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Advertisement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第 19 章 抗心律失常药. 要点 1 .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2 .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 用和不良反应。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三章 药动学 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跨膜转运方式与影响因素。 2.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及影响因素。
药理学总论 PRINCIPLES OF PHARMACOLOGY
第二十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施爱明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 红
第14章 治疗药物监测.
I期临床试验 目的: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II期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试验。
第2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Transformation Free Systemic Circulation Bound drug Free drug Metabolites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第9章 特殊人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个体化 药理教研室.
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项目6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与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第2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肺结核.
第四章 经典房室模型理论 第一节 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单室模型药代动力学 参数计算(1) ——静脉注射 中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s
模块一 药物应用基础 药物应用技术.
糖尿病流行病学.
药物动力学 双室模型.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 and Organism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甲状腺激素.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二节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一节 静脉注射 第二节 静脉滴注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第3章 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BENKE 第11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黄桂华.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十章 重复给药 黄桂华.
药物的跨膜转运.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策略简介 代谢组学平台 刘慧颖.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LOGO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药理学 第 五 讲 pharmacology 主讲教师: 杨世杰 教 授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共 计: 48学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基本概念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血中药物浓度,获取个体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依据期望的目标浓度,拟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使给药个体化,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避免毒副作用。

问题1 为什么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剂量与药物疗效和毒性的相关性 采用相同的药物剂量,不同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同,药物的代谢存在个体差异; 采用相同的药物剂量,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治疗效果不同。

问题2 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能否反映药物作用的有效性和毒性?

何种药物需要进行TDM 某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于遗传特性造成药物代谢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如异烟肼、氯吡格雷等。 某些药物的安全范围很窄,为了预防中毒,必须进行监测,如地高辛、茶碱等。

何种药物需要进行TDM 某些药物的动力学参数受药物浓度影响,因此调节剂量很不容易,必须通过多次测定血药浓度,才能够调节剂量,如苯妥英、茶碱等;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和所患病的症状不易区分,为帮助诊断需要进行监测,如地高辛和某些抗癫痫药物; 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如三环抗抑郁药

何时需要进行TDM 常规剂量下没有看到疗效或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的消除器官(如肝肾)功能受损; 怀疑由于合并用药而出现的异常反应。 预防用给药,测定血药浓度可以帮助达到预防目的; 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给药,测定血药浓度可以确定病人是否遵照医嘱用药。

常见需要进行TDM的药物 强心药物 抗哮喘药物 抗癫痫药物 免疫抑制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生素 地高辛 茶碱 苯妥英、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丙戊酸 环孢霉素、FK506 利多卡因、奎尼丁、 胺碘酮、美心律 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

抗肿瘤药物 三环抗抑郁药物 抗躁狂症药物 β受体阻断剂 甲氨蝶呤 阿米替林、丙咪嗪 锂 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四、给药方案个体化的实施 明确诊断 确定给药方案 给 药 测定血药浓度 观察临床的疗效 求算参数、调整用药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K) 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即研究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模型 房室模型:将给药对象比作一或多个容器的组合,房室代表其中的容器。各房室间存在药物交换,一定时间后房室间达到动态平衡,同时药物通过代谢和排泄,经其中一个或多个房室排出体外。

单房室模型 假设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至全身各体液和组织中,迅速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各个部分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

二房室模型 将机体视为两部分,并假设药物首先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在该室中瞬间达到动态平衡,然后再以较缓慢的速度分布到周边室。 二房室模型

药时曲线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dC = - kC dt C = Coe-kt lgC 两边取对数后得对数方程式: k lgC=lgCo- t 2.303 t 积分得 C为给药后任何时候的血药浓度,C0为起始血药浓度,k为一级速率常数(单位为h-1) 。 t 一级动力学过程药—时曲线

消除速率常数(K) 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能消除的药物固定比值 K=0.515h-1 表示每小时机体可消除体内当时药量的51.5%。

