伤靶细胞的 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 损伤 Tc 在杀伤靶细胞的 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 损伤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APC 致敏 T 细胞 CD4 + T1 释放细胞因子 ( IL-2 , IFN-r , TNF , LT ) CD4 + Th1 释放细胞因子 ( IL-2 , IFN-r , TNF , LT ) T h 、 Tc 增殖 M Φ 活化 血管内皮细胞 活化粘附分子 表达增加 M Φ 浸润 + CD8 + Tc 释放穿孔素、细胞 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 TCR-Ag-MHC 三元体 协同刺激分子

胞内微生物感染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病、麻风病 病毒感染 某些真菌感染 某些寄生虫感染 小分子物质与皮 肤细胞蛋白结合 接触性皮炎 同种异型抗原移植物排斥反应 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油漆、染料、农药、化妆 品、药物等

超敏反应性疾病常为混合型,但以某型为主。 II 型超敏反应损伤与 IV 型超敏反应损伤可同时存在 同一疾病过程可有几种类型免疫损伤共同参与 相同变应原可通过不同途 径导致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 肾小球肾炎 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的损伤 过敏性哮喘可由Ⅰ、Ⅲ型 超敏反应引起 青霉素可致Ⅰ、Ⅱ、Ⅲ、Ⅳ型 超敏反应

各型超敏反应特性比较 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分 型 I 型 速发型 机 理 IgM/IgG 补体 NK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II 型 细胞毒型 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 APC Th1/Tc 细胞 巨噬细胞 IV 型 迟发型 参加成分 IgG/IgM 补体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 Fc ε RI 交联导致脱颗粒 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 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CDC ) 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 NK 通过 ADCC 杀伤靶细胞 中等大小 IC 沉积血管壁 激活补体, 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 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 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APC 将抗原提呈给 T 使之致敏 Th1 释放细胞因子激活 M Φ MΦ 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 直接杀伤靶细胞 常 见 病 例常 见 病 例常 见 病 例常 见 病 例 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过敏性哮喘 / 花粉症 过敏性胃肠炎 溶血性贫血 血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溶血 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 Graves’ 病 局部 Arthus 反应 血清病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传染性 IV 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物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