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與僕役: 權力鬥爭 1054 年~1305 年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Mat 23:11~12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聖殿騎士團. 事實上早在十字軍東征之前,在耶路撒冷聖地就已經出現保護朝 聖者的騎士了。一直到教廷出面號召維護基督教信仰與收復聖地, 才更進一步形成這些帶有強烈軍事性質的宗教組織,稱之為 Military Order 。當時最早成立的這種基督教組織就是 1118 年為了 保護耶路撒冷而創立的聖殿騎士團.
Advertisements

途牛产品竞争力分析 及用户需求一览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刘文琼. 网上旅游预订行业概述 市场规模 2007 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突破一万亿、网上旅行预订市场强势增长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报告.
1975年进入清华大 学化工系学习, 1998年进一步获得 法学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法律科 班出身,并拥有 该校经济学硕士、 博士学位。
專業科目必修 管理學概論、化 妝品行銷與管理、 專題討論、藥妝 品學、流行設計、 專題講座、時尚 創意造型與實務 專業科目必修 化妝品法規、生 理學、化妝品原 料學、化妝品有 效性評估、時尚 化妝品調製與實 務、藝術指甲、 生物化學概論、 美容經絡學、校 外實習 專業科目必修 應用色彩學、化 妝品概論、時尚.
認識食品標示 東吳大學衛生保健組製作.
課名:現代世界的興起 授課老師:許紫芬老師 PowerPoint製作:歷史系碩三杜恒毅
四福音合参 Harmony of the Gospels (Diatessaron)
地方自治團體之意義與組織 范文清 SS 2011.
无效宣告请求书与 意见陈述书代理实务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焦點115 神經元.
颞下颌关节常见病.
任科教师: 孟老师 办公室:二楼成教2 时 间: 14年5月 电 话:
致理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實習月開幕暨頒獎典禮
簡易教會歷史, 四 教皇制度.
ABC 2013 課碼(Workshop): T201 教室(Room #): 南S1 講員(Speaker): 謝建國 授課語言: 華語
校園性平事件處理程序 講授人: 劉麗貞
福傳細胞團體 華人福傳基金會 艾立勤神父.
交友之道 箴言22:24-27, 27:5-6.
面試技巧-社會新鮮人 主講人:謝瑞蓉.
完成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結腸直腸腫瘤的認知.
經歷復活的愛 約翰福音廿一1-23.
指導老師:謝妃涵 老師 學生:楊芷綺、林詩綺、林吟珊 黃鈺涵、林香湘、梁紜軒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Ch 02 研究的過程.
郭詩韻老師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音樂科科主任)
解读《陕西省2015年中考说明》 简谈2015年英语学科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张玉臣 博士 研究员 同济大学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
五大段 创世记 至 出埃及 过红海 至 士师时代 列王时代至 两约之间 耶稣降生 至 复活 耶稣升天 至 再来 圣经大纲:第二集 概观.
第六章 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的最后阶段,也是政策决策过程的公开化阶段,因此这一过程吸引着媒体和大部分政治学者的关注。参与政策合法化过程的主体都是“最直接的决策者”,由于在这一阶段政策的目标和方向都已经确定,最直接的决策者也只能围绕决策的方法而不是公共政策的目标。和其之前的过程一样,合法化过程也是一个在利益集团和政府官员之间进行交易、竞争、说服和妥协的过程。(DYE,2004,P39)
馬丁路德與 宗教改革.
第三节 词类(下) 虚词概说 一、什么是虚词 二、虚词的共同特点: 三、学习和研究方法: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四福音合参 Harmony of the Gospels (Diatessaron)
2. 戰後的經濟重建與復興 A. 經濟重建的步驟與措施 1.
完成異象的人生 約一35-42.
好好學習 標點符號 (一)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上午校.
中古世紀後期歐洲政治、宗教、社會與文化發展
第三讲 近代欧洲哲学.
第一節 歐洲社會的蜕變.
學生:蔡耀峻、許裕邦 座號:23號、21號 指導老師:黃耿凌 老師
一、《家》中的人物分析—觉新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4.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C. 聯合國解決國際衝突的個案研究.
行政處分6 – 行政執行 范文清 SS 2011.
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第十九章 稅捐稽徵法 稅務法規-理論與應用 楊葉承、宋秀玲編著 稅捐稽徵程序.
破漏的囊袋.
民法第四章:權利主體 法人 楊智傑.
法國之旅隨記.
探討論文分享 組員: 6號 王佳驊 10號 吳育甄 40號 蘇小婷.
第一次登入ECPA就上手 登入ECPA能幫您: ◎ 查閱終身學習時數 ◎ 校對個人資料 ◎ 事求人徵才 ◎ 公務福利查詢
四福音合参 Harmony of the Gospels (Diatessaron)
大學101(18) 法律學系的由來 -尋找公義的判決,活化制度的力量 張文亮.
四年級 中 文 科.
(1)入院安排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2015年1月- 3月) 入院的資訊. (1)入院安排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2015年1月- 3月) 入院的資訊.
生鲜谈判.
MEMS製程 指導教授:徐祥禎 老師 助教:許峰瑞.
“玩”吸毒VS “反”吸毒 誰勝誰負 年度 中三級 通識科專題 進興組 組員:王英明(3E32) 徐栢熙 (3E06)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4年4月至6月 7號床.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長者支援服務隊 香港房屋協會 家維邨義工隊
安慰能力測試 我感到非常孤單 為何要這麼痛苦?做人毫無價值,活著根本沒有意思。 我拖累了你。 假如我不在,情況會如何呢?
主啊! 使我成為祢和平的使者 … 这套幻灯片会随着歌曲自动转换画面。您不需点击画面以进入下一张幻灯片。
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 陳蘇陳英女士. 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 陳蘇陳英女士 當我們遇上衝突時… 我們會… 細心偵察和分析呈現問題的當事人之行為、心理和思想; 研究此人或有關的其他人有什麼問題。 希望當事人能改善,轉變行為。
聖誕禮物 歌羅西書 2:6-7.
7-7 小三和弦/增三和弦/減三和弦.
教會歷史 概覽.
教會歷史 第11課 經院學派與文藝復興.
自然科學概論 淡水紅毛城心得報告.
圣依纳爵堂 主日三分钟 天主教教理重温 (95) (此简报由香港圣本笃堂培育组制作).
探討論文分享 組員: 6號 王佳驊 10號 吳育甄 40號 蘇小婷.
依撒意亞先知書 第一依撒意亞 公元前 740 – 700 (1 – 39 章) 天主是宇宙主宰,揀選以民立約,可惜他們犯罪遭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下一頁.
經文 : 創世紀一章1~2,26~28 創世紀二章7,三章6~9 主講 : 周淑慧牧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主人與僕役: 權力鬥爭 1054 年~1305 年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Mat 23:11~12 )

