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执教:黄山市徽州区第二中学 周莳田 2009-12-21
一、看落日 谈感受 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欣赏关于落日的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长 河 落 日
漫谈自己对落日的感受
绘落日 的落日 ,请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绘。
在夕阳的余晖里,凄婉的楚地音乐响起,霸王仰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地走向陌生的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 下面,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夕阳,走进关于幻觉的诠释。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科普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请把课本翻到P160页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疏通字词句 幻觉( ) 吟咏 ( ) 绮丽( ) 殷红( ) 变化多端: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幻觉( ) 吟咏 ( ) 绮丽( ) 殷红( ) 变化多端: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qĭ huàn yín yān 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yăn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感悟内容,把握说明对象 本文从说明的对象上讲,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所产生的原因(特征)。
三、感受落日之美 阅读第一、二、三段,研讨下列问题: (一)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现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现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现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现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现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二)研读第二段对落日幻觉的描写,思考下面每组语句能否换成修改后的句子。 ①原句: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改为:日落的景观很美:太阳显得比平时大一些,颜色偏黄或偏红,当它快落下时,形状看起来有些扁。
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②原句: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改为:有云时,天空会出现晚霞;无云时,则可能会出现蓝灰色暗弧,外面还有一层亮弧。 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让句子生动起来的方法:①多用修辞;②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③多用描写性语句。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 __。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描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过渡段 承上启下
四、探究落日之谜 自读课文4—7段,勾画圈点幻觉的原因的语句。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1、再读课文,你能找出落日有几种幻觉以及它们的原理吗?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2、这四段(4~7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逻辑顺序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1~3段):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段):全文的重点,解说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3.如果把文题改成能概括全文内容的题目,应如何改? 落日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五、走出文本 延伸思考 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
1.水中的铅笔断了吗? 折射现象
2.姚明身边站着三个小朋友吗? 背景衬托 (参照物) 几个身高1米80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和姚明合影
3.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1.眼见不 一定为实(幻觉),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2.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4.要有科学的学习态度; ……
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的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要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扁。
七、回馈积累 1.本文的体裁是( ) 2.说明文知识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说明文 落日的幻觉 幻之因 摹状貌、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逻辑顺序 1.本文的体裁是( ) 说明文 ①对象: 落日的幻觉 ②特征: 幻之因 2.说明文知识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③方法: 摹状貌、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④顺序: 逻辑顺序 ⑤分类: 事理说明文 ⑥语言: 生动、平实兼而有之
旧知复习 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打比方: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使事物更加准确、具体化。 作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诠释:能对事物的非本质性特征进行补充性说明。 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画图表: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
再读课文,实践学习 (列数据) (作比较)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2、判断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2)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3)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叠合而产生的 。 (4)日落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列数据) (作比较)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谈收获 学习一点儿文体知识; 明白一点儿科学道理; 获得一点儿人生感悟。
老师寄语: 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我还想,让你们诗意地生活,等到那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结合文章《落日变大了》,说说 “落日变大”的原因。 七、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落日变大了(续写) 提示: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结合文章《落日变大了》,说说 “落日变大”的原因。
2.课后观察日出的景色,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衷 心 感 谢 大 家!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 背景衬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 光渗现象”。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 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看起来就觉得小了。
(“落日变大”的原因是:背景衬托、光渗现象、眼睛结构、光线折射、光线直射和斜射等。)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傍晚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中午时空气层相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小。 (“落日变大”的原因是:背景衬托、光渗现象、眼睛结构、光线折射、光线直射和斜射等。)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示例: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示例: 日出 刘白羽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示例: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有关资料 长河落日扁(李海沧)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选自1980年1月11日《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