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胃炎 gastritis 胃黏膜的炎性病变。 病程: 急性,慢性 一、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一)病因 多,较明确。 原发:药物 酒 吸烟 腐蚀性液体 饮食 伴发:感染 中毒 肿瘤 应激
(二)类型和病变 1. 类型 A 刺激性(acute irritated gastritis) B 出血性(acute hemorrhagic gastritis) C 腐蚀性(corrosive gastritis) D 感染性(acute infective gastritis)
2.病变:充血水肿 出血 糜烂 坏死 穿孔
二、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 1.急性胃炎转变 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2.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HP部位:上皮和黏液屏障之间 ( 黏膜表面 胃小凹) 机理: 酶 (尿素酶 蛋白溶解酶 磷脂酶A) 炎症介质(白三烯 趋化因子) 代谢产物 毒素 —— 上皮 内皮损伤 3.免疫因素 自身抗体 4.十二指肠液 胆汁反流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1. 慢性表浅性胃炎 (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 最多见 好发部位: 胃窦 病理变化 肉眼(胃镜): 灶性 弥漫性 充血 水肿 点状出血 镜下:浅表黏膜(上1/3)慢性炎症 血管扩张充血 出血 水肿 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
2.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我国好发部位 胃窦 (1)胃镜: 黏膜薄 皱襞平 橘红色 —灰白 血管清晰
(2) 分型 A型 B型 自身免疫 HP感染 发病 国外 国内 分泌 胃酸减少明显 胃酸减少轻, V-B12吸收障碍 无B12吸收障碍 发病 国外 国内 分泌 胃酸减少明显 胃酸减少轻, V-B12吸收障碍 无B12吸收障碍 血清壁细胞抗体 + — 内因子抗体 + — 恶性贫血 + — 血胃泌素 ↑ ↓ 部位 胃体 胃窦
(3)镜下: ①腺上皮萎缩——腺体数量减少 ②上皮化生 ③炎症反应 化生: A(假)幽门腺化生 壁细胞 主细胞消失 黏液细胞化生 B 肠上皮化生 杯状细胞 吸收细胞 潘氏细胞 大肠型(不完全性)高铁二氨+ 癌变 小肠型(完全性) AB+(4)分级 黏膜变薄程度 + 腺体减少数量 3级
3. 慢性肥厚性胃炎 (hypertrophic gastritis) 部位:胃底 胃体 病变:胃黏膜增厚变宽,脑回状 黏液分泌细胞增加 胃小凹增生 达黏膜下 4. 其他 疣状胃炎 (gastritis verrucosa) 黏膜表面疣状突起 嗜酸性胃炎 (eosinophilic gastritis) 全层大量嗜酸性白细胞 肉芽肿性胃炎(granulomatous gastritis) 黏膜内肉芽肿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一、 概述 部位:十二指肠 胃 (3:1) 复合性:胃 + 十二指肠 急性 部位:十二指肠 胃 (3:1) 复合性:胃 + 十二指肠 急性 慢性 多 (慢性消化性溃疡) (溃疡病 ulcer disease) 发病:青壮年 男性 O型 临床:上腹疼痛 返酸 嗳气
二、病理变化 以胃溃疡为例 肉眼: 部位:胃窦 小弯侧 数目:单个 大小:小于2CM 形状:圆,卵圆 边缘整齐斜漏斗 周围黏膜放射状 部位:胃窦 小弯侧 数目:单个 大小:小于2CM 形状:圆,卵圆 边缘整齐斜漏斗 周围黏膜放射状 底平坦 深(黏膜下 肌层) 较干净
镜下: 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层 疤痕组织层 a 小动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b 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溃疡周围:慢性炎症 黏膜肌和肌层粘连