三﹑教皇權威極盛時期: 貴格利第七到波尼法修第八(Boniface VIII)(1050-1294 AD) 1﹑教皇與皇帝關係的三種理論:其真正情況是鬥爭的結果 A﹑同等合作,例如:神聖羅馬教會與神聖羅馬帝國 B﹑屬世事務,皇帝高於教皇,例如:丕平第二對教皇的贈與,使教皇成為皇帝的臣僕 C﹑屬世權柄隸屬於屬靈權柄

A﹑查理曼帝國瓦解後,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現在德國的中心,一部分是現在法國的大部分,中 2﹑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制: A﹑查理曼帝國瓦解後,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現在德國的中心,一部分是現在法國的大部分,中 間包含義大利的狹長地 帶,成了許多民族雜居 的獨立國所在,這種情 形有助於封建制度,它 成了11-13世紀特殊制 度,這有利於教皇威權 增進 Holy Roman Empire

B﹑大俄妥(Otto the Great, 912-973 AD):他使教皇在皇帝之下達二百年 (1) 他的父親統一日耳曼各公國 (2) 恢復神聖羅罵帝國;他曾想藉教會 權勢恢復新神聖羅馬帝國 (3) 他贈與教會土地,擢升主教為有領 地的公侯,藉以削弱諸侯力量,教會 藉皇帝授衣禮(Investiture)與皇帝相 互依存 (4) 結果: (a) 第十與十一世紀帝國大會 就是西方教會大會 (b) 皇帝有增進教皇利益的責任 Otto I (912-973 AD)

C﹑亨利三世於1046 AD任命革利免二世,帝國進入全盛時期,全教會承認皇帝為最高元首 Clement II (1005-1047 AD)

3﹑大分裂 A﹑遠因:東西方教會經數世紀累積神學、文化、地理、政治、經濟的分歧。 B﹑近因: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米迦勒瑟拉留企圖提升地位與羅馬教皇相等,故意挑剔羅馬教會的「錯誤」;關閉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會;不善待教皇使節;將教皇名字自禱告名單中剔除。 C﹑結果:教皇使節在1054年7月16日革除瑟拉留及其跟隨者教籍,四日後瑟拉留將教皇利奧九世及其跟隨者革除教籍,從此東西教會分裂。 Michael I Cerularius (c. 1000-1059)

4﹑ 貴格利七世時代: 1.深受「克呂尼運動」的影響 2.立意改革教皇制度 3.歷任六位教皇的總參謀 4.奠立教皇的權威 A﹑利奧九世(1049-1054 AD)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努力恢復教廷聲譽;拓展樞機主教制到羅馬以外地區 他強調三件事:1.神甫絕對禁止結婚 2.不得實行聖職買賣。3. 非經聖職人 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教皇利奧九世 他在位五年(公元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 他一登位就非常忙碌,首先是改組紅衣主教會議(College of Cardina1s)。原來在羅馬早已存在所謂紅衣主教,這些紅衣主教是教皇個人的助理及顧問。 利奧九世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全部成員都是羅馬人,他們來自羅馬的貴族,長期控制教皇,腐化了教皇制,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并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 這樣新教皇不遺余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筍哥(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一)神甫絕對禁止結婚。(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不過在利奧九世在位時,有一事是相當遺憾的,那就是因為與東方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彼此不和,最終導致東西方教會的分裂。 【貴鉤利七世】(一)希爾得布蘭的早年:約於主後1020年,希爾得布蘭(Hildebrand)出生在義大利一個窮苦的家庭。他有一位叔父是羅馬聖瑪利修道院的院長,希爾得布蘭便在這個修道院受教育。他在修道院裏,深受當時正盛行於西歐的「克呂尼運動」(Cluny movement)的影響。那時教皇制度腐敗,教會淪於最黑暗的時代,克呂尼革新運動成為改善教會屬靈光景的強大力量。 (二)立意改革教皇制度:希爾得布蘭也受奧古斯丁鉅著「神之城」的影響,所以他一生最高的理想,就是要在地上建立一個「神的國度」。他深信,教會就是神所預備以實現這個國度的實體。在他的觀念中,教皇乃是代表基督(Christ's vicar)作教會的頭,因此教皇高於地上一切的權勢,包括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 (三)歷任六位教皇的總參謀:從主後1049年起,至1073年止,希爾得布蘭在二十四年中,先後擔任了利奧九世、維克多二世、司提反十世、本泥狄克十世、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二世等六位教皇的總參謀。他是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是他使利奧九世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下令:(1)絕對禁止神父結婚;(2)不得實行聖職買賣;(3)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也是他遴選贊同克呂尼運動的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大二世,將他們送上教皇的寶座。 (四)奠立教皇的權威:在希爾得布蘭的強力輔佐下,尼古拉二世於主後1059年一面廢止「平信徒授衣禮」,一面又宣佈新的教皇選舉制度。此項制度除後來稍有修正外,大體上沿用至今,其主要目的是要把選教皇的大權,自羅馬貴族及德國皇帝的手中釋放出來。當前任教皇去世時,先由紅衣主教們提出繼任教皇的名字;待紅衣主教作出抉擇後,他們再徵求羅馬的神父及百姓的同意。 亞歷山大二世使德國兩個最強的大主教為買賣聖職行補贖;他又不許亨利四世與皇后離婚。此外,亞歷山大二世批准諾曼第威廉公爵進攻英格蘭;又許可義大利南部諾曼人征服了西西里。這樣,就將教皇的權威置於俗世政治權威之上。

