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大家是不是 想我啦,哎! 我又来了。. 第九章 安神剂 1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 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 剂,统称为安神剂。 2 、使用注意事项: ①神志不安虽有虚实之分,但常互 为因果,故宜注 意标本兼顾,即 重镇与滋养配合; ②重镇多为金石,滋养多属滋腻。 故不宜多服、久服。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方剂与中成药 二、泻下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属于 “ 八法 ” 中的 “ 下法 ” 。 含义 《内经》: “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其实者,散而泻之。 ” 立法依据 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解 表 剂.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概念: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 消 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 发散风热药。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王 付 制作.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中 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清热剂.
第九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王 付 制作.
第六单元 解表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二十一章 安 神 药.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消食药.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消 食 剂.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4级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医学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一、中药的分类 二、方剂的分类

一、中药的分类 寒证:散寒药 热证:清热药 虚证:补虚药 实证:泻实药 证 候 分 类

功 效 分 类 一、中药的分类 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 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 收涩药、涌吐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二、方剂的分类 《内经》“大、小、缓、急、奇、偶、复” 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组成分类:《祖剂》 药味分类:北齐·徐之才《药对》“十剂” 宣、通、补、泄、轻 重、滑、涩、燥、湿

二、方剂的分类 以法统方的原则,按治法分类: 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导剂 驱虫剂、涌吐剂

第四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Commonly-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解表药 清热药 化痰止咳药 补益药 其它药 共50味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 二陈汤、四君子汤 四物汤、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丸 血府逐瘀汤

一、解表药和解表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二类 2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分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三类

一、解表药和解表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味辛,性有寒凉之分 有兼夹者,以解表为主 正虚者,扶正与解表兼顾 分清药性,发汗有度,汗证宜慎 三因治宜,邪正缓急,选择用药 多浸泡,少煎煮,温服覆被取汗

麻 黄 (三)(辛温)解表药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应用:风寒表实证—桂枝; 风寒束肺证—杏仁、甘草; 风水泛滥—生姜、白术; 用量用法:3-10g 生用发汗,炙用平喘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肾虚咳喘忌用

桂 枝 (三)(辛温)解表药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散寒解表,温经通阳。 应用:风寒表虚证—白芍;风寒表实证—麻黄 风寒湿痹—附子; 寒凝瘀滞—当归 胸痹—瓜蒌、薤白;心悸、脉结—人参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忌用, 孕妇、经量多慎用

紫 苏 (三)(辛温)解表药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外感风寒表证—生姜;咳嗽—杏仁、前胡 气滞胸闷—香附、陈皮;痰结—半夏、厚朴 妊娠呕吐—陈皮、砂仁;鱼蟹腹痛—生姜、白芷 用量用法:3-10g 不宜久煎

生 姜 (三)(辛温)解表药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外感风寒表证—红糖;胃脘冷痛—半夏 热证呕吐—竹茹; 风寒客肺—苏叶 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煎服或捣汁服。阴虚内热、热盛忌用

柴 胡 (三)(辛凉)解表药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胆经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银花、连翘; 少阳证—黄芩、半夏;外感发热—葛根 胁肋胀痛—川芎、香附; 月经不调—白芍、当归;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体虚气逆呕吐及阴虚火炽者不宜

菊 花 (三)(辛凉)解表药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桑叶、薄荷 风热眼痛—防风、白蒺藜 目赤肿痛—桑叶、蝉衣 肝肾阴虚—枸杞子、地黄 肝阳上亢—钩藤、白芍、石决明 用量用法:10-15g

薄 荷 (三)(辛凉)解表药 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银花、连翘 风热上攻—荆芥、黄芩;咽喉肿痛—桔梗、蝉衣 麻疹不透—连翘、蝉衣;疏肝理气—柴胡、白芍 用量用法:3-6g 入煎剂宜后下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不宜用

桑 叶 (三)(辛凉)解表药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应用:外感风热证—菊花、连翘; 目赤多泪—决明子、车前子; 凉血、止血—生地、丹皮; 用量用法:6-12g 外用煎水洗眼

麻 黄 汤 (四)解表剂(表寒证)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9g 炙甘草3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方解:麻黄: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臣药,温经散寒,透营达卫 杏仁:佐药,降肺气,散风寒 炙甘草:使药,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伤寒论》

银 翘 散 (四)解表剂(表热证) 重点 组成:银花9g 连翘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犯表证 方解:银花 连翘:君药 辛凉透邪清热解毒 荆芥 豆豉 薄荷:臣药,辛凉解表透邪 芦根 竹叶 桔梗 牛蒡子 生甘草: 佐使药 宣肺化痰,清热解毒 《温病条辨》

银翘散歌诀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银翘散用法 加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原方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麻 杏 石 甘 汤 (四)解表剂(表寒里热证) 重点 组成: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炙甘草6g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化热入肺,肺热壅盛 方解:麻黄:君药 宣肺气,泻邪热。“火郁发之” 生石膏:臣药,倍麻黄,清泄肺气,不留热 杏仁: 佐药,降肺气,助止咳平喘 炙甘草:佐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伤寒论》

