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見的正法 釋開仁. 2009/12/3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何謂現見? 現見: 1 、眼見, 2 、定中見, 3 、證悟見。 《雜阿含 550 經》卷 20 :「聖弟子 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 緣自覺悟。」 (T02, no. 99, p. 143, c4-6)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釋開仁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Advertisements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第 4 章 存 貨 存貨之意義及內容 存貨數量之衡量制度 存貨成本之衡量方法 成本之續後衡量 存貨之估計方法 總目次 會計學 III
第八章 土地行政管理.
「互联网金融2.0时代」与房地产的融合 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 方颂.
企业会计学(三) 人大版本 吕 昌.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七善處───如實知(正確了知事物的真相)────出離───解脫
據點考核與評鑑 報告人:臺南市政府 照顧服務管理中心.
商業服務學程 簡報者:雷天楠.
III. 辛亥革命及其影響 1. 辛亥革命的爆發及結果 1.
心靈雞湯III-青春紀事 64篇關於愛、生活與學習的故事
特殊族群運動健康訓練(I).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西方行政学说史》, 竺乾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我为何为我?——那些历史并没有消失,它们就存在于我们心灵最隐秘的地方,时时在引导我们的行为准则,在操纵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正 信 讀 書 會 主 持 群 : 姚 永 錩 、 鄭 健 、 陳 淑 珍 佛法的生活應用 2008/07/23.
佛法與科學 – 學佛與學識 楊皓東 2006年11 月18日.
非法集资典型案例评析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蔡道通 2016年1月.
专题(二) 交往沟通 掌握技能 命 题 解 读 背 景 材 料 新 题 演 练 考 点 链 接 1.
松竹梅岁寒三友 步入建交 桃李杏村暖一家 迈进职教 活出精彩.
1 1 1.
公務員法 楊智傑.
勤奮品格簡介 蘇澳品格月會 2010年 3月.
第八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严守法律 温州四中 蒋莉青.
主题七 关注三农,重视民生 .
高级财务会计.
默写基础知识: 1、家庭是由 关系、 关系或 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 ,家中有 。
提升溝通好辦法III 「說」得其所 言語治療組 2011年7月6日.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节 正名——文字学与汉字学 第二节 本学期讲授内容及安排 附录:参考书目 作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公務人員退休法、撫卹法 法制與實務講習 銓敘部退撫司 中華民國99年8月.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傅雷家书》 学 科:语文 年 级:九年级 授课教师:王宁宁.
A B~A B
第一節 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 第二節 行政裁量
亚洲清洁空气行动中心青岛机动车排放管理研讨会 2009年8月4日 青岛
本课设置5个环节 一、限时秒杀--5分钟 二、摩拳擦掌--9分钟 三、刀锋相见--20分钟 四、现炒现卖--5分钟 五、相约课后--1分钟.
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演进 看联合国的产生与发展
国泰人寿真情分享.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進堂詠 上主要以上等的麥麵養育選民, 用石縫中的野蜜飽飫他們。.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四預流支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釋開仁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體育科教學軟件 乒乓球.
宮摒除法 摒除法是用數字去找單元內可填空格的方法 宮摒除法是解題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方法 宮摒除法也是最直觀的解題方法
師父法語.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LED調光技藝與像素藝術 光與影是結合科學與美感,更是空間設計中塑造氛圍巧思的關鍵。本敘述帶您瞭解一種有關光與影能表達的視覺樣貌。並重塑這些元素運用的曲折歷程。 對LED不一樣的看法,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呈現,與各位分享。   光影藝術作品欣賞(請點選):
人際歷程取向心理治療(III) 治療架構 李正源.
立定心志、起來建造神的殿 第四季 (歷代志上研讀) 「現在你們應當立定心意, 尋求耶和華─你們的神; 也當起來建造耶和華神的聖所。」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加減法文字題 國小低年級學生對加減法文字題的瞭解 小組成員 陳育娟 羅珠綾 侯宜孜
飛行器製作與飛行 講師:劉修建.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因果性:一个形而上学的预设 赵敦华 2008年5月.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簡介 發想:本簡報以常見的臺灣夜市小吃出發,與學生生活結合,以圖片為輔,讓學生從食物為出發點,學習其搭配的量詞單位,以及相關方位和介係詞之應用 ﹔除吸引學生興趣外,並融入對話,以更深入加強學生對於本單元的聽力理解能力。接著帶入評量,確定學生已學會食物名稱及其搭配的量詞單位,以及介係詞之應用 。 視覺.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香港歷史系列III 法治的基石.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現見的正法 釋開仁. 2009/12/3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何謂現見? 現見: 1 、眼見, 2 、定中見, 3 、證悟見。 《雜阿含 550 經》卷 20 :「聖弟子 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 緣自覺悟。」 (T02, no. 99, p. 143, c4-6) 瑜伽說:憶念及思惟法的文句,名為法光明;法的意義,則名義光明。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 2 〈 3 證淨品〉: 「云何法證淨?如世尊言: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 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 引導,近觀,智者內證。」 (T26, no. 1537, p. 462, a7-9)