4﹑貴格利七世時代: B﹑尼古拉二世(1058-1061 AD)於1059 AD在拉特蘭會頒佈諭令,宣布教皇由樞機(紅衣)主教選出;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衣禮”。(國皇不再有教職授命權) 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 教皇可以選自不同地區,必要時甚至可以在羅馬以外舉行選舉 尼古拉二世 教皇利奧九世去世后,德皇亨利三世又指派一位德國人為教皇,號稱維克多二世(Victor II)﹔但他只在位兩年(公元1055一1057年),而亨利三世也于公元1056年突然去世。此時,教皇制雖然已脫離羅馬貴族的控制,然而還是藉德皇之助而維持的,事實上,教皇制不過是換個主人而已。到目前為止,有兩個原因使克呂尼改革家們容忍皇室對教皇的控制:(一)這似乎是教皇制擺脫羅馬貴族的唯一之路。(二)雖然德皇亨利三世也像羅馬貴族一樣壟斷教皇制,但他對革新運動非常贊同,羅馬貴族則完全反對。 如今這位神聖羅馬帝國能干的皇帝去世了,即位的亨利四世只是一個六歲孩童,當權的是他軟弱的母后愛格妮。因此,克呂尼改革家們深信,這是教皇制擺脫皇室控制的最佳時機。于是在克呂尼革新者們的努力下,經由羅馬聖職人員選出了一位新教皇司提反十世。這件事完全沒有經過皇室的決定或影響,甚至根本沒有咨詢太后愛格妮的意見。 教皇司提反是個能干的改革家,他宣稱所有的聖職都需經“教會”按立,平信徒毫無權柄。他極力反對“平信徒授衣禮”。不過他深怕與皇室之間產生摩擦,沒有推行他主張。司提反死后,羅馬的貴族想奪回對教皇的控制權,這時在希爾布蘭得的幫助下,佛羅倫斯主教被選為教皇,號稱“尼古拉二世”。而且,從那時起,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背后真正掌握大權的人,他成為教會歷史中杰出的人物之一。 教皇尼古拉二世時代,最重大的事是建立選舉教皇的新方法,新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把選教皇的大權自意大利貴族及皇帝手中釋放出來。 公元 1059年,在羅馬召開的宗教會議中,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衣禮”。同時提出這項新的選舉方法如下:前任教皇去世時,先由紅衣主教們提出繼任教皇的名字﹔待紅衣主教作出抉擇后,他們再征求羅馬的神甫及百姓的同意。此次會議的宣言中,僅含糊地提到年輕德皇亨利四世之名,以示禮貌,但卻絲毫未提皇帝與選舉有任何關系。宣言中也定下一個規條:即教皇可以選自不同地區,必要時甚至可以在羅馬以外舉行選舉,不管選上者當時是在哪里,他可以立時擁有教皇職位的全部權勢。 貴鉤利七世】(一)希爾得布蘭的早年:約於主後1020年,希爾得布蘭(Hildebrand)出生在義大利一個窮苦的家庭。他有一位叔父是羅馬聖瑪利修道院的院長,希爾得布蘭便在這個修道院受教育。他在修道院裏,深受當時正盛行於西歐的「克呂尼運動」(Cluny movement)的影響。那時教皇制度腐敗,教會淪於最黑暗的時代,克呂尼革新運動成為改善教會屬靈光景的強大力量。 (二)立意改革教皇制度:希爾得布蘭也受奧古斯丁鉅著「神之城」的影響,所以他一生最高的理想,就是要在地上建立一個「神的國度」。他深信,教會就是神所預備以實現這個國度的實體。在他的觀念中,教皇乃是代表基督(Christ's vicar)作教會的頭,因此教皇高於地上一切的權勢,包括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 (三)歷任六位教皇的總參謀:從主後1049年起,至1073年止,希爾得布蘭在二十四年中,先後擔任了利奧九世、維克多二世、司提反十世、本泥狄克十世、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二世等六位教皇的總參謀。他是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是他使利奧九世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下令:(1)絕對禁止神父結婚;(2)不得實行聖職買賣;(3)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也是他遴選贊同克呂尼運動的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大二世,將他們送上教皇的寶座。 (四)奠立教皇的權威:在希爾得布蘭的強力輔佐下,尼古拉二世於主後1059年一面廢止「平信徒授衣禮」,一面又宣佈新的教皇選舉制度。此項制度除後來稍有修正外,大體上沿用至今,其主要目的是要把選教皇的大權,自羅馬貴族及德國皇帝的手中釋放出來。當前任教皇去世時,先由紅衣主教們提出繼任教皇的名字;待紅衣主教作出抉擇後,他們再徵求羅馬的神父及百姓的同意。 亞歷山大二世使德國兩個最強的大主教為買賣聖職行補贖;他又不許亨利四世與皇后離婚。此外,亞歷山大二世批准諾曼第威廉公爵進攻英格蘭;又許可義大利南部諾曼人征服了西西里。這樣,就將教皇的權威置於俗世政治權威之上。

C﹑貴格利七世(Gregory VII, Hildebrand, 1073-1085 AD): (1) 教皇無上權威思想在其任內教義化 並推行;教皇是上帝在世界的代表 (2)皇帝任命主教不再被視為合法 (3) 貴格利七世與亨利四世因授衣禮衝 突,1085 AD死於放逐 (4)渥木斯協定:最後教皇與皇帝在1122 AD於Worms的Concordate達成妥協, 主教與修道院院長的產生在教皇任命, 皇帝監督之下達成 (五)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主後1073年,在一個意外的情況下,他自己成了教皇。那時,希爾得布蘭正在拉特蘭宮主持亞歷山大二世的喪禮,群眾們突然高呼他為教皇,他們狂熱地將他抬到聖彼得教堂,把他放上教皇座位,奉為教皇。就這樣,希爾得布蘭未經提名選舉,沒有按主後1059年宣言的規定而成為教皇。只是,過不久,紅衣主教們舉行了一次正式投票,追認此事合法。 (六)屈辱德皇亨利四世:為了將授衣給主教的權利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終於在教皇貴鉤利七世和德皇亨利四世之間,爆發一場激烈的摩擦。主後1075年,亨利四世趁著他在軍事上大獲全勝的時機,公然違反教皇禁止平信徒授衣禮的宣告,而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對此,教皇貴鉤利送了一封措辭嚴厲的譴責信給德皇亨利。亨利接信後勃然大怒,遂召開主教會議,會中宣佈不再尊奉貴鉤利為教皇。隨後,教皇在羅馬的一個會議中,宣佈革除德皇的教籍。 於是,德皇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要求將教皇逐出羅馬城;在這同時,教皇也送了一封信給德國百姓,叫他們另選新王,除非亨利悔改。結果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德國的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即廢黜亨利。在這危急的情況下,德皇亨利四世不得不屈尊降卑,親自爬越冰凍的阿爾卑斯山,前往求見正赴奧斯堡會議的教皇,向他認罪,懇求赦免,因而獲得教皇的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七)死於被放逐途中:上述事件,僅暫時結束教皇與德皇之間的摩擦,但是彼此的嫌隙,並未過去。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在德國有了兩個對立的皇帝──亨利四世和另一新皇魯道夫;在羅馬也有了兩位對立的教皇──貴鉤利七世和另一稱為「反教皇」(Antipope)者。後來魯道夫死於和亨利的戰事中,亨利遂率軍攻取羅馬;貴鉤利求助於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雖迫使亨利退出羅馬城,但因諾曼人大肆屠殺劫掠羅馬,導致羅馬人對教皇心懷忿恨,使貴鉤利無法再立足於羅馬。主後1085年,他在隨諾曼人南行途中去世。他臨終時說:「我所愛的是義,恨的是不義,所以我死在外地。」 (八)渥木斯協定(The Concordat of Worms):貴鉤利死後,為「授衣禮」的鬥爭,又繼續了三十七年。主後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鬥爭,終於訂下了雙方同意的渥木斯協定。根據協定,由教皇在敘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徵(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1) 由克呂尼修道院運動所帶出在第十 至十二世紀的教會改革的統稱 5﹑修道運動: A﹑克呂尼(Cluny)運動: (1) 由克呂尼修道院運動所帶出在第十 至十二世紀的教會改革的統稱 (2) 910AD 阿奎庭公爵(Duke of Aquitaine) 在克呂尼建立本篤式修道 院,不受當地貴族、主教管轄,直接 隸屬教皇 (3) 農奴提供勞力使修士能專心禱告, 改革教會理想產生,希望將基督教思 想充滿社會,因此並致力教育、慈善 工作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教虔者威廉﹔他于公元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于是“克呂尼運動” (C1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于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甫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為了結束這種混亂局面并維護健全的教皇制,克呂尼運動的改革家們決定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的亨利三世求援。亨利三世是一位虔誠的信徒,非常贊賞克呂尼運動。于是在他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宗教會議,把西維斯特三世革職,同時逼貴格利六世辭職,并將他放逐到德國。他又召開另一次會議,將本尼狄克九世革職。教皇座位本來就不能容三人同坐。現在,這三位競爭者相繼被摔下了寶座。 為了避免再卷入羅馬的腐敗,亨利三世另選一位德國主教就任教皇職,就是教皇革利免二世。然而這個教皇與繼任的教皇都很短命,在位不久就去世。亨利便指派自己的表兄弟、土爾主教為教皇,是為利奧九世。

