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一、概念: 指在无游离氧环境中生长或生长最佳的 细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 感染 (infec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 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 发病 (disease) :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 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指那些导致 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 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彭慧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医学导论 2013 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求是科学班.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appendicitis 护理学院 沈燕. 教学目标 了解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病理 了解其他类型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熟悉急性阑尾炎的处理原则 掌握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护理要点.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细菌生理学 (Physiology). 细菌的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 营养类型。 自养菌( autotroph ) 异养菌( heterotroph ) 腐生菌 寄生菌 大部分病原菌.
1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 、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 层粘液性物质,厚度 ≥0.2 μm ,称 为荚膜;厚度< 0.2μm ,称为微荚 膜.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 Clostridium 厌氧芽孢梭菌属 Nonspore-Forming Anaerobic Bacteria 无芽孢厌氧菌 无芽孢厌氧菌.
第 11 章 厌氧性细菌 ( anaerobic bacteria ). 概述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 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 皮肤癣真菌 ( Dermatophytes ) 1 、生物学性状 Sabouraud 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第16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主要致病菌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常见致病细菌.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科学饮食.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链球菌属.
第十章 酶工程技术 第一节 酶的发酵生产 第二节 酶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酶分子的改造.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又称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分为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实验二 细菌的培养与生化反应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和实际用途。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潘建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炎症.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zoonotic bacteria) 或人兽(畜)共患病 引起这类疾病的细菌称:动物源性细菌 人兽(畜)共患病原菌
人体环境中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菌群 通常把在正常人的体表和外界相通的各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斗争 细菌 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植物和我们.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四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 肠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A群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肺炎链球菌
糖尿病流行病学.
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甲状腺激素.
破伤风梭菌 说课人:胡婷.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 临床教研室 关持循.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五.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第十二章 厌氧菌 anaerobic bacteria
兽医微生物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兽医微生物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实验 4, 炎症 (Inflammation) 总菜单 切片: 1, 纤维素性心包炎(Fibrinous pericarditis)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Chapter 1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karyotic
实验二 细菌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 李立伟
细菌的感染 林旭瑷 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一、概念: 指在无游离氧环境中生长或生长最佳的 细菌。

( 一 ) 根据厌氧菌对氧的敏感程度,可将厌氧菌 分为三类: 1 、专性厌氧菌( obligate anaerobe ): 在降低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2 、微需氧菌: 在低氧压( 5 ~ 6 %)生长最好,氧压大于 10 % 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3 、耐氧菌: 在厌 O 2 环境中生长良好,在空气环境中,在新鲜 配制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微弱生长。

1 、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菌在有氧 代谢中产生对细菌有毒的代谢产物(氧毒),需氧菌和兼性厌 O 2 菌可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这些酶可清 除氧毒,厌氧菌不产生这些酶,因而不能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 产毒: 解毒: O 2 + e→O 2 - 2O 2 - + 2H + O 2 +H 2 O 2 O 2 - + H 2 O 2 →OH - +OH + +O 2 H 2 O 2 + H 2 O 2 2H 2 O + O 2 O 2 + OH→OH - + O 2 H 2 O 2 + H 2 R 2H 2 O + R 注: O 2 - 超氧化物阴离子(毒性最强) (二)厌氧生长的机制: 超氧化物 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2 、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还原电 势很高。有氧条件下才能氧化培养基中的营 养物质,产生能量,维持细菌生长繁殖,厌 氧菌没有这些酶类,故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 存。 (二)厌氧生长的机制:

二、厌氧菌的种类: 种类 ( 31 属、 245 种 ) 芽孢厌氧菌 (10 % ) 无芽孢厌氧菌 ( 90 %) 产气荚膜 B —— 气性坏疽 破伤风 B —— 破伤风 肉毒 B —— 肉毒中毒 球菌 杆菌( 50 %) G+ G-G+ G- 球菌 杆菌

