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 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郁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概 述概 述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以心情抑郁、情绪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 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 病证。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1 国内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动物实验采用 的组方和方法 小组成员:成高雅 葛程 顾婷婷 金文玉 司嘉琪 奚善君 许贇姣.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药 物 ―― 理血药 作 用 ―― 活血祛瘀、止血 病 证 ―― 血瘀证、出血证 定 义 血证血证 血虚 出血 血瘀 — 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 — 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 离经妄行 补血 止血 活血祛瘀 分类分类.
中药复方治疗痛经 的统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 中医科 倪建俐. [ 摘要 ]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近二十年来治疗痛经的中药复方 176 首,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 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在所使用的 62 种中药中,活血化瘀类 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内伤发热.
和 解 剂.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十一讲 常用蒙古族药材及制剂介绍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腰 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中 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胃 痛 Stomachache.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肝胆.
腹 痛.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肺结核.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田 丰.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经行感冒.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植物和我们.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乳衄.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腹 痛 陈良金.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胁 痛

一、概述 (一)定义 胁痛是因脉络痹阻和失养,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 胁,指侧胸壁的两侧,即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二)沿革 ⑴《内经》首创胁痛病名,本病证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经脉》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因于寒、热、瘀;病位在肝胆。 ⑵晋隋唐至宋元时期,在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创立了许多治疗胁痛的有效方剂,积累和丰富了临床治疗经验,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⑶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丰富了理法方药诸方面的内容。分类: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病位:肝胆心肺脾胃肾膀胱。病因:饮食、情志、房劳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久病入络,对胁痛之属久病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林佩琴《类证治裁》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筛选出了治疗胁痛的有效方剂。

(三)范围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临床与肝胆病证有关的疾病多伴有胁痛的症状,如黄疸、胆胀、肝癌等。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以及肋间神经痛等。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郁气滞,或气郁日久,气滞及血,瘀血停积;或肝肾亏损,血不荣络等,均可导致胁痛。试将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疏泄不及,气机郁结;暴怒气逆,疏泄太过,均可导致肝脉不畅,气机失和而产生胁痛。

2.瘀血阻络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可以及血,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阻塞肝络,不通则痛。跌仆损伤,损伤肝脉,亦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胁痛。 3.湿热蕴结 肝主疏泄,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又胆附于肝,经脉络属,二者为表里之脏。外湿内侵或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导致胁痛。 4.肝阴不足 久病耗伤,劳卷过度,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精血亏损,水不函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致使“不荣则痛”。血属阴类,血虚亦可导致肝脉失养而发生胁痛。

痛 病因病机归纳 络 脉 不 通 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气血不畅 肝阴不足,络脉失养 络脉不荣 抑郁 暴怒 气郁血滞,血行不畅 从发病部位有关脏腑及经络的生理、病理分析、理解病因病机 抑郁 暴怒 气郁血滞,血行不畅 强力负重,损伤胁络 湿热侵淫 湿热内生 久病、劳倦 失血、精亏 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阻络痹 络 脉 不 通 瘀血阻络 痛 湿热蕴结,气血不畅 肝阴不足,络脉失养 络脉不荣

病机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属虚。 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 病机转化常见的有:①虚实转化 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甚或虚中夹实。如气滞可以化火,火热可以伤阴,形成肝阴不足之证,肝阴亏虚之人,感受湿热之邪,或因气滞、血瘀等,亦可形成实证。②气血转化 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等。伴有腹胀、恶心呕吐、或发热、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2.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且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有关。 3.相关检查:肝炎病毒抗原抗体、肝功能、胆囊造影、肝胆B超、CT、MRI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胸痛 胸痛中有肝郁气滞证,与胁痛中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但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而胸痛是以胸部胀痛为主,病位在心肺,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等症。 2.胃痛 胃痛也易与胁痛混淆。因为两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发热、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两者有别。

3.相关肝胆疾病 胁痛还应与黄疸、鼓胀、肝癌等本章疾病相鉴别。黄疸、鼓胀、肝癌等在病程中或早或晚均伴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其鉴别要点在于: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鼓胀为气、血、水互结,腹大如鼓;而肝癌又有相应的恶液质体征。 4.悬饮 为饮停胸胁之证,病位在肺,主要表现为胸胁咳唾引痛,呼吸或转侧加重。在病变的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各有侧重。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且起病急骤,病情重,伴有寒热表证,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或目睛发黄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呈浮数或滑数;内伤胁痛是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一般无表证,且起病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2.辨在气在血 一般说来,气滞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还有的胁痛是气血同病,气滞血瘀,尤应注意鉴别。

