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第十六章 消 食 药. 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 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一. 含义 :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大家是不是 想我啦,哎! 我又来了。. 第九章 安神剂 1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 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 剂,统称为安神剂。 2 、使用注意事项: ①神志不安虽有虚实之分,但常互 为因果,故宜注 意标本兼顾,即 重镇与滋养配合; ②重镇多为金石,滋养多属滋腻。 故不宜多服、久服。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 表 剂.
第四章 袪风湿药.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九章 祛湿药 掌握化湿药藿香、苍术的功效、主治和特点。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祛湿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祛风湿药.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第六单元 解表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湿—指以苦燥之性的药物祛除流于 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的风湿之 邪,用治风湿痹痛的方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七章 温里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概 述 定义: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 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疾 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祛湿药对.
消食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风湿痹证 祛风除湿药 辛苦温燥 祛风除湿

芳香(辛温) - 化湿醒脾 化湿药 脾喜燥恶湿 湿阻中焦 性燥(苦温) - 燥湿

适应证 湿困脾胃证 -- 脘腹痞满,身重体倦,呕吐泄 泻,口甘多涎,舌苔厚腻

配伍应用: 1. 脾胃虚弱者 2. 湿阻气滞、脘腹胀甚者 3. 寒湿中阻者 4. 里湿化热者 补脾健胃药 行气药 温里药 清热燥湿药 使用注意: 1. 辛温香燥之品耗气伤阴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2. 芳香,含挥发油,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苍术

一、燥湿健脾 -- 湿滞中焦证 “ 敦阜之土,宜与苍术平之。 ” 《本草通玄》 敦阜:厚而高。指土运太过。《素问 · 五常政大论》: “ 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 衍。 ” 王冰注: “ 敦,厚也;阜,高也。 ”

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 朱丹溪 湿温证(上焦) 湿困脾胃(中焦) 湿浊带下或足膝肿痛(下焦)

二、祛风湿 -- 风湿痹痛 三、发表 -- 外感表证夹湿

厚朴

凹叶厚朴 厚朴

一、燥湿行气 -- 湿滞中焦证

二、消积 -- 肠胃积滞 三、平喘 -- 痰饮咳喘

苍术与厚朴 二者皆辛苦温燥,主入脾胃经,均能燥湿运脾,都常用治湿阻中 焦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舌苔浊腻 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苍术 ── 为燥湿健脾的要药,并能祛风湿、发汗、明目,又 常用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肿痛、痿软无 力,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以及夜盲症、眼目昏涩等证。 厚朴 ── 燥湿之力虽不如苍术,但又能行气、消积,凡湿阻、 食积、气滞而致脾胃不和,脘腹胀满者均可使用,为消除胀满的 要药。并能下气平喘,也可用治痰饮喘咳、气逆痰多等证。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立法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组成] 苍术 厚朴 陈皮 炙甘草 (姜. 枣) [主治] 湿滞脾胃证。 病机 脾 失健运 —— 纳差、肢重、怠惰 湿 阻中焦 胃 失和降 ——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气 机失畅 —— 脘腹胀满

苍术 燥湿健脾 (君) 厚朴 行气燥湿 (臣)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 (佐) 甘草 调和诸药 (使)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配伍意义

1. 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代表方。 2. 使用指征 脘腹胀满,苔白厚腻。 3. 使用注意 防助热、伤阴、动血。 应用要点 4. 临证加减 凡湿阻中焦者,均可以本 方加减治疗。

广藿香

一、化湿 -- 湿滞中焦证 “ 为湿困脾胃,倦怠无力,饮食 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 《本草正义》

特点: 1 、药性偏温,主要用治寒湿 中阻 2 、辛而不燥,温而不热

二、解暑 -- 暑湿证,湿温初起

三、止呕 -- 呕吐 “ 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 最佳。 ” 《本草正义》

藿香与紫苏比较 相同点: 发表和中 不同点:藿香长于化湿醒脾,善和中止 呕,且能解暑 紫苏长于散寒解表,善行气宽中,且能 安胎,解鱼蟹毒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疗外感风寒,湿阻中焦的代表方

1. 本方组成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2. 本方功用、主治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3. 无表证者是否可使用本方?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 藿香正气散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外感风寒 卫阳被郁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湿浊内盛 舌苔白腻 主证病机分析: 化湿和胃 · 藿香正气散

