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一)血管壁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作用 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
Advertisements

出血性疾病概述 ( haemorrhage diseases).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周作霞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 护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病毒、放射、遗传 白血病 再障 贫血贫血 感染 出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I T P 药物和化学物质 物理和生物因素 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脾脏因素 骨髓.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病历摘要 病例一 病例一 患者,男, 54 岁。教师。主诉:间断腹痛半年,加重并 发热十天 患者,男, 54 岁。教师。主诉:间断腹痛半年,加重并 发热十天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下腹部疼痛, 呈绞痛样,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 便呈糊状,疼痛于夜间明显,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
不 孕 症不 孕 症 Infertility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唐蕴慧 钱翠凤. 定 义 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未避孕而从未受孕者 “ 原发性不孕症 ” 曾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 “ 继发性不孕症 ” 发病率 7%-10% 包括反复流产和异位妊娠而未获得活婴.
中医护理 —— 鱼腥草 护理 1334 班 小组成员:郭丽丹 43 杨专 39 张建 35 李晓敏 27 陈燕红 25 张良州 8 分工合作: 收集整理 43 郭丽丹 35 张建 27 李晓敏 讲解 39 杨专 25 陈燕红 8 张良洲.
肠梗阻护理查房 蚌医一附院中医科 陈晴晴. 肠梗阻的定义: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时,称为肠梗阻 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仅 次于胆道疾病和急性阑尾炎,列第三位 。
护理基本技术 第十二单元 冷热疗技术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Tel :
病患,男, 55 岁。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多年。一周前 左手发麻、无力发作两次,自愈。 3 小时前左下肢突感 乏力,继之逐渐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说话不清,并逐 渐加重,但神志尚清,送急诊。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神清,说话不清,颈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 -) , 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血压 165/100.
第四章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旋毛虫病  旋毛虫为毛首目毛形科的线虫,是一种人 畜共患病。幼虫寄生于肌肉中称肌旋毛虫, 成虫寄生于小肠称肠旋毛虫。它是多宿主 寄生虫。除猪、人以外,鼠类、狗、猫、 熊、狼等均可感染,目前已有 65 种哺乳动 物可感染此病。
金門神鵰俠侶 風獅爺與大樹之風中傳奇 風獅爺與大樹之風中傳奇  104 年 6 月 17 日 報告人:鍾佳玫.
周围型肺癌 CT 征象 分 析 攀钢密地医院放射科. 周围型肺癌: 系指发生于段及 段支气管以远的肺癌,约占原发性 支气管肺癌的 1/4 ,以腺癌多见。 其发病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吸烟、 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 射、饮食与营养等。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癌症学会将结核列为肺癌发病 因素之一。尤其是结核瘢痕者,男.
凝血因子制品的临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 李碧娟. 概 述 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 的物质  凝血三要素: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酸中毒时凝血因子不工作  低体温时血小板不工作.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一、贫血 贫血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护理评估】 (一)病史 贫血发生的速度、贫血的程度 (二)身体评估 评估主要体征,包括皮肤 甲床、粘膜是否苍白、血压的改变、肝 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三)心理 - 社会资料 (四)辅助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江阴市医疗机构常用物品 消毒方法及医疗废物处置 知识培训
护士临床工作能力 规范动手能力:实际场景中的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规范 应变处理能力: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机动、实际,避免教条
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
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 分娩并发症妇女的护理.
第7章 隔离技术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护理教研室.
股骨干骨折的护理查房.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生活护理技术 项目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项目二 排泄护理技术 项目三 促进呼吸功能护理 项目一 冷热疗法 项目二 标本采集 项目三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 广东省人民医院 赵绥民 广州血液中心 田兆嵩.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呼吸内科 雷怀定.
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急救 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第一节 急救的概述 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在现场进行 紧急的临时性医疗。
第九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
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僵、麻、晕、瘫、流口水,首先脑塞通丸 脑血管疾病典型病例介绍及常见问题解答 编写:李旭勇等 编审:韩勤学.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体检和健康检查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10年6月9日 北京.
医疗废物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 李建军.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厚厚的气体包围坚实的土地,养育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为大气层。
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检验 科生物安全培训.
微生物菌种保藏.
血栓与止血检查.
防治高血压 护理新举措.
不治已病治未病 宋汉秋 焦作市中医院.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内科 谢双锋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张东华 学时数:0.5学时.
毒蛇咬伤的救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邓跃林.
廢棄物處理特論 專題報告 再生環保綠色材料之 環保玻璃瀝青混凝土 研究生:阮國光 萬正忠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病例思考
脑血管疾病的 溶 栓 与 介 入 治 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 神经内科 谭峰    .
附录 腹腔穿刺术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科教研室.
护理学基础 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 刘芬.
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相转移催化技术 2、掌握减压蒸馏操作 3、掌握磁力搅拌操作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生理学教研室 徐 杰.
检 验 报 告 PC 15×109/L 一天前, PC 130×109/L CT 20min APTT 95s 正常对照:35s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加工和塞子钻孔.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郑 宏.
粪 便 检 查 主讲老师:沈萍.
盆腔炎的护理 梅剑娟.
托幼机构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消毒科
临床血液成分 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李志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
《诊断学》 项目四:实验诊断结果判读 子项目1. 血液检验.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噎嗝-中医临床护理.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粉体粒度分布的测定 周丽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讲 授 提 纲 一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二 血管壁的检测 三 血小板的检测 四 凝血因子的检测 五 抗凝血功能的检测 六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七 血栓形成特异检测 八 血液流变学检测 九 检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第一节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完整的血管壁,有效的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 。

