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建造大型循环水泵房沉井及取排水盾构隧道 华东电力设计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面波法检测地基波速中 振源与测点布置的影响因素 陈龙珠,宋春雨 (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 严细水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第11章 地基处理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地基处理的目的、各类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 和作用; 2、了解各类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
5.1竖向设计概述.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土质学与土力学》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框架梁纵向钢筋长度计算 ——通长钢筋长度计算 主讲:吕文晓.
第六章 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
第10章 流量传感器及其应用.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张剑 1.
小学生游戏.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学习情境7 SMT元器件检验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四章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
9、桩基础和深基础 9.1 概述 9.2 单桩承载力确定 9.3 桩基计算 9.4 桩基础设计 9.5 深基础.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基础工程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土的抗剪强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力学课程组.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双向视频课程 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第 七 讲) 主讲人:祁孝珍.
土体应力计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力学课程组.
第四章 基础工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程地质勘察 第三节 基础 第四节 不均匀沉降问题 第五节 地基处理.
                                                                                                                                                                
乒乓球回滚运动分析 交通902 靳思阳.
地基附加应力之三——空间问题 分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空间问题 基础底面形状, 即为荷载作用面 平面问题 荷载类型,
第三章 土的压缩变形 2019年1月2日2时52分.
土的抗剪强度测定方法 室内 室外 直 接 剪 切 三 轴 剪 切 无 侧 限 抗 压 十 字 板 剪 切 大 型 直 剪.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饱和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其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同步增长、体积压缩。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3.1 习 题(第三章)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光子能量线性_不同灵敏层厚度 photon,Cell Size 5x5mm
桩基础设计的一般步骤 ①进行调查研究,场地勘察,收集资料; ②综合勘察报告、荷载情况、使用要求、上部结构条件等确定桩基持力层;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地基承载力确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规定: 地基承载力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来表述 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fa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5章 土的压缩性及地基变形计算.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Home Work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及其广泛应用 罗渝然(Yu-Ran Luo)
第2章 地基与基础 第一节 地基、基础设计原理.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4章 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 4.4 函数(一).
桩的平面布置原则.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应用 主讲教师:戴萍.
第三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总平方和可以分解为三项: (10.10).
滤波减速器的体积优化 仵凡 Advanced Design Group.
项目2: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安装质量检查 建筑工程系.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第十二讲 密码执行(上).
质量控制(QC)模式 BrookFIELD.
《手把手教你学STM32-STemWin》 主讲人 :正点原子团队 硬件平台:正点原子STM32开发板 版权所有:广州市星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软土地基建造大型循环水泵房沉井及取排水盾构隧道 华东电力设计院 2009.4

1、工程概况 华能玉环电厂建设规模4×1000MW机组,厂址原始地貌类型主要为海积平原和潮间带浅滩,西面临海侧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海堤,海堤内侧陆域需要回填。 电厂循环水系统采用海水直流循环冷却系统,冷却水水源为乐清湾海水,4台机组循环冷却水总量约为128.8m3/s,循环水取排水构筑物按4台机规模设计建设。

2、取排水工艺布置 2.1 取排水构筑物布总置图

2、取排水工艺布置 (1)根据本工程海域的岸滩稳定性分析、泥沙问题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温排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循环水取排水采用深取浅排的形式,取水口设置在-15.6m等深线附近,距海堤约570m;排水口位于-5m等深线附近,距海堤约170m。 (2)循环水泵房和排水井布置在海堤内侧,通过自流引水管和自流排水管与取水口和排水口连接。每台机各设1根自流引水管和1根自流排水管,管道直径为4.20m。 2.2 工艺布置要求

2、取排水工艺布置 (3)循环水采用一机两泵单元制供水方案,4台机合用1座循泵房。循泵房按4机8泵要求布置,按照8台泵流道宽度要求,泵房地下结构总的长度达到约76m,按照流道长度要求,泵房地下结构总宽度约47.90m。循泵房区域室外地坪高程为4.10m,进水间运转层标高确定为6.70m,泵房间运转层标高为4.30m,泵房内底标高为-15.00m,泵房地下埋置深度超过20m。 2.2 工艺布置要求

3、工程地质 层,填土,海堤内侧场地经予处理,回填了电厂南侧高边坡开山的土石方回填,一般厚4.45m。 ②1层,淤泥。层厚7.50~12.60m,一般为10.80m。 ②2层,淤泥。层厚3.80~19.20m,一般在12.40m左右。 ③层,淤泥质粘土。层厚3.70~13.80m,一般为8.90m。 ④层,粘土。层厚一般为2.25~17.30m。 ⑦层,晶屑熔结凝灰岩,以灰绿色为主,紫红色,强风化到中等风化。 3.1 土层分布

