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材 孟子選讀(一) 教學錦囊 一、儒家亞聖 二、滔滔雄辯 三、保有善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67 美和科技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系. 2/67 社工系基礎學程規劃 ( 四技 ) 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 校訂必修校訂必修 英文 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 計算機概論 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 英文 I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I 計算機概論 I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I.
Advertisements

§ 3 格林公式 · 曲线积分 与路线的无关性 在计算定积分时, 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反映 了区间上的定积分与其端点上的原函数值之 间的联系 ; 本节中的格林公式则反映了平面 区域上的二重积分与其边界上的第二型曲线 积分之间的联系. 一、格林公式 二、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公司為社團法人 股東之人數 林宜慧 陳冠蓉. 公司之意義  根據公司法第一條規定 : 「本法所 稱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 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 人。」
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需要经历由雌雄 生殖细胞(即 :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 个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 人的生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 种现象。
專業科目必修 管理學概論、化 妝品行銷與管理、 專題討論、藥妝 品學、流行設計、 專題講座、時尚 創意造型與實務 專業科目必修 化妝品法規、生 理學、化妝品原 料學、化妝品有 效性評估、時尚 化妝品調製與實 務、藝術指甲、 生物化學概論、 美容經絡學、校 外實習 專業科目必修 應用色彩學、化 妝品概論、時尚.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定义 正常的吞咽功能发生障碍称为吞咽功能障碍,其造成水和 其他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易出现咽下性肺炎,甚至窒息。 鼻咽癌放疗后,易损伤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节和舌下神经, 甚至引起软组织损伤、肌肉纤维化等导致出现口面器官活 动功能下降。
截肢的作业治疗 Amputation 李福胜 主讲.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是将没有生命、丧失功能或因 局部疾病严重威胁生命的肢体截 除的手术。 分类: 截骨:将肢体截除 关节离断:从关节分离.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歡迎各位家長蒞臨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聯會轄下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推廣及監察委員會(委員會)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 及案例簡介 內政部政風處 科長陳定隆 102年10月.
急性支气管炎 蒋福家.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 與利益衝突迴避法概述 內政部政風處 科長陳定隆 102年9月.
第二十三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主讲 朱姗姗.
地方自治團體之意義與組織 范文清 SS 2011.
第六課 私法自治的民法 資料取自:龍騰電子書 天秤座法律網.
手术切口的分级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感染管理科 沈 锋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2008小學校長高峰會 講題:健康飲食政策個案分享 講者:啟基學校-莫鳳儀校長 日期:二零零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二)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系 許宗力 教授
清代章回小說----儒林外史 製作群:侑桂、品希、萱容、怡靜、佩涓、凸凸.
☆ 104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藏寶圖 ☆ II III IV V 找到心方向-談壓力調適 陳佩雯諮商心理師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 及案例簡介 內政部政風處 科長陳定隆.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 无锡市急救中心 林长春.
憂鬱症:簡介、篩檢與治療 楊玉婉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
行政訴訟法 李仁淼 教授.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物理系 成果報告 授課教師 : 梁贊全 輔導員 : 黃郁暉
XXX分析室组长竞聘 演讲人: XXX
幼兒社會發展與活動設計.
大学英语教学在学分制教学的比重 类别 文科 理科 大学英语 《课程要求》 总学时 周学时 总学分
Teens sentences I 庆祝月亮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夏和商朝。
IV501表 联网直报法人单位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表.
第8章 政府的財政預算.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教學錦囊 一、回想旅遊經驗 二、認識柳宗元 三、超越逆境的勇氣 圖片出處:ShutterStock.
I.禱告先來親近神─ 我們在天上的父 1.敬拜讚美 2.認罪
《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的理解与适用
五大段 创世记 至 出埃及 过红海 至 士师时代 列王时代至 两约之间 耶稣降生 至 复活 耶稣升天 至 再来 圣经大纲:第二集 概观.
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统计年报和2016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培训
務要火熱服事主.
通識教育科 單元三 現代中國 主題1:中國的改革開放 課題(四)︰ 中國的綜合國力及外交
作业现场违章分析.
蒙福夫妻相处之道 经文:弗5:21-33.
第三节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1、胶原 细胞外被(糖萼)指细胞外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糖蛋白或糖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政策执行讲评与后续要求
借鉴、吸收与创新 -----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快樂志工向前行 -晨光補救教學辛苦談- 臺北市中山區 懷生國小輔導室.
第三章 我們如何利用時間— 日常生活的韻律.
快遞貨物常見之偽禁藥簡介與 通關注意事項 報告人:臺北關快遞機放組快遞一課 于志安 1.
6.5滑坡 一、概述 1.什么是滑坡? 是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幼兒常見的健康問題(IV) 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
舊制勞退準備金提繳與集體勞動權行使 明理法律事務所 李瑞敏律師 明理法律事務所 1 1.
破漏的囊袋.
探討論文分享 組員: 6號 王佳驊 10號 吳育甄 40號 蘇小婷.
家長教育 之 電子學習.
保存食物的方法 王子瑜.
順德與香港為空氣污染 而制定政策 組長:曾惠敏 組員:溫琪華 葉子賢 許焯琛 溫煜彬 曾偉南 帶組老師:甘建基老師
生鲜谈判.
音樂與節日 —感恩節 3A(12) 李嘉雯.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94)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長者支援服務隊 香港房屋協會 家維邨義工隊
安慰能力測試 我感到非常孤單 為何要這麼痛苦?做人毫無價值,活著根本沒有意思。 我拖累了你。 假如我不在,情況會如何呢?
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編製者:盧台華、鄭雪珠、史習樂、林燕玲
「傳心傳意 2003」 工商機構創意義工服務計劃比賽 計劃主題 : ( I ) 減少廢物 ( II ) 節省能源 ( III ) 愛護大自然
舊制勞退準備金提繳與集體勞動權行使 明理法律事務所 李瑞敏律師 明理法律事務所 1 1.
圣依纳爵堂 主日三分钟 天主教教理重温 (95) (此简报由香港圣本笃堂培育组制作).
探討論文分享 組員: 6號 王佳驊 10號 吳育甄 40號 蘇小婷.
本中心主要研究者: 申办者: 合同研究组织: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 希伯來書 9:1-10:18.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下一頁.
圣经概論 0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文化教材 孟子選讀(一) 教學錦囊 一、儒家亞聖 二、滔滔雄辯 三、保有善端