二、祛风湿药和祛风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祛风湿药: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 祛风剂:以祛风药或除风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和清熄内风作用的方剂 分祛风散邪剂和祛风湿剂二类

二、祛风湿药和祛风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味辛、苦,性温,入肝、肾经 初起者,配解表药 分清风、寒、湿、热之痹 易伤阴血,配滋阴养血药 病程多长,注意脾胃,选择用药 外敷膏药

独 活 (三)祛风湿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肝、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解表 应用:腰以下痹证—羌活; 风寒表证,兼有湿邪—羌活; 肝肾不足—杜仲、寄生; 用量用法:3-10g 水煎服

(四)祛风湿剂 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邪头痛 独活寄生汤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

三、祛湿药和祛湿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祛湿药:以祛除湿邪为主,治疗湿性病证的药物 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和清热利湿药三类 2 祛湿剂:以祛除湿邪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体内湿邪病证的方剂 分芳香化湿剂、淡渗利湿剂和清热利湿剂三类

三、祛湿药和祛湿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味芳香,性偏温燥,易耗气伤阴 适宜湿困脾胃 分清湿的轻重、性质 适当配伍健脾和胃药 含挥发油,须后下

藿 香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发散表邪,和中止呕 应用:湿阻中焦—苍术、厚朴 暑湿、湿温—紫苏、半夏、滑石 湿浊呕吐—半夏;湿热呕吐—黄连、竹茹 妊娠呕吐—砂仁、半夏 用量用法:3-10g 鲜品加倍

苍 术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胜湿,明目 应用:湿阻中焦—陈皮、厚朴; 风寒湿痹—防风、细辛; 湿热下注—黄柏; 用量用法:5-10g

茯 苓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安神宁心 应用:小便不利—桂枝、泽泻; 寒湿—附子、干姜;饮停胃—半夏、生姜 饮停在肺—细辛、五味子 心悸失眠—酸枣仁、远志 用量用法:15-20g

茵 陈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应用:湿重于热—茯苓、泽泻; 热重于湿—栀子、大黄; 湿热郁结—金钱草、郁金; 用量用法:10-30g 水煎服或外洗

车 前 子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性味归经:甘、寒。入肾、肝、肺经 功效: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止咳 应用: 热淋—大黄、滑石; 暑湿泄泻—白术、茯苓; 目赤肿痛—夏枯草、黄芩; 痰热蕴肺—黄芩、浙贝 用量用法:10-15g 布包水煎服

藿 香 正 气 散 (四)芳香化湿剂(湿阻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10g 半夏 白术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 香 正 气 散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10g 半夏 白术 陈皮 厚朴 苦桔梗各20g 藿香30g 甘草25g 功效:芳香化湿,解表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方解:藿香:君药 芳香化湿 升清降浊 白芷 紫苏 半夏 厚朴:臣药 散寒燥湿 行气除满 大腹皮 茯苓 白术 陈皮 桔梗:佐药 祛湿消滞 甘草 生姜 大枣:使药 调脾胃 和诸药(每服6克)

平 胃 散 (四)芳香化湿剂(湿阻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 厚朴9g 陈皮9g 甘草4g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 主治:湿困脾胃证 方解:苍术:君药,除湿运脾 厚朴:臣药,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陈皮:佐药,理气化滞 甘草:使药,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平 胃 散

五 苓 散 (四)芳香化湿剂(利水渗湿) 组成:泽泻15g 猪苓9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证 方解:泽泻:君药 甘淡性寒,利水渗湿 茯苓猪苓白术:臣药 健脾益气 运化水湿 桂枝:佐药 解太阳之表,助膀胱气化 五 苓 散 《伤寒论》

四、清热药和清热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清热药:凡具有清泻里热作用的药物 分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和清虚热药五类 2 清热剂:以寒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清气分热、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营凉血和清虚热剂五类

四、清热药和清热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同为清热药,分类不同,作用不同 气分与血分,实热与虚热 经络中热与脏腑中热 多寒凉,易伤脾胃 合理配伍,中病即止

石 膏 (三)清热(泻火)药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敛疮 应用:壮热、烦渴—知母、甘草; 高热不退、气血两燔—丹皮、玄参; 痰热阻肺—竹沥、麻黄、杏仁; 胃火牙痛—生地、知母;外用—黄柏、青黛 用量用法:15-60g 内服宜生用,打碎先煎

知 母 (三)清热(泻火)药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温热病—石膏; 阴虚火旺—生地、黄柏; 肺阴虚证—贝母、杏仁; 消渴—天花粉、五味子; 用量用法:6-12g 脾胃虚寒便溏不宜

金 银 花 (三)清热(解毒)药 性味归经:甘,寒。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外感风温或温病初起—荆芥、连翘 热入营血—连翘、黄连、竹叶 热毒血痢(炒炭)—黄连、赤芍、白头翁 用量用法:10-15g 其茎叶(忍冬藤)功效相似

连 翘 (三)清热(解毒)药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心、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应用:外感风温或温病初起—荆芥、银花 疔疮痈肿—地丁、蒲公英 瘰疠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 用量用法:6-15g 连翘心清心除烦(入心包)