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率高 好发部位:球部,较小(1 CM) 一般不恶变
三、结局及并发症 1.结局 (1)愈合:吸收 肉芽填充 上皮覆盖 (2)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2.并发症 出血:最常见 (20-25%) 少 大便隐血 多 柏油样便 呕血 穿孔:5% 急性 剧痛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慢性 局限性腹膜炎 幽门狭窄梗阻: 3% 功能性 器质性 呕吐 代谢性碱中毒 癌变(胃溃疡):1%
四、 临床病理联系 返酸 嗳气 幽门狭窄,括约肌痉挛 胃逆蠕动 胃内容物潴留 上腹疼痛 : 炎症刺激 平滑肌痉挛 烧灼痛 钝痛 节律性 十二指肠 --- 饥饿痛 胃 --- 饱食痛 周期性 季节(春 冬)
黏膜屏障破坏 —— 酸性 酶性消化 五、病因和发病机理 1. 黏膜屏障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隔离 中和 黏膜上皮屏障: 完整 再生 黏膜屏障破坏 —— 酸性 酶性消化 1. 黏膜屏障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隔离 中和 黏膜上皮屏障: 完整 再生 血流:提供营养,清除损伤因子
2.屏障损伤因素 A 胃酸过多(十二指肠) 胃壁细胞总数增加,胃酸分泌增加 迷走神经功能亢进,酸性胃液增加 B 胃排空延缓 胆汁反流(胃溃疡) 迷走兴奋性↓→胃蠕动↓→胃内容物潴留 →胃窦部G细胞(胃泌素细胞)分泌胃酸↑ →胃液分泌↑ (盐酸↑,胃蛋白酶↑)
C HP感染 酶(蛋白酶 磷酸酶等) 炎症介质(白三烯 趋化因子) —— 黏膜 血管内皮损伤 D 药物 阿司匹林 —— 黏膜 前列腺素 E 环境 饮食 吸烟 F 遗传 O型 壁细胞数目
3.机理 各种原因→粘膜粘液分泌↓,上皮受损 →屏障功能↓→H+逆向弥散→ A.胃粘膜Cap.内皮受损→出血、血浆蛋白漏出 B.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微血管扩张,粘膜缺血、缺氧 C.触发胆碱能反射→胃蛋白酶分泌↑消化作用↑ →粘膜糜烂→溃疡形成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一、概述 由一组肝炎病毒(甲乙 丙 丁 戊 庚, 嗜肝细胞)—— 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变质性炎 传染病 1.临床 食欲减退 厌油 恶心 乏力 肝大 压痛 肝功能障碍 黄疸 发展:慢性 — 肝硬化 — 肝癌
2. 发病及传染途径 卫生部2002年 中国卫生统计资料 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65.15/10万 死亡率 0.06/10万 教材: HBV携带及肝炎 1.2亿 相关死亡 30余万/年
感染途径 HAV: RNA 儿童青少年 20% 消化道 急性 HBV: DNA 青壮年 50% 血道 HCV: RNA 血道 重庆HCV合并乙肝 发病率 7.3-10.1% 但92—95我国血清抗—HCV阳性率3.2% 推算 全国4000万感染者 但就诊仅1/3-4 HBV HCV 易慢性化 — 肝硬化 肝癌
HDV:δ因子,缺陷性 依赖HBV复制 血道 HEV:RNA 青壮年 孕妇 消化道 急性 1986 — 1988 新疆 119280例,死亡707例 HBV感染肝细胞: HE 毛玻璃 免疫组化: HBsAg 胞浆 HBcAg 核 电镜: SER内 线状
二、 基本病理变化 性质:变质性炎 (一)变质性改变 1.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 溶解性坏死 (lytic necrosis) 点状 (spotty necrosis) 2-3个肝细胞坏死 灶性 较上范围稍大 碎片状 (piecemeal necrosis) 界板区坏死 桥接 (bridging necrosis) 坏死灶间连接 (亚)大片坏死 大范围坏死 仅残留小叶边缘少许肝细胞
2. 嗜酸性变 – 嗜酸性小体 acidophilic body (凋亡) 嗜酸性变: 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红染 嗜酸性小体:肝细胞进一步浓缩深染,核消失 为单个细胞的死亡
