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药动学 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跨膜转运方式与影响因素。 2.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及影响因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药物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辅导 教学内容: 一、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二、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机制 三、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与处置.
Advertisements

药理学总论 PRINCIPLES OF PHARMACOLOGY
第二十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施爱明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十三章 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 2017/2/28 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与药物 配伍禁忌的定义及分类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了解: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I期临床试验 目的: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II期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试验。
第2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Transformation Free Systemic Circulation Bound drug Free drug Metabolites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第9章 特殊人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10章 药动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蚌埠医学院 药学系药理教研室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第四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 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关系图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麻醉药理学总论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系基础教研室.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第三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 药物的效应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受药物本身的因素和机体方面因素的影响  影响药物效应因素关系图
药理学 第 三 讲 pharmacology 主讲教师: 杨世杰 教 授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共 计: 48学时
第2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第四章 经典房室模型理论 第一节 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二 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金 涌.
第四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 及合理用药原则.
Chapter 2 pharmacokinetics.
单室模型药代动力学 参数计算(1) ——静脉注射 中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章 药物代动力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三章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PK.
模块一 药物应用基础 药物应用技术.
药物动力学 双室模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 and Organism
Introduction of BMS Section Ⅵ.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藥理學 藥物作用基本原理 主講者:康雅斐.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distribution)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药理学Pharmacology 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周琼莹 电话: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一篇 细胞生理学 第一章 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章 细胞的兴奋 第三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 第四章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制作:宋晓红.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一节 静脉注射 第二节 静脉滴注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3章 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
Water potential in the plant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十二章 统计矩原理 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张娜.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第十章 重复给药 黄桂华.
药物的跨膜转运.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LOGO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药理学 第 五 讲 pharmacology 主讲教师: 杨世杰 教 授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共 计: 48学时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药动学 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跨膜转运方式与影响因素。 2.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及影响因素。 3.掌握首过效应、肝药酶、肠肝循环概念。 4.熟悉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消除特点,表现分布容积V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房室模型,生物利用度等概念。

药物血管外给药体内过程示意图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药物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药动学参数及基本概念

第一节 药物转运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简单扩散 大多数药物以此方式转运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5

细胞膜 简单扩散 滤 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6

简单扩散也称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可以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一.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简单扩散也称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可以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特点: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7

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式图

影响因素主要有: 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的药物扩散快 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度大的难以扩散 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难以转运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转运快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原因: 非离子型 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 离子型 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易通过 10

pKa: 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每个药物都有固定的pKa;计算:是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pH值。

? 问 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弱酸性药)中毒,如何解救? 13

细胞膜上有水通道,分子量小、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药物可通过。 例如:水、乙醇、尿素。 二.孔道转运(滤过Filtration) 细胞膜上有水通道,分子量小、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药物可通过。 例如:水、乙醇、尿素。 14

三.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 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15

四.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需特异性载体 如:Glucose, calcium,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16

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类 别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载体 主动转运 转运 易化扩散 浓度差 顺 逆 推动力 消耗能量 不需 需要 竞争性与饱和性 无 存在 举例 大多数 药物 青霉素 丙磺舒 葡萄糖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经血管外给药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转运过程 (1)胃肠道给药(per os, p.o.):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 经血管外给药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转运过程 (1)胃肠道给药(per os, p.o.): 存在首关消除 又称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 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和肝脏被部分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实际药量减少 。 舌下含服(sublingual)可避免之,直肠给药(per rectum)可部分避免。

舌下给药优点 药物吸收迅速,起效快,不经过肝门静脉,无首过消除,例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优点 可用于非清醒呕吐状态以及儿童,血流丰富,吸收较快。

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缺点: 由于接触面小,吸收少而不规则, 有些药可能对直肠粘膜有刺激。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 iv)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 (3) 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 im) 吸收一般较口服快。 药物吸收速率与药物的水溶性和注射部位的局部血流有关。肌肉注射油剂比水溶液吸收慢 。 毛细血管具有小孔道,常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 。 21

二. 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过程 主要影响分布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液pH 膜通透性(BBB等) 药物的理化性质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1. 主要与白蛋白结合:游离型+白蛋白 结合型 2. 结合是疏松的、可逆的,动态平衡 3. 结合后分子量变大,不能通过生物膜— 不能转运——不能代谢和排泄,暂时失 去药理活性 4.有饱和性和竞争作用,可发生置换(双香 豆素、保泰松)

(二)体液pH: 细胞内液为7.0,外液为7.4,弱碱药较弱 酸药更易进入细胞内。 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液和组织液构成, 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