蒲 公 英 (三)清热(解毒)药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应用:痈肿疮疡—地丁、连翘、蒲公英 内痈—赤芍、丹皮 尿黄涩痛—黄柏、王不留行 用量用法:10-30g 外用适量

生 地 黄 (三)清热(凉血)药 性味归经: 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应用:热入营血—水牛角、玄参、连翘 血热妄行—水牛角、赤芍、丹皮 热病伤津—玄参、麦冬 用量用法:10-30g 清热凉血生用,止血炒炭

牡 丹 皮 (三)清热(凉血)药 性味归经: 甘、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活血化瘀 应用:热入营血—水牛角、玄参、赤芍 低热不退—青蒿、鳖甲、知母 血瘀经闭—桂枝、茯苓、桃仁 用量用法:6-12g 血虚有寒及经量过多不宜

黄 芩 (三)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壮热不退—栀子、黄连、石膏; 肺热咳嗽—桑白皮、天南星; 湿热下痢—白芍、黄连;黄疸—栀子、茵陈 用量用法:3-10g 生用清热,炒用安胎、止血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无湿热实火及胎寒下坠不宜 黄 芩

黄 连 (三)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心肾不交—黄芩、阿胶、白芍; 泻肝火—黄连、吴萸(6:1) 清胃火—生地、花粉;透营转气—银花、连翘 用量用法:2-10g 疔疮痈肿,黄连粉醋调外敷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满便溏不宜

黄 柏 (三)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应用:湿热下注—白果、车前子、芡实; 疔疮痈肿—地丁、连翘、蒲公英; 阴虚发热—龟板、地黄; 用量用法:3-10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满便溏不宜

青 蒿 银 柴 胡 (三)清(虚)热药 性味归经:苦、辛,寒。入肝、胆、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截疟,解暑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肝、胃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 银 柴 胡

白 虎 汤 (四)清热剂(里热证) 组成:石膏30g 知母9g 粳米9g 甘草3g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重点 白 虎 汤 组成:石膏30g 知母9g 粳米9g 甘草3g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方解:石膏:君药,清热除烦 知母:臣药,清热生津 粳米 甘草:佐使药,养胃生津 防止大寒伤中 《伤寒论》

五、消导药和消导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消导药:凡具有消化饮食、导行积滞作用的药物 亦称消化药或消食药 2 消导剂:凡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作用,治疗食积的方剂

五、消导药和消导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消化饮食,开胃进食,健运脾胃 与泻下剂不同,中脘与肠道 腐熟水谷(缓)与排泄糟粕(急) 多有变证,合理配伍 老人、儿童多用

山 楂 (三)消导药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应用:食积—神曲、麦芽; 产后恶露—当归、益母草; 痞块—三棱; 疝气—小茴香、橘核; 用量用法:10-15g 大剂量30g

鸡 内 金 (三)消导药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健脾消食,涩精缩尿,软坚化石 应用:面、谷、肉食积—神曲、麦芽; 脾胃虚弱—茯苓、党参; 遗精遗尿—芡实、莲子、桑螵蛸; 热淋、石淋—海金沙、川牛膝; 用量用法:5-10g 可研粉吞服5g/次

(三)消导药 神 曲 性味归经:甘、辛,温。入脾、胃 功效:消食和胃。 应用:食积—麦芽、山楂; 腹泻—白术、茯苓; 用量用法:6-15g

保 和 丸 (四)消导剂 组成:山楂180g 神曲60g 半夏90g 茯苓90g 陈皮30g 连翘30g 萝卜子30g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积 方解:山楂:君药,消食开胃,消肉食油腻 神曲、萝卜子:臣药,消酒食与谷面食 半夏、陈皮、茯苓、连翘:佐药 行气化滞,和胃止呕,清热散结 保 和 丸 《丹溪心法》

六、泻下药和泻下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泻下药:凡具有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使大便排出的药物 分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药 2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排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分峻下剂、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剂

六、泻下药和泻下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药剂不同,适应证不同 攻下、峻下药,易伤正气 有毒药严格炮制,限制用量及时间 表未解里未实者不宜 表未解里实已成者,表里双解

大 黄 (三)泻下药(里热证) 性味归经: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胃肠实热证—芒硝、厚朴; 冷积便秘—党参、附子;胃火牙痛—生地、黄连 血热妄行—黄连、黄芩;瘀血经闭—当归、红花 用量用法:3-12g 生用泻下,酒制化瘀,炒炭止血 注意事项:孕妇,月经、哺乳期忌用,汤剂后下 大 黄

郁 李 仁 (三)泻下药 性味归经:辛、苦,平。入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应用:气滞津亏肠燥便秘—松子仁、柏子仁、杏仁 水肿胀满,癃闭便秘—大黄,牵牛子; 脚气浮肿—生薏仁、桑白皮; 用量用法:5-12g 注意事项: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易致腹痛

(四)泻下剂 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证 麻子仁丸 脾约证

思考题 中药和方剂大致分哪几大类? 解表药分哪几类?麻黄、桂枝、柴胡、菊花的性味及功效如何? 清热药分哪几类?各自的代表药及功效是什么?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各方的组成及功效如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