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二、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 三、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四、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第六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一、概述 二、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 三、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四、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第一节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 振-转光谱 一、概述 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 振-转光谱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 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 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 0.75 - 1000µ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 近红外光区(0.75 -2.5µm ) 中红外光区(2.5 -25µm ) 远红外光区(25 - 1000µm )。
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 (0.75 - 2.5µm ) 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H、N-H、C-H)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产生。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吸收带(2.5 - 25µm )是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由基态振动能级(=0)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通常,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区吸收带 (25 - 1000µm )是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由于低频骨架振动能灵敏地反映出结构变化,所以对异构体的研究特别方便。此外,还能用于金属有机化合物(包括络合物)、氢键、吸附现象的研究。但由于该光区能量弱,除非其它波长区间内没有合适的分析谱带,一般不在此范围内进行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T - 曲线或T -(波数)曲线表示。纵坐标为百分透射比T%,因而吸收峰向下,向上则为谷;横坐标是波长(单位为µm ),或(波数)(单位为cm-1)。
(波数) / cm-1 =104 /( / µm ) 中红外区的 波数范围是4000 - 400 cm-1 。 波长与 波数之间的关系为: (波数) / cm-1 =104 /( / µm ) 中红外区的 波数范围是4000 - 400 cm-1 。
二、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于研究不饱和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而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在拉曼光谱中出现)。
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如Ne、He、O2、H2等之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在分子量上只有微小差异的化合物外,凡是具有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一定不会有相同的红外光谱。
红外吸收带的波数位置、波峰的数目以及吸收谱带的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 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分子组成或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
由于红外光谱分析特征性强,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并具有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用效方法之一。
二、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 红外光谱图: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 横坐标为波长λ ( μm ) 和波数1/λ 单位:cm-1 可以用峰数,峰位,峰形,峰强来描述。 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定性: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定量:特征峰的强度;
(一)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一 满足两个条件: 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偶极子在交变电场中的作用示意图
(二)分子振动方程式 1.双原子分子的简谐振动及其频率 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连接两个小球的弹簧 分子的振动能级(量子化): E振=(V+1/2)h V :化学键的 振动频率; :振动量子数。
分子振动方程式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K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m1m2/(m1+m2) 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表 某些键的伸缩力常数(毫达因/埃) 键类型 —CC — > —C =C — > —C — C — 力常数 15 17 9.5 9.9 4.5 5.6 峰位 4.5m 6.0 m 7.0 m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例题: 由表中查知C=C键的K=9.5 9.9 ,令其为9.6, 计算波数值 正己烯中C=C键伸缩振动频率实测值为1652 cm-1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 .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相等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 .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相等 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因为分子振动能级差为0.05 ~ 1.0eV,比转动能级差(0.0001 0.05eV)大,因此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因而无法测得纯振动光谱,但为讨论方便,以双原子分子振动光谱为例,说明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若把双原子分子(A-B)的两个原子看作两个小球,把连结它们的化学键看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则两个原子间的伸缩振动,可近似地看成沿键轴方向的间谐振动。
由量子力学可以证明,该分子的振动总能量(E)为: E = ( +1/2)h (=0,1,2,) 式中为振动量子数( =0,1,2,…);E是与振动量子数相应的体系能量; 为分子振动的频率。
在室温时,分子处于基态( = 0),E= 1/2h ,此时,伸缩振动的频率很小。当有红外辐射照射到分子时,若红外辐射的光子(L)所具有的能量(EL)恰好等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差(△Ev)时,则分子将吸收红外辐射而跃迁至激发态,导致振幅增大。