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說,說得恰如其分的 ── 善說。 佛的正法,能在現生中悟見,而不是非要等到來 生的 ── 現見。 八正道與煩惱不相應,是清涼安隱的 ── 無熱。 應時,或譯不時,佛法不受時間的限制,什麼時 候都可以契入的。 八正道有引向通達的能力 ── 引導; 能隨順於如實知見 ── 近觀。 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覺自證的,稱為-智者內證。 -- 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p.113-p.114)

見什麼法? 佛所說的正法 ,稱為「法界等流」,這並 非與中道實相 ── 法界無關,而是中道的影 像教,如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卻確有標指 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須具 有純正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聖先賢的 指示。 --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 (p.53)

由聞法開始 《出曜經》卷 18 〈 18 水品〉: 「猶如深泉 表裏清徹 聞法如是 智者歡喜」 (T04, no. 212, p. 708, a7-8) (※象力比丘知國王心恚)

莫顛到受解法 《中阿含經》卷 54 〈 2 大品〉: 世尊面訶責數阿梨吒比丘已,告諸比丘: 若我所說法盡具解義者,當如是受持。 若我所說法不盡具解義者,便當問我 及諸智梵行者。 (T01, no. 26, p. 764, a8-12) (※佛比喻如捉蛇)

舉例:錯受文義? 《論語.里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宋淑萍編撰《論語》 ( 頁 12) :孔子說: 如果能夠看到天下太平,就是馬上死也甘心。 〔其於 ( 頁 37) 註腳 22 說:集解:「言將至死不聞世 之有道也。」這解釋最合經意。 … 自漢以來,除 二三學者外,都注釋錯誤! … 朝夕,表示馬上、立刻的意思。〕 ( 台北,時報文化, 1995 年二版。 )

學與用相結合 眾生的根性是不一的;佛法也不可能專從 聞思去完全通達的。所以,如善於應用, 學與用相結合,那即使所學不深,也會一 天天增進,更切實、深刻起來。否則,學 到相當程度,不能見於實行;或者實行時, 不能與所學相結合。那相當的聞思知解, 可說一無用處,久久也會退失了。那一心 想學,專重聞思而不想實用,將永遠是空 虛的,也難有更高的造詣。 --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 (p.189)

多聞的內容 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 博學而能契應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為聞 慧。 --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 (p.183 ~ p.184) 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切世間學問,在體證法空,離 諸戲論,一無所得的境界上,似乎都是妄想分別的 賸累,但如透過了這一關,卻成為菩薩濟世利生的 大用。有了悟證以後,更應學習以及運用佛法,使 世學與佛法融通無礙。菩薩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 種智,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學, 不但重視觀境與生活的相應,理性與事相的統一; 而且能夠博通一切世學,容攝無邊微妙善法,使一 切世間學,無礙於出世的佛學,並成為佛法利益眾 生的善巧方便。 -- 《學佛三要》 (p.193 ~ p.194)

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於厭。眾生對 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 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 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 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 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 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五欲及性欲,能 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 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 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 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於滅。心向涅槃而行道, 一切以此為目標。 這三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 真正的出離心。 --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 (p.227)

無常 厭 正見 無我 正思 離欲 涅槃 滅盡

從修學佛法來說,應該先通達無我,得到無我真 智的契證。然後從日常行中,不斷的銷除染愛。 但到圓滿時,這都是解除了的。經中時常說: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無 論是知見,無論是行為,都不再受煩惱的繫縛, 而且是把煩惱徹底的去除了。這樣,就能「現證」 到涅槃的「寂滅樂」。現證,是親切的,當前的 證會,是無漏的直觀體驗。體驗到的,就是寂滅, 得到解脫自在的安樂。涅槃寂滅,是現實所證驗 的,並非推託到死了以後,這是佛法的特色。 --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 (p.174)