消除半衰期(t0.5) 体内药量消除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消除 t0.5=0.693/K 反映体内药物消除的快慢 单次给药后,经过5-6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干净(消除96.9%)。 一级消除动力学t0.5恒定不变。

表观分布容积(V) 假定药物均匀地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其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相同,此时药物分布所需要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V=药物剂量/血浆药物浓度。以L/kg(体重)表示。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及体内分布特点。

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V越小,则说明该药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如血浆中; V越大,则分布于组织细胞内。 Vd>>0.6 L/kg体重,提示药物向组织分布能力很强,消除速率慢,其毒性较大 Vd<< 0.6 L/kg体重,则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浆等细胞外液中,向组织分布能力较小

清除率 X0 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AUC 药时曲线下面积,单位是L/h 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表观分布容积中多少体积内的药物 CL = X0/ AUC X0 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AUC 药时曲线下面积,单位是L/h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AUC=∑ (ti-ti-1)+ n Ci-1+Ci Cn 梯形法 n Ci-1+Ci Cn i=1 2 K AUC=∑     (ti-ti-1)+ 此方法不受房室模型的限制,为计算药物生物利用度最常用的方法

曲线下面积(AUC) 药物生物效应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与AUC有关。 可用于求生物利用度(F) F=AUCpo/AUCiv • Div/Dpo

与血管外用药有关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F):表示血管外用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数,与药物的剂型有关。 达峰浓度时间(tp) 峰浓度(Cmax)

多剂用药 血管内多剂用药-恒速静脉滴注 血管外多剂用药

TDM的基本概念 稳态血药浓度 取样时间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测定药物的类型 速率过程

稳态血药浓度 在恒定间隔时间重复给药的过程中,当一个给药间隔内的摄入药量等于排出量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此时的血药浓度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 一般给药后45个半衰期到达稳态 多次给药血药浓度达稳态的累积过程示意图

取样时间 药物的吸收相、分布相结束后,于消除相取血; 多剂给药最好达稳态后取样; 根据测定目的选择取样时间:想了解药物浓度是否达到治疗浓度,一般测定谷浓度,即每次服药前取样;判断是否中毒,可测定峰浓度,即达峰浓度时间取样;

取样时间 根据药物的具体情况确定取样时间: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表现为峰浓度依赖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谷浓度依赖的肾毒性和不可逆耳毒性;服药后2小时的环孢霉素A浓度与AUC的相关性更好,而AUC与移植排斥高度相关。 急性药物中毒时,需立即取样测定。

测定药物的类型 总药物 游离药物:疾病改变了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如肝肾疾病使白蛋白减少,降低某些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急性炎症反应提高α-酸性糖蛋白水平,增加碱性药物蛋白结合率。 活性代谢产物

测定药物的类型 对映体:某些药物因含有不对称碳原子而构成手性中心,有左旋体和右旋体之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立体选择性。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能够获得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为最小有效浓度,产生毒副反应的最低血药浓度为最小中毒浓度,这两个浓度之间的范围称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TDM结果的应用原则

速率过程 dC = - kCn dt 一级速率过程-恒比消除 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速率称为一级速率过程 k为比例常数 , n代表消除动力学级数

一级速率过程的特点 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等与剂量无关 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呈正比 剂量改变时,相应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的改变呈正比 符合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在调整药物剂量时采用如下公式: 调整剂量=目标血药浓度x现剂量/实测稳态血药浓度

C dC = - ko dt 积分得 C = Co-kot t 零级速率过程-恒量消除 当药物的浓度远大于转运载体或酶浓度时,其转运速率只取决于转运载体或酶的浓度,而与药物浓度无关,称为零级速率过程 。 C dC = - ko dt 积分得 C = Co-kot t 零级速率过程药—时曲线

dC VmC = dt Km+C 非线性速度过程 Michaelis- Menten 动力学 Vm为最大速度,km是Michaelis- Menten常数 (其值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血药浓度)

