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疗的角度思考抗结核患者 肝功能异常的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病科 崇雨田
我国近年与肝病指南或专家共识: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 年、 2010 年版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4 年版 – 《肝衰竭诊疗指南》, 2006 年版, 2012 年版 –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004 年版 –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 年修订版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 2013 – 《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 2014
乙型肝炎治疗进展 近十年进展核心: 认识、重视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近五年进展核心: 核苷类药物耐药的预防与处理。
治疗的总体目标( 2010 年版) “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 HBV ,减轻肝 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 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 及 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 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 ( 删除了 2005 年指南中 “ 或消除 HBV ” )
慢性乙肝自然史 水平 时间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低复制期 治疗时机 DNA 炎症
乙型肝炎抗病毒的适应症 “ 免疫清除期 ” 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以患者 ALT ≥ 2 × 正常值上限( ULN )来 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免疫清除期的重要依 据 。 ① HBeAg 阳性, HBV DNA ≥ 1 × 10 5 拷贝 /ml , ALT ≥ 2 × ULN ;或者 ALT < 2 × ULN , 但肝组织学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分级 2 ( G2 )或者 S2 时,应考虑进行抗病毒治 疗。
② HBeAg 阴性,当 HBV DNA ≥ 1 × 10 4 拷贝 /ml , ALT ≥ 2 × ULN ;或者 ALT < 2 × ULN ,但肝组织学 ≥ G2 时,应 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或肝衰竭患者的抗病毒 治疗的指征可放宽。 干扰素及核苷类药物是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
核苷 ( 酸 ) 类似物 左旋核苷类 无环磷酸核苷类 拉米夫定 (LAM) 阿德福韦 (ADV) 替比夫定 (LdT) 替诺福韦 (TDF) 环戊烷类 恩替卡韦 (ETV)
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 drug inuced liver injury, DILI ) 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 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 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 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 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流行病学现状 损肝药物几乎遍及各类药物包括抗生素、 抗结核药、抗真菌药、降血脂药、解热 镇痛药以及中草药。 药物性肝病占住院黄疸患者的 2 ~ 5% 、 急性肝炎的 10% 、急性肝衰的 25% ,占 中老年肝炎患者的 40% 。
几种药物引起肝病的发生率 发生率 ( 1/100,000 例病人 ) 异烟肼、氯丙嗪、丹曲林 雌激素 酮康唑 5-50 双氯芬酸、舒林酸、苯妥英钠、 氯氟西林 1-10 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呋喃妥 因、特比萘酚、双氯西林 米诺环素 姚光弼, 主编. 临床肝脏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P514 药 物
药源性肝损 国外报导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占所有 药物反应病例的 10 ~ 15% ,仅次于皮肤粘膜 损害和药物热
其它肝炎 90 % 其它肝炎 60 % 一般人群中 10 %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 老年人群中 40 %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
50% 死亡 药物性 25 % 美国 15 - 25 %的暴发性肝衰竭由药物不 良反应引起,病死率高达 50 %
因素影响举例 年龄 >60 岁易患,病情重 儿童多见 异烟肼、呋喃妥因、氟烷、曲格列酮、丙戊 酸、水杨酸类 性别女性多见 男性多见 氟烷、双氯芬酸、呋喃妥因、右丙氧芬 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对乙酰氨基酚、硫唑嘌 呤 剂量血浓度与剂量有关 部分与剂量有关 增加肝脏纤维化 某些草药 抗癌药、哌克昔林、他克林、氧青霉素、丹 曲林 甲氨喋呤、维生素 A 遗传家族史 与 HLA 明显有关 线粒体缺陷、家族史 氟烷、苯妥英钠、磺胺类 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 丙戊酸 其他反应交叉过敏反应异氟烷、氟烷、恩氟烷、红霉素、布洛芬 药物性肝病的易患因素 (1) Michael F.Sorrell 主编 Schiff‘s Diseases of the Liver 第九版 2003
因素影响举例 酗酒肝毒性阈值降低,发 生率增加,预后差 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甲氨喋呤 肥胖增加发生率氟烷、曲格列酮、他莫昔芬、甲氨喋呤 饥饿增加发生率对乙酰氨基酚 肝脏病增加肝损伤海恩酮、培美林、抗结核药、布洛芬 糖尿病增加肝纤维化甲氨喋呤 HIV/ 艾滋病过敏反应增加磺胺药 肾功能减退增加肝毒性、纤维化四环素、甲氨喋呤 合并用药异烟肼、磺胺对乙酰氨基酚 肝移植增加血管毒性硫唑嘌呤、硫鸟嘌呤、白消安 药物性肝病的易患因素 (2) Michael F.Sorrell 主编 Schiff‘s Diseases of the Liver 第九版 2003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病史: 用药史。重要的是使用了何种药物,而不 完全是使用药物的时间、剂量、给药途径 等。用药史的定位时间不得小于 6 个月。 过去史,尤其是药物过敏史。 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过敏体质者)。
临床表现: 肝损害常有的症状:乏力、厌食、恶心、 黄疸,等。 可有发热。 可有皮疹:典型和非典型的药物疹。 其他器官免疫损害的表现或药物毒性反应。
辅助检查: 肝功能损害的实验室指标: ALT 、 AST 、胆红 素、 GGT 、 ALP ,其他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 血清中非特异性抗体阳性 肝活组织检查: 肝活体组织的检查,可见门脉区炎症,并有 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及淤胆时,有利于药物 性肝炎的诊断。 关于药物激发试验
基本条件 有药物暴露史及与之相一致的潜伏期,免疫特 异质者多为 1-5 周,代谢特异质性者短则数周、 数月,长则 1 年以上 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害或肝功能异常 一旦拟诊为药物性肝病,停药后,血清 ALT 应于 2~3 周后开始逐步下降,并于 30 天内不再上升, 其他血清肝功能指标亦应有所改善
参考条件 “ 肝外系统 ” 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痛或淋巴 结肿大等,有系统脉管炎者,更有助诊断 血象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大于 6%) 免疫学检查,应用相关药物致敏的巨噬细胞移动抑 制试验及 ( 或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药物性肝病的组织学改变,可呈现肝小叶或腺泡的 区带坏死、微泡脂肪肝、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单纯 性淤胆、破坏性胆管病变、肝血管损害病变以及肉 芽肿性肝炎等 偶尔因再次给药,迅速激发病变复发
什么是肝功能?