授課大綱 主要修辭手法 形音義比較 問題與討論 測驗與練習 圖片集錦 導讀 作者 人無有不善 擴充四端 養其良心 本課結束

導讀 關於孟子   《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有四點:

導讀   《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有四點: ㄊㄥˊ 關閉

導讀   《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有四點: ㄌㄡˊ 關閉

導讀   《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有四點: ㄑㄧˊ 關閉

導讀 首先,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 其次,在性善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

導讀 首先,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 其次,在性善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 ㄘㄜˋ 關閉

導讀 首先,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 其次,在性善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 ㄨˋ 關閉

導讀 其三,更以性善說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導讀 其三,更以性善說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在第IV冊說明) 關閉

導讀 其三,更以性善說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人的志氣、節操。  關閉

導讀 其三,更以性善說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在第IV冊說明) 關閉

導讀 其三,更以性善說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出仕、退隱、離官或就任。指個人的進退原則。處,音ㄔㄨˇ。 關閉

導讀 其三,更以性善說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推卻、讓與、獲取、給予。指個人的取捨原則。  關閉

導讀   《孟子》一書,自漢以下傳習不絕,書中對救人救世所提出的見解,具有極高的價值。例如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界;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定義,為歷代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圭臬。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君王若為政不仁,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

導讀   《孟子》一書,自漢以下傳習不絕,書中對救人救世所提出的見解,具有極高的價值。例如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界;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定義,為歷代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圭臬。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君王若為政不仁,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 富貴不能迷惑其心志,貧賤不能改變其節操,權勢與武力不能屈撓其志氣。      關閉

導讀   《孟子》一書,自漢以下傳習不絕,書中對救人救世所提出的見解,具有極高的價值。例如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界;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定義,為歷代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圭臬。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君王若為政不仁,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 比喻法度、標準。臬,ㄋㄧㄝˋ。  關閉

導讀   本課選錄三則,各則標題皆編者所訂。第一則可見其「性善」說,第二則「擴充四端」兼談「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修養」(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第三則可見其「修養」論。 授課大綱

作者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孟子小傳 孟子軼聞故事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作者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ㄎㄜ 關閉