有「我」分別的對聯 主考官:獨眼魚難躍龍門。 獨眼生:半邊月滿照乾坤。 主考官:剃刀雖利,難伐千年古木。 小矮子:野火固小,能燒萬里江山。

怎樣才算真正「進入佛門」? 真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人,就和魚吞了鉤 一樣,無論牠再怎麼游,也快要出水了。 ( ※順解脫分善根 ) 大乘發菩提心,小乘發出離心,這才進入 佛門。 --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 (p.176)

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 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 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 此善根。 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 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 根。 -- 《大毘婆沙論》卷 7 , T27 , 35b

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摶之食,或唯受持一 日夜戒,或乃至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 定加行而能種殖 ( 植 ) 順解脫分善根。 - 因人而異 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 惡行,或作無間業,或復斷滅一切善根, 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 種種苦,而得名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 涅槃故。 《大毘婆沙論》卷 176 , T27 , 885b~886a

如釣魚人以食為餌,置於鉤上,著深水中。 有魚吞之,彼魚爾時雖復遊戲,或入穴中, 當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 -- T27 , 885c 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豎,悲泣流淚, 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 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若不能 如是,當知未種。 --T27 , 886a

將導「解脫門」者恩德難報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實知見有三種人, 於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難報,假使盡形以諸上 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緣而供養之, 亦不能報。云何為三? 一者,有人為他說法,令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 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 二者,有人為他說法,令知集法皆是滅法,遠塵 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三者,有人為他說法,令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 脫,於現法中自能通達生已盡等具足而住。」 《大毘婆沙論》卷 66(T27, no. 1545, p. 342, b16- 25)

現見「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Vinaya I, 11 , Samyutta III, 68 : 世尊說此〔四諦〕教時,尊者憍陳如生起 「一切集法,皆即此滅法」之遠塵離垢法 眼。 《雜阿含 396 經》卷 15 ( T2 , 106c ): 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 生,與無間等(現觀)俱,三結斷,所謂 身見、戒取、疑。

Rupert Gethin 的解讀 Rupert Gethin 著,林明強翻譯〈見達磨則見諸法: 早期佛教 “ 法 ” 之意義考察〉, p.80 : 一切集起法,具是寂滅法。這裡 “ 達磨 ” 作為 定語複合詞的後半部分, 只能理解為 “ 本性 ” (nature) 或 “ 特性 ” (characteristic quality) 的意思: 所有以集起為本性的東西,它的本性是寂 滅。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 (p.71) 一念見諦與次第見諦,是有關修證的重要問題。 佛弟子依法修行,以般若 ── 慧見諦。形容體見諦 理的文句,經律也有不同的敘述,如《赤銅鍱律》 「大品」(南傳三.二一)說:「具壽憍陳如遠 塵離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滅法」。阿若憍陳 如,為五比丘中最先悟入的。見苦集皆是滅法, 顯然是緣起的苦集與苦滅的體見。由於安立四諦: 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在正見為先 導的修行中,知苦、斷集而證滅,名為「見滅得 道」或「一念見諦」。

何謂「知苦、斷集而證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2(T23 , 1027c) :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大智度論》卷 18 ( T25 , 192b ): 如馬星比丘為舍利弗說偈: 「 (1) 諸法從緣生, (2) 是法緣及 (3) 盡, 我師大聖王, 是義如是說。」 此偈但說三諦,當知道諦已在中,不相離故;譬 如一人犯事,舉家受罪。

舉例:茄子(生相)

茄子(變異相 = 滅相)

結:能見集法皆是滅法的覺悟人生 因緣集起的法,當下就有它的滅相,這法 爾如是的滅相,如真如那樣的存在,卻與 常見不同。 了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掌握住生滅法 的必然性,無惑於它的生相、住相等,在 因緣未消散的時候,珍惜與善用這緣聚的 觀察,因為福慧的資糧,皆可從中培養與 累積出來。 現見佛的正法,能在現生中悟見,而不是 非要等到來生的 !

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與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