三、厌氧菌培养原则: ㈠、标本的收集: 正常无菌的部位采集的标本:血、胸腔抽出液、 心包液、腹腔液、关节液、胆汁、外科手术取出脓 汁、深部脓抽出物、膀胱穿刺抽出的尿液。 被正常菌群污染的标本不宜做厌氧培养。 ㈡、标本的运送: 注意事项: 1 、标本绝对不可被正常菌群污染。 2 、标本避免暴露空气或尽量缩短与空气接触时间。

㈢、厌氧菌培养原则

四、无芽孢厌氧菌: ( 一 ) 、主要无芽孢厌氧菌及其分布(表一): 无芽孢厌氧菌群皮肤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 革兰阳性杆菌 双歧杆菌属-+++ 优杆菌属-+++ 乳杆菌属-+++ 丙酸杆菌属+++ 革兰阳性球菌 粪球菌属-++- 消化球菌属+-++ 消化链球菌属++++

四、无芽孢厌氧菌: ( 一 ) 、主要无芽孢厌氧菌及其分布(二): 无芽孢厌氧菌群皮肤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 革兰阴性杆菌 类杆菌属-+++ 梭杆菌属-+++ 卟啉单胞菌属-+++ 普雷沃菌属+++ 革兰阴性球菌 韦荣菌属-+++

( 二 ) 、无芽孢厌氧菌的意义 : 1 、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构成人体正常菌丛(群), 是正常菌群的优势菌(以人体四大菌库为例)

⑴、促进 Fe ++ 、 VitB 的吸收 Eh↓→ 有利于 Fe ++ 的吸收 ( 无菌动物则不能吸收 ) PH 改变,有利于 VitD 的吸收 胆固醇、脂肪、蛋白质、类脂、尿素等物 质吸收和代谢均有正常菌群参加。 2 、正常菌群与人体生命关系密切: 双歧 细菌

⑵、与人体免疫的关系: H 2 O 2 的作用:唾液链球菌产生 H2O2 ,可拮抗 白喉杆菌、脑双球菌生长 有机酸作用:脆弱类 B 、双歧 B  PH↓ 、 Eh↓ 不利于需氧菌生长。 占位性保护作用:封闭了致病菌的侵入门户。 营养竞争作用: ② 免疫源性作用:正常菌群( Ag ) → 机体免疫系统成熟 ③ 促癌、抑癌作用。 ④ 与人体衰老的关系:双歧杆菌具有抗衰老作用。 ①生物 拮抗的 作用

3 、厌氧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转移的载体。 厌氧菌不仅对肿瘤有直接的溶瘤作用,而 且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定植性。 利用厌氧菌将目的基因靶向性导入肿瘤组 织,即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抑癌效应,同时又 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地损害。

( 三 ) 、无芽孢厌氧菌感染机体的条件、特点 及所致疾病: 1 、感染的条件: ⑴ 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如肿瘤、糖尿病、胶原性 疾病等 ⑵ 局部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如拔牙、外科手术、 肠穿孔、开放性骨折等。 ⑶ 组织缺血、缺氧及 Eh 降低:局部血管受损、水 肿、肿瘤压迫、包扎过紧等。

2 、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物质 毒力因子细菌 粘附素 荚膜脆弱类杆菌、产黑素普氏菌 菌毛脆弱类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 血凝素牙龈卟啉单胞菌、核梭杆菌 抗有毒氧基团 超氧化物歧化酶多种无芽孢厌氧菌 触酶多种无芽孢厌氧菌 抗吞噬作用 荚膜脆弱类杆菌、产黑素普氏菌 IgA 、 IgM 、 IgG 蛋白酶某些卟啉单胞菌和普雷沃菌 脂多糖脆弱类杆菌、某些梭杆菌 挥发性脂肪酶多种无芽孢厌氧菌

3 、所致疾病: 无芽孢厌氧菌感染无特殊的临床表现。 感染遍及全身各器官及组织。 化脓性炎症、菌血症、败血症。 无芽孢厌氧菌感染率达 100% 的疾病有: 牙周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肺脓肿、肛旁脓肿、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达 80% 左右的疾病有: 慢性乳突炎、口腔和牙源性感染、阑尾炎 并发腹膜炎、 腹腔术后感染、脑脓肿等。