  3.辨虚实   实证:多为初病,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形体壮实,病机为肝郁气滞,血瘀痹阻或外感湿热之邪所致。 虚证:多为久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胁肋隐痛而喜按,脉虚无力,体质较弱,病机多为精血亏损,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致。 在临床上,胁痛的病人,往往是虚实并见,如既有湿热内蕴之实,又有肝血不足之虚,临床辨证尤应注意。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应着眼于肝胆,但在治疗原则上应根据“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实证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热、利湿、解毒。虚证胁痛宜用滋阴、养血、柔肝、通络。 注意:1.辛燥理气之品不可使用太过,以防耗伤阴液。当用辛润理气通络之品。 2.胁痛因湿热蕴结所致者,应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区别对待。

(三)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剧,得嗳气稍舒,胸闷,善太息,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 加减: 根据病机侧重的加减有: ①若气滞较重,胁痛甚,加郁金、川楝子、青皮等疏肝理气之品及花类药。 根据兼证的加减有: ②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和胃止呕之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藿香、砂仁、生姜等。 ③兼血虚,用逍遥散。

根据病机转化的加减有: ④若兼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清肝之品,宜去川芎,加用栀子、黄连、龙胆草、丹皮、川楝子等。 ⑤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玄胡索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⑥化火伤阴者,可酌加当归、首乌、栀子、丹皮、菊花、枸杞子、桑椹子、沙苑子等。 ⑦若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运失健之证,酌加健脾止泻的白术、茯苓、泽泻、薏米。 注意:理气药物多辛燥,肝为刚脏,非柔不克,理气之品往往耗气耗血,对肝阴不利,在临床应用时不可过量。

2.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加减: ①若胁痛较剧,可加归尾,桃仁、郁金、元胡。 ②若久病入络,可酌加失笑散,乳香、没药、土鳖虫。 ③窜痛明显,痛剧,加全蝎、蜈蚣、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

④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行瘀;柴胡疏肝调气;栝蒌根消肿化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酌加三七磨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⑤胁下有积块者,可服鳖甲煎丸。

3.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 加减: ①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楝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湿热明显,去生地,当归之滋腻。 ②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 ③湿重于热,湿困脾阳,见脘腹胀满,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可酌减滋腻之品,加白术、薏仁、藿香、蔻仁、砂仁以健脾祛湿。

④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 ⑤湿热煎熬日久,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见胸胁剧痛,连及肩背,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者,可用大柴胡汤加三金加川楝子、硝石、矾石、茵陈等。 湿热蕴结的胁痛为肝胆实邪壅滞,治疗宜疏宜通,特别是胁肋部位剧烈疼痛,或疼痛反复不已者,尤宜疏通。用药包括:通导腑气的大黄、芒硝,清化湿热的茵陈、黄柏、栀子,疏通气血的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务必要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4.胆腑郁热 症状:右胁疼痛,痛牵肩背,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黄,脉弦。 治法:清泻肝胆、理气止痛。 方药:清胆汤(大黄 栀子 黄连 柴胡 白芍 蒲公英 金钱草 瓜蒌 郁金 延胡索 枳壳 木香 川楝子)。 加减:心烦、失眠,加丹参、酸枣仁;黄疸,加茵陈、胆草;口渴喜饮,加花粉、麦冬;恶心呕吐,加制半夏、竹茹;脾胃虚弱者加四君子汤类;肝阴不足者合一贯煎类。

5.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调畅气机、通络止痛之品,适宜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子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加减: ①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石斛。 ②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钩藤、天麻、菊花。 ③心中烦热、口苦甚可加栀子、丹皮、夜交藤、远志、酸枣仁。 ④舌光红无苔,加花粉、玉竹、石斛、乌梅。 ⑤神倦乏力,加人参、太子参。 ⑥失眠,加酸枣仁、五味子、丹参。 肝阴不足而致胁痛,除久病体虚、精血亏损等原因之外,还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品太过所致。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转归预后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肝郁胁痛如久延未治,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久病致虚,或久郁成劳,又可出现肝血不足,虚实互见。外感胁痛多属湿热蕴于肝胆致病,病久不去,则可见肝胆疏泄失职,气滞血瘀;又可因邪毒久羁而耗劫肝血肝阴,而为虚实错杂之证。 无论外感或内伤胁痛,只要治疗将养得法,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若治疗不当,演变为积聚、鼓胀等证,则预后不佳。