1. 为清半夏、生姜汁、白矾、六神曲、面粉等 制成的曲剂;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 面粉等与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煎出液制 成的曲剂。 2. 味苦、辛,性平。功能化痰湿,消食滞。主 治咳嗽,痰多,呕恶,食积,泄泻。 3. 内服:煎汤,纱布包, 5 ~ 10g 。 4. 《饮片新参》: “ 内热烦渴者慎服。 ” 半夏曲

1. 本方为治疗外寒内湿证的常用方。 2. 本方重在化湿和中,无表证者亦可使用。 3. 使用指征:恶寒腹痛,呕吐或泄泻,舌 苔白腻 (夏季常见) 。 4. 临证加减:若发生于夏季,可加? 应用要点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 舌苔白腻 使用注意: o 湿热霍乱忌用; o 作汤剂时,须武火急煎 化湿和胃 ·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 表邪偏重加香薷或重用紫苏叶;  兼食滞去甘草、大枣,加神曲、莱菔子;  偏湿重者易白术为苍术;  气滞甚者加木香、延胡索 化湿和胃 · 藿香正气散

皆具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之药 组成 同 异 诸药数量增加,又增解表之品 白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藿香、苏叶、白芷 、茯苓 、大腹皮 、半夏曲 桔梗 功用 燥湿健脾,理 气和胃功著, 兼可解表散寒 ?

佩兰

古称兰草 “ 兰乃香草,能辟不祥, …… 女 子小儿喜佩之。 ” 《纲目》 “ 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 ”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一、化湿 -- 湿滞中焦证 特点:药性平和,化湿力强 脾瘅要药

二、解暑 -- 暑湿证,湿温初起

藿香与佩兰 主入脾胃,均能芳香化湿,解暑发表,都可用治湿阻中焦所 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暑 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恶泄泻等症, 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藿香 ── 化湿不燥热,辛散发表不峻烈,为芳化湿浊之要药, 解表之力较佩兰为强,外感表证多用。并化湿和中止呕。 佩兰 ── 平,发表之力不如藿香,以化内湿、去陈腐、辟秽浊 为长,又可用于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气腐臭、舌苔垢 腻等症。

砂仁

紫苏、杜仲、桑寄生、砂仁、黄芩、白术安胎的不同: 补肝肾而安胎,宜用于肝肾不足之胎动不 安; 理气安胎,用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宜于胎热不安; 补气健脾而安胎,宜于脾虚气弱之胎动不安 杜仲、桑寄生 砂仁 黄芩 白术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理气安胎,宜于胎气上逆, 胸闷呕吐,以及外感风寒兼有胎动不安者; 紫苏

白豆蔻

砂仁与白豆蔻鉴别 二者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气味芳香,均能化湿,行气,温 中,都可用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以及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胀痛, 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症,常相须为用。二者入汤剂均宜后下。不 同之处在于: 砂仁 ── 作用偏于中下二焦,善理脾胃气滞,长于温脾止泻,并 能理气安胎,又常用于脾寒泄泻,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等证。 白豆蔻 ── 则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善理脾肺气滞,长于温胃止呕, 又常用于胃寒湿阻气滞的呕吐,以及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 等症。

草豆蔻

草果

草豆蔻与草果 二者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均能燥湿温中散寒,都可用治寒 湿中阻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等症。不同之处 在于: 草豆蔻 ── 气味芳香而燥烈之性不及草果,又能温胃止呕, 也可代替白豆蔻用于胃寒呕吐之证。本品入汤剂宜后下。 草果 ── 则具有特殊的臭气和辣味,燥烈之性胜于草豆蔻, 并能除痰截疟,又可用于寒湿偏盛的疟疾,以及山岚瘴气,秽 浊湿邪所致的瘴疟等证。

1 、主治证 脾瘅要药:佩兰 夜盲症:苍术 要点

2 、功效 行气安胎:砂仁(紫苏) 3 、用法 后下:砂仁、白豆蔻

4 、分类 化湿、解暑:广藿香、佩兰 化湿行气:砂仁、白豆蔻 燥湿:苍术(健脾) 厚朴(行气)

化湿药使用注意 1 、气味芳香,除明确应后下者外, 不宜久煎 2 、大多配伍健脾、利水药同用 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 、本类药大多辛散芳香或温 燥,阴虚气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