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差为 △Ev = △h 又光子能量为 EL=h L 于是可得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第一条件为: EL =△Ev 即 L=△
因此,只有当红外辐射频率等于振动量子数的差值与分子振动频率的乘积时,分子才能吸收红外辐射,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由基态振动能级(=0)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因为△=1时,L=,所以 基频峰的位置(L)等于分子的振动频率。
在红外吸收光谱上除基频峰外,还有振动能级由基态( =0)跃迁至第二激发态( =2)、第三激发态( =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 0跃迁至 = 2时, (振动量子数的差值)△ = 2,则L = 2,即吸收的红外线谱线( L )是分子振动频率的二倍,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二倍频峰。
由 = 0跃迁至 = 3时, (振动量子数的差值) △ = 3,则L = 3,即吸收的红外线 谱线( L )是分子振动频率的三倍,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三倍频峰。其它类推。在倍频峰中,二倍频峰还比较强。三倍频峰以上,因跃迁几率很小,一般都很弱,常常不能测到。
由于分子非谐振性质,各倍频峰并非正好是基频峰的整数倍,而是略小一些。以HCl为例: 基频峰(0→1) 2885.9 cm-1 最强 二倍频峰( 0→2 ) 5668.0 cm-1 较弱 三倍频峰( 0→3 ) 8346.9 cm-1 很弱 四倍频峰( 0→4 ) 10923.1 cm-1 极弱 五倍频峰( 0→5 ) 13396.5 cm-1 极弱
除此之外,还有合频峰(1+2,21+2,),差频峰( 1-2,21-2, )等,这些峰多数很弱,一般不容易辨认。倍频峰、合频峰和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2 辐射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 为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红外跃迁是偶极矩诱导的,即能量转移的机制是通过振动过程所导致的偶极矩的变化和交变的电磁场(红外线)相互作用发生的。 分子由于构成它的各原子的电负性的不同,也显示不同的极性,称为偶极子。通常用分子的偶极矩()来描述分子极性的大小。
当偶极子处在电磁辐射电场时,该电场作周期性反转,偶极子将经受交替的作用力而使偶极矩增加或减少。由于偶极子具有一定的原有振动频率,显然,只有当辐射频率与偶极子频率相匹时,分子才与辐射相互作用(振动耦合)而增加它的振动能,使振幅增大,即分子由原来的基态振动跃迁到较高振动能级。
因此,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该分子称之为红外活性的; △=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称为非红外活性的。
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它一致,二者就会产生共振,此时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这个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跃迁。
如果用连续改变频率的红外光照射某样品,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的红外光吸收程度不同,使通过试样后的红外光在一些波数范围减弱,在另一些波数范围内仍然较强,用仪器记录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比)作周期性的振动,可近似的看作简谐振动。这种分子振动的模型,以经典力学的方法可把两个质量为m1和m2的原子看成钢体小球,连接两原子的化学键设想成无质量的弹簧,弹簧的长度r就是分子化学键的长度。
由经典力学可导出该体系的基本振动频率计算公式 式中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定义为将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单位长度时的恢复力(单位为Ncm-1)。
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力常数分别近似为5、10和15 Ncm-1;c为光速(2.9981010cm s-1),为折合质量,单位为g,且 根据小球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上式可写成: Ar为折合相对原子质量。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越小,则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 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越小,则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
例如C–C、 CC、 CC三种碳碳键的质量相同,键力常数的顺序是三键 > 双键 >单键。因此在红外光谱中, CC的吸收峰出现在2222 cm-1,而CC约在1667 cm-1 ,C-C在1429 cm-1。
对于相同化学键的基团,波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平方根成反比。例如C-C、C-O、C-N键的力常数相近,但相对折合质量不同,其大小顺序为C-C < C-N < C-O,因而这三种键的基频振动峰分别出现在1430 cm-1 、1330 cm-1 、1280 cm-1附近。
上述用经典方法来处理分子的振动是宏观处理方法,或是近似处理的方法。 但一个真实分子的振动能量变化是量子化; 另外,分子中基团与基团之间,基团中的化学键之间都相互有影响,除了化学键两端的原子质量、化学键的力常数影响基本振动频率外,还与内部因素(借光因素)和外部因素(化学环境)有关。
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多原子分子由于原子数目增多,组成分子的键或基团和空间结构不同,其振动光谱比双原子分子要复杂。但是可以把它们的振动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基本振动,即简正振动。
1 . 简正振动 简正振动的振动状态是分子质心保持不变,整体不转动,每个原子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和相位都相同,即每个原子都在同一瞬间通过其平衡位置,而且同时达到其最大位移值。分子中任何一个复杂振动都可以看成这些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
2. 简正振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将振动形式分成两类: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 (1)伸缩振动 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角不变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用符号表示。它又可以分为对称伸缩振动( s)和不对称伸缩振动( as )。对同一基团,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要稍高于对称伸缩振动。
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用符号表示。 (2)变形振动(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 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用符号表示。 变形振动又分为面内变形和面外变形振动。 面内变形振动又分为剪式(以表示)和平面摇摆振动(以表示)。 面外变形振动又分为非平面摇摆(以表示)和扭曲振动(以表示)。
下图 表示亚甲基的各种振动形式。由于变形振动的力常数比伸缩振动的小,因此,同一基团的变形振动都在其伸缩振动的低频端出现。
3 .基本振动的理论数 简正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由度相当于红外光谱图上一个基频吸收带。
