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针灸临床教研室 洪 杰.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Advertisements

针灸学临床实训课程 曙光临床医学院 沈卫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 既定建设目标 ( 1 )掌握针灸医生医患沟通与交流要点。 ( 2 )掌握针灸临床接诊技能。 ( 3 )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及针灸临床辨证 要点。 ( 4 )掌握针灸治疗临床常见病症的中医临床思维特 点与过程,提高针灸疗效。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辨证论治概述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定义 1、辨证 —— 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 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五官科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温故知新 1 、结合治疗学总论总结一下 “ 头痛、面 瘫、面痛、项痹、肩痹、腰痛 ” 等头面躯 干部疾病的针灸治疗规律(如它们的诊 治特点和处方规律) 2 、结合治疗学总论总结一下 “ 咳嗽、哮 喘、感冒 ” 等脏腑疾病的针灸治疗规律.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针灸的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第八章 防治法则 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五章 皮外伤科病症 针灸推拿学院 李铁.
感 冒.
足太阳膀胱经.
肥胖症.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素问·标本病传论》 (节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痹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治疗学总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刺 法 灸 法 学 针灸基础教研室 秦晓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月 经 病 (概 述) 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许丽绵
面 痛 Facial pain.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经行感冒.
月经不调.
任 脉 Ren Meridian.
便秘.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针灸治疗学 自治区中医医院 针灸科 马忠.
气血同病辩证.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症(头痛,漏肩风) 针灸教研室.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痛 经.
崩漏.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 八 章 固涩剂.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针灸学》 第七章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临床杂谈 About Clinical Practice
X-射线荧光分析.
一· 概论 a. 调和阴阳 b. 扶正祛邪 c. 疏通经络 1·针灸的治疗作用 (Regulating the Yin and Yang )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针灸治疗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针灸临床教研室 洪 杰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和阐述在临床如何应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一门课程。是对中西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各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具体而言,就是运用中西医知识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以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为特色,对于各种不同的症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及标本缓急。以经络腧穴学和刺灸学知识确定针灸处方(穴位和针灸方法),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以通经络,行气血,调脏腑,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的上篇为总论,介绍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作用、针灸临床诊治特点、针灸处方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下篇是治疗各论,介绍了临床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附篇是参考资料,包括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针灸临床研究进展等。

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第四节 针灸处方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就是针灸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针灸治疗的病种众多,针灸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从总体上把握针灸治疗原则具有化繁就简的重要意义。 针灸治疗原则可概括为: 一、补虚与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标与治本 四、三因制宜

一、补虚与泻实 《素问· 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不足,“实” 指邪气有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针对虚证制定的治疗原则; 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是针对实证制定的治疗原则。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补虚泻实即是扶正祛邪。《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对五脏虚证多用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一)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是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病证。诸如肢软无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肌肉萎缩,便溏,尿频或遗尿,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等。 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对五脏虚证多用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灸法偏于助阳,针刺放血偏于泻。 三是针灸手法的选择,虚证当用补法:偏于阳虚、气虚,针用补法加灸;血虚针用补法,也可用灸,但阴虚一般不宜用灸法;阴阳两虚则灸补为上,如《灵枢·官能》所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达到振奋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化生、益气养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针灸并非万能,六部脉小、阴阳气血皆不足的病症,当首先用甘味药物补益。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一是指脉象,《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其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唐·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 。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 二是指脏器。《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是说实证相应的脏器可见隆起,虚证相应的脏器出现下陷。 “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脏器有下陷者皆宜用灸法。 临床常见脾气虚者多胃肠下垂,肾气虚者多肾下垂,元气不足者多在小腹气海、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此类病症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陷下即气虚下陷,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对于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失血过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阳气暴脱、血压下降等,应重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等腧穴,以升阳固脱、回阳救逆。 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使气血和内脏失去其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气虚病证,如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内脏下垂等,常灸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等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盛则泻之”、 “满则泻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即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 (三)实则泻之 “盛则泻之”、 “满则泻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即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 例如,对高热、中暑、昏迷、惊厥、痉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证,在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等,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即能达到清泻实热的目的。 若病属本虚而标实,正气已衰退,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皮肤针也较为常用。 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夭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 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四肢末端和头颈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十宣、水沟、耳尖、太阳等。