(二)渗出性改变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浆细胞 中性白细胞 部位:坏死灶 汇管区 小叶内 (三)增生性改变 若网状支架塌陷 — 结节状再生 部位:坏死灶 汇管区 小叶内 (三)增生性改变 1.肝细胞再生 若网状支架塌陷 — 结节状再生 2.枯否氏细胞 3.间质增生 纤维母细胞 胶原纤维 4.胆小管增生
三、 临床病理类型 急性 — 黄疸型、无黄疸型 轻型(普通型)< 慢性 — 轻、中、重 急性重型 重型< 亚急性重型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1.病理 镜下:(1)变质:变性明显 坏死轻 淤胆 (2)渗出:淋巴细胞 (3)增生:肝细胞 枯氏细胞 肉眼: 体积增大 包膜紧 2.临床:起病急 乏力 厌油 肝区痛 大 (无)黄疸 肝功能异常(ALT,AST等) 3.结局:完全恢复 慢性 重肝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1 标准 肝炎病史1年 (国外 6月) 以前:慢性迁延性 慢性活动性 现在:轻,中,重: 变性坏死 纤维化 1 标准 肝炎病史1年 (国外 6月) 以前:慢性迁延性 慢性活动性 现在:轻,中,重: 变性坏死 纤维化 2 病变特点: 变质:变性 坏死(点状 碎片 桥接) 渗出: 增生:肝细胞 胆管 成纤维细胞 纤维(坏死灶 汇管区 条索)
轻:坏死轻 小叶结构保持 汇管区纤维化 中:碎片状,桥接坏死 — 网状纤维塌陷 界板破坏— 纤维增生,部分分割小叶 重:碎片状,桥接广泛严重,小叶结构破坏明 显; 肝细胞结节状增生; 周边纤维条索与小叶内纤维增生连接; 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紊乱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少见 严重 由病变及病程分:急重,亚重 我国常见类型: 1.急性重型肝炎 急 重 快 短 死亡率高(爆发型 电击型) 病变特点: 镜下 大块坏死 肉眼 体积明显缩小 包膜皱 轻 软 色黄或红(急性黄/红色肝萎缩)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重肝迁延 或本为亚重 普通型恶化 与急重比较:坏死范围较小 病程相对较长 病变特点: 镜下:亚大块坏死 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纤维增生 小胆管增生 明显淤胆 肉眼:缩小、皱缩、黄绿色,病程长— 结节 转归:死亡,坏死后肝硬化
3.重型肝炎临床病理联系 (1)严重黄疸 (2)严重出血倾向 (3)肝功能衰竭 (4)肝-肾综合征
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肝) HBV入血 ↙ ↘ HC内复制 HC表面留下病毒抗原 ↓ (逸出入血)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 TC ↘ BC 致敏淋巴细胞 特异性抗体 ↘ ↙ ↓ ↘ 杀灭病毒 肝细胞变性坏死
免疫状态 病毒量 病毒毒力 肝细胞坏死 肝炎类型 正常 少 弱 轻(点状) 急轻 正常/过强 多 强 重(大块) 重症 不同肝炎类型与免疫状态的关系 免疫状态 病毒量 病毒毒力 肝细胞坏死 肝炎类型 正常 少 弱 轻(点状) 急轻 正常/过强 多 强 重(大块) 重症 低下 轻(反复) 慢肝 低下/紊乱(自身免疫) 碎片 桥接 慢肝 缺陷/耐受/麻痹 极轻/无 携带者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一 、 概述 :慢性肝病 发生:肝细胞反复变性坏死 肝细胞结节性增生 纤维组织增生 小叶结构改变 血循改建 肝脏变形 变硬 临床:门脉高压,肝功能障碍
二、 病因和机制 1.病毒性肝炎:我国 HBV 肝硬化患者阳性率 76.7% 2.慢性酒精中毒: 欧美 60 -70% P199 3.营养缺乏: 动物缺乏胆碱或蛋氨酸 — 脂肪肝 — 肝硬化 4.毒物中毒:砷,四氯化碳等 机制: 慢性损伤 — 贮脂细胞活化 ------ 细胞外基质沉积 — 肝纤维化 — 肝硬化
三 、 分类 1.病变:大结节性、小结节性 2.由病因、病变与临床表现结合,分为: 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 坏死后性肝硬变:大结节,大小结节混合 胆汁性肝硬变 淤血性肝硬变 寄生虫性肝硬变 色素性肝硬变