非线性速度过程特点 药物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遵循米氏方程 血药浓度和AUC与剂量不成正比 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符合非线性消除的药物调整剂量时,要测定两个给药速度R(即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稳态下等于dc/dt)下的血药浓度,根据米氏方程计算Vm和Km,最后根据米氏方程计算理想血药浓度的给药速度。

非线性过程的转化 当C<<Km时,米氏方程变为 dC Vm • C 转变为一级消除过程 dt Km

目前常规的TDM程序 按照制药商说明书提供的常规剂量给药,同时考虑病人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和合并用药情况等进行相应调整。 抽血测定血药浓度 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保持或调整药物剂量 再次抽血测定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 一点法:符合一室模型的药物;消除相取血。 稳态一点法:符合一级速率过程的药物,达稳态后采血。 Ritschel一点法:仅适用于主要由肾脏排泄的药物,根据肌苷清除率得到K值,预测最低稳态浓度。 重复一点法:给与患者两个剂量的药物,分别测定血药浓度,即可求出K和V两个参数,求算稳态血药浓度。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 贝叶斯评估法(Bayesian estimation): 已知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群体值及各类参数的变异时,利用患者的一、两个实测血药浓度作为反馈,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估计出个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肝脏疾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肝药酶含量和活性下降,口服时肝清除率下降,AUC增大,生物半衰期延长,峰浓度增高。 肝血流量减少,使肝血流限速药物的肝清除率降低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药物增多,表观分布容积增大。 药物的首过效应低下和生物利用度增加

肾脏疾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的吸收减少及生物利用度改变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分布容积的改变:弱酸性药物蛋白结合率降低 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主要经氧化反应消除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的消除速度增加,第二相反应的药物则无影响。 药物的排泄发生改变:主要经肾脏排泄的原形药或其活性代谢产物蓄积,消除半衰期延长,峰浓度和AUC增大,药理作用增强。主要经肝脏代谢后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情况复杂。

肾功能不全时给药方案的调整 根据剂量调整系数了解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隔: 剂量调整系数=1-F(1-CLCr/100) CLCr为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F代表肾功能正常时经肾脏排出给药剂量的百分数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吸收减少:肠粘膜水肿、瘀血、胃排空速度减慢、肠管蠕动减弱。 表观分布容积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肝脏瘀血、低氧血症等导致肝药酶活性下降 脏器血流减少,药物消除变慢 首过效应减少、生物利用度增加 药物排泄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心肌梗死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吸收减少 药物清除率降低:肝血流量减少 非结合型弱碱性药物减少:α1酸性糖蛋白浓度升高,与弱碱性药物结合增加,使这些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小。如利多卡因、奎尼丁、普萘洛尔、丙吡胺等都属此类。

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学 色谱学方法: 根据样本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通过层析作用达到分离,并以适当的检测器检测定量的技术。 免疫化学方法: 药物作为半抗原,可以通过制备相应的抗体对其进行免疫测定。

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GC) 流动相:气体(氮气); 固定相:普通填充柱或石英毛细管柱,材料需耐高温; 样品:易气化,耐高温; 检测器:多样,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氮-磷检测器(NPD)、电子俘获检测器(ECD)、质量检测器(MS)等;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 灵敏度高、分辨率和特异性强,可同时测定多种组分。 对样品要求高:容易气化,高温时保持稳定。 样品须预处理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HPLC) 流动相:液体(如水、甲醇等) 高压泵: 检测器:多样,如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质量检测器等等。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特点 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同时测定代谢产物。 样品需预处理 操作烦琐 仪器维护成本高 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

免疫化学分析

原理: 分析系统中存在3种成分,即标本中的被测药物、试剂中的标记药物及药物的特异性抗体。被测药物、标记药物与特异性抗体竞争性结合,被测药物的浓度与标记药物和抗体的结合率呈负相关。 特点: 标本无须预处理,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但抗体的质量影响测定的准确性,分子结构与母药相似的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物质干扰测定,使测定结果偏高。

