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式學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劉遠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黃思華 2010.4.7
報告大綱 創新學校 網路PBL PBL的步驟 合作學習模式 科技應用 PBL實例介紹 PBL教學影片 撰寫PBL計畫表
何謂創新學校(1) 微軟在2009提出了創新學校(Innovative Schools)的研究報告 創新學校主要希望提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與學能獲得改變是創新學校最終極的目標 為有效率的教學提供一個模式,幫助學生獲得21世紀生活所需的技能 2007~2009共在12個國家找了12個學校進行實驗
何謂創新學校(2) 反思 (Introspection) ─ 設定理想的教育方法、學習文化、活動基準及整體成功的標準,根據預先設定的目標,進行自我分析,同時集中分析現有的資產和未來需要 調查 (Investigation) ─ 進行研究調查,從不同類別的辦學模式之中,找出最理想及創新的教學方法 匯聚 (Inclusion) ─ 邀請社會上知名人士、商界領袖、政府官員及其他辦團體一同參與
何謂創新學校(3) 創新 (Innovation) ─ 由設計整個計劃過程、應用資訊科技以至挑選工作人員等不同範疇,均需要靈活運用新的意念。透過嶄新的教學模式及更有遠見的思維,從而建立理想的未來校園 完成 (Implementation) ─ 建立全新學校 ,訓練指定的教育工作者,為新世代學生提供嶄新的教學方法。憑著一個信念,一同落實執行各項步驟,大家到最後將會得到一次難能可貴的經驗 檢討 (Introspection) ─ 全面檢討整個計劃的成果,同時需要計劃如何修改及延續計劃內容。檢討過程中需要考慮計劃是否符合最初的改革理念,推行期間是否落實執行有關指引
何謂創新學校(4) 巴西─70位學生 加拿大─1250位學生 智利─450位學生 芬蘭─700位學生 法國─150位學生 德國─1400位學生 香港─620位學生 愛爾蘭─850位學生 墨西哥─670位學生 卡達─480位學生 瑞典─920位學生 英國─640位學生
創新學校組織的變革 實施過程與策略 領導與視野 學習社群 專業成長 自評文化 基礎結構的支援
創新學校教與學的改變 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協同合作(Collaborative work) 學生自治與自我步調學習 科技工具的應用
發展教學 取代階段 使用階段 熟習階段 教師嘗試使用教學策略於教室中 讓教師知道教學策略帶來的優勢 教師嘗試進行以教學策略簡單的教學 整合階段 教師嘗試整合教學於備課和教學中 感受到教學策略可以增加教學效率 轉化階段 進階階段 發展新的教學策略 進化階段 整合教學資源與教學策略
何謂pbl(1) 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建構取向的學習方法,提供學習者高複雜且真實性的專題計畫,讓學生藉此找出主題、設計題目、規劃行動方案、收集資料、執行問題解決、建立決策行動、完成探究歷程,並呈現作品的學習方式」(徐新逸,2001)
何謂pbl(2) 專題式學習就是一套教學策略,教師必須具有綜合性的能力,才能輔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觀察、歸納、判斷、推理、發現問題、多元化思考的能力,並據以尋找合理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何謂pbl(3) PBL 是一種被激發的課程,以專題目標作為標準的導向學習 為了探索複雜性的議題,PBL 是培養抽象化思考、提昇智力的實作作業(The 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2007)
PBL的發展歷史(1) 1918年Kilpatrick提出以專題的學習活動方式,作為學生的學習主軸的觀點 Dewey(Delisle, 1997)提出「學校教育不應只是為個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即是生活」,關心教育者就開始尋求探索活動、實做課程等方式,以充實課程內容,為今日的專題式學習策略提供了根本性的基礎
PBL的發展歷史(2) PBL實際應用在教育上是在60年代的醫學院教育,當時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醫院教授,為了結合基礎課程與臨時床教學變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於是推展了一種名為tutorial process的教學法,它可視為專題式學習前身
PBL的發展歷史(3) 近幾年來由於資訊發展迅速,利用網路實施專題式學習(Web-enhanced Project-Based Learning)己成為全球網路教學的趨勢(Thomas, 2000)
網路PBL 利用網路科技及多媒體技術,進行專題研究的過程 利用網路作為認知工具 利用網路實施合作學習 利用網路建構學習社群 利用網路多媒體呈現學習成果 利用網路作為學習評量工具
網路PBL的特徵 開放性問題,與學生生活相關 強調現實生活中科技的使用 需動手參與 學生主導學習 分工合作 跨領域 需要花費較長時間 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視
