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疇 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台灣的處境 文官能夠幹什麼? 從『台灣的兩面鏡子』一書談起
本書的性質 這是一本從文化上、行為上、價值上,對比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書 作者視台灣為夾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一個地方 本書沒有涉及政治、社會 一本寫給中國人、日本人看的書
作者背景 作者近藤大介的母系來自台灣 母親一九三七年出生於今天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後門一帶,畢業於今天的中山女高 外婆則是一九○八年在台北出生,畢業於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現在北一女)。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 作者的母系家族捨棄在台灣的一切,遷至鹿兒島,也就是作者的家鄉。 作者從小從外婆口中得知的台北,「比(當年)日本本土更國際化」。
台灣是誰?台灣人是誰? 由於這特殊人生背景,作者一直疑惑,台灣的文化,究竟應該視作「日本列島的延長線」,還是「中國大陸的延長線」? 他問自己,我應該把台灣人視作「日本化的中國人」,還是「說中國話的日本人」?
和魂漢才 經過了許多年對中國及台灣的深入體驗,作者提出了他的答案 『我認為台灣文化是巧妙融合了原本台灣既有的文化,以及中國大陸與日本文化之後,發展出的 獨特「結晶」。 不正是台灣人巧妙地以現代精神呈現出日本平安時代就被視為理想的「和魂漢才」嗎 ?』
光榮,還是氣憤? 這個結論,想來會讓很大一部份台灣人,感到「於我心有慼慼焉」,甚至「與有榮焉」。 但是,想來另有一部份台灣人,即令不感覺氣憤,基本上也不會認可這結論。 這兩部份人,都稱自己為台灣人,也都排斥當前中國的共黨政權,但前者的靈魂以日本為座標,而後者的靈魂以中國為座標。
台灣以誰為座標? 中日之間的實體戰爭已經於1945年結束,但是中日之間的文化戰爭、認同戰爭,卻還在台灣暗地開打,其洶湧的程度,導致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包括從未到過日本和中國的年青人,喪失了「以台灣為座標」的能力,更別說「以世界為座標」的氣魄。 今後30年後的台灣人,究竟是「和魂漢才」,還是「漢魂和才」,甚至「美魂漢才」,真的難說。而我個人希望看到的是「世魂台才」:一個以地球為座標的台灣人才集合體。
日本是否已經擺脫中國座標? 本書透露了一個日本的「國家機密」:兩千多年來,日本都無法擺脫「以中國為座標」!日本花了兩千年都做不到的事,台灣能在30年內做到嗎? 原來,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的各國最高領導還只稱「王」,後來秦始皇開始稱「皇」,「王」頓時降了一級。歷來忌憚中國的日本,境內也都只敢稱「王」,無人敢稱「皇」。作者說:『日本或是被中國的皇帝封為「日本之王」,或是對中國有所顧忌,才自封為「王」。至於「天皇」這個名稱由來,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始終無法確定。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日本的王也想過過「小皇帝」的癮,所以借用「從天而降的皇帝」的含義,給自己起名為「天皇」吧』。
最妙的是,作者指出:「日本國」的定名時間大致為西元七世紀後期至八世紀前期。可是,關於「日本國」應該讀作「にっぽんこく」(Nipponkoku)還是「にほんこく」(Nihonkoku) 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無人確定。 一直到今天,聯合國還不知道日本的正式國名是什麼;2009年麻生太郎首相帶著內閣討論日本的正式國名,但最終還是沒有結論,不了了之。作者認為,日本的國名之所以這麼含糊,與「天皇所處的位置不明確」具有連帶關係。言下之意,天皇在名義上是最高領導,但在實質上又管不住昔日的軍人和今日的內閣黨派,因此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國名,可以巧妙的避諱很多問題。 因為歷史上「以中國為座標」,日本人只能胡攪,使得國名不清,天皇角色不明確,延續至今。那麼,在「以中國為座標」下,究竟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又有什麼希奇呢?「總統」的角色,強的時候足以亂政,弱的時候號令不出總統府,這又很奇怪嗎?