A﹑克呂尼(Cluny)運動: (4) 許多修道院加入,克呂尼 修道院也成為中世紀的旅店 (5) 希爾得布藍也曾在克呂尼修院受訓 (6) 克呂尼修道院恢復本篤修道團的嚴 格規矩,發展宏偉的崇拜儀式,建立 有效經濟組織,但其富裕與世俗世界 友善的關係與強調崇拜儀式,也產生 其他追求樸素的改革運動

(1) 1098 AD 摩勒斯麥(Molesme) 在 Citeaux開始一個本篤修道團 (2) 深信工作是禱告,注重勞動與默想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 –1153 AD) 5﹑修道運動: B﹑西篤會(Cistercians) (1) 1098 AD 摩勒斯麥(Molesme) 在 Citeaux開始一個本篤修道團 (2) 深信工作是禱告,注重勞動與默想 (3) 深受歡迎,第十二世紀末已有530 所修院 (4) 最著名的西篤修士是克勒窩的伯納 德(Bernard of Clairvaux),他是 中世紀神秘主義代表人物,認為默想 基督受的傷害,就更能學效基督表現 出愛,他被視為「歐洲的良心」

a. Francis of Assisi 於1209AD 開 始,1210 AD獲准 b. 重清貧、順服、慈惠工作、禱告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1) 方濟會(Franciscans): a. Francis of Assisi 於1209AD 開 始,1210 AD獲准 b. 重清貧、順服、慈惠工作、禱告 c. 開始不鼓勵追求學問, 1234AD 後產生出色學府 Francis of Assisi (1181/1182 - 1226 AD)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2) 道明會(Dominicans): a. 西班牙人道明(Domingo de Guzman, 1170-1221 AD)致力 過清貧生活、追求學問向異端、 異教人士傳福音;1220 AD 獲 准(教皇) b. 成為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 先鋒 c. 致力教育工作

a. 1154 AD 在巴勒斯坦成立,強 調絕對清貧、獨居、素食生活 b.聖衣會修女團 (Carmelite Teresa of Ávila (1515-1582 AD)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3) 聖衣會(Carmelites) a. 1154 AD 在巴勒斯坦成立,強 調絕對清貧、獨居、素食生活 b.聖衣會修女團 (Carmelite Sisters) 1452 AD成立後盛 行於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c. Tersa of Avila 在第十六世紀進 行改革,使其注重默想、宣教和 神學研究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4) 奧古斯丁修會 (Augustinians) a. 十一世紀中葉在法國南部、義 大利北部的教士群居修道產生 b. 聖奧古斯丁規條強調清貧、獨 身、順服 c. 在教育與慈惠工作上有貢獻

5﹑修道運動: D﹑軍士修道團(Military Orders) (1) 慈善武士團(Knights Hospitalers): a. 十一世紀末在耶路撒冷,照顧病 人、款待客旅與十字軍,後組武 士團保護旅客 b. 1099AD 獲准,領導人Raymond of Provence c. 聖地失陷後轉到賽浦路斯, 1530AD查裡五世將馬爾他主權賜 給他們

5﹑修道運動: D﹑軍士修道團(Military Orders) (2) 聖殿武士團(Knights Templars) a. 1118AD 為保衛耶路撒冷成立,原 叫「基督的貧窮武士」,後因獲 大量資助,財富累積而改名 b. 財富儲蓄在巴黎、倫敦的「聖 殿」裡 c. 1312AD 被指控不道德、迷信、信 奉異端,被革利免五世鎮壓(在 法王菲利普四世支持下)

6﹑經院哲學: A﹑內容: (5)溫和實名論:「特殊」事物對我們最 真實,「一般概念」在它們本身之中 最真實 (6) 唯名論(Nominalism):「一般概 念」沒有獨立的真實性,它被我們用 思想將有共同性質的事物組織成一類

6﹑經院哲學: A﹑內容: (1) 研究信仰與理性、實名論 (Realism)、唯名論 (Nominalism)之間的關係 (2) 用邏輯與形而上學研究神學問題 (3) 用「講授」與「對辯」教學;用 「註解」寫作 (4)實名論(Realism):概念獨立於表 現這些概念的事物之外

b. 亞伯拉德(Abelard)著作使亞 里斯多德的辯證法在第十二世紀 佔重要地位 Peter Abelard (1079 – 1142AD) 6﹑經院哲學: B﹑發展: (1) 形成期:第十一、十二世紀 a. 受奧古斯丁所引進的柏拉圖主義 影響 b. 亞伯拉德(Abelard)著作使亞 里斯多德的辯證法在第十二世紀 佔重要地位 c. 「一般概念」與外界真實的關係 爭論是主要議題 d. 安瑟倫對神的存在提出「本性辯 證法」

主要學者是大亞勒伯特 (Albertus Magnus)、亞奎那 (Thomas Aquinas)、波拿文特拉 與敦司‧蘇格徒 Saint Albertus Magnus, (1193/1206 –1280), 6﹑經院哲學: B﹑發展: (2) 鞏固期:第十三世紀 主要學者是大亞勒伯特 (Albertus Magnus)、亞奎那 (Thomas Aquinas)、波拿文特拉 與敦司‧蘇格徒 (3) 批判期:第十四、五世紀 主要學者有羅渣培根 (Roger Bacon)、俄坎 (William of Ockham)、

(4) 經院哲學發展到高峰時,亞奎那用 亞里斯多德哲學與基督教信念證明 部分基督教信仰可以用理性來鞏 固,就算要用信心接受也不脫離理 性 William of Ockham (1288 – 1348 AD) 6﹑經院哲學: B﹑發展: (4) 經院哲學發展到高峰時,亞奎那用 亞里斯多德哲學與基督教信念證明 部分基督教信仰可以用理性來鞏 固,就算要用信心接受也不脫離理 性 (5) 到了俄坎的威廉卻認為基督教的信 仰沒有一部份能用人的理性證明, 它們只能在聖經與教會權威的基礎 上接受

