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教程》绪论、第一篇
绪论 第一节:哲学名称和哲学概念 第二节:哲学史 第三节:哲学和哲学史的划分
第一篇 希腊哲学 第一章 宇宙论时期 第四节:存在的概念 第五节:宇宙发展过程或宇宙变化的概念 第六节:认识的概念 第二章:人类学时期 第七节:道德问题 第八节:科学问题 第三章:体系化时期 第九节:通过认识论和伦理学重建的形而上学 第十节:唯物主义体系 第十一节:唯心主义体系 第十二节:亚里士多德逻辑 第十三节:发展的体系
第一节:哲学名称和哲学概念 1、哲学概念的变化: A.最初:追求智慧 B.苏格拉底以后:哲学指“wissenschaft” D.中世纪: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E.“世俗哲学”:哲学与科学 F.康德:又一次限定哲学的概念和任务 2.由上可知,“从历史的比较中要想获得哲学的普遍 概念是不现实的”。 3.哲学与其他科学、外部形势、民族等等的关系
第二节:哲学史 1、哲学史与其他科学的不同 a、内史:逻辑的、内在联系的因素 b、外史:来自文明史的因素 C、个人因素 2、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以上三点对应
第三节:哲学和哲学史的划分 哲学的划分:历史上、作者 哲学史的划分:七个时期 (均见笔记)
第一章:宇宙论时期 问题: “超越时间变化的万物始基是什么?万物始基如何变成特殊事物,特殊事物又如何变成万物始基?” 流派及人物: A.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兴趣在物理问题上,很少对有机世界和人类知识的热情) B.爱利亚学派:克赛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世界统一的哲学概念——存在) C.原子论学派:留基波、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更多考虑有机物领域和生理学领域,力图调和赫与巴的矛盾) D.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费洛劳斯(伦理的价值和美学的价值)
第四节:存在的概念 >>>科学追求万变之中不变的本原:宇宙物质或“世界本原”(隐含着世界统一的假定) 1、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寻找——泰勒斯(水)、阿纳克西美尼(空气)<物活论> 2、阿纳克西曼德: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不能赋予其固定的性质——关于质的世界统一的概念被抛弃,为以后发展准备了条件。 3、无限的另一属性:神性<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的观点—运动中>V.S.克赛诺芬尼的“宇宙上帝”<宗教观点—不动、完美和谐> 4、宇宙-实体: a.实体本身不变的因素——色诺芬尼 b.独立或自立的可变性因素——赫拉克利特:流变<火>—— 命运、秩序、宇宙的理性<信念问题、也是认识问题>
5、巴门尼德:存在 a.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b.存在的实体性(充实着的空间);非存在:无形体,就是虚空——虚空不可能存在。 <问题:如果虚空不生真实的或不是现实的,那么个别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不可能是现实的了。> c.“一”或“存在”是永恒的,自我相同,绝对不变。 6.关于“存在与变化”的居间调和的尝试:——假定事物的繁多性 >>>>现存事物有多样性,本质不变,但是发生位置的改变,即运动。 7、这一原则由恩培多克勒确定:四个元素<每个元素无始无终、均匀、不变,但是同时又可分为部分,在这些部分中可能发生位移>——运动状态的改变源于“力”(爱与恨)——“价值”的规定开始引进了自然界的理论。 8、阿那克萨戈拉:“同素体”(种子)和“理智”(努斯nous)—<从按照既定目的而安排的有秩序的运动推论到运动的理性原因—对自然做目的论解释 > 9、留基波的原子论:不同于巴门尼德,认为非存在需被赋予一种形而上学的现实性的意味,它是无限的,与存在的有限相对立>>>存在的微粒(原子)<——所有自然界呈现出来的质的差异都归纳为量的差异。>只存在着构成存在的个别原子的大小、形状、秩序、位置的规定,原子在空间运动(物活论)
10.芝诺:对爱利亚学说的捍卫,提出存在多样性的假说所陷入的矛盾。 麦里梭: 辩证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指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对方陷入困境,从而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的方法;中世纪时期则泛指论辩术和逻辑;从黑格尔开始辩证法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学说。 1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1)a.数永恒、无始、无终、不可变、不可动——爱利亚学派关于存在的原则 b.表现了固定的关系——赫拉克利特的秩序 (2)数学形式贯彻为物理现实的本质 (3)万物是数的摹写或摹拟<数学形式是永恒的存在,经验现实只是与之对比的流变的世界>