3、工程地质 (1)软土地基深厚。地基具有含水量高(一般在51.3%~75.1%)、孔隙比大(一般在1.516~2.118)、高压缩性、高灵敏度、抗剪强度小(不排水剪强度仅为10~15kPa)、承载力低(承载力仅为40~50kPa)、固结速度慢等特性。 (2)循泵房区域底部的晶屑熔结凝灰岩层埋深较浅,岩面标高变化起伏大,在循泵房小区域100m×50m范围内,基岩等高线变化在-27.00m~-48.00m之间。 (3)厂区临海侧建有海堤,海堤总堆载高度大于10m,陆域普遍回填,回填土平均厚度在 4m左右。回填荷载使场地软土地层产生较大的沉降,由于固结时间不足,预计后期仍会有较大的沉降。 3.2 地质特点

4、取排水构筑物总体设计方案 (1)循泵房地下结构采用“双沉井”的设计施工方案。 (2)取排水管道采用盾构法隧道方案,取水盾构隧道以循环水泵房沉井作为施工工作井,排水盾构隧道以排水井作为施工工作井。 (3)取水口和排水口均采用多点式垂直顶升方案。

5、软土地基循泵房沉井的设计与施工

5.1 沉井设计方案 (1)适应场地及地质条件,利用井壁的支护作用,沉井方案避免了大范围软土地基的深基坑开挖; (2)沉井结构整体性好、结构刚度大,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风险较小; (3)沉井刃脚的深度正好位于基岩的上方,未触接到基岩,沉井下沉全部在流塑~软塑的粘性土层进行,下沉比较容易,施工速度快; (4)有大型沉井施工经验; (5)沉井方案综合造价较低。 5.1.1 沉井方案的优越性

5.1 沉井设计方案 1、超长超宽的平面尺寸,如何解决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 2、下沉到位后,沉井刃脚悬在软土地层中,如何解决循泵房使用过程中地基承载力不足和后期沉降问题; 3、在沉井制作过程中,如何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4、软土地基承载力低,下沉系数和下沉稳定系数偏大,下沉过程中和封底过程中的稳定控制问题; 5、在沉井下沉过程和封底过程中如何对沉井桩基进行保护。 5.1.2 沉井设计施工需要解决的问题

5.1 沉井设计方案 针对循泵房的平面布置特点以及工程地质条件,设计将循泵房地下结构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钢筋混凝土沉井,分别供#1、#2机和#3、#4机用,两沉井左右分开,之间留有17m的距离,作为循泵房检修场地。泵房上部建筑总长度约96m,上部结构沿纵向分为三个结构单元,左右两个单元直接建筑在地下结构上,以沉井结构为基础,中间检修间则单独设桩基础,三个单元之间设沉降缝。 5.1.3 双沉井方案解决超限问题

5.1 沉井设计方案 5.1.3 双沉井方案解决超限问题

5.1 沉井设计方案 5.1.3 双沉井方案解决超限问题

5.1 沉井设计方案 沉井下沉到位后,沉井刃脚仍然位于淤泥质软土地基中,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仅50~70kPa,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和后期沉降控制要求,根据地基特点,沉井底部地基础力设计采用桩基础方案。 5.1.4 沉井底部设桩基设计特点

5.1.4 沉井底部桩基设计特点 每个沉井底部设104根Φ1000钻孔灌注桩。 (1)桩型

5.1.4 沉井底部桩基设计特点 场地上面普遍回填厚度3~5米的塘渣,大面积回填荷载的作用造成长时间的软土地基沉降,势必对循泵房沉井井壁和桩身产生负摩阻力作用,因此在桩基设计时,除需要考虑循泵房的正常使用荷载和结构自重外,还要考虑地层负摩阻产生的附加下拉荷载。 土层负摩阻力计算初了考虑桩身负摩阻力外,还要计算井壁的负摩阻力,负摩阻力计算中性点取至基岩面。 (2)负摩阻力的影响