作者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ㄗㄡ 關閉

作者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約八十四。 ㄋㄢˇ 關閉

作者   孟子一生,得力於母親的教誨,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認為是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強調存仁行義。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曾經遊歷宋、滕、梁、齊、魯等國,希望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當時各國君王正致力於富國強兵,擴展疆土,認為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故雖禮遇孟子而未加重用。孟子見主張不能實現,於是返國,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有《孟子》一書傳世。

作者 切斷織布機上還未織成的布,以警惕求學不可半途而廢。機杼,織布機。此指織布機上的布。杼,音ㄓㄨˋ。 關閉   孟子一生,得力於母親的教誨,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認為是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強調存仁行義。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曾經遊歷宋、滕、梁、齊、魯等國,希望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當時各國君王正致力於富國強兵,擴展疆土,認為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故雖禮遇孟子而未加重用。孟子見主張不能實現,於是返國,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有《孟子》一書傳世。 切斷織布機上還未織成的布,以警惕求學不可半途而廢。機杼,織布機。此指織布機上的布。杼,音ㄓㄨˋ。 關閉

作者 孔伋,字子思,曾學於曾子。後世尊為「述聖」。 關閉   孟子一生,得力於母親的教誨,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認為是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強調存仁行義。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曾經遊歷宋、滕、梁、齊、魯等國,希望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當時各國君王正致力於富國強兵,擴展疆土,認為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故雖禮遇孟子而未加重用。孟子見主張不能實現,於是返國,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有《孟子》一書傳世。 孔伋,字子思,曾學於曾子。後世尊為「述聖」。   關閉

作者   孟子一生,得力於母親的教誨,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認為是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強調存仁行義。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曾經遊歷宋、滕、梁、齊、魯等國,希望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當時各國君王正致力於富國強兵,擴展疆土,認為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故雖禮遇孟子而未加重用。孟子見主張不能實現,於是返國,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有《孟子》一書傳世。 思想言行不合於實際。 迂,音ㄩ。   關閉

作者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授課大綱

作者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立論;發表主張。  關閉

作者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強而有力的辯論。  關閉

作者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孟子》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用辭精闢,比喻得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後世說理及論辯類散文的寫作,頗受其影響。 深入而透澈。  關閉

人無有不善 課文與注釋 賞析 授課大綱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1.告子:姓告,其名字不詳。與孟子同時。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2.湍(ㄊㄨㄢ)水:急而迴旋的流水。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3.決:疏導。 關閉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之於」二字的合音。 關閉 「之於」二字的合音。  關閉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段意:告子以水為喻,論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段析:湍水與人性之間,其實並無絕對的關連。告子舉「水之無分於東西」的特性,用意在加強其論點的說服力。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語譯:告子說:「人的本性,就好像急而迴旋的流水,向東方疏導就往東方流,向西方疏導就往西方流。人性沒有善和不善的分別,就像水性不分東西一樣。」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延伸 事例 文意、修辭 〈人無有不善〉目錄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4.信:誠然;確實。  關閉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5.上下:指高低。 關閉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6.就下:向低處流。就,向。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7.搏(ㄅㄛˊ):拍擊。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8.顙(ㄙㄤˇ):額頭。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9.激:阻遏水勢使之倒流。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9.激:阻遏水勢使之倒流。 關閉 阻止;禁絕。遏,音ㄜˋ。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情形;狀況。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段意:孟子亦以水為喻,論人性之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段析:孟子主張性善說,以「水之就下」的特性為喻,不僅駁斥告子的論點,順勢推論出人性之不善,是受外力影響使然。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語譯:孟子說:「水性確實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難道也沒有向高處或者向低處流的定向嗎?人性的善良,正好比水性的往低處流一樣。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也沒有不往低處流的。水,拍擊它,使它跳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阻塞它,使它逆流,可以流上山坡。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外在的力量使它這樣的。一個人可以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    關閉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賞析  告子以為人性好像波流迴旋的水,是無分善惡的。人性的善惡,全由外在環境造成,「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孟子先是不加否定,認為「水信無分於東西」,但隨即順勢以水自然往低處流的本性比喻人性本善,認為人如果不受外力的干擾,自然是會為善的,正如水會自然地往下流。但如果受了外在強力的干擾,便會扭曲本性,就好像水受到強力的壓打,也會向高處流一樣。水向高處流,並非水的本性;人會為惡,亦非人的本性。在此可以看出孟子善於順勢推論,且善用譬喻說理的技巧。 〈人無有不善〉目錄

