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 绘画已经过了 7000 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采,辉煌灿烂 的绘画艺术瑰宝。
中国古代人物画 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表 现人物的绘画。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 成熟。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物的刻画,不仅 仅是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 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龙凤仕女图 帛画 战国
龙凤仕女图 战国 帛画 高 31 厘米,宽 22.5 厘米 1949 年 2 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楚墓,质地 为平汝绢,高 31 厘米,宽 22.5 厘米,画面是一侧 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 腾龙舞凤的接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此幅 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图腾,画中反映了当时 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 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画以毛笔绘成, 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 型十分生动。
步辇图 阎立本 唐 注意观察画家如何表现唐太宗的神韵?
步辇图 阎立本 唐 卷绢本设色 纵 38.5 厘米 横 厘米 此图描绘贞观十五年 (641) 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 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 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 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 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 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 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刻画了 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 肖像画特征。人物表现技巧已相当成熟,衣纹圆转 流畅,五官勾画精细。色彩渲染浓重淳净,在人物 造型、用线用色上都带有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绘画的 韵味。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
听琴 1. 画中的韩熙载是谁?他的表情怎样?他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表情? 2. 作者如何抓住一个 “ 听 ” 字来描绘的?
观舞
1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韩熙载家中 的一场奢靡的宴会场景。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 “ 听乐 ” ,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 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 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 “ 观舞 ” , 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 “ 六么舞 ” ,韩熙载亲擂 “ 羯鼓 ” 助兴 ,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 “ 暂 歇 ” ,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 “ 清 吹 ” ,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 “ 散宴 ” ,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 2 、韩熙载头代高帽,面有长髯的人,他在画中出现了 五次,但表情始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 苦闷的,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纵情酒色之中。
3 、 画中还有很多男女宾客,由当时红舞伎王屋山和教坊 副史李嘉鸣和她的妹妹等人。他们都沉浸在宴会的气氛中 很开心。 4 、画面分为 5 个部分,听琴、观舞、间歇、轻吹、散 宴。每个部分用家具屏风等巧妙的分开又使场景相互联系 。这幅画以长卷的形式,如同连环画,可以把不同时空发 生的事在一幅画中表现出来。大大增加了画面中的内容含 量。 5 、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不失优雅,采用了工笔重彩的 手法,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 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 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 ,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 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 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 ,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呈现出高雅、的格调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早于西方独立的风景画近千年,反映 了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境界。 中国古典山水画,不仅要求画家把对 自然静物的认识与感受表现出来,还要求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所以中国山水画 不仅能够给人以自然景观的明显印象,还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引发人的遐想。
宋. 翰林图画院 “ 野水无人渡 孤舟近日横 ”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 绢本墨笔 高 厘米宽 厘米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因为性情宽缓,故以 “ 宽 ” 名, 生卒年不详,华原 ( 今陕西耀县 ) 人。山水初学荆浩与李成,后 有所领悟,于是深入终南、太华一带的崇山峻岭, “ 览其云烟 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然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 ” , 成为与李成、关仝齐名, “ 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 代,标程前古 ” 的大师。《溪山行旅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 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顶天立地 ,极具质量感,造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山巅茂林密 树,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濛一片,衬托出怪石 嶙峋的岗丘;岩上杂树丛生,树隙间楼阁隐现。山脚流水潺 湲,山路卜驮队纡行。在画幅右下角草丛间,有 “ 范宽 ” 二字 款。还有董其昌 “ 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 题字。
六君子图 倪瓒 元 立轴纸本墨笔 纵 64.3 厘米 横 46.6 厘米 此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 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列植江边陂陀上的景象。这六 株树分别为松、柏、樟、槐、楠、榆,有其象征意义。 土石层叠,连勾带皴,树木用笔简洁疏放,墨色浓淡 变化得宜。江上远峦以乾笔皴擦,给人一种空灵之 感。。倪瓒 ( 约 ) ,元末书画家、诗人。初名 埏,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无锡 ( 今属江苏 ) 人。擅画水 墨山水,用笔方折,创 “ 折带皴 ” 写山石,画树木则兼师 法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 水遥岑,意境清远萧疏,自谓 “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 能以淡墨简笔,有神地笼罩住整个画面,识者谓其 “ 天 真幽淡,似嫩实苍。 ” 这种 “ 简中寓繁 ” 的风格,对明清 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 王蒙合称为 “ 元四家 ” 。传世作品有《杜陵诗意图》、《 狮子林图》、《渔庄秋霁图》和《六君子图》等。
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 物言志的优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 “ 写生 ” 不同于西方 的 “ 静物写生 ” ,而是着重于对花鸟生态特征的表现, 着重描写动植物的生命力及其特征,表达对自然的体 验与感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则是人对动植物审美 的移情表达,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画家 也赋予他们一定的 “ 社会属性 ” ,作画立意时便借其抒 发情怀,表达人生志向。 宋代是中国古代 “ 花鸟写生 ” 的高峰时期。自文人 画兴起之后,花鸟画更强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芙蓉锦鸡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81.5cm×53.6cm 此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 ,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画上有徽宗题诗: “ 秋 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 ” 其诗 意之旨归,尽在画意中。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之神 态,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芙蓉枝叶 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 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 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 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 诗意画意俱显上乘。后人虽疑非赵佶所作,但这丝毫不影 响此作的精湛技艺和精神境界,仍不愧是中国绘画史上院 体画的上乘之作。
荷石水禽图 朱耷 清 俗说 “ 画如其人 ” ,愤世嫉俗、狂怪不羁的朱耷注定 不会画出严谨慎细之作。他那疏放洒脱、痛快淋漓的 写意水墨是他痛苦心灵的迹化。他的画继承了明代徐 渭的写意传统,笔致纵放,睥睨天下。 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 首相忘,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 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他的画 构图简约,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 自成一家,臻文人画最高典范,也因此对后世艺术家 影响极大。
长 安 二 中韩 更长 安 二 中韩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