(一)门脉性肝硬变(Portal cirrhosis) 1. 病因 主要 病毒性肝炎 慢性酒精中毒 发生 慢肝 : 网状支架破坏—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界板破坏 纤维增生 — 分割小叶 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血循途径改建
坏死 炎症刺激 ↓ 储脂细胞活化 网状支架塌陷 → 肝细胞结节增生 纤维母细胞增生 融合 ↘ ↙ 汇管区纤维母细胞增生 胶原纤维增多 ↓ ↓ 胶原纤维增多 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 ↓ 并向小叶周边延伸 向小叶内伸长 ↘ ↙ 二者相互连接 分割肝小叶并包绕再生结节 假小叶形成
2. 病理变化 镜下: 三弥漫:变性坏死 结节状增生 分割 — 假小叶 纤维增生 — 间隔 完全包绕 假小叶: 肝细胞变质 排列紊乱 中央静脉偏位 多个 缺如 或见汇管区 纤维间隔:炎细胞 (假)胆管
肉眼 : 体积:大-小 质地:硬 表面切面:结节 小 一致 间隔 窄 一致
肝硬变引起的肝内血管改建 正常:肠系膜上V 脾V→门V→ 叶间V → 小叶间V→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V →肝V→下腔V 肝硬变时: (1)肝内血管网减少 门静脉—小叶下静脉各级分枝 中央静脉、肝血窦壁 (2)异常吻合枝的形成 门静脉—小叶下静脉 门静脉—肝动脉 导致:门脉高压
4.临床病理联系 (1)门静脉高压症 A. 脾肿大 脾亢 B. 胃肠道淤血 C. 腹水 原因: a 门脉高压 b 低蛋白血症 白蛋白↓ c 内分泌 醛固酮 抗利尿激素 性质: 漏出液
a 食管下段V丛曲张 胃冠状V—食管下V吻合 b 痔V丛(直肠V丛)曲张 肠系膜下V—直肠下端痔V丛吻合 便血 c 脐周腹壁V曲张 D.侧支循环形成 a 食管下段V丛曲张 胃冠状V—食管下V吻合 b 痔V丛(直肠V丛)曲张 肠系膜下V—直肠下端痔V丛吻合 便血 c 脐周腹壁V曲张 肝圆韧带中的脐旁(附脐)静脉 腹壁浅静脉吻合 (海蛇头) 诊断
(2)肝功能障碍 出血倾向 : 凝血因子 脾亢 激素灭活下降: 蜘蛛痣 男性 乳房 睾丸 蛋白质合成障碍 A合成↓ G↑ A/G↓ 黄疸: 肝性脑病: 氨类解毒
5.结局 稳定 发展 — 肝癌— 死亡 常见死因 肝性脑病 食道下端V曲张破裂出血 合并感染 合并肝癌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Postnecrotic cirrhosis) 1.病因:亚重肝 药物 化学物中毒 2.病变:与门脉性比较 结节大 大小不一 间隔宽 宽窄不一 炎细胞多 胆管增生明显 肝变形明显 3.临床:肝功损伤明显 门脉高压轻 癌变率高
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 主要病变为: 1. 脂肪肝 2. 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 肝脂变 酒精透明小体(alcoholic hyalin , AH) 灶性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 3.酒精性肝硬变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一、 概述 发生: 肝细胞 肝内胆管 病因: HBV HCV 肝硬化 黄曲霉菌 亚硝胺 发病: 东南亚 非洲 25万/年死亡 我国 11万/年死亡 启东 中年 男多于女 普查 B超 AFP
二 、 病理变化 肉眼: 早期(小肝癌) < 3cm < 2结节 中晚期 1. 巨块型:右叶 卫星结节 无(有)硬化 2. 多结节型:多见 3. 弥漫型:少
镜下: 1.肝细胞癌常见 :(75-90%) AFP 瘤细胞大 淤胆 条索 片状 腺管排列 血窦
2. 胆管上皮癌: 较少见 肝吸虫 3. 混合性肝癌: 最少见
三、临床病理联系 1. 肝脏迅速增大 肝痛 2. 黄疸 3. 腹水 血性(瘤结节出血破裂 侵蚀血管) 腹水原因: (1)合并肝硬变 (2)门静脉主干及肝静脉分枝受压 (3)门静脉主干内癌栓栓塞 (4)腹膜广泛转移 4. 出血
四、扩散 1.直接蔓延 2.转移: 肝内转移 肝外转移 淋巴道 血 道 种植转移
胃癌 gastric carcinoma 一、概述 发病:世界每年新增75万 高发国 日本 中国 40 — 60岁 男多于女 病因: 高发国 日本 中国 40 — 60岁 男多于女 病因: 1.HP:胃酸少 — 细菌↑— 亚硝酸盐 乙醛↑— 上皮 DNA损伤 — 基因突变 2.环境:亚硝酸盐 熏制食品 发生: 小凹底部 胃腺颈部 干细胞增生 — 癌变