擴充四端 課文與注釋 賞析 授課大綱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段意 段析 語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1.不忍人之心: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心。即下文「惻隱之心」。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古代聖王。  關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則;就。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運轉於手掌之上。比喻極為容易。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段意: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段析:孟子主張性善,故肯定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後文提到的「惻隱之心」、「仁之 端」,以作為全文論述的開端。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語譯: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心。先王有了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心,於是就有了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政治了。拿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心,施行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運轉似的輕易。」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2.乍:忽然。 關閉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忽然看見。指無動機目的,完全出於天性。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3.孺子:幼童。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4.怵(ㄔㄨˋ)惕惻隱:驚懼傷痛。怵惕,驚懼。惻隱,傷痛。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4.怵(ㄔㄨˋ)惕惻隱:驚懼傷痛。怵惕,驚懼。惻隱,傷痛。   關閉 ㄊㄧˋ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5.內(ㄋㄚˋ)交:結交。內,通「納」。結交。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6.要(ㄧㄠ)譽:求取好名聲。要,求取。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同鄉的人。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7.惡(ㄨˋ)其聲:指憎惡有不仁的壞名聲。惡,憎惡。聲,名聲。  補充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7.惡(ㄨˋ)其聲:指憎惡有不仁的壞名聲。惡,憎惡。聲,名聲。  補充 一說,指討厭小孩的哭聲。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段意:以乍見孺子將入於井,說明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段析:時機是「乍見」,表示沒有預期心理; 對象是「孺子」,表示對他沒有成見,因此 證明怵惕惻隱之心,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善性,不帶任何功利的目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語譯:「我之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別人受到傷害的心,舉例來說,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要掉到井裡,都會馬上產生驚懼和憐憫傷痛的心情。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想要藉此結交這小孩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鄰里朋友們的稱讚,更不是憎惡會落得不仁的惡名才如此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此。 關閉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成語]惻隱之心:同情憐憫之心。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8.羞惡:羞恥憎惡。羞,指以不善為恥。惡,指憎惡不善。    補充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8.羞惡:羞恥憎惡。羞,指以不善為恥。惡,指憎惡不善。    補充 因自己不好而覺得羞恥,見別人不好而覺得憎惡。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9.辭讓:推辭退讓。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10.是非:分辨對錯。是,指對的。非,指錯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11.端:開端;開始。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成語]是非之心:明辨對錯曲直的思想、意念。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12.四體:四肢。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指不能行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13.賊:殘害。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段意:由惻隱之心延伸至羞惡、辭讓、 是非之心,此四心即四端。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段析:基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說無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非人也。文中使用排比及譬喻手法,加強其說理的氣勢。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語譯: 「從這點看來,沒有憐憫傷痛的心,算不得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算不得人;沒有推辭退讓的心,算不得人;沒有分辨對錯的心,算不得人。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善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善端;推辭退讓的心,是禮的善端;分辨對錯的心,是智的善端。一個人心中有這四種善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善端,卻說自己不能行善,便是甘心自棄,賊害自己本性的人了;說他的國君不能行善,便是賊害國君的人了。」          關閉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段意 段析 語譯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延伸 事例 文意、修辭 〈擴充四端〉目錄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推廣和充實四種善端。之,代詞。指四端。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14.然:通「燃」。燃燒。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15.達:到。這裡指從地下冒出。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16.四海:天下。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段意:強調擴充四端的重要性。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段析:全文首尾呼應,結構完整。「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呼應「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則呼應無四端之心,非人也。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語譯: 「所有具備這四種善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全都擴充,那麼善端就好像火剛燃燒起來,或者泉水剛從地下冒出似的。如果能擴充這四種善端,就足夠用來保有天下;如果不肯擴充,就連事奉父母都不足了!」    關閉

賞析 孟子論修養也是以「性善」說為基礎。本章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他人受到傷害的仁心,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為例證,認為對於別人的痛苦、危難,人人都有憐憫同情的心,即所謂「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這是天然的、純粹的,更是超乎功利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善端」。推而廣之,人的「善端」還體現於「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上,這四心分別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人有「四心」,就有「四端」,如同人有四肢一樣。四肢是人生而具有的,「四心」、「四端」也是人生而具有的。     

