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解剖生理 山大二院耳鼻咽喉科 张海令
咽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 咽的生理功能:吞咽功能、呼吸功能、言语形成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以及调节中耳气压功能
咽解剖分部 咽鼓管咽口 咽隐窝 咽鼓管圆枕 鼻咽 腺样体 鼻咽 口咽 腭扁桃体 口咽 会厌 喉咽 喉咽 喉
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面,全长约12cm。前壁不完整,由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相通;后壁扁平,与椎前筋膜相邻;两侧与大血管和神经毗邻。
咽的分部
鼻咽(nasopharynx)又称上咽(epipharynx),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基底部下方,前以后鼻孔为界与鼻腔相通;后面平对第1、2颈椎,是咽的三部中唯一不属消化道而纯为呼吸部分。可分为六个壁,即前、后、顶、左右两侧和底壁。
鼻咽矢状位
纤维鼻咽镜检查
鼻咽癌 男性,52岁,右耳鸣20余天,伴鼻塞,无头痛及视觉障碍。 CT平扫:鼻咽右侧壁增厚,右侧侧隐窝消失,右侧咽旁间隙变窄。 穿刺活检病理:低分化鳞癌。 鼻咽癌
正常鼻咽部所见 鼻咽部恶性肿瘤
口咽(oropharynx)又称中咽(mesopharynx),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一般习惯所称咽部即指此区。后壁平对2、3颈椎体,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所谓咽峡(faux),系由上方的悬雍垂(uvula)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腭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和腭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所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腭舌弓又名前腭弓,腭咽弓又名后腭弓,两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tonsilla palatina)即位于其中
口 咽
口 咽 侧 面 观
口咽横断面
喉咽(laryngopharynx)又称下咽(hypopharynx)。 上起会厌软骨上缘,逐渐缩小形如漏斗,下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后壁平对第3~6颈椎;前面自上而下有会厌、杓会厌襞和杓状软骨所围成的入口,称喉口,与喉腔相通。
会厌谷(vallecula epiglottica),在会厌舌面,舌会厌外侧襞(lateral glossoepiglottic fold)和舌会厌正中襞(median glossoepiglottic fold)之间,左右各有两个浅凹陷称异物易嵌顿停留于此处。 梨状窝(pyriform sinus),在喉口两侧各有两个较深的隐窝名为梨状窝,下端为食管入口。喉上神经内支经此窝入喉并分布于其粘膜之下。 环后隙(postericoid space)。 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的间隙。
咽壁的构造 咽壁的分层 咽壁从内至外有4层,即粘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其特点是无明显粘膜下组织层,而由纤维层与粘膜紧密附着。
粘膜层 鼻咽部的粘膜主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中含混合腺。 口咽和喉咽的粘膜均为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除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外,还有大量的淋巴组织聚集,与咽部的其它淋巴组织共同构成咽淋巴环。
纤 维 层 又称腱膜层,主要由颅咽筋膜构成,介于粘膜和肌层之间,上端较厚接颅底,下部逐渐变薄,在后壁正中线上两侧的纤维组织形成坚韧的咽缝(pharyngeal raphe),为两侧咽缩肌附着处。
肌 肉 层 咽的肌肉按其功能的不同,分为3组 咽缩肌组 咽提肌组 腭帆肌组
(1)咽缩肌组:咽缩肌主要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三对,各咽缩肌纤维斜行,自下而上依次呈迭瓦状排列,包绕咽侧壁及后壁,两侧缩肌相对应,在后壁中线止于咽缝。 各咽缩肌共同收缩时可使咽腔缩小。吞咽食物时,各咽缩肌由上而下依次进行收缩,将食物压入食管。
咽缩肌组 上 中
咽缩肌组 下
(2)咽提肌组: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腭肌及咽鼓管咽肌。 三对咽提肌纵行于咽缩肌内面下行,并渐次分散入咽壁,收缩时可使咽、喉上举,咽部松弛,封闭喉口,开放梨状窝,食物越过会厌进入食管,以协调吞咽动作。
咽腭肌
(3)腭帆肌组:包括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舌腭肌、咽腭肌、悬雍垂肌。 上提软腭、控制鼻咽腔启闭、分隔鼻咽与口咽的同时,也有使咽鼓管咽口开放的作用。如发生瘫痪,软腭不能将咽腔的鼻部和口部分隔,食物将向鼻腔反流。
腭帆肌组
腭帆肌组
外膜层 又称筋膜层,覆盖于咽缩肌之外,由咽肌层周围的结缔组织所组成,上薄下厚,系颊咽筋膜的延续。
筋膜间隙 是咽筋膜与邻近的筋膜之间的疏松组织间隙,较重要的有咽后隙、咽旁隙。 由于这些间隙的存在,有利咽腔在吞咽时的运动和协调头颈部的自由活动,获得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间隙的存在既可将病变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又为病变的扩散提供了途径。
咽 旁 间隙