六、预防与调摄 1.调摄情志 胁痛皆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胁痛有着重要的作用。 2.胁痛属于肝血不足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 3.胁痛属于湿热蕴结者,尤应注意饮食,忌酒,忌辛辣肥甘之品,生冷不洁之品也应注意。 4.对于香燥理气之品,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现代研究进展 慢性肝炎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 湿热疫毒为致病之因 ,肝炎病毒相当中医学“邪毒”“疫毒”,疫毒伏留血分,湿热盘踞中焦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湿热毒邪,侵袭肝胆,以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进而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湿、毒、痰、气相互壅结,气血不通,瘀血内停,终致脏腑损伤,正气虚弱,气血阴阳失调,虚实夹杂。   瘀血内阻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肝硬化的实质是湿热毒邪伏留,湿毒痰气壅结,气血不通,瘀血内阻的结果。

2. 慢性肝炎的治疗进展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仍是中医辨治本病的主要方法。虽然报道的分型方法各不相同,但基本思路是大致相同的。辨明虚实,实证又分气滞、湿阻、邪毒、瘀血,虚证不外气血阴阳亏损,病位在肝,与脾肾胆胃密切相关。辨证论治的总有效率约在80%左右,不仅肝功能改善,部分乙肝病毒指标亦呈良性转化。

  验方治疗:历年报道的验方甚多,概括其组方治法有以下几种。清热解毒法:如钱英报道的乙肝清热解毒冲剂(虎杖、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茵陈、茜草、橘红等),治疗慢乙肝250例,慢迁肝、慢活肝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和67%。动物实验还证明,该药降酶效果接近甚至优于联苯双酯。益气健脾法:张永络用参芪四物汤煎剂治疗4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8. 9%,同时表明该方不但可以增强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也可以间接地抑制肝细胞的自身免疫。

疏肝理气解郁法:吴嘉庚自拟抗纤方(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黄芪、白术、鳖甲、丹参)随证加减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25例,3个月后,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明显改善,其疗效已被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法:张俊富用活血化瘀法治疗264例,主要方药:黄芪、当归、赤芍、丹参、虎杖、柴胡、红花、三七、大黄等,表明该方药可明显改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并发症,且使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肝纤维化指标好转。

3. 中药药理研究   抗病毒:板兰根和银黄(银花、黄芩)注射液在达到一定药物浓度时,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天花粉蛋白对乙肝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可能是继干扰素以后另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蛋白。临床观察,复方蚂蚁乙肝宁(蚂蚁、生黄芪、茵陈、鳖甲、三七、五味子、淫羊霍)治疗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经治疗3个月后,HBsAg阳性30例,转阴17例,HBeAg阳性24例转阴14例。

  降酶: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中药有以下几类:清泄湿热:适用于ALT升高而湿热壅盛者,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大黄、茵陈、虎杖、茯苓、苦参、田基黄、垂盆草等;活血化瘀:适用于ALT升高而有瘀滞者,常用药物有丹参、郁金、桃仁、川芎、三七、丹皮、赤芍等;补虚扶正:适用于ALT升高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淫羊藿、五味子、桑寄生等;酸味降酶:适用于肝细胞周围的酸碱平衡失调而ALT升高,常用药物有五味子、乌梅、山楂、食醋、白芍、马齿苋等。上述几法可单独应用也可多法联用。

  抗肝纤维化:治疗肝纤维化中药有丹参、赤芍、青木香、桃仁提取物,人工冬虫夏草、黄芪、鸡血藤、鳖甲,汉防已素等。   调节蛋白代谢:促进肝脏合成蛋白的药物多属于活血、健脾、补气补虚类药物,常用的有郁金、大枣、党参、白术、肉桂、熟地、当归、灵芝、阿胶、三七粉、水牛角、白芍、鳖甲、冬虫夏草等。

病例分析 贺某,男性,47岁。有慢性乙肝病史5年,因此近5年来,常感右胁隐隐作痛,缠绵难愈,最近1周因工作劳累,疼痛加重,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两眼干涩,大便干结,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症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