(1) 聖禮需教牧施人員行才有效,神品階 級被提高到介乎神人之間的地位 (2) 1184 AD成立異端裁判所 6﹑經院哲學: C﹑影響: (1) 聖禮需教牧施人員行才有效,神品階 級被提高到介乎神人之間的地位 (2) 1184 AD成立異端裁判所 (3) 1215 AD教會正式接受「化質說」(Transsubstantiation)及每年須認罪規定 (4) 教皇成為最高權力,教會律例 (貴鈎利第九教諭集) 權威與羅馬法典相當或超越 十字軍東征無甚成果,但卻從回教世界帶回許多影響,其中包括希臘哲學,使得亞里士多德派哲學(Aristote-lianism)重現影響,並促成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發展。中古世紀的經院哲學對天主教神學的影響非同小可,有名的經院哲學學者如安瑟倫(Anselm),被稱為「經院哲學之父」、「奧古斯丁第二」。他主張:「信仰追求理解,相信是明白的途徑。」阿奎那(Thomas Aquinas)被稱為「天使博士」,是中世紀道明會神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其亦為中古時代最出名之神學家。經院哲學以理智證明信仰,其主要神學為:一、以聖經為絕對惟一可靠之神的啟示。二、聖經解釋須根據傳統,即與教皇意見、信經及教父著作相合。三、亞里士多德哲學與柏拉圖之哲學(Platonism)比教父權威高一等。四、偏重律法主義多於恩典,注意功德、善行多於白白救恩。

6﹑經院哲學: C﹑影響: (5) 神秘的敬虔臻於極點: (6) 造成新文化運動 與基督有神秘關係 b. 笏哥的新柏拉圖神祕主義 a. 伯爾拿的新郎新婦神祕主義,重視 與基督有神秘關係 b. 笏哥的新柏拉圖神祕主義 c. 佛蘭西斯的基督受苦之愛神祕主義 (6) 造成新文化運動 (7) 推展教育,促成大學興起 Hugh of Saint Victor (1078 – 1141 AD)

7﹑十字軍(宗教不寬容)運動: A﹑定義: (1) 1096-1270 AD教會試圖從土耳其 人手中收復聖地(特別是聖墓)的 軍事行動 (2) 教會同心攻擊異教、異端的行動 B﹑過程: (1) 教皇烏耳斑(Urban II)第二回應拜 占庭皇帝Alexius第一的邀請,號 召 組十字軍攻擊土耳其人 Urban II (1035-99 AD)

B﹑過程: (2) 被視為積功德與贖極大罪的最佳辦 法 (3) 一個拉丁王國在1099-1187 AD建 立於耶路撒冷

C﹑影響: (1) 基督徒團結,成為一個國際性團體 (2) 君士坦丁堡淪陷延後三百年,使中 歐基督教文化能成熟,得以對抗回教 (3) 封建制度崩潰,君主制度成長 (4) 市民(有錢)階級產生 (5) 學術交流 (6) 教皇成最高統治者,十字軍稅成為 常捐 (7) 宗教不容忍精神,成為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先驅

C﹑影響: (8) 敬虔精神與講道的復興 (9) 對古聖物、地的興趣 (10) 捐款者也得宣赦 (11) 參加十字軍是脫離嚴謹家庭生活 的一個出口 (12) 國家主義興起 ,使教皇權威趨衰微

A﹑希爾得布蘭在第十一世紀的改革, 在以後一百年繼續有多位傑出教皇 推動,教皇權終於在第十三世紀達 到高峰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A﹑希爾得布蘭在第十一世紀的改革, 在以後一百年繼續有多位傑出教皇 推動,教皇權終於在第十三世紀達 到高峰 B﹑ 依諾森三世 (1198-1216 AD)時 教皇權臻於極點,他的權柄是屬世 與屬靈的 C、他號召第四次十字軍,矛頭轉向君 士坦丁堡,建立第一個拉丁政權 依諾森三世(Innocent III,1198~1216)擔任教皇時,是教皇權勢的巔峰時期。他運用權術,貶去皇帝的帝位,強使西班牙和法蘭西的國君順服他的威勢,要各國向教廷納年捐,而最奇觀的一件事,是把英王約翰屈辱了。藉著禁令與其他強制辦法之施行,依諾森三世把每一個屬世政府都收服在自己的權下,他宣稱他是神統治世界的直接媒介,他也實際這樣做到了。 1215年第四次的拉特蘭會議,是羅馬天主教正式統治高峰的標記。這個會議所表現的普世屬靈、屬世政權對教皇的一致順服,不是絕後也是空前了。康士坦丁堡的主教,從前本是一個強大的對手,現在也要俯首跪下了。至此,羅馬主教果然成為屬靈與屬世的普世之主。偉構完成了,它的建立者以為它是永遠的,但不到一百年,它卻開始瓦解。 依諾森三世是第一個使用「基督的代表」(Vicar of Christ)這個名號。他宣稱彼得和他的繼承者傳留下來的管治權力,不單是對教會,而是對整個世界。他認為教皇這個職務是「半神」的,處於神與人之間;在神之下,卻在人之上。他自稱為麥基洗德,是有祭司身分的君王,要使世上出現一個集中合一的基督教社會。教皇在一切人類屬靈與世俗事務上有無上權威的理論,被依諾森三世實際施行了。他使國王成為他的藩屬,設立「異端裁判所」,推動第四次十字軍,引領舉行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依諾森在位期間使百姓所流的血,較任何一教皇都多。持異議者都不被容忍,受到嚴厲的對付。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D﹑召開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定變質說 教義;每年向神父告誡一次的規 定;將猶太人從正常社會隔離 E﹑使用「基督的代表(Vicar of Christ)」的稱號;認為教皇的職 權是「半神」的 F﹑教皇禁諭成為道德、政治、經濟的 可怕武器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G﹑設教皇欽使 H﹑完全控制德意志國教會 I﹑改革教會生活,壓迫異端

9﹑美術、生活與禮拜: A﹑哥特式建築取代羅馬式建築 B﹑變體(彌撒中神成人身的神蹟) 與敬拜聖母是美術的主旨 C﹑著作中神秘是要素 D﹑禮拜為儀式美、神秘主義、和迷信所 包圍 E﹑聖餐時,平信徒不拿杯,只拿沾酒的 餅 F﹑Indulgence(贖罪)普遍施行 G﹑聖事、朝聖、古聖物買賣廣泛 H﹑以聖母馬利亞為中保向上帝呼求,甚 至聖亞拿也成中保