Pbl的特點(1) 始於真實問題(Problem) 強調學習者在未獲得任何教學前,教師提供一個真實世界的、有意義的問題處境 教師拋出真實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習者思考,亦即是將學習者置於一個探索的問題下,且其問題必須是真實、富有價值意義的,由一個可以引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且會引導學習者整個學習的「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來起頭,這個問題來自真實的世界中 讓學習者針對問題加以辯論、爭論、討論、懷疑、舉證等 由教師安排一個問題或任務,交由學習者去達成或解決,這樣任務/問題解決的過程著重在經由與他人合作工作時而迸發出自己建構的知識與技能 教學活動除了希望學習者成為主動的觀察者或資料收集者外,更希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地方社群事務的主動參與者
Pbl的特點(2) 要求產出 的學習表現(Outcomes/Products) 以「從設計中學(Knowing by designing)」的觀點來看,知識的獲得需經由「學習者投入參與設計」的過程,因為真正在教材中學的最多的是設計者,所以當「學」(input)的目的是用來「教」(output)時,學得較快、較好、較快樂 強調內在動機、鼓勵合作學習、予許學習者持續增加或修改他們的作品與表演 教學設計在於學習者能在活動中主動參予工作而非只是學習關於事物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習者必須針對驅動問題、完成一個或一系列的作品(artifacts)、或產品(product)、或表演之產出(outcome) 著重學習者自評及互評,是一種屬於高層次的知能挑戰
Pbl的特點(3) 由學習者主導(Learner-centered) 重視主動建構與分享的學習歷程,由學習者自己產生、推敲、並組織問題,因而學習者對於所要從事的問題解決任務具有「擁有感(ownership)」 讓小組合作的學習者遭遇問題處境後,由此問題中共同討論並定義問題,並促使學習者經由分工之後,也經歷找出解決問題所需的資訊內涵之個別學習的認知投入 學習者可從學習活動中組織出概念與原則,最後並經由共同分享與推論,獲致問題的解決方案與相關的認知理解 學習者可以主動、且與同儕共同一起建構知識,並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
Pbl的特點(4) 教師扮演學習歷程之促進者(Mentor) 教師擔任學習協助者或教練的角色,提供必須的學習指引與資源提示,但是不會給予講課或直接知識的傳遞,也沒有課後複習與習作 協助學習者從自我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累積豐富的知識 在小組討論進行之際,必須維持較為淡化的角色,把學習舞台的主角,讓給各個學習者來擔綱 教師必須接受PBL模式的「做中學之培訓」來學習嶄新的角色與工作─具備完善的內容、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執行合宜的評量工作、教師是指導者也是學習者、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教學活動之社會建構機會
PBL教師的角色 教學具備完善的內容與目的 做妥善、正確的教學評量 教師本身也有收獲(教師不只是一位指導者而已) 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根據於建構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在教學設計裡,教師本身也在學習(Moursund, 1999)
PBL學生的角色 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強調內在動機 合作學習 學生可以持續增加或修改他們的作品、發表與表演 學習的活動強調學生能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工作而非只是學習關於事物的知識 要求學生完成成品、展示或表演 使用挑戰性高的高層式的技能(Moursund, 1999)
PBL網路科技的角色 協助進行討論、協調、意見交換 提供學習資源與相關教材 協助資料收集、整理、分析、成果展示 便於專家之諮詢與指導 便於過程之記錄與反省 便於同儕評量與回饋
第一種PBL的步驟(1) 發展概念目標 教師以依據課程目標,以概念圖方式畫出專題所需要的概念,依此概念圖,教師可在發展導引問題時,同時思考那些概念是學生應該有的
第一種PBL的步驟(2) 發展導引問題 教師依據發展導引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發展適合的導引問題
第一種PBL的步驟(3) 發展基準課程 教師依據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先備知識來規劃基準課程
第一種PBL的步驟(4) 發展調查活動 教師依據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先備知識來規劃基準課程,包含了課程目標中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生在進行一系列專題中可能會需要的知識,例如:查詢字典等使用工具的知識。教師依上述發展調查的方法,幫助學生發展調查研究
第一種PBL的步驟(5) 發展評量 不同的評量方式可以獲致學生完整的觀點。專題學習秉此精神,允許學生以任何可以展現理解的方式製作作品,因此採取動態評量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展現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第一種PBL的步驟(6) 發展行事曆 發展專題活動的日程表有助於引導整個專題課程的進行(Krajcik, Czeniak, and Berger, 1999)
