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文化
台灣茶歷史-起源 清嘉慶年間(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於〈魚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是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及閩茶引入台灣的記事,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 。 台灣茶另一種要發祥地為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山所產製之凍頂烏龍茶過程中有一獨特之布球揉捻、或稱包布揉、揉布球、團揉,使凍頂烏龍茶具有獨特之香味及形狀呈半球形(似龍舞、似抱蝦);鄰近之竹山、名間、林內以及新興之高山烏龍茶皆源自此製茶技藝。
台灣茶歷史-外銷 1830年起台茶輸往廈門、福州,每擔須繳二圓關稅,但缺乏官方記錄無從稽考,惟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淡水關明記有八萬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輸出之記錄,故是當年可作為台茶輸出之始。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杜德收購台灣烏龍茶運銷澳門 ,獲意外好評 ,遂設立茶葉精製工廠於艋胛(萬華)。一八六九年,杜德又特雇帆船二艘,運載一百二十餘萬公斤台灣烏龍茶直銷美國,此為台茶直接輸出美國之始。
台灣茶歷史-日據時期 光緒二十五年有三井合名會社在台北海山及桃園大溪,開拓大規模之茶園,嗣後建設新武製茶廠,專製紅茶。「日東紅茶」就是起源自該三井合名會社,光緒三十一年既有日本台灣茶業株武會社成立,專營製造紅茶,1606年台灣紅茶首度外銷。 日本政府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印度阿薩姆茶種引進台灣 。 紅茶繼烏龍茶與包種茶之後興起,形成台茶可向外適時適地競銷之三種主要茶葉。
台灣茶歷史-光復時期 光復後政府積極獎勵復興茶園,輔導改良茶園耕作及製茶技術,至一九四九年茶葉總產量已回復至一萬公噸以上,一九五九年茶園面積增至四萬八千餘公頃,為台灣茶園耕作鼎盛時期,茶葉總產量亦於一九六一年突破二萬公噸。 一九七四年雖因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台茶外銷曾一度受到打擊,但至1980年的七年間,每年仍能維持二萬公噸左右的外銷。 光復初期並積極發展綠茶之產製,供銷北非市場;引入技術生產煎茶,外銷日本,政府對外銷茶葉之輔導不遺餘力。
台灣茶歷史-現況 台灣光復後以製造紅茶、綠茶供給外銷為主,外銷量佔產量的75%~85%。 近二十年來已急速地轉成製造包種茶、烏龍茶供應內需,外銷量減少到佔總產量的15%~20%左右,外銷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台灣的工業化發展,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導致紅茶與綠茶的生產成本過高,而無法與國際上相同產品競爭。 台灣茶業由外銷轉為內需形態 。
茶的製造過程-綠茶 綠茶的基本特徵是葉綠湯清,屬於不發酵茶。其加工工藝是鮮葉採摘後經進高溫殺青,然後經揉撚,乾燥後製成。根據殺青方式和最後乾燥方式的差別,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和蒸青綠茶四類,還有介於炒烘之間的“半炒烘綠茶”。
茶的製造過程-紅茶 紅茶的基本制作工序是萎凋、揉捻、發酵、乾燥。而正山小種的制作過程中,就加了過紅鍋、薰焙等工序。
茶的製造過程-烏龍茶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製作工序繁複,要經過曬青、萎調、搖青、發醇、鍋炒、揉撚、乾燥而成。
台灣茶之文化 台灣之茶文化源於閩粵工夫茶之好客隨俗風尚,融人江南文人茶之風雅,而成就台灣獨特的茶藝文化。 台灣的茶藝館也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間接帶動了民俗藝品、陶藝品、國樂及仿中國古典建築之懷古風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藝術的視野 。 茶藝館逐漸興起而取代盛極一時的港式茶樓飲茶方式。 中華茶藝的基本精神~「清、敬、怡、真」
台灣十大茗茶-凍頂茶 被譽為台灣茶中之聖。產於台灣省南投鹿谷鄉。它的鮮葉,採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茶」。 凍頂為山名,烏龍為品種名。 屬於輕度半發酵茶,製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於包種茶類。 沖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 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
