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 、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 、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4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 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 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同目标 3 、 4
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一朵百合 花,她历经四十多个寒暑,依然 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成为一朵永 不凋谢的奇葩,她就是女作家茹 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让 我们随着文学泰斗茅盾一起,欣 赏《百合花》的清新和俊逸,欣 赏她传神的细节描写吧!
茹志鹃
理清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作者简介 茹志娟,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 1925 年 9 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 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11 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 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 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 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 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 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 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 1955 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60 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 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 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 海文学》编委。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 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 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 《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 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 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 了 10 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 中隐含锋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58 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年)、 《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 年)等。新时期以 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 1979 年 2 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 1979 年第 3 期)、 《儿女情》(《上海文学》 1980 年 1 月)、《家务事》(《北 方文学》 1980 年第 3 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 刊》 1980 年第 3 期)等。
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 的一种阅读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 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 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 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 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 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 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 三个方面入手: 1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 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 形象的特征; 2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 盾冲突; 3 、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 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 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 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 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 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 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 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 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 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 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 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 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 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 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 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 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情节: 护送 —— 借被 —— 救护 —— 献身献被 主题: 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 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 民鱼水情
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小战士 保持距离、给我午饭 细心地关怀同志 腼腆羞涩 朴实、纯洁 借被子又想送回去的举动 正直 掩护群众和伤员 舍己救人
她尽咬着嘴唇笑 娴静、美丽、忸怩、羞涩 敬献心爱的嫁妆 善良纯朴 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 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 热爱解放军 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形象分析
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 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有几处 ? 1 、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2 、通讯员给 “ 我 ” 两个馒头 3 、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4 、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 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 “ 我 ” 开饭时我看到的; 第三次 “ 我 ” 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 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 ” ; 第四次战士牺牲后新媳妇缝那个破洞。 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 前后用了四次:(有何作用?) 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 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 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 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 “ 我 ” 留下的两个 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 关心、体贴;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 “ 我 ” 无意中 摸到他给 “ 我 ” 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 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 人痛心疾首。
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 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 的细节 : 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 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 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 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 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 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 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 好 百合花.ppt
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 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 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 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 鲜温润的香味 ”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 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 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 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 我 ” 一 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 主义精神。 景物描写的作用
“ 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 月 …… 那一轮皎洁的月亮, 我也憎恶起来了 “ 。这一景 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 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 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 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 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 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茅盾( 1896 - 1981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13 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 1916 年毕业,进入上海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 文化运动, 1920 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 小组,参与中共筹建。 1920 年开始文 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 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 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 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 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7 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 相继问世的《动摇》 (1928) 、《追求》 (1928) 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 强烈的反响。
中篇小说《虹》发表于 1930 , 1933 年的长篇小说《子夜》 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 132 弄 6 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 1946 年 5 月自渝来沪住此。 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 259 人签名的 《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 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 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 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 10 周年活动, 12 月应 邀访苏,次年 4 月回国。 11 月 14 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 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 1948 年 32 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 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 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 会副主席。
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 “ 清新、俊逸 ” 的 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 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 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形成研究专题 如:( 1 )走近茅盾或走近茹志娟,了解其人; ( 2 )茅盾或茹志娟的作品的风格(语言、某 种手法)初探; ( 3 )我眼中的小站士或新媳妇的形象 ( 4 )我眼中的某位小说家及其作品等等。
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 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 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 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 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 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 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 “ 我 ” 的 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 身说: “ 不用打针了。 ” 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 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 我 ” 劝 道: “ 不用缝了。 ” 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 却拿着针 “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 ,此时, 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 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 眼前 …… 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 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 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 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 妇却 “ 劈手夺过被子 ” ,将这条洒满 “ 象征着纯洁与 感情 ” 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 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 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文章也划 上了诗意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