賞析 同時,孟子認為這四種善端只是道德的萌芽,還有待後天的學習和努力、擴充和培養,使它們茁壯成熟、效用宏大。因此,如果能擴充這四端,就可以保有天下;若不加擴充發揚,微弱的善端可能就會逐漸枯萎,那就會跟禽獸一樣,連事奉父母都不知道了。孟子以譬喻的手法,舉證人皆有惻隱之心,再舉一反三,提出仁、義、禮、智四端人皆有之,最後以譬喻歸納作結,首尾呼應,重申擴充四端的重要。 〈擴充四端〉目錄

養其良心 課文與注釋 賞析 授課大綱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成語:牛山濯濯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1.牛山:山名。在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城郊。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曾經。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2.大國:大都城。臨淄為齊國首都,故稱。國,國都;城市。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3.斧斤:斧頭。斤,斧頭。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4.息:生長。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滋潤。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5.萌櫱(ㄋㄧㄝˋ):枝芽。萌,草木初生的芽。櫱,同「蘖」。旁生的芽。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隨即;緊接著。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6.濯濯(ㄓㄨㄛˊ ㄓㄨㄛˊ):光潔的樣子。指山無草木。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本指山上無樹木。今多用以戲喻人禿頂無髮。       關閉 成語:牛山濯濯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段意:孟子以山喻人,形象鮮明而生動。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段析:牛山喻人的本性,大國喻環境,萌櫱喻善端,斧斤、牛羊喻外在事物的侵擾。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語譯: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美的,只因長在鄰近大都城的郊外,人們常常用斧頭去砍伐它,還能夠茂美嗎?在這種情況下,樹木還是日夜生長著,雨露滋潤著,並不是沒有新條嫩芽長出來,但緊接著又在那兒放羊牧牛,所以才會變成那光禿禿的樣子。人們看見那光禿禿的樣子,就以為那山不曾長過林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                 關閉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成語:旦旦而伐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7.放其良心:喪失他本有的善心。放,喪失;迷失。良心,本有的善心。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8.旦旦:天天。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9.平旦之氣:指人養息整夜,清晨起來,尚未與外物相接時清明的身心狀況。平旦,天剛亮的時候。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9.平旦之氣:指人養息整夜,清晨起來,尚未與外物相接時清明的身心狀況。平旦,天剛亮的時候。      關閉 清澈明淨。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ㄏㄠˋ ㄨˋ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語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10.幾(ㄐㄧ)希:微少。幾、希,皆微少之意。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白晝。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11.有(ㄧㄡˋ)梏(ㄍㄨˋ)亡之矣: 又擾亂了它,使它消失了。有,通「又 」。梏,擾亂。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音ㄨㄤˊ。消失;失去。 關閉 11.有(ㄧㄡˋ)梏(ㄍㄨˋ)亡之矣: 又擾亂了它,使它消失了。有,通「又 」。梏,擾亂。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即「平旦之氣」。經養息整夜而生,故稱。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12.違:距離。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指善的本性。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天天去砍伐。比喻不斷的毀損。  關閉 成語:旦旦而伐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段意:人無仁義之心,是放其良心, 並非其本性。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段析:本段論人性,內容層次及脈絡緊扣前段的牛山之喻。接連使用激問語氣,有強化論證說理的效果。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語譯: 「存在人身上的,難道沒有仁義之心嗎?人所以會喪失他本有的善心,也就像斧頭對於樹木一樣,天天砍伐它,還能夠茂美嗎?一個人,經過日夜的生息,在天亮時所產生的清明之氣,使他的喜好與厭惡和一般人也有一點點相近;可是到了白天的所作所為,又擾亂了它,使那點清明之氣消失了。如果一再地擾亂它,那麼連夜裡的清明之氣也不能保存;夜裡的清明之氣不能保存,那他距離禽獸相差不遠了。人們看他和禽獸一樣,便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本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            關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段意 段析 語譯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延伸 事例 文意、修辭 〈養其良心〉目錄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ㄓㄤˇ 關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13.操:掌握。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14.舍(ㄕㄜˇ):通「捨」。放下;放棄。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ㄨㄤˊ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不定時。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15.鄉(ㄒㄧㄤˋ):通「嚮」。歸向;趨向。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ㄩˊ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段意:提出養其良心的結論。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段析:人的良心和牛山之木一樣,得其養則長,不得其養則消,接著引孔子的話,將結論聚焦在「良心」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語譯:「所以如果能夠得到適當的培養,沒有東西不生長;如果失去適當的培養,沒有東西不消亡。孔子說:『掌握住就能留存,放棄掉就會亡失,進出沒有定時,也不知道它的去向。』大概是指人心而說的吧!」    關閉

