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防治 内科 罗兴莲
概念:心肌梗死( MI )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 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 床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血细胞计数 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为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 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偶为冠 状动脉栓塞 ) 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 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 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 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 分钟 以上,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 。绝大多数的 AMI 是 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 成,而使管腔闭塞,少数情况下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 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临床表现: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 关。 先兆: 50%-81.2% 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 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 新发生心绞痛 ( 初发型心绞痛 ) 或原有心绞痛加重 ( 恶化型 心绞痛 ) 为最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剧, 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同时心 电图示 ST 段一时性明显抬高 ( 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 T 波 倒置或增高, ( 假性正常化 ) ,即不稳定心绞痛情况,如 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发生 AMI 。
症状: 1 、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 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 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 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神。患者常烦躁不安,出 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 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 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 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2 、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 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 痛发生 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体 温一般在 38 ℃左右,很少达到 39 ℃,持续约一周。
3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 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 低,组织灌注不足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 生呃逆。 4 、心律失常:见于 75-95% 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中以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多发生在起病 1-2 天而以 24 小时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 ( 每分钟 5 次以 上 ) 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 心搏的易损期 (R 在 T 波上 ) ,常为室颤的先兆,室颤是 AMI 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房室传导阻带和 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实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多发 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 MI 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现梗 死范围广泛,情况严重。
5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 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 80mmHg ,有烦躁不 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 量减少 ( < 20ml/h) ,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 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生,见于 约 20% 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 (40% 以上 ) 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 血管扩张属次要,有些患者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 与。 6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可在起病最初几天 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较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 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 32%- 48% ,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 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有颈静脉怒张,肝大,水 肿等右心衰竭表现,右心室 MI 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 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体征: 1 、心脏体征:心脏浊音界可正常也可轻至中度增大, 心率多增快,少数也可减慢,心尖区第一音减弱,可出 现第四心音 ( 心房性 ) 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 ( 心室性 ) 奔 马律; 10%-20% 患者在起病第 2-3 天出现心包摩擦音, 为反应性纤维性心包炎所致;心尖区出现粗糙的收缩期 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喇喀音,为二尖辨乳头肌功能失 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2 、血压:除极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 血压降低起病前有高血压者可降至正常,且可能不再恢 复到病前的水平。 3 、其他:可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相关的其它 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电图常有进行性改变,对 MI 的诊断、定位、 定范围,估计病情演变和预后都有帮助。 特征性改变: ST 段抬高性 MI 者其心电图表现特点为: ① 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 区的导联上出现; ②宽而深的 Q 波 ( 病理性 Q 波 ) ,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 导联上出现; ③下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 现。 在背向 MI 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 R 波增高, ST 段压低和 T 波直立增高。
非 ST 段抬高性 MI 者心电图有两种类型: ①无病理性 Q 波,有普遍性 ST 段压低 ≥0.1mv ,但 avk 导 联 ( 有时还有 V1 导联 )ST 段抬高,或有对称性 T 波倒置为心 内膜下 MI 所致。 ②无病理性 Q 波,也无 ST 段恶化,仅有 T 波倒置改变。 动态改变: ST 段抬高性 MI ①起病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 的 T 波,为超急性期改变。 ②数小时后, ST 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 T 波连接, 形成单曲线。数小时 -2 日内出现病理 Q 波,同时 R 波减低,是 为急性期改变, Q 波在 3-4 天内稳定不变,以后 70%-80% 永 久存在。 ③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 ST 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 逐渐回到基线水平, T 波则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 变。 ④数周至数月后, T 波呈 V 型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 锐,是为慢性期改变, T 波侧量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 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非 ST 段抬高性 MI ①当是 ST 段普遍压低 ( 除 avk, 有时 V1 导联外 ) ,继而 T 倒 置加深呈对称型, ST 段和 T 波的改变持续数日或数周后 恢复。 ② T 波改变在 1-6 个月内恢复 定位和定范围: ST 段抬高性 MI 的定位和定范围可根据出 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数来判断。 治疗:对 ST 段抬高的 AMI ,强调及早发现,及早住院, 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 血液灌注 ( 到达医院后 30 分钟内开始溶栓或 90 分钟内开 始介入治疗 ) ,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 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的 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 但能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 的心肌。
监护和一般治疗 1 、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 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 2 、监测: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 监测,除颤仪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对于严重泵衰竭者 还监测肺毛组织血管压和静脉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 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避免猝死 提供客观资料,监测人员必须极端负责,既不放过任何 恶化,又保证患者的安静和休息。 3 、吸氧:对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者,最初几 日间断或持续通过鼻管面罩吸氧。 4 、护理:急性期 12 小时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 24 小 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低血压,第 3 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 4-5 天逐步增加活动至 每天 3 次步行 m 。
5 、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经畅通。 6 、阿司匹林:无禁忌证者即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 阿司匹林 mg ,然后每日 1 次, 3 日后改为 mg ,每日一次,长期服用。 解除疼痛:选用下列药物尽快解除疼痛 ①哌替啶 mg 肌内注射必要时 1-2 后再注射一次 以后 吗啡 5-10mg 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必要时 1-2 后再注射 一次以后 每 4-6 小时可重复应用,注意防止对呼吸功能的抑制 ②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或罂粟碱 g 肌内注射 或口服。 ③试用硝酸甘油 0.3mg 或硝酸异山梨酯 5-10mg ,舌 下含服或静脉滴注。 注意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
预防:以下措施亦适用于心绞痛患者。预防动脉粥 样硬化和冠心病,属于一级预防,已有冠心病和 MI 病史者还应预防再次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称之为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应全面综合考虑,为便于记忆可归 纳为以 A 、 B 、 C 、 D 、 E 为符号的五个方面。 A 、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 ( 或氯吡格雷、噻氯匹定 ) Anti-anginal therapy 抗心绞痛治疗,硝酸酯类制剂 B 、 beta b10cker 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 Blood pvessure control 控制好血压 C 、 cholesterol lowing 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guiting 戒烟
D 、 diet control 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e 治疗糖尿病 E 、 education 普及有关冠心病的教育,包括患者及 其家属 Exercise 鼓励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