酶免疫分析(EIA) 原理: 标记物是酶或具有酶作用的基质和辅基,一般是均相酶免疫分析,即分析过程中不需要分离游离和结合的抗原。 种类: 酶放大免疫分析(EMIT) 基质荧光标记酶免疫分析(SLFIA) CEDIA均相酶免疫法 微粒子捕获酶免疫分析(MEIA)

酶放大免疫分析(EMIT) 原理:酶与小分子药物结合形成酶标物后,酶活性不降低,但酶标物与大分子抗体结合后,酶受抑制而失去活性。酶活性的大小与标本中的药物浓度呈正比。一般采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作标记酶,测定还原型辅酶I在340nm的吸光度。 特点:测定试剂稳定安全,在普通的自动生化仪上就可使用,应用广泛,但测定灵敏度较低 (10-6g/ml)。

CEDIA均相酶免疫法 原理:将β-半乳糖苷酶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一大一小两个片段,大的称为酶受体(EA),小的为酶供体(ED),EA和ED单独存在时没有酶活性,只有装配成亚基并聚合成四聚体后才有酶活性。用ED标记药物分子,不影响它与EA的装配,但当相应抗体存在时,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空间位阻使酶装配受阻,遵循竞争结合模式即可检测药物浓度。该法一般采用氯酚红- β-半乳糖苷作底物,经β-半乳糖苷酶催化产生氯酚红,在560nm测定吸光度变化率。

特点:灵敏度高于一般的酶免疫法,而且可以直接在一般的生化分析仪上使用,但试剂成本较高。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 原理:分子量小的物质不能产生偏振光,分子量大的物质在受到一定方向振动的光照射后,能激发出偏振光。荧光标记药物由于分子量小,基本没有偏振光性,而药物与抗体结合后,分子量变大,荧光偏振光度增大,根据竞争结合原理,被测药物浓度与荧光偏振强度成反比。 特点:测定灵敏(可达10-8g/ml)、快速、试剂稳定,应用广泛,但试剂成本较高。

微粒子捕获酶免疫分析(MEIA)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原理:以化学发光分子(一般为吖啶酯)标记药物,药物特异性抗体结合在固相的细磁粉上,将与抗体结合的部分和未结合的部分进行分离,测定结合部分的化学发光强度,被测药物浓度与发光分子的光量呈负相关。 特点:试剂稳定,没有放射污染问题,灵敏度高(可达10-15g/ml)。

强心甙类-地高辛

作用机制 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胞内Ca2+浓度升高,导致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输出量。 电生理效应:抑制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从而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

临床应用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对房扑、房颤、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有效。

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多见。 心律失常:房性和室性期外收缩伴二联律最多见,此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结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乏力、失眠、头痛、视觉改变等,不常见。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80%,达峰浓度时间为60-90分钟。 分布:8-12小时完成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25%,分布容积V 5-10L/kg,主要分布于肾、心、肝等脏器中,心肌浓度是血清浓度的15倍以上。 消除和排泄: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为36-51h,60-90%以原型药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泌,10%通过肝脏代谢。

有效治疗浓度:0.8-2.0ng/ml 中毒浓度:1.5ng/ml就有病人出现中毒,2.0ng/ml以上中毒发生率急剧增加。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疾病: 肾、心、肝功能,尤其是肾脏功能对其体内过程的影响最大。 甲亢者地高辛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甲减者则相反,易中毒。 低钾镁血症和高钙血症时,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度提高,治疗浓度范围内即可严重中毒。

病例 一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在肾功能正常时,服用地高辛治疗的剂量应为每日0.25mg,但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检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60ml/min,如何调整地高辛剂量?