5.2 软土地基沉井施工措施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循泵房沉井总高度22.6m,分三级制作,三节接高制作高度如下: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循泵房沉井总高度22.6m,分三级制作,三节接高制作高度如下: 第一节:底梁和刃脚部分,制作高度4.90m,标高-19.9~-15.0m; 第二节:制作高度8.50m,标高-15.0~-6.50m; 第三节:制作高度9.20m,标高-6.50~+2.70m。 5.2.1.1 分节制作高度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1)砂桩补强预加固地基 (2)加厚砂垫层 (3)钢筋混凝土垫层 5.2.1.2 第一节制作前的处理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沉井持力层为②1、②2,地基承载力较低,故沉井接高制作前,沉井所有格仓进行回填砂及及灌水稳定。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沉井持力层为②1、②2,地基承载力较低,故沉井接高制作前,沉井所有格仓进行回填砂及及灌水稳定。 回填至标高-17.0m,刃脚下为2.0m~4.9m,底梁下为3.2m; 5.2.1.3 第二节接高制作地基处理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5.2.1.4 第二、三节接高地基稳定分析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根据太沙基(K.Terzaghi)公式进行计算,安全系数取2.0。 1)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根据实际施工经验,沉井第二节允许下沉,假设下沉量为0.5m,求出: pj=34.4 t/m2 R=17.2t/m2 2)第二节接高制作时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σ下=16.55t/m2<R=17.2 t/m2 下卧层满足沉井第二节接高制作的要求。 3)第三节接高制作时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σ下=26.31t/m2>R=17.2 t/m2 可知,下卧层不能满足第三节接高制作要求。 5.2.1.4 第二、三节接高地基稳定分析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由前面验算可知,如果采用一次下沉方案,第三节接高制作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必须采用二次下沉的施工方案,即沉井在第二次接高制作后,先进行第一次下沉(下沉深度9.1m),然后再进行第三节接高制作。 5.2.1.5 二次下沉解决第三节接高满足地基稳定

5.2.1 沉井制作过程的地基稳定 沉井在进行第三节接高,必须满足接高砼浇筑时,在考虑刃脚、底梁反力及井周摩阻力的情况下,下沉系数K<1才能确保接高稳定,本工程K取0.90。 本工程采用向井内灌水并回填砂土的措施来满足K=0.90,根据太沙基公式推算回填深度,在回填砂的基础上向井内灌水,灌至与地下水位平,深度约为10m(以刃脚底标高起算)。根据太沙基公式推算出回填深度D=5.15m,即回填至刃脚顶面以上0.65m处。 5.2.1.5 二次下沉解决第三节接高满足地基稳定

5.2.2 沉井下沉施工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有两种施工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排水下沉,另一种是不排水下沉。不排水下沉的优点主要在于下沉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较小,当沉井下部存在桩基时对其保护较好。但缺点是工期可预见性差、投入大、施工难度大等。相比较而言,排水下沉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出现不利情况时便于采取措施等优点。但主要缺点是下沉过程中土体扰动大,不利于保护桩,而且在超软土地基中,下沉系数大,下沉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沉井下沉系数。综合考虑工程的工期和成本控制因素,采用排水下沉方法施工。 5.2.2.1 下沉方案选择

5.2.2 沉井下沉施工 1、安排好取土工艺,保证井内足够的土塞高度,充分利用井内土塞的稳定作用。 5.2.2 沉井下沉施工 1、安排好取土工艺,保证井内足够的土塞高度,充分利用井内土塞的稳定作用。 2、分阶段下沉,分阶段控制:分为起始下沉阶段、 监控下沉阶段 、终沉阶段 。 起始下沉阶段,即刃脚标高-15.0m以上。 监控下沉阶段,即对钻孔灌注桩桩影响较大阶段,即刃脚标高在-15.0m~-18.9m。 终沉阶段,即最后1m的下沉施工。 5.2.2.2 排水下沉措施

5.2.2 沉井下沉施工 #1、#2循泵房沉井之间采用堆土加载的方式来防止两沉井靠拢。 5.2.2.3 下沉纠偏

5.2.3 沉井干封底施工 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经观测在8小时内累计下沉量为8mm,随即进行了封底施工。由于沉井座落于③层淤泥质粘土层上,地基软弱,承载力差,下沉系数较大,不利于沉井一次性封底,为了保证干封底及干封底施工质量,并结合沉井下部钻孔灌注桩的保护情况,采用了如下施工流程分次进行封底: 中央六格仓 →18#、19#格仓 → 9#、12#、13#及16#格仓 → 17#、20#格仓 → 5#、8#格仓 → 1#、2#、3#及4#格仓