设分子由n个原子组成,每个原子在空间都有3个自由度,原子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直角坐标中的3个坐标x、y、z表示,因此,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总共应有3n个自由度,即3n种运动状态。
但在这3n种运动状态中,包括3个整个分子的质心沿x、y、z方向平移运动和3个整个分子绕x、y、z轴的转动运动。这6种运动都不是分子振动,因此,振动形式应有(3n-6)种。
但对于直线型分子,若贯穿所有原子的轴是在x方向,则整个分子只能绕y、z轴转动,因此,直线性分子的振动形式为(3n-5)种。
水—非线型分子的振动形式: 3n-6=9-6=3
二氧化碳—线型分子的振动形式: 3n-5=9-5=4
每种简正振动都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似乎都应有相应的红外吸收带。实际上,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小于理论上计算的振动数,这是由如下原因引起的:
(1)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 (2)相同频率的振动吸收重叠,即简并; (3)仪器不能区别频率十分接近的振动,或吸收带很弱,仪器无法检测 (4)有些吸收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例如,线型分子二氧化碳在理论上计算其基本振动数为4,共有4个振动形式,在红外图谱上有4个吸收峰。但在实际红外图谱中,只出现667 cm-1和2349 cm-1两个基频吸收峰。这是因为对称伸缩振动偶极矩变化为零,不产生吸收,而面内变形和面外变形振动的吸收频率完全一样,发生简并。
四、吸收谱带的强度 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取决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而偶极矩与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有关。振动的对称性越高,振动中分子偶极矩变化越小,谱带强度也就越弱。
一般地,极性较强的基团(如C=0,C-X等)振动,吸收强度较大;极性较弱的基团(如C=C、C-C、N=N等)振动,吸收较弱。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一般定性地用很强(vs)、强(s)、中(m)、弱(w)和很弱(vw)等表示。
按摩尔吸光系数的大小划分吸收峰的强弱等级,具体如下: >100 非常强峰(vs) 20< <100 强峰(s) 10< <20 中强峰(m) 1< <10 弱峰(w)
三、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1.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 亚甲基:
变形振动 亚甲基
2.峰位、峰数与峰强 (1)峰位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短波长区);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高波长区)。 例1 水分子 (2)峰数 峰数与分子自由度有关。无瞬间偶基距变化时,无红外吸收。
峰位、峰数与峰强 (3)瞬间偶基距变化大,吸收峰强;键两端原子电负性相差越大(极性越大),吸收峰越强; 例2 CO2分子 (4)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基频峰; (5)由基态直接跃迁到第二激发态,产生一个弱的吸收峰,倍频峰;
四、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还受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影响。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还受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影响。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 1.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移)
b.共轭效应: cm -1 R-COR C=0 1715cm-1 ; R-COH C=0 1730cm -1 ; R-COCl C=0 1800cm-1 ; R-COF C=0 1920cm-1 ; F-COF C=0 1928cm-1 ; R-CONH2 C=0 1920cm-1 ; b.共轭效应: cm -1
(2)空间效应 C H 3060-3030 cm-1 2900-2800 cm-1 C H 1 5 7 6 c m - 4 8 2
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2)空间效应:场效应;空间位阻;环张力 (3)氢键效应 (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对峰位,峰强产生极明显影响,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一、红外光谱的特征性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常见基团吸收峰 三、基团吸收带数据 四、分子的不饱和度 第三节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一、红外光谱的特征性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常见基团吸收峰 三、基团吸收带数据 四、分子的不饱和度
一、红外光谱的特征性 与一定结构单元相联系的、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化学键振动频率——基团特征频率(特征峰); 例: 2800 3000 cm-1 —CH3 特征峰; 1600 1850 cm-1 —C=O 特征峰; 基团所处化学环境不同,特征峰出现位置变化: —CH2—CO—CH2— 1715 cm-1 酮 —CH2—CO—O— 1735 cm-1 酯 —CH2—CO—NH— 1680 cm-1 酰胺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基团频率出现的范围:4000 670 cm-1 依据基团的振动形式,分为四个区: 1.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O,N,C,S) 2.2500 1900 cm-1 三键,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3.1900 12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200 670 cm-1 X—Y伸缩, X—H变形振动区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常见基团吸收峰 1. X—H伸缩振动区(4000 2500 cm-1 ) (1)—O—H 3650 3200 cm-1 确定 醇,酚,酸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强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
(3)不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 ) —CH3 296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7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2— 293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5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 2890 cm-1 弱吸收 3000 cm-1 以下 (3)不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 ) 苯环上的C—H 3030 cm-1 =C—H 3010 2260 cm-1 C—H 3300 cm-1 3000 cm-1 以上
2. 双键伸缩振动区(1200 1900 cm-1 ) (1) RC=CR’ 1620 1680 cm-1 强度弱, R=R’(对称)时,无红外活性。 (2)单核芳烃 的C=C键伸缩振动(1626 1650 cm-1 ) 苯衍生物在 1650 2000 cm-1 出现 C-H和C=C键的面内变形振动的泛频吸收(强度弱),可用来判断取代基位置。
(3)C=O (1850 1600 cm-1 ) 碳氧双键的特征峰,强度大,峰尖锐。 醛,酮的区分?