賞析   本章以山喻人。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仁義之心,但為什麼有人會變壞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人把這仁義之心放失了,就好像牛山的樹木,「旦旦而伐之」,又怎能不變得光禿禿呢?然而善心喪失了,還有機會日夜不斷地生長,特別在天快亮的時候,有一種「平旦之氣」的產生,那是一個人經過整夜的休息,還未與外物相交接時,那本心自然流露出的一股清明之氣。

賞析 可惜的是,若不能好好地操持存養,到了白天,許多的利害爭奪、外物引誘,又把剛長養的一點清明之氣放失掉了。如果夜間萌發的善氣不斷地放失,又不知追回,長久下去,終有一天會喪盡天良,形同禽獸。是以孟子要求人們須時時刻刻保存和培養這種夜間產生的清明之氣,並隨時檢驗是否放失了而趕緊將它追回,這才能常保良善的本性。本章以「牛山之木」為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事物,因而形象鮮明、比喻生動,且層層推理,得出良心貴得其養的結論,十分具有說服力。

賞析 可惜的是,若不能好好地操持存養,到了白天,許多的利害爭奪、外物引誘,又把剛長養的一點清明之氣放失掉了。如果夜間萌發的善氣不斷地放失,又不知追回,長久下去,終有一天會喪盡天良,形同禽獸。是以孟子要求人們須時時刻刻保存和培養這種夜間產生的清明之氣,並隨時檢驗是否放失了而趕緊將它追回,這才能常保良善的本性。本章以「牛山之木」為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事物,因而形象鮮明、比喻生動,且層層推理,得出良心貴得其養的結論,十分具有說服力。 形容泯滅人性,極為惡毒。 關閉

賞析 可惜的是,若不能好好地操持存養,到了白天,許多的利害爭奪、外物引誘,又把剛長養的一點清明之氣放失掉了。如果夜間萌發的善氣不斷地放失,又不知追回,長久下去,終有一天會喪盡天良,形同禽獸。是以孟子要求人們須時時刻刻保存和培養這種夜間產生的清明之氣,並隨時檢驗是否放失了而趕緊將它追回,這才能常保良善的本性。本章以「牛山之木」為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事物,因而形象鮮明、比喻生動,且層層推理,得出良心貴得其養的結論,十分具有說服力。 注重;重視。 關閉

賞析   由以上三則可以看出,孟子善以其凜然正氣來論辯說理,使得語言極富氣勢,震撼人心。又其論辯多靈活運用演繹法、歸納法,並透過生動的譬喻、誇張的手法及一組組的排比句,使其論說有理,辭鋒勢不可擋,足為後代寫作的典範。 〈養其良心〉目錄

賞析   由以上三則可以看出,孟子善以其凜然正氣來論辯說理,使得語言極富氣勢,震撼人心。又其論辯多靈活運用演繹法、歸納法,並透過生動的譬喻、誇張的手法及一組組的排比句,使其論說有理,辭鋒勢不可擋,足為後代寫作的典範。 由普遍原理或法則,推斷出個別事例之結論。   關閉

賞析   由以上三則可以看出,孟子善以其凜然正氣來論辯說理,使得語言極富氣勢,震撼人心。又其論辯多靈活運用演繹法、歸納法,並透過生動的譬喻、誇張的手法及一組組的排比句,使其論說有理,辭鋒勢不可擋,足為後代寫作的典範。 觀察或研究許多個別事例,進而推論出普遍原理。關閉

賞析   由以上三則可以看出,孟子善以其凜然正氣來論辯說理,使得語言極富氣勢,震撼人心。又其論辯多靈活運用演繹法、歸納法,並透過生動的譬喻、誇張的手法及一組組的排比句,使其論說有理,辭鋒勢不可擋,足為後代寫作的典範。 形容言詞犀利,鋒芒如刀刃。 關閉

主要修辭手法 明喻 1.性猶湍水也。 2.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3.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4.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5.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6.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7.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主要修辭手法 激問 1.無分於上下乎? 2.可以為美乎?(〈養其良心〉第一段) 3.此豈山之性也哉? 4.豈無仁義之心哉? 5.可以為美乎?(〈養其良心〉第二段) 6.是豈人之情也哉?