一、血管壁的作用(1)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止血 血液粘稠 止血 内皮细胞 PLT黏附聚集 止血 合成vWF 释放 激活Ⅻ 内源性凝血 止血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止血 血液粘稠 止血 内皮细胞 PLT黏附聚集 止血 合成vWF 释放 激活Ⅻ 内源性凝血 止血 TF释出 外源性凝血 止血

一、血管壁的作用(2) 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 ①血管的收缩 ②血小板的激活 ③凝血系统的激活 ④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二、血小板的作用(1) 血管受损 vWF 血小板黏附 PLT聚集 (Ⅰ) Fg PLT释放(5-HT ADP) 收缩 聚集 形成 网收缩

二、血小板的作用(2) 血小板第一相聚集 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构成初期止血作用。 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为坚固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Ⅻ Ⅻa + 第一期 凝血活酶生成 第二期 凝血酶生成 第三期 纤维蛋白形成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释放组织因子(TF) + Ca2+ 第一期 凝血活酶生成 第二期 凝血酶生成 第三期 纤维蛋白形成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释放组织因子(TF) Ⅻ Ⅻa +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Ca2+ FⅦ / FⅦa Ⅺ  Ⅺa Ⅸ Ⅸa + Ca2+ FⅧa PF3 Ⅹ    Ⅹa+ FⅤ、PF3、Ca2+ 凝血的共同途径 凝血酶原 凝血酶 FⅩⅢ FⅩⅢa 纤维蛋白原 不稳定性 稳定性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

生 理 性 止 血 过 程 血浆期 细胞期 血管期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XII VII 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释放 限制血流 ( ADP,TXA2,PAF,IP3 ) 限制血流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成栓 纤维蛋白 血浆期 (加固止血) 血管期 细胞期 (初步止血)