台灣十大茗茶-文山包種茶 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農仿武夷茶的製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葉分別製造,再將製好的茶葉,每四兩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的毛邊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或「包種茶」 。 茶菁均以人工手採「青心烏龍」品種所製成的茶葉 。 有「香、濃、醇、韻、美」等五大特色 ,是茶中極品 。
台灣十大茗茶-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在正宗的台灣烏龍茶一般茶農俗稱「番莊」,因其茶芽白毫顯著,又稱「白毫烏龍茶」 。 乃烏龍茶之極品,稱之為「椪風茶」,西方飲茶人士譽之為「東方美人」 。 白毫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類中發酵程度最深的一種茶 ,茶湯水色明亮艷麗橙紅色,香氣聞之有天然熟果香 。
台灣十大茗茶-松柏長青茶 原名「埔中茶」或稱「松柏坑茶」 。 1975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行政院長任內蒞臨巡視,對此地茶葉香郁芬芳稱讚不已,特命名為「松柏長青茶」。 生產於南投縣名間鄉的松柏嶺(舊稱埔中)
台灣十大茗茶-鐵觀音 中國茶的塊寶-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安溪素有茶樹寶庫之稱,有一千多年產茶歷史 。 製茶過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茶葉未足乾時,用方形布塊包裹,然後用手在布包外轉動揉捻,再放入焙籠用文火慢慢烘焙,直至外形圓曲緊結,焙至足乾後就是名聞遐爾的木柵鐵觀音。
台灣十大茗茶-三峽龍井 三峽的海山龍井茶,採摘青心柑仔品種的一心二葉嫩芽,不經發酵直接殺菁揉捻,製成外型扁平具白毫的茶葉 ,口感清爽。 三峽茶區位於台北縣西南方 ,當地農民開墾種茶已有200餘年歷史
台灣十大茗茶-阿里山珠露茶 產於嘉義竹崎鄉石棹地區 。 本地栽培茶樹始於百餘年前,由當時滿清之台南府精選茶種,委由梅山之『保長』吳氏於梅山鄉瑞峰、外寮及生毛樹等地區試種成功,後由洪氏引進至石棹地區栽培,目前當地洪氏家族尚保存該種茶樹。 香氣濃郁,滋味甘醇普遍受到愛茗人士的喜歡,並蒙謝前副總統賜名「阿里山珠露茶」 。
台灣十大茗茶-高山茶 是指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產製的半球型包種茶(市面上俗稱烏龍茶)。主要產地為嘉義縣、南投縣內海拔1000~1300公尺新興茶區 。 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香氣淡雅,水色蜜綠顯黃及耐沖泡等特色。
台灣十大茗茶-龍泉茶 是龍潭鄉的特產,「龍泉飄香」就是她的金字招牌。 龍潭鄉地勢高亢平坦, 海拔在300~400公尺之間,全年高溫多雨,每日清晨黃昏都有一層薄霧籠罩,茶葉生長經此濕氣滋潤,所製成的茶葉品質醇厚,香氣怡人,曾於1982年榮獲全省機採優良包種茶比賽冠軍,民國1983年更獲李總統登輝先生(當時任省主席)命名龍潭鄉所產的茶葉為「龍泉茶」。
台灣十大茗茶-日月潭紅茶 紅茶屬全發酵茶,在製茶過程中,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而成,一般紅茶工廠所製成的紅茶可分為條型紅茶、切菁紅茶及粹型紅茶三大類。 埔里魚池一帶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阿薩姆茶生長,所以此地區所產紅茶可媲美大葉種阿薩姆原產地印度及斯里蘭卡的紅茶。1977年南投縣政府為加強促銷此地紅茶,特命名為「日月潭紅茶」 。
泡法 1.熱罐-茶葉未裝前須用滾水將茶壺先燙 熱,茶味才容易浸出,同時亦洗 罐,待片刻將茶壺內水傾入茶海內。 1.熱罐-茶葉未裝前須用滾水將茶壺先燙 熱,茶味才容易浸出,同時亦洗 罐,待片刻將茶壺內水傾入茶海內。 2.燒杯-杯熱則茶香可以掛杯,杯冷則走香,不可不慎,同時用滾水熱杯, 可以消毒殺菌,有益衛生。 3.圈沖-沖茶水時應沿壺口邊緣圓周沖入,切忌直沖,否則沖破茶膽及葉未上浮,砌茶時避免杯中有茶未。
泡法 4.括沫-滾水沖入後,壺頂必有泡沫,此時須用壺蓋將泡沫除去,茶液始清晰。 5.淋蓋-未底灑前應舉行淋蓋,用滾水自茶壺蓋淋下使整個茶壺溫度高,觀看壺身之水份蒸發至壺蓋水份亦乾即可低倒,如此恰到好處,茶一定不會苦澀。 6.低灑-茶壺中茶液倒入小杯時,宜將壺嘴靠近小杯,以免香氣渙散,同時應輪流輕倒各杯,使各杯茶色均勻香濃一致。
泡法 7.澄清-將茶倒入杯後,壺中仍有茶液,須用力將餘液滴入各杯中。 8.濾歹-澄清後恐仍有少量茶液,故將茶壺倒置剩餘茶液去盡,再沖第二次時不會苦澀。(因茶泡久必苦) 載自 http://www.tea520.com.tw/index.asp http://www.ningtaitea.com/Chinese/oolongtea.php http://tw.myblog.yahoo.com/jw!Sts3gpCbHUUTXOqjCmveJXo-/article?mi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