第五节:宇宙发展过程或宇宙变化的概念 >>>思想越向前,发展就越取决于不断加强的对于流变和变化的重视,越取决于对存在作如此思考的需要:流变和变化不但可以与存在调和一致,而且还因存在而更容易被人理解。存在的概念和流变的概念手牵手一块走,两者彼此发生永恒的关系。 1、伊奥尼亚学派:朴素的物活论——米利都学派<阿纳克西美尼、泰勒斯> 2、阿纳克西曼德——第一次想把世界发展过程表现为伦理的必然性——赫拉克利特的先驱 3、赫拉克利特:事件秩序的两个标志——对立面的谐和和物质在宇宙中连续变化所完成的周期巡回——世界是流变,流变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流变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律。
4、爱利亚学派的存在:不仅排除了繁多性和变化,也排除了事变或宇宙变化过程。——按照他们的形而上学,事变或生成是不可理解的,是不肯能的。<“凡人之见”> 5、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留基波:赋予粒子以位移的能力。 运动发生的原因: 恩培多克勒:作用在元素间的爱与恨的力量 阿那克萨戈拉:开始是由于“理性要素”按照目的而行动,往后是机 械的连贯性——目的论观点 留基波:原子冲撞的结果 6、阿波洛尼亚的狄奥根尼:将阿那克萨戈拉的概念与阿纳克西美尼的物活论原则联系起来。——目的论也是理解有机世界的主要方式。 7、所有这些学说都假定运动概念是自明的,不需要进一步阐释——芝诺的批评——芝诺指出:这个概念充满矛盾,这些矛盾使运动这个概念不可能作为解释的原则。 8、毕达哥拉斯学派:要证明数学形式就是现实的基本关系。 >>>这种观察事物的方式与阿那克萨戈拉观察事物的方式并行,并且导致理论与价值观点<伦理价值或美学价值>的互相交织和结合。只有与天文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自然秩序按照规律变化的这种思想才开始在希腊人的头脑里明确起来。——科学在事物变化中探索着永恒,而这种永恒只有在群星的守恒的转动中才能找到。
第六节:认识的概念(未完成) >>>当一个人的思维超越了这些已知的观念时——哲学活动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此——,他是根据他对已知观念进行思考时出现的 逻辑需要而进行思考的。因此,他的哲学推理产生于他的经验与思维之间的差异,产生于他的知觉或想象与他的理性要求相对比时所显示出来的不足。 1、希腊哲学家对于人类知识最初的观察关系到这种经验与思维之间的对立。他们将意见与真理对立起来。赫拉克利特vs巴门尼德 个别事物的质的属性方面: 爱利亚学派的继承者简单地否定他们不能解释的东西。恩培多克勒、留基波、阿那克萨戈拉、毕达哥拉斯学派、芝诺 2、“思维”和“感知”之间的对立来自对于它们的认识论上的价值的估计<即来自这样一种假定:这两种心灵活动的形式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对于达到真理来说,更有认识论上的价值>。 心灵或灵魂(推动力):阿纳克西美尼、留基波、阿那克萨戈拉、恩培多克勒、阿坡洛尼亚的狄奥根尼 3、“知识”如何进入个人(即进入人体中)? 赫拉克利特:“通过感官的门”;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
第二章:人类学时期 背景:希波战争后希腊的理智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失去对就传统的朴素信仰,认识到关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的价值。 智者:>>>他们的研究之象人的思维和意志——希腊科学从本质上说,走上了人类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和意志力;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其纯理论品格,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实践意义。 ——问题:是否存在任何普遍有效的东西?(希腊哲学或者希腊启蒙运动的人类学时期的问题) 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vs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提出对理性的信仰,提出对普遍有效的真理的存在的信念。对他来说这种信念本质上是实践的,是道德的气质,但却导致他专研知识,他以另一种方式将知识和意见对立起来,他认为知识的本质存在于概念思维中。
第七节: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