(2) 亞勒比根斯派(Albigenses, 迦他利 10﹑異端與鎮壓: A﹑亞勒比根斯與瓦勒度派 (1) 因教會生活腐化而產生 (2) 亞勒比根斯派(Albigenses, 迦他利 派Cathari):聚集亞勒比城,摩尼 教思想,被印諾森第三以法王軍隊 鎮壓 (3) 瓦勒度派(Waldenses): a. 法商人彼得瓦勒度創立,是教會 內改革運動,遭鎮壓,今仍存在義大 利,是胡司派與波西米亞弟兄會先驅 b. 主張恢復聖經教訓、沒有煉獄、 教會非無誤、濟貧、平信徒講道 中保 正當依諾森三世控制了整個基督教王國時,羅馬大公教會世俗化,教皇沉醉於權力中,引起有些人開始公然的或暗中的抗議。較著名的有兩班人: (一)迦他利派(Cathari):迦他利派又被稱為亞爾比根派(Albigenses),因為他們有很多人居住在法國亞爾比(Albi)。在教會理論方面,迦他利派認為真正的教會是永恆的,並毋需以高壓手段來維持它的存在。「迦他利」就是潔淨之意,亦即清教徒(Puritan)的意思。他們的教師們無畏地批判教會儀式上的各樣錯誤,藉著傳講神的話,帶領弟兄們進入新的生命。在這些教師之中,有兩位特別出名:一位是在布律依的彼得(Peter of Brueys),另一位是在克呂尼的亨利(Henry of Cluny)。 迦他利派熱心研讀新約,宣揚其道德及強調愛,又用白話翻譯新約。他們堅持有二個教會:真正的教會就是他們自己,另一個邪惡的教會就是羅馬教廷。他們公然而直接的對羅馬教廷作出批判,遂帶來可怖的鎮壓。 (二)瓦勒度派(Waldenses):瓦勒度派這個名稱最初是指一批住在阿爾卑斯山南部山谷中的信徒。有人猜測這個名稱是由一個里昂(Lyons)的商人彼得瓦勒度(Peter Waldo)之名演變而來的。但他並不是瓦勒度派的創始人,他不過是在他們中間的一個傳講神話語的人,殷勤服事,頗受人尊敬。 瓦勒度派信仰建基於聖經多於其它人為的信條。他們拒絕承認教皇與主教,並認為羅馬大公教會腐敗,沒有資格成為真正基督教會的領導者。他們堅信平信徒有權傳教,但亦有自己的教士組織。他們否定向死人禱告的能力、煉獄的教義、拉丁禱文、教會音樂、強制懺悔,以及除了聖洗、聖餐以外的一切聖禮。他們主張聖經纔是基督教的表徵,而不是十字架。他們不肯頌讀使徒信經,也不肯敬拜聖徒、偶像和聖物。

(1) 依諾森三世開始,到1233AD 貴 格利九世時成為正式官方組織 (2) 以武力鎮壓異端 10﹑異端與鎮壓: B﹑異端裁判所 (1) 依諾森三世開始,到1233AD 貴 格利九世時成為正式官方組織 (2) 以武力鎮壓異端 (3) 1300AD 宗教(異端)裁判所審事手冊 (Inquisitor’s manual) 表明宗教裁 判不是向法律負責, 而是受命於教 皇。 【異端裁判所】多米尼古(Dominic,1170~1221)所組織的教派,原初的目的是在藉著講道,要把異端者挽回到羅馬大公教會裏來。1233年後,多米尼古教派受託去把不奉國教者搜出來,加以懲處。 異端裁判所(Inquisition)雖是依諾森三世時所開創的,但等到1223年貴鉤利九世時纔成為正式的官方組織。它是利用特別的教會法庭來對付異端。在教會早期,對異端的懲罰通常只是革除其信徒的教籍,肉體的懲罰是早期教父所不容許的。後來基督教成為國教,世俗公侯皆視異端為反對國家的罪行,遂充公財物,或甚至將他們判死刑。異端裁判所獲教皇授權可懲處信奉異端者死罪,於是燒死、切去耳鼻、舌頭、烙刑等各種極刑,無所不至。被控為信奉異端的人不准有律師,亦不可以查問誰是原告;孩童和罪犯的見證都可用作指證異端者,但不能為他辯護;被告在證實無辜前,一直視為有罪;懺悔可能得以減刑,由死刑改為終身監禁;一切為被告辯護的人都會被控教唆人信奉異端,並會受罰。

文藝復興 蠻族并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后,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几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并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當然,這期間西方的學朮之燈,偶然也會得到一些燈油的供應,例如查理曼時期,曾有過一度學朮的復興。從十字軍東征回來的人,由于接觸到東方的希臘人或西班牙的亞拉伯人,為西歐帶回一些古典文化。 十字軍東征以后,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朮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朮的復興。學朮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的,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后,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朮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大相逕庭,而教會里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后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于文藝復興,他們用錢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筑師,使他們可以專心于文學藝朮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于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后,巨大的開銷讓教廷感到有點吃不消,于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并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第八宣布主后1300年為禧年,大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后所犯的罪一筆勾銷。 繼任本里非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后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后,巨大的開銷讓教廷感到有點吃不消,于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并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第八宣布主后1300年為禧年,大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后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涌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涌入教皇的倉稟。自此以后,繼任本里非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后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 )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丰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也在這庫中加入了功德基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所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愿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修道士帖次勒(Tetzel),善于辭令,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以不正當手法,阪賣贖罪券,他夸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煉獄 對於煉獄, 《聖經》裏沒有出現這個詞語和直接闡釋,但天主教認為《聖經》曾暗示煉獄的存在。天主教的教義認為罪分有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該死罪,是使靈魂死的罪;小罪是不致於死的罪,可以在煉獄煉淨。有功德的天主教徒死後可以直升天堂,但天主教教條指出,信徒若在生前犯有未經寬恕的輕罪和各種惡習,靈魂就會下到煉獄受火煉,淨化後才可進天國。若在世信徒為煉獄中的靈魂虔誠祈禱、施捨和請神父做彌撒,便可拯救靈魂早些離開煉獄。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后,巨大的開銷讓教廷感到有點吃不消,于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并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第八宣布主后1300年為禧年,大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后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涌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涌入教皇的倉稟。自此以后,繼任本里非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后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 )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丰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也在這庫中加入了功德基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所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愿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修道士帖次勒(Tetzel),善于辭令,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以不正當手法,阪賣贖罪券,他夸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煉獄的主要根據 瑪竇福音5:25-26:「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給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裡。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裏出來。」 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哥林多前書3:13-15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羅馬天主教認為,彌撒進行時,就有神跡發生,餅與酒會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身體與血,盡管物品的官感特質 - 知覺、味道、氣味 - 保持不變。因此,按天主教的教訓,基督在聖餐中再一次將自己獻上為祭,而參與者實際上是分領基督的身體。

同領說(Consubstantiation): 這是路德宗的觀點。意思就是,耶穌的身體與血,是真正的存在聖餐的物品中間,但餅與酒卻保持不變。餅與酒沒有按字面意思變為身體與血(如羅馬天主教所教導的)。 馬丁路得將這點加以說明,如將鐵塊放在火中,熱力雖然滲透鐵塊,而鐵塊仍然是鐵塊。路德宗與羅馬天主教會的觀點也不同,他們反對基督在聖餐中持續獻祭之說。

記念加恩典說: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的觀點。他反對按字面意義解釋基督在聖餐時的同在,他認為餅與酒只是象徵,不過守聖餐的人可以領受到基督的恩典。(這是我們教會的立場。) 紀念說:這是瑞士改革家慈運理的觀點。餅與酒只是象徵,以紀念基督的死。別無其他意義, 就好像我們記念國父,拿個花環,鞠個躬一樣。 參與者是透過這象徵式的行動,來表明對基督的信心。