咽旁隙 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又称咽侧间隙或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 space)。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形如锥体。锥底向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扩散。
内侧以颊咽筋膜及咽缩肌与扁桃体相邻; 外侧为下颌骨升支与腮腺的深面及翼内肌; 后界为颈椎前筋膜。 茎突及其附丽肌肉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内侧与扁桃体毗邻,扁桃体炎症可扩散及此隙;后隙较大,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交感神经干等通过,另有颈深淋巴结上群位于此隙,咽部感染可向此隙蔓延。
咽旁间隙
咽旁隙向前下与下颌下隙相通;向内、后与咽后间隙相通;向外与咬肌隙相通。咽旁隙的炎症可循上述通道 扩散。
咽旁隙毗邻
咽后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两侧仅以薄层筋膜与咽旁间隙相隔,中线处被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咽后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在婴幼儿,咽后隙有较多淋巴结,儿童期逐渐萎缩,至成人仅有极少淋巴结。扁桃体、口腔、鼻腔后部、鼻咽、咽鼓管及鼓室等处的淋巴引流于此。因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形成咽后脓肿,故咽后脓肿大多发生于1岁以内婴幼儿。
咽后间隙
咽的淋巴组织 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Waldeyer淋巴环,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外环的淋巴又流向颈深淋巴结。咽部的感染或肿瘤不能为内环的淋巴组织所局限,可扩散或转移至相应的外环淋巴结。
咽 淋 巴 环
咽部扁桃体链
腺样体 又称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形似半个剥皮桔子,表面不平,有5~6条纵形沟隙,居中的沟隙最深,在其下端有时可见胚胎期残余的凹陷,称咽囊(pharyngeal bursa),有炎症时称咽囊炎。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岁~7岁时最显著,一般10岁以后逐渐萎缩。
腺样体肥大
女性,6岁,经常睡眠打鼾3年余。 CT诊断:腺样体增生 腺样体增生
腭扁桃体 一般习惯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
扁桃体是一对呈扁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可分为内侧面(游离面)、外侧面(深面)、上极和下极。 外侧壁由咽腱膜与咽上缩肌构成。咽腱膜与被膜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形成扁桃体周围隙。 扁桃体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有鳞状上皮粘膜覆盖,其粘膜上皮向扁桃体实质陷入形成6~20个深浅不一的盲管称为扁桃体隐窝(crypts tonsillares),易为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 。
(腭)扁桃体冠状剖面
(腭)扁桃体断层解剖
扁桃体为淋巴组织构成,内含许多结缔组织网、淋巴滤泡间组织。结缔组织来自扁桃体包膜,形成小梁,其间有许多淋巴滤泡,滤泡中有生发中心,细胞多呈丝状分裂。滤泡间组织为发育期的淋巴细胞。
(腭)扁桃体病理切片
腭扁桃体动脉有五支,均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 ①腭降动脉,为上颌动脉的分支,分布于扁桃体上端及软腭; ②腭升动脉,为面动脉的分支; ③面动脉扁桃体支;分布于腭扁桃体实质,是主要供血动脉。 ④咽升动脉扁桃体支。以上4支均分布于扁桃体及腭舌弓、腭咽弓。 ⑤舌背动脉,来自舌动脉,分布于扁桃体下端。
扁桃体静脉血先流入扁桃体包膜外的扁桃体周围静脉丛,经咽静脉丛及舌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扁桃体血管分布
咽部血管神经
颈外动脉分支
动脉 咽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咽升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腭升动脉、腭降动脉、舌背动脉等。
咽部血液供应
静脉 咽部的静脉血经咽静脉丛与翼丛,流经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咽部静脉回流
神经 咽部神经主要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所构成的咽丛(pharyngeal plexus),司咽的感觉与有关肌肉的运动。其中腭帆张肌则受三叉神经第三支即下颌神经支配,鼻咽部粘膜由上颌神经分布
咽的神经
咽的生理
呼吸功能 咽部是呼吸的通道。 咽部亦有调温、湿润及清洁功能,但弱于鼻腔。
吞咽功能 吞咽分为三期,即口腔期、咽腔期和食管期。食物进入咽部前,在口腔期是能自行控制的,一旦食物进入咽部的咽腔期则为反射活动阶段,不受意志控制。
吞咽过程示意图 软腭上提关闭鼻咽 肌肉收缩会厌盖喉 声门紧闭食团下送
言语形成功能 发音时,咽腔和口腔可改变形状,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和谐悦耳。 参与构音:由唇、齿、舌、腭协同完成,构成各种言语。
防御和保护功能 咽肌的反射性活动,呕吐动作,防止异物误入鼻咽、喉腔、气管或食管。
调节中耳气压功能 咽鼓管软骨 腭帆张肌收缩 咽鼓管 腭帆张肌收缩咽鼓管开大 头颈侧面示意图
咽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 腺样体 咽鼓管周扁桃体 咽后淋巴结 腭扁桃体 舌根淋巴组织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