四、抗凝系统的作用 细胞抗凝作用 单核-吞噬系统和肝细胞对对促凝物质进行吞噬、清除、摄取、灭活 体液抗凝作用

体液抗凝作用 AT-Ⅲ TFPI 肝素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Ⅴa Ⅷa Ⅶa 肝素辅因子Ⅱ APC +PS 激活纤溶 Ⅱa TM (肝和内皮细胞合成) TFP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AT-Ⅲ—抗凝血酶Ⅲ Pc、ps TM—血栓调节蛋白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1)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肾小球和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以及内源凝血系统的FXIIa 、激肽释放酶K和凝血酶等都能使纤溶酶原(PLG)转变为纤溶酶(PL) 作用于纤维蛋白原(Fg),使Fg降解 水解纤维蛋白 水解凝血因子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2)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u-PA Ⅻ K Ⅱa (+)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物 (+)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物 (+) 水解 ⅧⅨⅩⅪⅫⅩⅢ 纤维蛋白及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D-D等 PLG PL t-PA u-PA内皮细胞(肾小球)

第二节 血管壁 (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测

[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的数目: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 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量和质以及血浆vWF等因素有关。 [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的数目: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 [临床意义] ①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 ②Vit C或P缺乏症; ③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 ④血管性血友病(vWD)等。

二、出血时间测定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 。 ①Duke法 ②Ivy法 ③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参考值]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明显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 ④血管异常 ⑤药物干扰 。

出血时间测定器* BT测定所需的器具包括: 出血时间测定器 秒表 血压计 消毒滤纸 酒精拭子 蝶形胶布、纱布和长胶布 剃刀(必要时在前臂试验部位剃去皮肤表面的体毛) 以肘窝皮肤皱褶下方2-3cm,前臂外侧1/3处作为试验部位 在测定过程中要确保压力稳定在40mmHg, 成人的切口长5mm,深1mm。 记录在皮肤上作切口直至出血停止的时间即出血时间。

第三节 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100×109/L PLT寿命7-10天,70%血流中,30%存在于脾内血小板池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100×109/L 原因有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原因有①原发性增多 ②反应性增多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MPV PDW) [参考值]MPV为7~11fL;PDW为15%~17%。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 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减低见于: 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②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 ③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PDW减小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AML、巨幼贫、CML、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3um。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央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中型血小板约占44.3%~49%,小型占33%~47%,大型占8%~16%,巨型0.7%~2%。血小板形态变化的意义: 1.大小的变化 血小板明显的大小不均,巨大的血小板直径可以大至20~50um以上,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病。 2.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为成熟型,也可看到少量形态不规则或畸形血小板,但所占比值一般少于0.02。颗粒过多、过少的血小板一般比值不超过o.07。异常血小板的比值超过0.10时才考虑有临床意义。正常幼稚型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性幼稚型增多见于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疾病。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时,尤其是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胞白血病时,可以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的血小板。 3.血小板分布情况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常可聚集成团或成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聚集成团可以大至占满整个油镜视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血小板。

四、血块收缩试验CRT 可反映PLT血块收缩的能力,是与数量和功能双关的试验。 [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1h开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 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100%-Hct%)] × 100% 正常48%~64% [临床意义]减低:①PLT减少②PLT功能异常③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显著降低 增高: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第四节 凝血因子测定

一、凝血时间测定CT 本试验是反映内源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普通试管法为6~12min,目前少用,基本上已被APTT取代;硅管法为 1.5一32min。 [临床意义] 1.CT延长 见于①因子VIII、IX、XI明显减少 ②凝血酶原重度减少 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2.CT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手工法: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CT),但较普通试管法CT为敏感,它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此外,APTT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参考值]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它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1.凝血酶原时间 11~13s 2.凝血酶原比值(PTR)1.0±0.05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即PTRISI 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 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lC、口服抗凝剂、血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等。 2.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lC早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lNR为2.0~3.0为宜。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2.减低 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自学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本试验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确证实验。 [参考值]小于5mg/L。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本试验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确证实验。   [参考值]小于5m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肺梗塞、DVT、溶栓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

