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以来的 对外开放(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关系)
一、秦汉时期 特征:秦汉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班 超 像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 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③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 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其原因有: ①交通的发达: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④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真东渡图
隋唐原因(总体): 原 因 1、唐朝政权的强大,政治环境的稳定。 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4、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5、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总体): 特 点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来往、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不同点:①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增多;③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比汉代更加深远.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⑴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⑵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进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当时的领先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输出,事实上更重要的输出是在科技上的,其中显然以三大发明的西传最具有代表性,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最大,几乎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面貌。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郑和下西洋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的对外关系 (1)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3)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各国华侨增多,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4)明朝中后期,海防松驰,出现倭患,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5)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民者的入侵。(如葡萄牙、荷兰)。 (6)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明清对外关系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以官方贸易为主。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原 因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原因、影响(总体)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 原 因 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经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途径、内容(总体) 途径 内容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 1、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2、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3、文化上,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4、军事上,战争、和平,侵略与反侵略。
古代对外关系对我们启示 (1)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则会走向衰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练 习: D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据此回答1~2题。 练 习: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D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宋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的纺织品占很大比例,而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路上长途运输; ④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人们航海经验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也提供了条件。
C 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据此回答 3—10题: 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据此回答 3—10题: 3、我国古书记载的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贡献礼物一事,生动地揭示了: ①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了直接的友好往来②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人我国③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4.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C
5.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 5.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 A.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 B.北伐战争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C.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国同中国缔结关税新约 D.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B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 A.开始引进外资 B.正式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兴建经济特区 D.开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C
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D.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
8、结合唐、明两朝有关史实,说明我国古代善于向外国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促使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传统,并分析其外交发展的共同原因。 史实: 唐朝: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从波斯传入波斯枣、胡椒等药物;从阿拉伯传入了伊斯兰教;从朝鲜传入高丽乐等。
明朝: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后广泛种植;徐光启翻译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并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共同原因:①唐、明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与外国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对外交通水陆并重,可通南亚、西亚各国,明朝以水路为主,外贸范围更广。③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9、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点?这些情况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发生了什么变化?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不同点:从对外交往的要道上看,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向远洋;从交往的范围看,由邻近国家扩大到西亚、北非等远方国家;从交往者的身份看,由过去主要是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转为主要是商人和旅行家。 变化:明清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及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但像宋元时期那样的经济贸易往来则明显减少。尤其是康熙晚年以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固然有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一面,但它使中国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正常的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也受到遏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处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事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2004年江苏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1)目的: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前提条件: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的国家多。 (4)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关系)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①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②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③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国策;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
三、主要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建国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 ①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1955年,在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会议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③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二十多国建交,改善了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②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20世纪70年代: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⑤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建国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对华采取军事遏制、经济封锁、政治孤立政策,主要表现在 ①军事上,利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经过日本、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一线,构建对中国和前苏联的包围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出兵入侵,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政治上,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挠别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联合国极力庇护国民党台湾当局的代表,阻挠新中国加入联合国。 ③实行经济封锁。
(2)20世纪70年代: 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主要表现在 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②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发展、有摩擦(合作与斗争并存)。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 ①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针对向台出售武器问题达成《八一公报》 ②1997年江泽民访美,中美双方声明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克林顿访华,重申一个中国的立场,并宣布对台“新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参加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 ③2001年布什参加在中国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并与江泽民进行友好会谈,等等。 ④现今在中美关系和诸多国际事务方面合作是主流。
摩擦方面主要表现有: ①1992年布什政府突破《八一七公报》的限制,批准对台出售150架F-16战斗机。 ②1995年6月,克林顿政府批准李登辉访美。 ③1999年5月美国悍然轰炸我驻南大使馆。 ④2001年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我战斗机等…… ⑤现在在对台湾问题和纵容日本、越南等国对抗中国问题上态度复杂微妙。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述主要表现在: ①中国同西欧的关系自基本恢复正常之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②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确定了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
③与中亚五国建交,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 所作出的重大努力(续): ③与中亚五国建交,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④中国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⑤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支持开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积极参加安理会的各次讨论,等等。
1、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最突出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 练习 1、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最突出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建立 2、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 A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A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据此回答4~5题: 4、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惩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5、“求同存异”原则中“求同”是指 A、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B、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平等 C、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D、推动第三世界的形成 D B
6、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7、20世纪60年代,造成我国外交环境恶化,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是①美国②苏联③日本④越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A
8、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 A、暂时友好状态 B、时紧时松状态 C、敌对紧张状态 D、缓和紧张交替
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据此回答第9~13题。 C 9、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健是 A、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B、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 C、第三世界的逐步崛起 D、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D
B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1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B
13、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 C 12、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新秩序而斗争 D、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13、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 C、和平共处 D、反对霸权主义 C A
(1)出发点: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出发点: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四: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2)材料三与材料四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材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六: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4)材料六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4)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15、简略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的认识。 15、(1)对比:①自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诞生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②国民政府曾进行改定新约运动,但终究也不了了之。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天,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承认过去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时,消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 (2)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中国的独立自主,更没有今天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16、简述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新中国国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1)基本情况:①清末: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侵华战争,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宰割的地位,毫无国际地位。
②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从对中国“分而治之”,到日本独霸中国,到华盛顿会议后又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依附英美又遭日本侵略;抗战时期,国共联合抗日,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改变,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国地位。
③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逐步树立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加强与发展中国间的联系,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尤其在改期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云阳江山如此多娇! 见再! 再见! 再见! 见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