例如,由于闪挫扭伤、毒虫咬伤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四)宛陈则除之 《素问·针解篇》:“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王冰注云:“宛,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点刺出血,属于“实者泻之”的范畴。 例如,由于闪挫扭伤、毒虫咬伤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如病情较重者,可以施行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使病愈。其他如腱鞘囊肿、小儿疳疾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症。 临床上运用刺血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具的选择,一般多用三棱针或皮肤针,也可刺血后加拔罐。 二是穴位的选择,一般多选局部络脉瘀阻处或反应点,及尺泽、委中、十二井、十宣等,如治疗痹证日久入络者,《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再如痔疮,可挑刺腰骶部的反应点出血。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 《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平补平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记载对比人迎脉、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的循行及“是主……是动……所生病”来判定病在何经。 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一般可用平补平泻手法。 三是穴位的选取,一般以五输穴和原穴最为常用。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为甚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

二、清热与温寒 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一)热则疾之 《灵枢· 经脉》:“热则疾之。”《灵枢· 九针十二原》进一步解释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汤。” “疾”与“急”通,有快速针刺之义;“以手探汤”形象地描述了针刺手法的轻巧快速。指出了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且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例如,风热感冒者,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灵枢· 经脉》:“寒则留之。”《灵枢· 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二)寒则(温之)留之 《灵枢· 经脉》:“寒则留之。”《灵枢· 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留”即留针之义,“人不欲行”形象地描述了针刺手法应深而久留。指出了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因阳虚或寒盛,针刺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施灸,更是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 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在临床上热证与寒证的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如有表热里寒或表寒里热,有上热下寒或下热上寒等,所以温热清寒的治则应灵活掌握。 若寒热相间,当温清并用。如素体阳虚又外感风热之证,既有发热、咽喉肿痛等风热表证,又有脘腹冷痛、大便泄泻等里寒证,则可外清手太阴、阳明表热,毫针浅刺曲池、合谷、列缺、外关、大椎等穴,内温足太阴、阳明之寒,取足三里、中脘等穴,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针灸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要抓主要矛盾。 三、治标与治本 针灸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要抓主要矛盾。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说明如能灵活运用标本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就不会贻误病情。

(一)急则治标 在紧急情况下,标病急于本病时,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灵枢·标本》曰:“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便不利,治其标。” 治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者,均应先以大椎、水沟、四关等穴退热止痉,然后再从本论治。 肺结核咯血者,应取鱼际、孔最、膈俞等穴以止血为先,血止后再以多方多法治其本。

(二)缓则治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在一般病势不急的情况下,病在内者治其内,病在外者治其外,正气虚者固其本,邪气盛者祛其邪。 治其病因,症状可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这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病求本的知道思想。 例如,脾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脾俞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阳得温补则五更泄可愈。 女性脾胃虚弱者,伴月经量少、色淡(但月经周期正常),这种情况脾胃虚弱为本,月经症状为标,应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以补益脾胃,当脾胃功能恢复,气血生化之源旺盛,月经症状可不治而愈。

(三)标本同治 当标病与本病俱急或俱缓时,均宜标本同治。 如体虚感冒,应当益气解表,其中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气海、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以达到益气解表的目的。 再如肾虚腰痛,治当补肾壮腰、通络止痛,可取肾俞、太溪补肾壮腰以治本,取阿是、委中通络止痛以治标。 肾虚水肿又感受风寒之邪而致咳喘者,应取太溪、肾俞、复溜、膻中、天突、肺俞等穴标本同治,既温补肾阳、利水消肿,又宣通肺气、止咳平喘。 标本俱缓如肝病引起的脾胃不和,可以在疏肝理气的同时,理脾和胃。取章门、期门、太冲、阳陵泉、中脘、足三里,以达标本同治之目的。 贫血又兼阴虚发热者,取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穴标本同治,既益气养血,又滋阴清热,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根据治疗对象、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特点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是三因治疗方案的决定性因素。人体由于性别、年龄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也不相同,针刺治疗方法也有差别。 如妇人以血为用,在治疗妇人病时要多考虑调理冲脉(血海)、任脉等。另外,患者个体差异更是决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灸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言:“体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区别,治疗应有差异。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区别,治疗应有差异。 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三)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影响。《难经·七十难》:“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多在浅表,多宜浅刺;秋冬之季,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多在深部,多宜深刺。所以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考虑患病的季节和时辰有一定意义。 子午流注针法就是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盛衰与一日不同时辰的相应变化规律而创立。 因时制宜还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规律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如精神疾患多在春季发作,故应在春季之前进行治疗;乳腺增生患者常在经前乳房胀痛较重,治疗也应在经前1周开始;针治疟疾则应“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五、局部与整体 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往往又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头痛和目赤肿痛多与肝火上炎有关,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多因心和小肠有火造成,脱肛、子宫脱垂皆由中气不足引起,故《标幽赋》云:“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针灸治病,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才不会出现头痛仅医头、脚痛仅医脚的片面倾向。

