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腹股沟疝
定义 :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 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 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 90 %。
分类 腹股沟斜疝 : 斜疝为多见。 腹股沟直疝。
解剖 (一)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上界 : 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 下界 :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 7 层: 皮肤、浅筋膜( camper’s 筋膜)、深筋 膜( Scarpa 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 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薄弱。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前面观 后面观
内口 : 即内环或称腹环 外口即外环 : 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 形裂隙。 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 1 / 3 有部分腹内斜肌。 后壁 : 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 后壁内、外侧分别有腹横肌腱(或 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 (二)腹股沟管解剖
上壁 : 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 下壁 : 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 子宫圆韧带和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 神经的生殖支
(三)直疝三角 (Hesselbach 三角 ) 外侧边 : 腹壁下动脉构成。 内侧边 : 腹直肌外缘构成。 底边 : 腹股沟韧带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下 动脉和凹间韧带(腹横筋膜增厚而成)。
直疝( Hesselbach) 三角
一 、腹沟股直疝 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 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 其发病率较斜疝为低,约占腹股沟疝 的 5 %。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 双侧。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 性, 没有先天发生的。 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 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 病因
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多无疼 痛及其它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 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
由于直疝颈部宽大,极少嵌顿。 还纳后可在腹股沟三角区直接扪及腹 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性冲击感。 用手指在腹壁外紧压内环,让病 人起立咳嗽,仍有疝块出现,可与斜 疝鉴别。 双侧性直疝、疝块常于中线两侧 互相接近。
治 疗 直疝多采用手术疗法。 手术要点: 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的抵抗力, 以巩固腹股沟管的后壁。 直疝修补方法,基本上与斜疝相似。
常用 Bassini 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 现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 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 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 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 应予处理。 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 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二、腹沟股斜疝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 基本症状 : 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 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 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 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 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 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 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 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内回纳消失。
鉴别诊断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 疝斜 疝直 疝直 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 内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 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 动脉的关系 嵌顿机会 多见于儿童及青 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 ,可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 部呈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 动脉外侧 较多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 ,不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 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 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 动脉内侧 极少
(二)睾丸鞘膜积液 (三)精索鞘膜积液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 (五)睾丸下降不全 (六)髂窝部寒性脓肿
治 疗 除部分婴儿外,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均应尽早施行手 术修补
(一)非手术治疗 1 .婴儿部分有自愈可能,主张在 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 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 沟管内环。
2 .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 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 .嵌顿性疝:嵌顿性疝原则上应 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
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 ① 如嵌顿时间较短( 3 ~ 5 小时内), 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 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 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
② 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 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手法 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 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 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 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 复发。
(二)手术治疗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 : 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疝成形术三类
1 .高位结扎术 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根 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 随即切去疝囊。 此手术没有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因 此仅适用于婴幼儿。但对成年人不能预 防其复发。
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感 染的病例, 当时不能进行疝的修补手 术。
2 .疝修补术 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常见的手术 修补应包括内环修补和腹股沟管壁修 补两个主要环节
内环修补只适用于内环扩大、松弛 的病例;这是疝修补术中的一个重 要步骤,可以减少手术后疝复发; 但对于内环区缺损不明显的病人, 并无必要。 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 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方法 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 壁两类手术。
加强腹股沟前壁的方法 佛格逊( Ferguson )法 方法 : 在切断疝囊颈作高位结扎后,不游离 精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 联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目的 : 是消灭上述两者间的空隙薄弱区。
这是一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修补 术。 适用 : 于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 股沟管后壁尚腱合的儿童和年青人 的小型斜疝。
加强腹股沟后壁的方法 ① Bassini 法 : 方法:提起精索,在其后方把腹内 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 般性薄弱者。 ② Halsted 法 : 方法:与上法很相似,但把腹外斜 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从而把精索移至腹壁 皮下层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此法也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 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适于老年人大 斜疝。
③ Mc Vay 法 : 方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 和联合肌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此式适用于腹壁 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加强后壁的方法亦宜于不同情况的腹股沟直疝修 补术。 Shouldice 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 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 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 逢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 肌作用。然后按 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 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深面。
3 .疝成形术 适用于巨型斜疝、复发性疝、腹股沟管 后壁严重缺损,腹横腱膜弓完全萎缩。 不能用于缝合修补的病例。
手术步骤按 Bassini 法进行,在精索 深面用同侧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 方翻转缝于腹股沟韧带上;或用移 植游离的自体阔筋膜以修补腹股沟 管后壁,也可用各种人工制品材料 如尼龙布、不锈钢丝网、钽丝网等。
三、腹股沟滑动性疝 四、复发性腹股沟疝 五、股疝 其它腹外疝 : 切口疝、脐疝
(三)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需要紧急手术,以防止疝 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 术。
术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 极为重要, 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手术的主要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 容物的生命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 处理方法。
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生命力, 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 否坏死。 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以图侥幸。
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 肠袢于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 口探查之。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 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 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 致修补失败。
本节重点 腹股沟疝和腹疝的治疗原则和适应症选 择 嵌顿疝和绞窄疝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