临床标本中常见致病厌氧菌的分离百分率 数 分离 百分率 数 分离 百分率 脆弱类杆菌群 脆弱类杆菌 多形类杆菌 普通类杆菌 吉氏类杆菌 卵园类杆菌 61.5 单行类杆菌 30.7 未能定种 其他类杆菌产色素 不产色素 梭状杆菌 消化链球菌 梭芽孢菌 92.2 无芽孢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阴性球菌 153.7

各种感染厌氧菌的发生率

种类: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 特点:① 外源性感染。 ② 创伤感染中重要影响。 ③ 有特定病种,出现典型症状。 四、厌氧芽孢杆菌

破伤风菌引起破伤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病死率高。 WHO1981 年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 100 万人死于破伤风。 细菌 厌氧伤口繁殖 → 外毒素 → 骨骼肌痉挛 → 肌 张力 ↑, 称破伤风或七日风。 破伤风杆菌( Clostridum tetani) 创伤、旧法接生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㈠ 形态、染色 :G + 细长杆菌、无荚膜、芽孢呈鼓槌状. ㈡ 专性厌氧菌:血平板上呈羽毛状菌落,菌落中央紧 密,外周疏松,扁平,边缘不整齐,血平板上有溶 血环。 ㈢ 抵抗力:强,对热( 121 ℃ ×15 ’ 、 150 ℃ ×60 ’ )对 干燥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在土壤及干 燥中存活时间长,可达数十年。

破伤风芽孢梭菌、鼓槌状芽孢

肉毒芽孢梭菌、网球拍状芽孢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㈠ 发病条件:创伤(脐带) → 厌氧伤口感染。 厌氧性伤口形成条件: 1 、伤口窄而深:子弹盲管伤,锈钉伤等; 2 、脏及伴血循环障碍,有异物(泥土、杂物)、坏 死组织多; 3 、混合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㈡ 致病因素与致病条件: 1 、致病因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ospasmin) 破伤风溶血毒素 (tetanolysin) 2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结构与致病过程。 3 、所致疾病:破伤风 表现:全身骨骼肌兴奋性增高,张口困难,牙关 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 难,最后窒息死亡。 ㈢ 免疫性: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可再感染、患病后 仍需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杆菌痉挛毒素结构 破伤风痉挛毒素由质粒编码, M.W160KD 蛋白质,不耐 热( 65 ℃ ×30 ’ 即破坏),毒素由二条肽链组成,即重链 ( 105KD )和轻链( 55KD )。重链和轻链中有连接肽对 蛋白质敏感。

破伤风杆菌痉挛毒素结构 轻链为毒性部分,为锌内肽酶( Zine endopeptidase), 重 链为具有结合和运输功能, Hc 能与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特异 性结合;使毒素进入神经细胞。

破伤风杆菌繁殖 分泌痉挛毒素 运动神经 终板吸收 中枢神经与脊髓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前体膜上 GMI 结合 阻断 甘氨酸能中间神经元 γ- 氨基酸能神经元 甘氨酸 γ- 氨基酸 骨骼肌痉挛 创伤性感染 ( 厌氧性伤口 ) 神经纤维 间隙扩散 淋巴吸收 血液 释放导致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作用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作用

三、防治原则 ㈠ 一般预防:正确处理伤口(伤口清创、扩创、迅速破坏厌 氧性伤口);新法接生。 ㈡ 特异性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类毒素 ( 白、百、破三联疫苗 ) 易感人群:儿童 3 ~ 6 个月、军人、建筑工人等,间隔 6 周 或 6 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免疫力维持 12 年。 人工被动免疫:应急情况下使用 TAT 或类毒素+ TAT ㈢ 治疗: 1 、早期使用足量 TAT(10 ~ 20 万 μ) 、皮试,阳性者使用脱 过敏疗法。 2 、抗生素。 3 、对症治疗:定期使用镇静剂。

谢 谢!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