(一)局部治疗 针灸治病,在病变的局部、邻近,或是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处选穴施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牙痛、面瘫取地仓、颊车,胃痛、腹泻取中脘、天枢,腰酸背痛取身柱、肾俞。手足疾病取合谷、太冲等。 局部治疗作用是所有腧穴共同具有的治疗作用,体现了“腧穴做在,主治所在”的治疗特点。局部症状的解除,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

(二)整体治疗 针灸治病,除了在局部施治外,还应施以整体性治疗。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和俞募穴等,除了能治疗局部和邻近病变外,还能治疗头面、躯干、脏腑等全身的病变。部分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百会、气海、关元等,还可防治全身性疾病。 整体治疗还包括针对某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如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取太溪、太冲透涌泉以滋水涵木、育阴潜阳;外感发热、咳嗽,取合谷、外关、列缺以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三)局部与整体同治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局部与整体同时施治。如脾虚泄泻,局部取大横、天枢理肠止泄,整体取脾俞、足三里以健运脾胃;风火牙痛,局部取颊车、下关以疏调经络之气,远端取合谷、内庭以清降肠胃之火。 如此将局部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着眼于症状治疗,又注重病因病机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临证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注重“证”的区别,这就产生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 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临证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注重“证”的区别,这就产生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 (一)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盛衰消长,涉及的脏腑、经络各异而采取不同的治法,谓之同病异治。 例如,同是胃病,有属肝气犯胃者,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取期门、章门、太冲、中脘、足三里诸穴,针用泻法。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宜补脾益胃、温中散寒,取中脘、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诸穴,针灸并用,针用补法。属于饮食积滞者,治疗宜消食导滞、通调腑气,取中脘、天枢、建里、足三里、内关、公孙诸穴,针用泻法。

感冒,由于发病季节和致病因素之不同,有风寒、风热和时疫感冒、感冒挟暑湿等不同证型。 风寒者祛风、散寒、解表,取风门、风池、大椎、列缺等穴,针灸并用,针用泻法; 风热者可治疗宜疏风、清热解表,取合谷、曲池、外关、大椎等穴,针用泻法; 时疫感冒在风热感冒配穴处方基础上加足三里穴; 暑湿感冒在风热感冒配穴处方基础上加阴陵泉、三阴交穴。 其他如失眠、遗尿等多种疾病的分型论治,牙痛、头痛的分经论治,无不体现同病异治的道理。

不同的疾病,病因相同或在病程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采取相同的治法,谓之异病同治。 (二)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病因相同或在病程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采取相同的治法,谓之异病同治。 例如,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痛和肝胆气机郁滞引起的胁痛,都可取期门、章门、支沟、阳陵泉、太冲、中脘穴,以疏肝理气而止痛。 久泄、久痢、脱肛、遗尿、崩漏、子宫脱垂、内脏下垂等,皆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均可取百会、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针灸并用,重用灸法,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七、治神与守气 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历来受到针灸医家的重视。《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灸治疗原则中,应居首要地位。 (一)治神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静,意守感传。可见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疗疾病的全过程。 《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千金要方》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提示我们在针灸治疗之前,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疗疾病有所了解和正确认识。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二)守气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针灸治疗疾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守神也即守气,守气的过程也含有治神的内容,守气必先治神。 病人在针前要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愉快接受针灸治疗,能为守气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里面就寓意着治神守气的科学道理。

综上所述,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道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治神守气作为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毋庸置疑。

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施治方法。不同的施治方法,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例如天枢穴用针刺的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痛经、闭经;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崩漏。再如,关元、肾俞、带脉、三阴交四穴,针刺有清下焦、利湿热的功能,用于治疗赤带;艾灸有温下焦、祛寒湿的作用,用于治疗白带。补泻手法的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例如,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泻合谷、补复溜则可以止汗。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反之,泻照海、补申脉却治疗嗜睡。现将常用的治疗原则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