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s 问题: A 、 100 多年以后,淡水资源枯竭; B 、现存的问题是:北方严重缺水 解决之道 A 、节约用水 B 、南水北调 C 、海水淡化 Questions: A 、海水如何淡化 ? B 、 30 万人 / 年肾衰病人;约 1/6 肾移植,生命如何延长 ?
第五章膜分离技术 5.1 概论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5.3 微滤 (MF) 5.4 超滤 (UF) 5.5 反渗透 (RO) 5.6 透析 (DS) 5.7 电透析 (ED , IEED) 5.8 膜材料的要求 5.9 膜材料的种类 5.10 膜结构特征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5.12 膜组件 作业
5.1 概论 优点 : 1) 、能耗低。膜分离不涉及相变,对能量要求低,与蒸馏、 结晶和蒸发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2) 、分离条件温和,对于热敏感物质的分离很重要; 3) 、操作方便,结构紧凑、维修成本低、易于自动化。 缺点 1) 、膜面易发生污染,膜分离性能降低,故需采用与工艺相 适应的膜面清洗方法; 2) 、稳定性、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有限,故使用范 围有限; 3) 、单独的膜分离技术功能有限,需与气他分离技术连用。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以推动力的过程分类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A 、透析技术 (Dialysis, DS) 以电场力为推动力的过程: A 、电透析, B 、离子交换电透析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A 、微滤 (microfiltration) , B 、超滤 (untrafiltration) , C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以蒸气压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A 、膜蒸馏, B 、渗透蒸馏 以分离应用领域过程分类 微滤 (micro-filtration, MF) 超滤 (untra-filtration, UF)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RO) 透析 (Dialysis, DS) 电透析 (electro-dialysis, ED) 纳米膜分离 (Selective, RO) 亲和过滤 (affinity filtration, AF) 渗透气化 (pervaporation, PV)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的关系。
5.3 微滤 (MF) 原理:筛分,同一般过滤有很大重叠。 操作:同一般过滤。膜两侧的渗透压可忽略,操作压在 Mpa 。 用途:除去 0.1um—10um 的颗粒,用于细胞、细菌、细胞器 的分离。 透过流通量 J v (kg m -2 s -1 ) 计算: Carman-Kozeny 方程 :膜的孔隙率, :滤液黏度, K :为与孔道结构有关的无 因次常数, S 0 为孔道比表面积。 意义: J v 与压力差 p 成正比,与滤液的黏度成反比,这是分 析微滤过程的理论基础。
5.4 超滤 (UF) 原理:筛分 操作:一般采用切向流体,以减少固相沉积。膜两侧的渗透 压很小,操作压在 MPa 。 应用: A 、高分子溶质之间,以及高分子与小分子溶质之间 的分离; B 、 Pro 浓缩, C 、病毒的分离和富积, C 、回收 细胞,处理胶体悬浮液。 计算: Carman-Kozeny 方程 ( 见上 ) 。 优点: A 、消除了滤饼的阻力,过滤效率高; B 、超滤回收 率高; C 、滤液的质量好; D 、减少处理步骤
5.5 反渗透 (RO) 渗透压差 条件:极稀溶液。 意义: 透过液溶质浓度 (c 2p ) 方程: v 1 为溶剂水的摩尔体积 (m 3 /mol) ; a A 和 a B 分别为 A 、 B 两侧 溶剂的活度; 为膜两侧的渗透压差 ; c 2 为溶质在膜两 侧浓度差; p 为膜两侧压力差; L solute 和 L solvent 分别为溶质 和溶剂在膜中的渗透系数。 意义:
5.5 反渗透 (RO) 意义: A 、膜的选择性。 B 、压力的选择性。压力越高,透过液中溶质的浓度越低。 因此,提高反渗透的压力有利于实现溶质的高度浓缩,或 提高海水淡化质量。 应用: A 、海水淡化, B 、超纯水制备, C 、抗生素和氨基酸等浓缩, D 、回收有机溶剂,如乙醇、丁醇和丙醇等。
5.6 透析 (DS) 5.6 透析 (DS) 原理:浓差扩散 操作: 用途: A 、人工肾,腹膜透析; B 、样品脱电解质; C 、浓缩富积; D 、气体分离 ( 利用透析袋对不同气 体的通透性 ) 优点: A 、方法和设备简单,价格低廉; B 、实验室最常用的样品脱盐方法 缺点: A 、透析的速度缓慢; B 、溶质稀释。
5.7 电透析 (ED , IEED) 电透析 (Electro-dialysis, ED) 原理:在透析的基础上加上直流电,极 大加快离子的透析速度。 操作: 用途:样品快速脱盐。 优点: A 、设备简单, B 、透析速度极快(提高几十倍), C 、电流直接指示电透析终点, D 、减轻溶质的稀释。 终点判断: A 、 Cl - + Ag+ = AgCl ; B 、电导恒定.