(三)血脑屏障 大多数药物不能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 内,起保护作用。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小分子、脂溶性高药物易通过 可变: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效

胎盘屏障 大多数药物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胚胎循环,妊娠期禁用药物。

(四)药物的理化特性: 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

三.生物转化: 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失去药理活性 转化的类型和过程: I相-氧化、还原、水解 II相-结合(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活性有限,对底物的选择性不高,在药物间容易发生竞争性抑制。 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注:微粒体是内质网碎片超速离心形成的小泡)

肝药酶诱导剂: 使药酶活性增加,药物代谢加速,如苯 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钠、地塞米松; 肝药酶抑制剂: 使药酶活性减弱,药物代谢减慢,如 氯霉素、西咪替丁、异烟肼。

四.排泄 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排泄速率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Kidney 33

肾小球滤过:影响因素为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 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过程,两个分泌机制相同的药物合用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如丙磺舒竞争性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简单扩散的方式重吸收,改变尿液的pH可影响其重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小,易被重吸收,排泄减少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大, 不易被重吸收,排泄增加(苯巴比妥、水杨酸中毒解救)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小,易被重吸收,排泄减少

弱碱性药物 A.在酸性环境中易跨膜转运 B.在胃中易于吸收 C.酸化尿液时易被重吸收 D.酸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E.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 circulation) 胆汁排泄:次要排泄途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 circulation) ----有些药物由胆汁排泄到 十二指肠后被小肠再吸收,重又回到肝脏,称为肝肠循环 。 如洋地黄

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biliary excretion)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Enterohepatic recycling)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38

第三节 药动学参数及基本概念 药时关系曲线:是指血浆药物浓度(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给药后时期: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所包绕面积,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药物进入体循环相对量 峰浓度(Cmax):药物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是反映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指标,用于制剂的质量评价。

表观分布容积(Vd):分布平衡后,按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 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意义: 1.制定合理用药间隔的参考,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2.估计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经5个t1/2达Css; 3.估计药物消除的时间,经5个t1/2消除97%以上。

半衰期与其在体内蓄积量及排泄量的关系 t 数 药物排泄量 累加排泄(或蓄积量) 1 100%×1/2 =50% 50% 2 100%×(1/2 )2=25% 75% 3 100%×(1/2)3=12.5% 87.5% 4 100%×(1/2)4=6.25% 93.8% 5 100%×(1/2)5=3.13% 96.9% 6 100%×(1/2)6=1.56% 98.4% 7 100%×(1/2)7=0.78% 99.2%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 F): 指药物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量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F=A/D×100% 用药量(D)、体循环药物总量(A) 静脉注射的F可达100%, 口服则小于100%。

绝对生物利用度 F= 口服等量药物AUC × 100% 静注等量药物AUC 相对生物利用度 F= 受试药AUC × 100% 标准药AUC

房室模型 二房室模型: 多数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快速向组织分布,首先进入血液量大的肺、肾、心、脑等器官(中央室),然后再向其他组织分布(周边室),最后达到平衡 。 单房室模型:少数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转运速度快,在体内很快达到平衡 。

药物消除动力学 研究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规律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恒比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dc/dt=-Kc , t1/2恒定, t1/2 =0.693/ Ke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 恒量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dc/dt=-K ,t1/2不固定,血药浓度高, t1/2 延长, 易蓄积中毒。 大剂量用药,机体消除能力达最大后的消除动力学。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 Pharmaceutical Factors

1.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1)影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 四环素+Fe2+、Ca2+发生络合吸收 54

(2)影响药物分布的相互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受其他药物置换致作用加强,如香豆素类抗凝药及口服降血糖药合用易产生出血或低血糖反应。

(3)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的诱导和抑制: ①氯霉素与双香豆素合用导致出血 ②利福平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导致意外怀孕

(4) 影响药物肾排泄的相互作用: 肾小管分泌药物是一主动转运过程,需有载体参加。它们的转运能力有限,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例如,丙磺舒可制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提高其血药浓度,延长并增强其药效。

2.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ism) 两药合用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 (antagonism) 两药合用作用减弱 58

二. 机 体 方 面 的 因 素 Biological Factors 自学 59

年龄( AGE) 2. 性别( GENDER) 3. 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 疾病( DISEASE )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S)

三.反复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依赖性(dependence) A.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精神上有连续用药的欲望 B.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即成瘾性,中断用药出现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 (abstinence symptom) (病人对药物产生依赖,中断用药, 机体出现心理和生理反应或症状,并对躯体造成损害。

耐药性(resistance,抗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甚至消失,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短时间内反复用药数次,即迅速产生耐受性的现象 (麻黄碱和垂体后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