第二種PBL的步驟(1) 描述問題與建立目標 搜集定義問題的資訊與瞭解相關要素 想出所有可能對的解答 列出可能的限制及促進獲得公認答案的因素 根據標準選出一個可能的起始答案,考量花費與效益等 分析求出詳細解答中所有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何物、何人、何時、何地 求出一個詳細的解答 根據標準評價最後的解答 建議行動方向、監控方法及評價被接受的解答)(Charles, 2005)
第三種PBL的步驟(1) Start with the Essential Question 專案學習所提出的問題必需涉及學生生活環境 以實際生活的主題作深入的探究,以一個真實主題或狀況為核心思考 議題必需是現在正在發生或蘊釀的問題,議題與他們現在生存的空間必需息息相關
第三種PBL的步驟(2) Design a Plan for the Project 要注意課程標準,把學生納入專案活動的過程 學生必需感受到專案的主導權 專案中盡可能整合入許多不同的科目 掌握所有可能幫助學生取得的教材與資源 當學生涉入積極追尋答案的同時,教師要準備深入探究新的主題和爭議性議題
第三種PBL的步驟(3) Create a Schedule 設計時間表做為專案元件,要體會時間表的更動,所以必需彈性運作時間,要學生注意管控其結果、發現和做最後評量 幫助那些未能注意掌控時間的學生,設定標的時程,導引學生掌控他們的時程,教育他們如何處理工作排程,提示他們時程表,及設定時限,讓它簡化而且合理
第三種PBL的步驟(4) Monitor the Student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協助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不斷指派不同的角色,讓學生選擇他們的基本角色 提示學生每一過程的部份都需要全員的認真參與,提供資源、規範、過程權限、建立規則
第三種PBL的步驟(5) Assess the Outcome 評估成果需要知道是否符合許多不同種類的要求 讓學生瞭解他們對資訊的掌握情況以及需要如何改進 幫助教師設計執行有效的教學 盡量讓學生自我評量,如果師生評量有很大差異,這是溝通的良好機會
第三種PBL的步驟(6) Evaluate the Experience 在專案當中,每天設定一個反省時段,允許每個人進行個別反省記錄,以及團隊反省及討論
合作學習模式 分工合作學習 所謂分工合作學習,是以教師為研究問題的主要提供者,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主題,在分組中,每一位學生都負責一個獨立且重要的部分,並藉由彼此互相討論以形成共識,之後教師再給予正面的回饋 協同合作學習 所謂協同合作學習,強調教育是社會的縮影,在這種學習環境之下,並沒有所謂老師或學生的身份,學習者一起參與有著共同目標的學習團體,且積極的互相研究討論,來建構出集體的意見,進而解決問題
協同合作學習 協同合作學習有與某人一起生產、創造某物的含意,因此,協同合作學習的實施方法,就是讓一群學習者一起藉由積極的互動,探索出學習上的問題,並且將它給克服。特色如下: 沒有明顯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傳統的教法已經被排除,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輔助學生的引導者 全體的學習者也沒有特定的分工狀態,而是利用學習者間的互動協商,達成學習目標上的共識,進而解決共同的問題 教室並非唯一的實施場所,它的實施範圍甚至可以擴及到整個社會,只要是可以提供學習者和他人討論協商的場合中,都可以實行「協同合作學習」 採用建構論的方法,所以協同合作學習其實和「建構教學法」的方向是一致的
分工合作學習 協同合作學習 分工性 每一位學生負責特定的部分 不強調分組分工 互動性 摒除形式化的互動,強調正面積極的互動 正面性互動 對等性 對等性高,學習者會主動和其他成員互動 強調知識的集體建構,在團體中沒有明顯的老師和學生 鼓勵機制 使用鼓勵機制,讓學習生能積極的合作,爭取團隊成績 不一定要使用鼓勵機制,因為此種學習強調學習者的環境,在適當的環境中,自然會產生學習 學習環境 通常在學校教室、工作場所或區域網路 通常在學校教室、工作場所、網際網路、和其他可以提供互動的場所 教師的定位 資訊的主要提供者 輔助學生的引導者 學習理念 以個人建構來達成團體建構。 社會建構理論
科技運用(1) 圖形輔助模式:圖形的展示就像一本電子書,學生透過視覺更容易了解學習內容 動畫輔助模式:透過動畫呈現簡單、豐富的內容,可以幫助對靜態文字與圖形的理解;或將實境模擬呈現,使學生觀察時更容易 光碟輔助模式:使用虛擬光碟櫃內與課程內容相關軟體進行教學,學生可反覆練習,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步驟引導模式:透過教師實際、完整的操作過程,引導學生模擬步驟過程 簡報教學模式:教師將彙整歸納之資料透過簡報條理清晰的呈現教學內容,以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科技運用(2) 遊戲評量模式:透過遊戲式出題模組,使教學更活潑,增加學生練習樂趣 情境教學模式:透過虛擬的多媒體引導模擬誇張表演,使教學更生動,加深學生印象 小組分享模式:利用資訊工具整理相關研究主題,使學生主動探索,並分享討論發表 互動討論模式:透過線上互動機制討論相關學習議題及內容,不僅學習效果佳,又不使教學氣氛過於沉悶 測驗練習模式:利用線上評量的即時性與回饋,了解學習歷程及結果,有助於補救教學
PBL實例介紹(1)
PBL實例介紹(2)
PBL實例介紹(3)
PBL教學影片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PBL教學影片
撰寫pbl規劃表 PBL規劃表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