5.2.3 沉井干封底施工 分仓图

5.2.4 桩基保护措施 沉井底板下布置了钻孔灌注桩,沉井下沉需要“套桩”。随着沉井下沉,井内、井外土面出现高差,造成井内、井外土压力的不平衡。当井内外土面高差过大,压力不平衡超过土的抗剪强度时,处于高位的沉井外土体就会通过刃脚底部,向沉井内挤压,并带动井体四周桩头位移,发生偏桩,甚至断桩。因此在下沉施工时,必须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5.2.4 桩基保护措施 1、尽量减少井外土体向井内挤压,在下沉过程中既要做到周围格仓内留存一定土塞,又要使沉井有一个平稳快速下沉的过程,所以,在沉井制作时做好空气幕助沉的一切工作 。 2、调整取土顺序,形成“反锅底”,减小外部土体对桩的挤压作用 。 3、当桩顶暴露出后,除对部分要截除桩头之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具体方法:任何格仓灌注桩只要冒出一定高度,就采用20#槽钢连接各桩,使之相互牵连固定为一个整体,增强抗剪能力。

6 软土地基盾构隧道设计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本工程取排水管特点: 1、距离长、口径大,可选择的管道施工手段不多;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本工程取排水管特点: 1、距离长、口径大,可选择的管道施工手段不多; 2、管线穿越的场地条件复杂,兼具陆上及水下施工的特点; 3、管道施工方案必须确保海堤的防护能力不受影响; 4、管线埋深大,埋深大造成埋管基槽开挖困难; 5、管线经过的地基土层为软土,若采用埋管,基槽开挖对地基扰动大,管道地基处理工程量大; 6、地下不存在影响隧道施工的障碍。 6.1.1 盾构法隧道方案选择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适应场地、地质特点,盾构法隧道方案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适应场地、地质特点,盾构法隧道方案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避免了管道基槽的大范围开挖,避免了管道基槽开挖对场地和海堤的破坏; 2、管道适应纵向变形能力强,适应软土地基条件; 3、不需要开挖和回填施工,施工过程中对软土地基的扰动小,地基处理简单,地基处理工程量小; 4、管道施工工艺独特,适应各种场地条件; 5、施工技术成熟可靠。 6.1.1 盾构法隧道方案选择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平面上采用曲线布置。 根据地层特点,在竖向布置上,隧道 “适当深埋” 。隧道竖剖面的设计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平面上采用曲线布置。 根据地层特点,在竖向布置上,隧道 “适当深埋” 。隧道竖剖面的设计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避开欠固结的②1层淤泥,并尽量放在③层淤泥质粘土和④层粘土层中; 2、垂直顶升段隧道要求避开②1和②2淤泥层; 3、确保垂直顶升段隧道顶部覆土厚度不小于1.5D; 4、控制斜坡段斜率不超出施工允许范围。 6.1.2 隧道轴线设计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6.1.2 隧道轴线设计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隧道衬砌设计有三种类型,即钢筋混凝土标准衬砌环、钢筋混凝土楔形衬砌环、特殊段钢-钢筋混凝土复合衬砌环。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隧道衬砌设计有三种类型,即钢筋混凝土标准衬砌环、钢筋混凝土楔形衬砌环、特殊段钢-钢筋混凝土复合衬砌环。 标准衬砌环采用C50高强高精度钢筋混凝土预制管片拼装而成,管片宽度均为0.9m,厚度0.3m,环向分为6块。 楔形衬砌环是为曲线段隧道而设计,在标准衬砌环的基础上采用“加法”设置一定的楔入量而得到,一定数量的标准衬砌环间夹一定数量的楔形衬砌环可以模拟不同曲线要素的圆弧曲线,本工程楔形环楔入量为20mm,每三环标准环夹一环楔形环,模拟的圆弧直径为866.415m。 衬砌环管片均采用纵向通缝拼装,纵向和环向均采用单排直螺栓联结,管片纵缝和环缝止水均采用橡胶带止水。 6.1.3 隧道衬砌设计