     二、血浆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和DIC(继发性纤溶)时才会在血浆中增高。    1.胶乳凝集法    2.ELISA法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为阴性;  ELISA法为小于200ug/L。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 ①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特有降解产物,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是与原发性纤溶鉴别的重要指标。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梗及深静脉血栓和临床出血时也可阳性。 ③D-二聚体增高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

第九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主要用于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凝血障碍、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也用于抗栓治疗的监测。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PC和BT作为筛选试验 (l)BT和PC都正常   2.诊断试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    (l)APTT和PT都正常    (2)APTT延长,PT正常    (3)APTT正常,PT延长    (4)APTT和PT都延长   2.诊断试验*(可作为血友病的诊断试验)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两种 . 1.筛选试验 可选用FDP和DD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选试验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两种 .    1.筛选试验 可选用FDP和DD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选试验    (l)FDP和DD均正常    (2)FDP阳性,DD阴性    (3)FDP阴性,DD阳性    (4)FDP和DD都阳性

   2.诊断试验*    (1)原发性纤溶症    (2)继发性纤溶症  1) DIC的实验诊断标准  2)DIC前期(pre-DIC)实验诊断标准

DIC产生的机制* 细胞破坏 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因子 激活血管内凝血因子 生成凝血酶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PLT及凝血因子 细胞破坏 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因子 激活血管内凝血因子 生成凝血酶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PLT及凝血因子 消耗性减少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出血 缺血性脏器损伤 微血管病性溶血

DIC的组合实验* 过筛实验 1.血小板计数 DIC时进行性减少,阳性率90-95%,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过筛实验   1.血小板计数 DIC时进行性减少,阳性率90-95%,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2.PT测定 DIC时延长,阳性率90%以上。   3.Fi测定 DIC时减少,<1.5g/L(肝病<1.0g/L)有诊断意义,阳性率71%。   3项筛选全部阳性→确诊DIC   3项筛选2项阳性→行第二步确诊实验:3P实验 FDP>20mg/L 优球蛋白溶解实验 D-D二聚体测定。

DIC国外诊断标准* 一.主要指标: 1.PLT<100×109/L 2.PT延长 3.Fi<1.5g/L 4.APTT延长   一.主要指标:   1.PLT<100×109/L   2.PT延长   3.Fi<1.5g/L   4.APTT延长   5.3P(+)   二.辅助指标   1.FDP↑2倍以上   2.有纤亢指标   3.血栓试验(+)    其中主要指标中任何3项加辅助指标中任何一项符合即可确诊。

出血性疾病的过筛试验与初步诊断* 束臂 BT PLT APTT PT FI 初步诊断 试验 (+) N/延长 多N N N N 血管异常 (+) 延长 N 延长 N N VDW或PLT功异 (-) N N 延长 N N 内源性凝障 (-) N N N 延长 N 外源性凝障 (+) 延长 ↓ 延长 延长 ↓ DIC或肝功不良

五、抗栓治疗的监测   1.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监测:         (1)uFH:APTT为首选监测指标,延长10秒为预防治疗时有效值,APTT较参考值延长1.5倍;治疗时延长1.5~2.5倍  (2)在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应用大剂量uFH抗凝时,需选用活化的凝血时间(ACT)  (3)均需测血小板计数,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若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2.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WHO推荐用国际标准化比率(l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中国人INR维持在2.0~3.0之间为宜。

3.溶栓治疗的监测      (1)提示溶栓治疗可能会发生出血的指标: ①纤维蛋白原在溶栓后数小时内即降至1.Og/L以下; ②治疗3日时的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③APTT延长2.5倍。    (2)提示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 ①当纤维蛋白原为1.2~1.5g/L,凝血酶时间在正常的1.5~2.5倍,FDP在300~400mg/L时可视为溶栓剂有效,并在较安全的范围;②有人提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大于6ug/L,提示血管持续性闭塞,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6.2%和93.1%;③D—二聚体的测定,D-D为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标志物,在溶栓药物治疗1h即可迅速增高,4h后更高,24h仍可高于用药前水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