5.7 离子交换电透析 (IEED) 机理:透析膜经化学处理后带有正电荷 ( 如季铵基 —N + R 3 ) 或 负电荷基团如 ( 磺酸基 —SO - 3 ) 。 操作:几百对 用途: A 、海水淡化, B 、苦水淡化, C 、血浆、 IgG 、其他 蛋白质的分离, D 、氨基酸和有机酸分离纯化。 优点:可大规模生产 缺点:能耗高
5.8 膜材料的要求 生物分离过程中,对膜料要有如下要求: A 、起过滤作用的有效膜厚度小,超滤和微滤的孔隙率高, 过滤阻力小; B 、不吸附被分离物质,从而膜不易污染和堵塞; C 、使用的 pH 和温度范围广,耐高温灭菌,耐酸碱清洗,稳 定性高 D 、使用寿命长:经济; D 、易通过清洗恢复透过性能; E 、适应性广:满足实现分离的各种要求,如对菌体细胞的 截留,对生物大分子的通透性或截留作用。
5.9 膜材料的种类 天然高分子材料 种类: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硝酸纤维和再生纤维 优点:醋酸纤维的阻盐能力最强,常用于反渗透膜,也可作超滤膜和微 滤膜;再生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透析膜和微滤膜。 缺点:醋酸纤维膜最高使用温度和 pH 范围有限,在 C , pH3-8 。 合成高分子材料 种类:聚砜、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晴、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其 中,聚砜最常用,用于制造超滤膜。 优点:耐高温 (70-80 C ,可达 125 C) , pH1-13 ,耐氯能力强,可调节的 孔径宽 (1-20nm) ;聚酰胺膜的耐压较高,对温度和 pH 稳定性高,寿命 长,常用于反渗透。 缺点:但聚砜的耐压差,压力极限在 MPa 。
5.9 膜材料的种类 无机材料 种类: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目前实用化有孔径 >0.1um 微 滤膜和截留 >10kD 的超滤膜,其中以陶瓷材料的微滤膜最常用。多孔 陶瓷膜主要利用氧化铝、硅胶、氧化锆和钛等陶瓷微粒烧结而成,膜 厚方向上不对称 优点: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缺点:不易加工,造价高。 复合材料 种类:如将含水金属氧化物(氧化锆)等胶体微粒或聚丙烯酸等沉淀在 陶瓷管的多空介质表面形成膜,其中沉淀层起筛分作用。 优点:此膜的通透性大,通过改变 pH 值容易形成和除去沉淀层,清洗容 易。 缺点:稳定性差。
5.10 膜结构特征 5.10 膜结构特征 孔道结构 核孔微滤膜 (nuclepore membrane) 孔形整齐,孔道直通,呈圆柱 形,孔径分布范围小。在分离 性能、通透性和耐污染方面优 于一般的微孔滤膜,但造价较 高。 对称膜 (symmetric membrane) 膜截面的膜厚度上孔道结构均 匀。早期的膜多为对称膜。缺 点:传质阻力大,通透性低, 且容易污染阻塞,清洗困难。
5.10 膜结构特征 5.10 膜结构特征 不对称膜 (asymmetric membrane) 膜在厚度上的孔道结构不均匀, 不对称膜主要由起膜分离作用 的表面活性层 ( um) 和起 支撑作用的惰性层 (50-100um) 构成。惰性层孔径很大,对通 过流体阻力很小。由于不对称 膜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 很薄,孔径微细,因此透通量 大,膜孔不易阻塞,易冲洗。 目前的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多为 不对称膜。一般而言,超滤膜 多为指状结构,反渗透膜多为 海绵状结构,微滤膜以对称结 构为主,新型无机陶瓷膜多为 不对称膜。
5.10 膜结构特征 5.10 膜结构特征 孔道特征 特征:膜的孔道特征包括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超滤膜 和微滤膜的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可通过电子显微镜 直接观测到。 微滤膜最大孔径:可用泡点法 (bubble point method) 测定。在 膜表面覆盖一层水,用水湿润膜孔,从下面通入空气, 当压力升高到有稳定的气泡冒出时称为泡点,此时的压 力称为泡点压力。基于空气压力克服表面张力将水从膜 孔毛细管中推出的动量平衡,得到计算最大孔径公式 式中, 为水的表面张力; p b 为泡点压力; 为水与膜面 的接着角度。因为亲水膜可被水完全湿润,故亲水膜的 0 , cos 1 ,所以
5.10 膜结构特征 5.10 膜结构特征 膜的水通量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 ( 一般为 0.1MPa ,温度 20 C) ,单位时间单 位膜面积的水通量 (in: m 3 m -2 h -1 ) 。 意义: A 、对同类膜,孔径越大,水通量越大; B 、水通量并不能完全衡量和预测实际料液的透过流通量。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微滤膜用平均孔径标志膜的型号. 超滤膜用截留分子量标志膜的型号. 分子截留率 (rejection coefficient): 表征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 表观截留率:由于膜表面的极化浓度不易测定,通常只能测 定料液的体积浓度 (bulk concentration) ,因此常用表观截 留率,其定义为: 真实截留率为:在实际膜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浓度极化现 象,真实截留率为 : 显然,如不存在浓度极化现象, R 表观 R 真实 。