台灣的「令狐沖困擾」 在「中日史觀開打」這個主軸之外,台灣還存在一個副軸,那就是「擁美」和「反美」的史觀。擁美者相信,台灣的施政和生活方式應該美國化,而美國必然會保護台灣到底。反美者則相信,美國的價值和生活方式不足取,且美國對台灣僅僅存在戰略利益的關懷,最終必在中美利益交換之下「棄守」台灣。 金庸「笑傲江湖」中,令狐沖體內被意外灌入六股真氣,這六股氣在體內亂竄,令他精神難熬,時而虛脫,時而亢奮。 台灣體內,正有六股真氣:擁日、反日,靠中、反中,擁美、反美。六股真氣亂竄之下,所有的對外政策、對內政策無一得以執行,有限的資源及預算,割裂成六個方向;台灣這個令狐沖,空有一身武功,卻徹底落入了迷茫、困惑、憤怒、憎恨,大多數時候處於精神失常狀態。
台灣人的定義及認同 「台灣人的定義」- 凡是生活在台灣,不放棄國民身分證(或其他居留證件),有繳納稅義務的,就是「台灣人」。 別去追究別人家族有沒有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血統了,別管人家老爸是生在河南、湖北或日本了,不要去比台北大轟炸還是228還是白色恐怖還是七七事變所受的折難裡誰更偉大或卑微了,管她/他是嫁到台灣的越南女子還是娶了台灣媳婦的上海男子。膚色髮色異己者,只要願意在台灣生活納稅、合乎條件的,趕快給人家居留身份和公平待遇吧;擁有雙重國籍者若幾十年沒在台灣繳稅,趕快取消他的健保卡和捷運打折卡吧。(推薦陳耀昌醫生 -島嶼DNA) 台灣認同 -生活方式的認同
日本人、中國人優缺點對比 在作者的詮釋下,日本著名的「集體主義」,既發揮了集體力量,卻也是日本人集體逃避責任的主要原因。另方面,中國的「缺乏團隊精神」,既是今日中國年輕一代充滿衝勁的原因,但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制約。
台灣平民的優點 上一代 吃苦耐勞、勤奮 善良 包容 新世代 誰怕誰 人不能欺負人 對權威存疑
日本人歸納台灣過去精英的缺點 後藤新平(行政長官 1898-1906)的「治台三策」- 第一,臺灣人貪財愛錢,可用利益誘惑 其次,臺灣人貪生怕死,得用高壓手段威脅 第三,臺灣人非常愛面子,可用虛名攏絡
中國人自己歸納的毛病清單 見風轉舵,投機取巧,見利忘義,相互拆台,明哲保身,口是心非,缺乏公德,偷奸耍滑,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明哲保身,冷血無情,熱衷內鬥,欺軟怕硬,人格分裂,崇洋媚外,貪生怕死,無幽默感,名利薰心,幸災樂禍,奴性十足 …… 撒謊成性,弄虛作假,死不認錯。。。。。
自己的台灣自己救:六個問題切片 之1:落後亞洲各國的就業人口生產值 之2:「吃皇糧者」比例接近中國 之3:體制超負荷 之4:人口超負荷 之5:高端人才斷層,低端人力過剩 之6:用道德解決經濟問題
台灣各級政府的帳面負債加上隱藏性的負債,在舉債額度40%的紅線下,已經瀕臨破產,拖不過5年;如果再計入國營企事業的部份,甚至折騰不了5年。 台灣的體制源自中國大陸,是一體統治10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帝國體制,後來被披到了只有3.6萬平方公里的台灣身上。中國在大清康熙年間,平均每91個百姓養一個「吃皇糧的」,也就是拿國家財政薪水的人員。這比例在今天的中國是每 30個百姓養一個吃皇糧的,遠惡劣於大清盛世。而台灣呢,銓敘部的數字是公務人員28萬9800人,教育人員19萬2000人,軍職(不含役男)是13萬7700人,軍公教總數61萬9500人。若再計入所有其他「吃皇糧的」,例如國營、國控企事業、種種官方財團法人、基金會等等,總數應該不下65萬人。以2350萬人口相除,今天台灣每36個人民養一個「吃財政」人士,負擔比例接近中國。台灣怎能不被這件「體制大衣」壓垮?憲法下的五院部會制,還有中央/地方8級行政體制怎能不徹底檢討? 然而另一方面,台灣在美國的影響之下,實現了貫穿全國的一人一票制度。沒有人意識到,帝國型的中央/地方統治體制,加上了一人一票的民主,就是一帖對國家經營管理的毒藥,形成了常年的「中央以財政控制地方,地方以選票箝制中央」的舉世無雙拔河機制。20個部會,乘上8級行政,就是一個160個格子的矩陣,每個小格子就是一個小地盤,台灣的政治惡鬥和所謂的「民粹」現象,也多與這「利益矩陣」結構有關,結構性的官商勾結、官官相護、人員自肥,就更不用說了。
策略5大問 我是誰? 我從哪裏來? 我在哪裏? 我可以往哪裏去? 怎麼去?
台灣革新 文官系統能做什麼? 支持體制改革 從「防弊心態」到「創新心態」 公務流程簡化 部會數據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