三﹑教皇權的衰弱與改教醞釀期:(1294-1517 AD ) 1﹑教皇權濫用: A﹑印諾森第三之後的教皇未能察覺時勢的 改變而實行更大的屬世與屬靈權柄的集 中 B﹑異端裁判所被教皇用為鎮壓異己的機 關 C﹑貴鈎利第九(1227-1241 AD)使教會法規 高於羅馬基本法 D﹑教皇獨攬教會職員任用權 E﹑乞食修道士不受教區神甫節制 Innocent III (1161-1216 AD)

F﹑最高教會法庭使主教權掃地 G﹑西摩尼(Simony)公開於教廷 成立在撒瑪利亞的第二個教會,即碰到行 邪術的西門,把宗教當做職業,想以金錢 賄買屬靈的恩賜;這種行徑後世便稱之為 西摩尼(Simony),在中世紀教會中非 常猖獗。 1227-41 AD, Gregory IX

波尼法修第八(1294-1303 AD)未察覺新興國家主義與中產階級勢力興起,企圖調停英法兩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卻受到兩國的漠視。其傲慢得罪於法蘭西與英格蘭, 英王愛德華的國會贊成依舊抽稅 法王腓力則立即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結果經濟收入大受打擊;教皇頒禁諭革除兩國王教籍,遭法王逮捕,入獄而死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貪權之心甚熾,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強逼在他以前的教皇退位,而他自己因利乘便,取得其位。他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鐙。即位不久,波尼法修企圖調停英法兩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卻受到兩國的漠視。他老羞成怒,便揚言恐嚇,假如兩國繼續在國境內向羅馬教會抽取戰稅的話,將對兩國實施禁諭及開除教籍。英王愛德華簡直不把教皇放在眼內,他的國會贊成依舊抽稅;而法王腓力則立即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歲入。 於是波尼法修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但這一招卻得不到像貴鉤利七世屈辱德皇亨利那樣的果效。因為時代不同了,由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崩潰,貴族失去權勢,代之而起的是強烈的民族意識,尤其是在法國。當教皇革除法王教籍時,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腓力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主後1303年,法王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阿南宜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八十七歲的老人,法國的兵丁竟將他拳打腳踢。這對波尼法修實在是太大的打擊,因此在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憂憤而死。他死後羅馬人嘲笑他說,波尼法修篡位像狐,在位像獅,去位像狗。 從來沒有一位教皇像波尼法修這樣囂張、傲慢,他狂妄地以許多教諭宣稱教皇的權勢;也從來沒有一位教皇像他這樣受羞辱,終至一敗塗地。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失敗,也代表教皇權勢衰微的開始,同時為教會歷史引進了一個新的紀元。 Boniface VIII 1294-1303 AD

2﹑教會被擄至巴比倫:(1309- 1376 AD) 從教皇格利免第五起(1309AD)教廷遷往法國亞威農城 (Avignon)達七十年,相繼充任教皇的有七個人,都是法國人。 「被擄巴比倫時期」的教皇們,大部分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著奢靡腐敗的生活 教皇屈服法國,直到貴格利十一(1377AD)才返回羅馬 主後1309年,教皇革利免五世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的亞威農(Avignon),教廷就留在亞威農直到1376年,前後共七十年,相繼充任教皇的有七個人,都是法國人。這段時期在教會歷史上被稱為「被擄巴比倫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七十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一樣。「被擄巴比倫時期」更進一步削弱了教皇的特權。因為在亞威農的教皇們,完全聽命於法國國王,其他各國人民不再尊重教皇。 「被擄巴比倫時期」的教皇們,大部分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著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教皇們以無恥卑鄙的手段,出賣主教職位及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被擄巴比倫時期」的種種事件,使得教皇權勢大為衰微。 1305-14 AD, Clement V

Martin V (1368-1431 AD) 3﹑教皇分裂:(1378-1417 AD) A﹑樞機主教團先選烏耳班第六(1378-1389 AD)在羅馬,後又選格利免第七(1378-1394 AD)在亞威農;烏耳班又任命新的樞機主教團,同時有兩個教皇兩個紅衣主教會 B﹑1409 AD比撒會議選亞力山大第五(1409-1410 AD)為教皇,結果同時存在三個教皇 C﹑康士坦斯(Constance)會議廢三個教皇,選馬丁第五(1417-1431 AD)結束分裂 【大分裂時期】把教廷搬回羅馬去,這個,便成為每一次教皇選舉時的待決問題。人們都認定,把教廷與法國的利益混在一起,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在各國都湧起了民族主義的浪潮的時候。最後,貴鉤利十一世於1377年甘願回羅馬去死,來結束這一場被擄的羞辱。烏耳班六世(Urban VI,1378~1379)被選為貴鉤利的繼任教皇,是因他答應把教廷搬回亞威農去而(當時法國籍紅衣主教人數在主教院中居大多數),但他一當選為教皇,就決定留在羅馬了。紅衣主教們再度開會,另選革利免六世(主後1378~1394)為教皇,搬回法國去。這樣,教皇便有兩個,各執一詞,宣稱自己的被選為有效──也實在是有效。於是兩位教皇互相敵對的局勢,長達四十年(主後1378至1417年);這段時期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地的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對當時一般真基督徒而言,實在是一幕令人心痛的景象;教皇制的尊嚴受到重大打擊,從此再無法完全恢復。 主後1409年,在比薩(Pisa)舉行了一次會議以解決這個大分裂。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主後1409~1410)為教皇,但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最後,在主後1417年康士坦丁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又選了一位義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1417~1431);這時,由於政治手段的運用,終於結束了所謂的「大分裂」。然而教皇制所受的創傷,以及教會由於「被擄巴比倫時期」及「大分裂時期」所受的苦難和打擊,又繼續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4﹑議會運動: A﹑為挽救教廷聲譽而產生,認為權威從神而來,教皇也要順服 B﹑先後有比撒會議、康士坦斯會議、巴塞爾(Basel)會議。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彌合教會的分裂。(2)改革教會的腐敗。(3) 平息異端。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C﹑由於議會改革太激進,令支持者轉向支持教皇,結果在尼哥拉五世即位後,議會運動完結。 三次大公會議 從西元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大公會議:比薩會議(1409年),君士坦期會議(西元1414至1418年),巴塞爾會議(西元1431至1449年)。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彌合教會的分裂。(2)改革教會的腐敗。(3) 平息異端。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裏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裏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西元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定,根據此協定,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西元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   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駡異端。十年之後,西元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Nicolás V (1397-1455 AD)