如 R 表观 = 1 , 则 c f = 0 ,即溶质完全被截留;如 R 表观 = 0 ,则 c f = c b , 即溶质可自由透过膜。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分子的测定: 平板膜的截留率可用搅拌型超滤器间歇测定。操作在较低 压力和适当的搅拌速度下进行,避免发生浓度极化。通过 测定超滤膜前后的保留液浓度和体积可计算截留率为 : 其中, c 0 和 c 分别为溶质的初始浓度和超滤后的浓度, V 0 和 V 分别为料液的初始和超滤后体积。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曲线 : 意义: A 、曲线陡直,孔径分布小,膜有 较好的分子量切割作用; B 、相反,孔 径分布较宽,膜的分子量切割作用较差。 截留分子量: 通过测定分子量不同的球 形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可 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分子量之间的关 系曲线,即截留曲线。一般将在截留率 为 90% 的溶质分子量定义为膜的截留分 子量 (molecular weight cutoff, MWCO) 。 膜的评价: 当然, MWCO 只表征膜特征 的一个参数,不能作为唯一指标。膜的 优劣应从孔径分布、透过通量、耐污染 能力、稳定性、温度、 pH 、机械强度等 多方面考察。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A 、分子特征:分子量相同时,线形分子截留率较低;支链分子较高, 球状分子最大。 B 、电荷:对于荷电膜,膜相同的分子截留率低;反之,截留率较高。 C 、膜吸附:溶质与膜有相互吸附的,截留率高;相反,截留率较低。 D 、其他高分子的影响:当有两种以上的高分子溶质存在时,其中某一 溶质的截留率高高于单独存在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 a 、竞争性抑 制; b 、浓度的极现象使膜表面的浓度高于主体浓度。图 E 、操作条件:温度升高,黏度下降,则截留率降低。膜面流速增大, 则浓度极化减低,截留率升高。 F 、 pH 值:当料液的 pH 值等于蛋白质的 pI 时,由于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 蛋白质间的静电排斥最小,使蛋白质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胶极化层浓度 最大,即透过阻力最大。此时,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他 pH 下的截留 率。图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pI 乳球蛋白 = 5.2
5.12 膜组件 管式膜组件 操作: (10-20 根并联管) 应用: A 、 UF 、 MF , B 、适合于处理悬浮液较高的料液。 优点: A 、结构简单,内径较大; B 、操作清洗容易。 缺点: A 、单位体积的过滤表面积在各种 膜组件中最小, B 、投资大,操作费用高,保留体 积大, C 、压力降大。
5.12 膜组件 平板膜组件 操作:图 应用: A 、 UF 、 MF 、 PV , B 、适合于处理悬浮液较 高的料液。 优点:保留体积小,操作费 用低,压力降小,流液稳 定,比较成熟。 缺点: A 、投资费用高, B 、大的固体含量会堵塞 进料液流通,撤卸清洗管 道费时。
5.12 膜组件 螺旋膜组件 操作:图 应用: A 、 RO 、 UF 、 MF , B 、适用于低固体含量的料液。 优点: A 、结构简单,更新膜容易, 比表面积大, B 、价格低,操作费用低。 缺点: A 、料液需预处理, B 、压力降大, C 、易污染,难清洗, D 、液流不易控制。
5.12 膜组件 中空纤维膜组件 操作:图 ( 数百至数百万根中空纤维管 ) ,中空纤维膜 ID = um ,毛细管膜 ID = mm 应用: A 、毛细管式: UF 、 MF 、 PV , B 、中空纤维式 ( 能耐 高压 ) : RO , DS( 大规模透析,人工肾 ) , C 、适合于处理 低固体含量的料液。 优点: A 、比表面积最大,效率高, B 、可以逆流操作,压 力较小, C 、设备投资低。 缺点: A 、料液需预处理、易堵塞, B 、单根管的损坏常使 整个组件报废, C 、不够成熟。
5.12 膜组件 动态压力过滤器 操作: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内 筒以 r/min 旋转, 造成料液的切向流动,消除 浓差极差 应用: MF 、 UF 、 RO 、酶反应 等 优点: A 、无浓差极差,局部 混合十分好, B 、高渗透流, 高的酶传递性。 缺点:单位体积的过滤面积小, 放大困难。
5.12 膜组件 表:个种膜组件特性和应用比较 膜组件比表面积 m 2 /m 3 设备 费 操作 费 膜面吸附 层控制 应用 管式 极高高很容易 UF , MF 平板式 高低容易 UF , MF , PV 螺旋管式 低低难 RO , UF , MF 毛细管式 低低容易 UF , MF , PV 中空纤维式 很低低很难 RO , DS
致谢! Thank you for your join
作业 自学第六章, 纳米膜的分离机制? 纳米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