二、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胃窦部小弯缘 1.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 概念: 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 粘膜内癌 黏膜下癌 范围: 微小胃癌 <5mm (一点癌) 小胃癌 6-10mm 肉眼: 隆起型(Ⅰ型) 表浅型 (Ⅱ型) 凹陷型 (Ⅲ型) 镜下: 多为管状腺癌
2. 进展期胃癌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中晚期胃癌) 肉眼: (1)息肉型或蕈伞型
良性胃溃疡 溃疡型胃癌 (2)溃疡型:比较 外型 圆或椭圆 不规则 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 < 2 厘米 直径 > 2 厘米 良性胃溃疡 溃疡型胃癌 外型 圆或椭圆 不规则 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 < 2 厘米 直径 > 2 厘米 深度 较 深 较浅 边缘 整齐 不隆起 不整齐 隆起 底部 平坦 干净 不平 坏死出血 周围粘膜 放射状 中断 增粗结节状
(3) 浸润型:弥漫生长,胃壁厚,僵硬 — 革囊胃。
镜下: 腺癌 1. 管状腺癌 高分化 乳头状 2. 低分化腺癌 条索 髓样癌 硬癌 3. 粘液癌 粘液湖 印戒细胞癌 4. 未分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胃痛 食欲 消瘦贫血 呕血便血 四、 扩散 1. 直接蔓延 大网膜 转移: 淋巴道 血道 肝 肺 骨脑 胃痛 食欲 消瘦贫血 呕血便血 四、 扩散 1. 直接蔓延 大网膜 转移: 淋巴道 血道 肝 肺 骨脑 种植 大网膜 直肠膀胱陷凹 盆腔腹膜 粘液癌 — 卵巢:Krukenberg瘤
大肠癌 (Carcinom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 发病:多 欧美国家高 40 — 60岁 部位:直肠 结肠(乙状结肠 盲肠) 病因: 高脂肪 高蛋白 低纤维饮食 相关病变: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 100% 绒毛乳头状腺瘤 40% 肠血吸虫病 病变:早期肠癌 同胃癌 组织学 与胃癌类似
镜下:(组织学类型) 1.乳头状腺癌 2.管状腺癌 3.粘液腺癌 4.印戒细胞癌 5.未分化癌 6.腺鳞癌 7.鳞状细胞癌 肛管
分期:Dukes 分期 A期——限于粘膜层,无淋巴结转移 B1期——未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B2 期——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C1期——未穿透肌层,有淋巴结转移 C2期——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 D期——有远隔脏器转移
三、临床病理联系 粪条变细、便秘腹泻交替、腹痛、腹部包块 、扩散 直接蔓延 转移:淋巴道 血道 种植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扩散 直接蔓延 转移:淋巴道 血道 种植
食管癌 (Carcinoma of esophagus ) 一、概述 发病:林县 阆中 40岁 60 —64岁 高峰 男性多 临床:进食梗阻 胸背疼痛 恶病质早 病因: 环境 :缺钼,缺维生素A B2 锌; 亚硝酸盐 饮食: 酸菜;辛辣 热 酒 烟刺激 病毒: HPV
二、 病理改变 好发部位: 中段 下段 早期癌:黏膜下层以内 无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癌: 肉眼: 1.髓质型:较多 沿管壁浸润生长 2.蕈伞型 3.溃疡型:多 4.缩窄型:梗阻早 镜下: 鳞癌 (90%) 高 中 低分化 腺癌 未分化
三扩散 1. 直接蔓延 上段:喉 气管 中段:气管 肺 下段:贲门 膈肌 心包 2 . 转移 淋巴道 :食道旁 纵隔 肺门 血道 :肝 肺 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