6.1 取排水管道设计方案 标准衬砌圆环构造图 6.1.3 隧道衬砌设计

6.2 取排水头设计方案 取排水头采用多点式方案,包括取排水口和竖管。在每根隧道顶端垂直顶升段上,沿轴线并列布置7根方形竖管。

6.3 软土地基隧道工后沉降及设计对策 软土地基对隧道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过大的工后沉降。 6.3 软土地基隧道工后沉降及设计对策 软土地基对隧道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过大的工后沉降。 场地陆域回填、海堤堆载、海堤外侧潮汐的涨落、施工的扰动都会引起隧道较大的工后沉降,其中陆域回填和海堤堆载引起的地基固结压缩沉降是导致隧道下沉的主要原因。 由于堆载沿隧道纵向不均匀,以及井接头的影响,隧道的纵向沉降也是不均匀的,需要确定隧道纵向沉降曲线作为设计依据。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对本工程而言主要是确定在回填和海堤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工后沉降量随时间的发展以及沿纵向的分布。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对本工程而言主要是确定在回填和海堤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工后沉降量随时间的发展以及沿纵向的分布。 对海堤堆载影响下隧道工后纵向沉降的分析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实现。 土体采用莫尔-库仑弹塑性模型来模拟,并耦合固结理论来模拟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和消散。 由于海堤在堆填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沉降,因此在数值模拟中采用了大变形理论,以提高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数值模拟模型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数值模拟模型 #1、#2取水隧道综向沉降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1、#2取水隧道综向沉降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以#1、#2取水隧道为例,数值模拟中计算模型的范围在水平方向取为700m,竖向取为70m。模型左侧边界取为取水泵房所在位置,并将该位置作为隧道纵向坐标的零点。 数值模拟模型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1)位移边界条件 数值计算中自由地表及海堤表面为自由边界条件;模型左右两侧边界的侧向位移限制为零,垂直方向可以自由变形;模型底部边界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限制为零。对于隧道而言,考虑到隧道建成后,泵房及排水工作井沉降很小隧道与工作井连接处取为固端,隧道取排水口一端考虑为视为自由端。但计算中没有考虑隧道刚度对隧道纵向沉降的影响。 (2)排水边界条件 模型左右两侧边界及底部边界均为不排水边界,也就是超孔隙水压力只能通过自由表面排出。 边界条件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数值模拟工况 根据工程项目部提供的坝体加载记录,进行施工工况模拟。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根据工程项目部提供的坝体加载记录,进行施工工况模拟。 工况1:土体初始应力状态计算,不计初始位移; 工况2:22天(2003.8.1~2003.8.22),海堤加载到1.0m; 工况3:3天(2003.8.22~2003.8.25),海堤土体固结; 工况4:26天(2003.8.25~2003.9.20),海堤加载到2.5m; 工况5:5天(2003.9.20~2003.9.25),海堤土体固结; 工况6:20天(2003.9.25~2003.10.15),海堤加载到4.2m; 工况7:5天(2003.10.15~2003.10.20),海堤土体固结; 工况8:61天(2003.10.20~2003.12.20),海堤加载到5.5m; 工况9:102天(2003.12.20~2004.4.1),海堤土体固结; 工况10:25天(2004.4.1~2004.4.25),海堤加载到6.5m; 工况11:96天(2004.4.25~2004.8.1),海堤土体固结; 工况12:40天(2004.8.1~2004.9.10),海堤加载到7.5m; 工况13:隧道开挖前土体固结(根据隧道施工时间具体确定); 工况14:隧道开挖(根据隧道施工时间具体确定); 工况15:土体固结,固结结束的控制指标为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到1kPa。 在分工况连续计算中,位移和应力是逐次累加的,上一工况的位移和应力将作为下一工况的初始应力和位移状态。 数值模拟工况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1、土体的分层情况按照其实际的分层状态来模拟,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采用莫尔-库仑弹塑性模型来模拟。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参照 地质报告; 2、海堤物理力学参数根据设计资料; 3、海堤地基下的排水板,根据固结度等效的计算理论,将塑料插板桩简化为排水复合地基来处理,排水板区域渗透系数按等效渗透系数 。 计算参数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首先根据海堤的实际施工工况模拟海堤堆载过程,将计算得到的由于海堤堆载产生的地表沉降与相应测点的实测地表沉降进行对比,用以衡量该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海堤设置的沉降观测点位置,取大堤中心坝附近的两个测点HB03、HB04,将有限元计算结果、实测结果以及经验预测(泊松曲线拟合法)结果进行对比。从沉降对比可以看出,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及经验预测结果有所差异,但是从满足工程需要的角度来讲,采用该计算工况对海堤堆载带来的隧道沉降进行计算分析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模拟验证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HB03测点实测、经验预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模拟验证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HB04测点实测、经验预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模拟验证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为#1、#2取水隧道的纵向沉降曲线 隧道纵向沉降曲线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为#1、#2排水隧道的纵向沉降曲线 隧道纵向沉降曲线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本工程地基包含深厚的软土层,该土层的特点为含水量高,强度低,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时效变形特性,表现为地基土在海堤荷载以及隧道内部水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会产生由于土体时效性引起的流变变形,进而引起隧道产生长期沉降,因此,考虑土体的时效特性是为了合理的预测隧道的工后沉降。 软土流变性对隧道长期沉降的影响