主要修辭手法 排比 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主要修辭手法 映襯 1.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主要修辭手法 頂針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禽獸不遠矣。

主要修辭手法 引用【明引】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授課大綱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諸 (形)眾多;各個 諸事、諸子百家。 (代)(介)「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 1.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2.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3.舉直錯諸枉。(《論語‧為政》) (代)(助)「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 1.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 2.聞斯行諸。(《論語‧先進》) (介)於 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禮記‧祭義》) (代)他;之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信 (名)誠實不欺 1.常存抱柱信。(李白〈長干行〉) 2.講信修睦。 (名)書札;書簡 書信。 (名)消息;音訊 口信、通風報信。 (名)符契;憑證 印信。 (動)聽從;不懷疑 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動)敬仰;崇奉 信仰、信奉。 (動)連宿兩晚 信宿。 (副)誠然;確實 水信無分於東西。 (副)任意;隨意 1.低眉信手續續彈。(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信口開河。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然 若火之始然。 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三國演義》第一回) 不以為然。 1.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動)通「燃」。燃燒 若火之始然。 (動)贊同 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三國演義》第一回) (形)對;正確 不以為然。 (代)如此 1.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2.非惡其聲而然也。 (連)但是;可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助)形容詞或副詞詞尾 恍然大悟、悠然自得。 (嘆)唯。表應答 子曰:「然!有是言也。」(《論語‧陽貨》)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治 (動)管理;統理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動)診療 治病、醫治。 (動)整理;修建 整治、治水。 (動)研究 治學。 (動)懲罰 治罪、懲治。 (動)經營 治產。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體 (名)人體或動物的全身 人體、身體。 (名)身體的各部分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名)事物的本質或主要部分 固體、主體、物體。 (名)文章的體裁 文體、近體詩。 (名)文字書寫的形式 字體、楷體。 (名)立體的形狀 正方體、長方體。 (動)實行 身體力行。 (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體諒、體恤。 (副)親身的 體驗、體會。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違 (動)離開;離別 久違、睽違。 (動)距離 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動)反;背 1.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 2.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動)避開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孫丑》上) 授課大綱

問題與討論 一、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仁、義、禮、智」四種善端是人天生而有的,但是世人還是有善惡高下不同的人品,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呢? 參考答案 二、我們應當如何才能常保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 授課大綱

問題與討論參考答案 一、仁、義、禮、智是與生俱來的,但人們常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而無法發揮善良的質性。例如各種聲光娛樂的引誘,便容易讓人們為了追求歡娛而做出負面的行為。除客觀環境外,也會因為個人對善的「求」或「捨」,而造成了人品有善惡高下的分別。 關閉