不同个体基线值差异较大,故同一个 体前后比较更有意义 对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代谢性 肝病等也有意义 国外有研究显示: ALT ULN 应为:女 19 IU ,男 30 IU ,对于检测青少 年早期肝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这对国内临床有一定借鉴意义 Hepatology, 2007, 46:
肝损害程度的评判
黄疸前期上升期 平台期下降期 终末期 ( 死亡 / 移植 ) ALT TBil
严重程度的估计 并预测可能的走势 临床症状的持续存在 黄疸的深浅及上升的速度 凝血酶原时间的长短 并发症的 多少 、顺序及影响因素 其他观察项目( B 超, AFP 、空腹血 糖、胆碱酯酶、血清胆固醇 )
严重程度的估计 并预测可能的走势 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 ,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 3.8×ln[ 胆红素( mg/dl ) ] +11.2×ln[ 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 值 ](INR) +9.6×ln [ 肌酐( mg/dl ) ] +6.4( 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为 0; 其它为 1)
简易看懂肝功能 ALT 正常、 AST 正常 ALT 异常、 AST 异常 出现黄疸、胆红素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 PT 延长) 白蛋白下降
分类作用机制 抗炎类 (甘草类,百赛 诺) 抗炎:抗抑制炎症因子、免疫性因子 免疫调节:刺激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诱生 γ- 干扰素,增强 NK 细 胞活性 可抗过敏、抑制钙离子内流 非抗炎类非抗炎类 修复肝细胞膜 类 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增加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流动 性,使受损肝功能和酶活性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代谢,促 进肝细胞再生 代表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 解毒类 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激活多种酶,促进糖、脂肪及蛋 白质代谢,减轻组织损伤,促进修复 代表药物为 GSH (还原型谷胱甘肽) 抗氧化类 抗脂质过氧化,增强肝细胞膜对多种损伤因素的抵抗力 代表药物为水飞蓟素类 利胆类 促进胆汁酸转运,达到退黄,降酶的作用 代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 UDCA )、 S- 腺苷蛋氨酸 35
推荐意见(共 16 条)
抗结核患者肝损害的原因 药物性肝损害 乙型肝炎的活动 结核病的影响
抗结核治疗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药物中最 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有报道其发生 率为 10-20% 。 抗结核药物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 肝内胆汁淤积等。乙肝病毒感染、个 体免疫状态、既往肝病史等均是影响 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因素。
抗结核治疗诱发肝毒性的准确发病率难 以评估,有报道:单用异烟肼临床肝炎的 发生率是 0.6% ,服用利福平为 1.1 %,服用 异烟肼加利福平为 2.5 %。 一般认为,吡嗪酰胺的肝毒性最大。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抗结核治疗易导致药物性肝害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由于 肝脏的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结核治疗时, 更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有报道在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的肝功 能损害发生率可以高达 50% 。
肝硬化患者 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害发生 肝硬化患者的抗结核治疗,因为肝脏 的储备功能不足,如果出现药物性肝 损害,可能诱发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 竭而危及生命。
怎么办? 在患有肝病情况下,仍需选择一线 ATT 有效治疗药物,但需要密切监视。这 种情况下要避免使用吡嗪酰胺。 异烟肼的应用应当根据临床判断个性 化用药(例如避免严重失代偿肝病患者 应用,虽然要谨慎,代偿良好的肝病患 者可以用)。
肝硬化病人应用 ATT 时推荐: Child’s A 级 避免吡嗪酰胺, Child’s B 级 避免异烟肼和吡嗪酰胺, Child’s C 级 避免所有一线 ATT 药物。 可以预防性使用抗炎保肝药。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去思考 乙型肝炎:有,无 原发疾病影响:直接,间接 药物影响:直接,间接
能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应常规筛查 HBsAg 及 HBV DNA 。 如果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指征,应给予核苷类抗病毒规范性 治疗,且不可轻易停药。 可预防性使用 “ 抗炎保肝药 ” 。 监测肝功能变化,必要时进行挽救 治疗。
挽救治疗思路 抗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 抗炎护肝治疗 双环醇、联苯双酯、健肝灵 思美泰 还原型谷胱甘肽 甘草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