6.3.1 隧道纵向沉降预测 对土体流变特性对隧道长期沉降影响的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淤泥、淤泥质粘土和粘土采用软土流变模型(Soft soil creep model)并耦合固结理论来分析隧道的长期沉降,而粉质粘土及凝灰岩仍采用摩尔-库仑弹塑性本构模型来表示,但是计算中耦合了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计算所需的流变参数通过三轴流变试验确定。数值模拟计算中,以1#、2#排水隧道为例展开研究。 在仅考虑土体固结的条件下,变形稳定时,1#、2#排水隧道的最大长期沉降为463.3mm,而考虑土体流变影响的条件下,隧道的最大长期沉降达到613mm,最大沉降增加了将近150mm,较不考虑土体流变条件下隧道的最大长期沉降增加了30%。 软土流变性对隧道长期沉降的影响

6.3.2 纵向沉降对隧道的影响 (1)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海堤下沉降较大,在海堤中心线沉降最大,海堤范围内沉降曲线曲率小,环缝变形超限,对隧道的安全构成了一定影响。 (2) 在隧道与沉井接头处存在较大的差异沉降,在距离沉井接头处3m处,隧道沉降值超过150mm,在10m范围内沉降曲线陡峭,几乎形成突变,对接头的安全影响很大。 (3)而在海堤外侧,沉降较小且沉降曲线平缓,对隧道的安全影响不大。

6.3.3 海堤下隧道较大工后沉降设计对策 为了使堤下段隧道最终沉降曲线变得平缓,考虑采取预起拱措施。根据预测的纵向沉降曲线,施工时在海堤下沉降最大处预起拱,起拱量按照预测最大沉降量的80%确定,反拱曲线按圆弧曲线模拟。 隧道曲线围绕中心轴的上凸或下凹弯曲半径均大于弹性极限状态的3810m ,环缝张开量小于1mm。环缝变形处于弹性状态,环缝张开量满足防水要求。 (一)海堤下隧道预起拱

6.3.3 海堤下隧道较大工后沉降设计对策 排水隧道反拱曲线 (一)海堤下隧道预起拱

6.3.3 海堤下隧道较大工后沉降设计对策 对堤下段和堤内段隧道衬砌周围软土全部采用洞内劈裂注浆(水泥浆)进行加固,目的在于减小施工造成的沉降,减小软粘土流变对长期沉降的影响,固结衬砌周围土层,改善衬砌受力性能。 注浆范围:纵向从井壁至海堤外坡脚,环向在衬砌环上半环向外1.5m,衬砌环下半环向外2.5m。 浆液采用P.O32.5水泥配置,水灰比0.5:1,水泥用量150kg/m3。 衬砌上预留注浆孔,注浆在衬砌拼装后,在隧道内部施工。 (二)地基处理

6.3.3 海堤下隧道较大工后沉降设计对策 (二)地基处理

6.3.3 海堤下隧道较大工后沉降设计对策 (三)衬砌构造措施 1、提高衬砌管片间接缝防水能力; 2、在海堤下加密隧道衬砌变形缝。

6.3.4 隧道与井差异沉降设计对策 在隧道与沉井接头处12m范围内,对隧道下面的软土层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加固,并且加固的深度呈阶梯变化,前面6m加固深度在衬砌底部以下7m,后面6m加固深度在衬砌底部以下5m。浆液采用P.O32.5水泥配置,水灰比1:0.8~1:1,水泥用量450kg/m3,加固体28天抗压强度不小于1.5MPa。 考虑地基加固因素后,重新进行数值计算表明,在距离沉井接头处3m处,隧道沉降值由150mm减少为只有25mm,接头处沉降线的变得明显平缓。 高压旋喷注浆在衬砌拼装之前,从地面施工。 (一)地基处理

6.3.4 隧道与井差异沉降设计对策 将隧道与井的连接接头设计成可转动的,并且可靠拉结的柔性接头,通过接头范围内衬砌的转动弯曲变形来适应隧道与井的差异沉降。 (二)柔性接头构造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