3. 叁键(C C)伸缩振动区(2500 1900 cm-1 ) 4. X—Y,X—H 变形振动区 < 1650 cm-1 (1)RC CH (2100 2140 cm-1 ) RC CR’ (2190 2260 cm-1 ) R=R’ 时,无红外活性 (2)RC N (2100 2140 cm-1 ) 非共轭 2240 2260 cm-1 共轭 2220 2230 cm-1 4. X—Y,X—H 变形振动区 < 1650 cm-1 指纹区(1350 650 cm-1 ) ,较复杂。 C-H,N-H的变形振动; C-O,C-X的伸缩振动; C-C骨架振动等。精细结构的区分。
三、基团吸收带数据
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 特征区 指纹区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C-H,N-H,O-H N-H CN C=N S-H P-H N-O N-N C-F C-X O-H O-H(氢键) C=O C-C,C-N,C-O =C-H C-H CC C=C
四、分子的不饱和度 定义: 不饱和度是指分子结构中达到饱和所缺一价元素的“对”数。如:乙烯变成饱和烷烃需要两个氢原子,不饱和度为1。 定义: 不饱和度是指分子结构中达到饱和所缺一价元素的“对”数。如:乙烯变成饱和烷烃需要两个氢原子,不饱和度为1。 计算: 若分子中仅含一,二,三,四价元素(H,O,N,C),则可按下式进行不饱和度的计算: = (2 + 2n4 + n3 – n1 )/ 2 n4 , n3 , n1 分别为分子中四价,三价,一价元素数目。 作用: 由分子的不饱和度可以推断分子中含有双键,三键,环,芳环的数目,验证谱图解析的正确性。 例: C9H8O2 = (2 +29 – 8 )/ 2 = 6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二、制样方法 三、联用技术 第四节 红外分光光度计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二、制样方法 三、联用技术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两种类型:色散型 干涉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内部结构 Nicolet公司的AVATAR 360 FT-I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结构框图 干涉仪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光源 计算机 绘图仪 FTS 干涉图 光谱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图
迈克尔干涉仪工作原理图
二、制样方法 3) 固体: 1)气体——气体池 ①液膜法——难挥发液体(BP》80C) ②溶液法——液体池 2)液体: 溶剂: CCl4 ,CS2常用。 ①研糊法(液体石腊法) ②KBR压片法 ③薄膜法 3) 固体:
三、联用技术 GC/FTIR(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 LC/FTIR(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 PAS/FTIR(光声红外光谱) MIC/FTIR(显微红外光谱)——微量及微区分析
第五节 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一、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二、未知物结构确定
一、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1. 烷烃
2. 烯烃
对比 烯烃顺反异构体
3.醇 氢键缔合
4. 醛、酮
5.羧酸及其衍生物
二、未知物结构确定 未知物1
红外光谱法应用 1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1目标化合物验证 ·样品制备 ·做红外光谱图 ·查红外标准谱图
萨特勒红外标准谱 the Sadteler standard spectra, IR 索引:分子组成式C,H,O,N 化合物名称
2.未知物定性分析 谱图解析方法 ·根据吸收峰确定官能团 ·根据官能团和分子式,给出可能的结构 ·根据其他信息给出最终结构式 ·根据分子式(如果有)计算不饱和度 ·根据吸收峰确定官能团 ·根据官能团和分子式,给出可能的结构 ·根据其他信息给出最终结构式
谱图解析例1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4H8O2 谱图如下 求结构
解释 ·3000cm-1 CH2,CH3 ·1740cm-1 C=0 ·1470 CH2 ·1375 CH3 ·1239 C-O-C
可能的结构 HC O C3H7 C2H5 CH3 C O C2H5 C CH3 O
最后判断: ①查标准谱图sadtler标准谱图 ②用标准样品 ③进一步分析谱图或借助其他信息
谱图解析例2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8H10 谱图如下 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