問題與討論參考答案 二、學習克制不正當或多餘的欲念、減少物質欲望、掃除私心雜念等,都是發揚善端的方式。也可以多閱讀書籍,增長見識,如此則能清明地審視自己的內心,知所不足,培養善性。 關閉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1.下列選項的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制天下可運之掌上 (B)日夜之所習,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 (C)則其旦晝之所為,有錮亡之矣 (D)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D × 治  × 息  × 梏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2.下列「 」中文字的通假說明,何者正確? (A)若火之始「然」:通「燃」 (B)「內」交於孺子之父母:同「訥」 (C)操則存,「舍」則亡:通「設」 (D)出入無時,莫知其「鄉」:通「響」 A 通「納」  捨  嚮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3.下列「 」中文字的音、義,何者完全正確? (A)稽「顙」泣血:ㄙㄤ,額頭 (B)「搏」而躍之:ㄅㄛˊ,打鬥 (C)「要」譽於鄉黨朋友:ㄧㄠ,求取 (D)相差「幾」希:ㄐㄧˇ,微少 C ㄙㄤˇ  拍擊 ㄐㄧ  (A)「稽顙泣血」形容悲痛到極點。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以上文句,未使用何種修辭技巧? (A)轉化 (B)譬喻 (C)類疊 (D)排比 A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5.孟子認為「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其原因為何? (A)有意藉此結識孺子的父母 (B)人天生具有不忍人之心 (C)想要獲得親朋好友的稱讚 (D)擔心背負「不仁」的惡名 B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6.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意謂: (A)人性如湍水,可以自行決定東流或西流 (B)人性如湍水,會因潰決的方向影響流向 (C)人性如湍水,可藉由疏導而東流或西流 (D)人性如湍水,不能自主,只好四處橫流 C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D ( )7.孟子曰:「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意謂: (A)天地萬物生而平等,人和禽獸本無差別 (B)夜間是禽獸活動的時候,此為不可違背的生存法則 (C)人和禽獸相處日久,將會喪失原本具有的才能 (D)人和禽獸的分別,在於人有良心,禽獸則無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B ( )8.下列對孟子性善說的闡述,何者有誤? (A)性善是人的天性,而不善的行為是後天環境造成的 (B)孟子舉「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以說明性善 (C)「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是性善的表現 (D)人只要擴充、培養仁、義、禮、智四端之心,便可為善 (B)以此說明「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9.下列對孟子生平的敘述,何者正確? (A)孟子名軻,戰國鄒人,其一生得力於母親的教誨,孟母嘗「以荻畫地」教孟子識字 (B)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孔子學說自任 (C)孟子周遊列國,希望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所到之處,受到各國君王的禮遇重用 (D)孟子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並使用豐富的寓言,使文辭深具說服力 B (A)「以荻畫地」的是歐陽脩之母。 (C)各國君王認為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故雖禮遇而未加重用。 (D)擅長使用譬喻、排比句法。使用豐富寓言的是莊子。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10.下列關於《孟子》一書的敘述,何者錯誤? (A)與《論語》同屬語錄體名著,惟篇幅較長,尤長議論 (B)共分七篇,以類相從,篇名即為該篇之大旨 (C)全書計有二百六十章,為孟子與其門人共同撰成 (D)南宋朱熹將其收入「四書」之中,遂成為科舉必讀之書 B (B)《孟子》篇名為摘錄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與內容無關。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一、孟子的文章不僅富有文采,清暢流利,尤以氣勝,影響後世文學相當深遠;其中還衍生了許多成語。請將下列成語與其正確意義連接起來。(接下頁)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1.牛山濯濯‧ 2.棄甲曳兵‧ 3.引領而望‧ 4.旦旦而伐‧ 5.率獸食人‧ 6.明察秋毫‧ 7.緣木求魚‧ 8.揠苗助長‧ ‧比喻不斷的毀損。 ‧形容殷切期盼。 ‧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比喻能洞察一切,看出極細微的地方。 ‧多用以戲喻人禿頭無髮。 ‧比喻虐政害民。 歷屆試題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櫱 嬖 孽 濯 躍 擢 二、閱讀表格中的例句,並寫出缺空文字的字形和正確讀音。 參考答案:櫱、孽、薛、嬖、濯、擢、耀、躍 例 句 字形 讀音 1 一陣春雨過後,萌□初生,大地從冬眠中甦醒過來。 2 商紂王耽於享樂,朝中□佞之臣環伺,最終導致亡國。 3 宗教的力量可安頓心靈,並勸勉人要多行善,少造□。 4 為了推廣此處的湧泉,鄉公所特別在車站旁設置水池與座椅供旅客□足戲水。 5 高空煙火施放的瞬間,全場觀眾雀□不已,驚呼連連。 6 十二歲的甘羅機智靈敏、見識不凡,因此被秦王拔□擔任上卿的官職。 櫱 ㄋㄧㄝˋ 嬖 ㄅㄧˋ 孽 ㄋㄧㄝˋ 濯 ㄓㄨㄛˊ 躍 ㄩㄝˋ 詳解 擢 ㄓㄨㄛˊ 授課大綱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櫱:旁生的芽。 孽:惡因;罪過。 薛:①姓。②國名。 嬖:受寵愛的。 濯:洗滌;清洗。 擢:提拔;選用。 耀:光輝;光彩。 躍:跳動。 關閉

圖片集錦:泉之始達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集錦:斧斤 授課大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