5﹑改教先驅: 威克里夫翻譯第一本英文聖經,其門人稱為Lollards (Actor) 的巡迴佈道者,有許多是貴族;康士坦斯會議定威克里夫為異端,羅拉德團受逼迫,但他們成為日後英國復原派的主要力量 威克里夫生在英國,受教於牛津大學(Oxford),後來成為該校教授。主後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澈底革新。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他稱教皇為「敵基督」。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準則。」但是天主教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採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聖經原文(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威克里夫對英國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將聖經繙譯成英文,給一般人民打開了通往真正信仰的路;他所繙譯的英文聖經,掀起了英國人在思想上的革新,而聖經的英文譯本,也就成為有史以來伸張公義最有力的工具。威克里夫忙於著作,寫了好些書。 威克里夫的追隨者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主後1384年的最後一天,威克里夫平安地離世。 威克里夫死後,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追隨者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羅拉德派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最後,主教們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德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剷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纔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德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而消失。但,「羅拉德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John Wycliffe (c.1330-1384)

約翰胡司 胡司為波西米亞改教運動領袖,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特別關於下列三件事:(1)贖罪券;(2)聖餐的酒和餅直接變為耶穌的血和肉;(3)教皇的權柄。 被革除教籍並燒死(1415AD);此後胡司派繼續為改革而抗爭;主張傳道自由、基督徒領聖禮之權、教士的模範生活並與世俗脫離 胡司生在波希米亞(Bohemia),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特別關於下列三件事:(1)贖罪券;(2)聖餐的酒和餅直接變為耶穌的血和肉;(3)教皇的權柄。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發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主後1414年底,由皇帝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康士坦丁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證;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證之後,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教皇又說,胡司若不承認背道的罪,就要將他處死。但胡司說:「真理不可違背,只管處以死刑吧!」 主後1415年七月六日,他們給胡司戴上一頂紙製的尖帽,上面寫著:「這是異端之魁」。然後,綁在火刑柱上,刑前,他們勸他,如果能起誓定罪從前所傳的道和所說的話,便可保全他的性命。胡司望天大聲喊說:「神是我的見證,我所講的道、所行所為的事和所著的書,都無非是引人離棄罪惡。」掌刑的人乃點起柴火,他在熊熊烈焰中殉道。 「十字軍」再度被組織起來,征討胡司的從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滅,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John Huss (ca. 1370-1415).

5﹑改教先驅: C﹑薩沃那柔拉(Girolamo Savonarola, 1452-1498 AD)在Florence改革,被判為異端處死 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他被教會當局判處死刑。負責宣讀罪狀的主教很輕蔑地說,「我宣佈你從今以後與教會和得勝隔絕。」這位殉道者平靜地回答,「你可以使我與教會隔絕,卻不能使我與得勝隔絕。」

6﹑神秘主義: A﹑主張人直接與神聯合;因為形式化的教會,包括聖禮、補贖甚至禱告變得非必要,結果削弱教會力量

B﹑愛克黑(Meister Eckhart, 1260-1327 AD) 著名門人有約翰陶勒(Johann Tauler)與亨利蘇索(Henry Suso),部分追隨者組會社自稱「神的朋友」 愛克黑的名句:「上帝必變成我,我必變成上帝」,為當時口碑載道,路德馬丁亦受其影響。 神祕主義者提倡信仰個人化,與 上帝相交。日後改教運動的 「信徒都為祭司」,可尋源於此。 Meister Eckhart, 1260-1327 AD

C﹑約於主後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其運動稱為「事奉神新途徑」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 Gerhard Groote

John of Wessel韋索的約翰 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 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甚麼叫得救。」 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的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韋索的約翰後被羅馬天主教以異端罪名下入監牢,於主後1489年十月,死於獄中。

人文主義者伊拉斯姆(Erasmus) 他與馬丁路德同時代。主後1516年,他在德國的巴色(Basel)校正希臘文的新約, 並且印刷出來,此書對改教頗有幫助。 他不是改教家,因為:1.他為人圓通,怕 得罪人;2.注重學問,不注重宗教;3.注 重理想,不注重信心;4.博取權貴的歡心,過於博取神的歡心。 馬丁路德樹立改教的義旗之後,伊氏很不以為然。他死於主後1536年。雖然他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 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 蛋(改教運動),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效法基督作者Thomas a Kempis 他住在荷蘭,寫了一本偉大的書:《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這本書至今仍在屬靈文學著作中名列前茅,被譽為世界名著之一,教導人研讀聖經,逃避世界的虛浮。 Thomas à Kempis (1380-1471 AD)

中世紀的末期 (1400-1500 AD) 是西方一個最重要的時代。此時代為中世紀的末期,近世紀的起點。其最重要的事如下: 1.主後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康士坦 丁堡。後來有學問的希臘人逃往西 歐,帶來文學之振興。 2.這時有人發現南非洲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及到印度和東亞的 航路。主後1492年,哥倫布 (Columbus)發現美洲。

3.主後1450年,哥丁堡(Gutenberg)發明 「活版術」,對於文化和聖道的進步, 大有關係。 4.這時有人發現了許多中世紀所失落的 羅馬和希臘的古文、美術,由此發起一 個文化運動,叫做「人文主義」 (Humanism)或「文藝復興」 (Renaissance)。從此,古學復興起來 5.改教。

6﹑文藝復興: A﹑文藝復興(1300-1500 AD)差不多 是一種義大利的運動,是一個復古的 文化與科學運動 B﹑十字軍運動及義大利與薩拉森文化的 接觸,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產生 C﹑十字軍帶來歐洲人對地理上探險,使 工商業發達 D﹑市民階級對教育的權的參予也使文藝 復興理想得以推行 E. 與印刷術發展關係密切(1456AD聖經 印出)

6﹑文藝復興: F﹑文藝復興鼓動愛國主義與民族文學; 教皇與教牧漸被限於屬靈&宗教服務中 G﹑在義大利的古典主義是異教的非基督 教的 H﹑經由對歷史與文字學的研究,產生人文主 義 I﹑古典主義大量表現於繪畫、建築、雕刻上 J﹑人對自己的信心增強,自知其力,享受人 生福樂 K﹑理智的考察與對歷史與哲學的研究,使許 多教會文件的權威性被批評,使得教廷更 世俗化,改革呼聲更高

6﹑文藝復興與教皇制: A﹑1450-1520 AD的諸教皇支持文藝復 興,希望藉以穩定教廷勢力,使得教廷 更世俗化,改革呼聲更高 B﹑猶流二世(Julius II, 1503-1513AD) ,制訂贖罪卷銷售制度,籌款建聖彼得 大教堂,並使文藝復興的中心由弗羅 倫斯轉到羅馬 Julius II (1443 – 1513 AD)

7﹑文藝復興在北歐 A. 是宗教與道德的覺醒 B.對希臘文、希伯來文的研究對聖經更 認識,直接影響改教運動 C. 德國人文主義興起為宗教改革開路 (1) 暴露教會弊端 (2) 唯獨聖經 (3) 攻擊經院哲學 (4) 求實用的基督教 (5) 因印刷術普及多種語言聖經被翻譯 出來 D.共同生活弟兄會的講道影響廣大 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