根据内生肌苷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 确定病人在没有肾功能障碍时的合理治疗剂量; 查出药物从肾脏以原药形式排泄的百分数(F),如地高辛为75%; 测定内生肌苷清除率估计肾功能障碍的程度; 剂量调整系数=1-F(1-CLCr/100) 利用剂量调整系数,计算出适当的日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 血药浓度升高:奎尼丁、钙拮抗剂、胺碘酮等心脏病药,广谱抗生素、环孢霉素等。 血药浓度降低:苯妥英钠(肝药酶诱导剂)

血药浓度监测 标本:血清或血浆 取样时间:连续用药10天,于某次用药前取样;如怀疑中毒,立即取样;急于调整剂量可于服药后8-12小时取样。 检测方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CEDIA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作用机制 降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稳定细胞膜,降低其兴奋性。 增强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

临床应用 抗癫痫:是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或抽搐。 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抗心律失常:用于治疗强心甙治疗引起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小脑-迷路系统的中毒症状: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复视、视力模糊、眩晕等。 大脑皮层活动的异常表现: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迟钝、判断能力差、语言障碍、昏睡和昏迷等。 四肢小抽搐(慢性中毒),全身性大抽搐(急性过量中毒)。 牙龈增生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吸收过程可持续48h,达峰时间3-12h,生物利用度为90%。 分布:静脉推注,30-60分钟完成分布。体内分布广,在脑组织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的浓度相近。分布容积为0.7L/kg,血浆蛋白结合率90%左右,蛋白结合率改变对苯妥英钠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很大影响。

消除:几乎全部经肝药酶代谢转化成无活性的代谢物后,再由肾脏等排泄。当血药浓度达5-10mg/L时,苯妥英容易由一级消除转变为非线性消除,遵循米氏方程。 没有恒定的清除率、半衰期和达稳态时间,这些药动力学参数都受Vm和Km的影响并随血药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排泄:主要转变成代谢产物对羟基苯乙内酰脲(p-HPPH)通过肾脏排泄,以原药形式排出的占5%以下。

有效治疗浓度:10-20μg/ml,游离药物浓度1-2 μg/ml。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同时服用其他酸性药物如保泰松、水杨酸等;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升高等。 肝脏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 抑制肝药酶减缓苯妥英的代谢速率:异烟肼、氯霉素、保泰松、心得安、双香豆素。 诱导肝药酶加速苯妥英的代谢速率:卡马西平、扑痫酮、苯巴比妥和利福平

血药浓度检测 标本:血清或血浆 取样时间:连续服药10天以上某次服药前取样。 测定方法:HPLC,免疫化学方法

剂量的调整 已知某一剂量R1下的苯妥英钠药浓度CSS1,和群体Km值,根据米氏方程 Vm•CSS1 R1= Km+ CSS1 大致计算个体的Vm值,再计算靶浓度Css2下的剂量R2。如果采用R2后达到了满意的靶浓度,则将R2作为维持量。

病例 某病人服用苯妥英剂量为300mg/d时,稳态浓度为8mg/L,改为350mg/d后两个月,患者自述自改量后未再发作过,但思想不能集中,血清苯妥英浓度20mg/L,考虑已有轻度中毒反应,欲将血药浓度降至14mg/L,问改用什么剂量?

R2 - R1 Km= R1 R2 - Css1 Css2 R Vm= R+ Km• Css

环孢霉素A

作用机制 下调白介素-2及其受体的表达,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和多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 肝肾损害 震颤、高血压、多毛等

药代动力学 特点:随移植物的种类及功能恢复而变化 吸收:口服或肌肉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约4h达峰浓度,生物利用度30%。 分布:呈多室模型,主要分布在红细胞内,表观分布容积个体差异大。 消除:呈双相,先是半衰期为5h的快消除相,然后是半衰期为16h的慢消除相。肝脏代谢产生30余种代谢物,再经肾脏和胆道排泻。

有效治疗浓度:随移植器官和移植时间的长短而不同 中毒浓度:谷浓度600ng/ml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肝脏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磺胺、两性霉素等可干扰环孢素的消除,而苯妥英、利福平等肝药酶诱导剂则加速其消除。

血药浓度检测 样本类型:全血 取样时间:空腹服药前(谷浓度),服药后2h 测定方法: HPLC法:特异性好,可将原药与代谢产物分别测定,但预处理和操作复杂,耗时长。 免疫法:存在交叉反应,但操作简便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