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以来的 对外开放(关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 1 )经济特区经济特区 A 、概念: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 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 政策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 收外商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 展。我国创办的特区是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
Advertisements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茅盾中学 政治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的基本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回 忆.
單元 5 亞洲概述與東北亞 一、亞洲概述 二、東北亞 -日本、南韓、北韓. 1. 面積最大、人口最多 2. 地理位置:歐亞大陸東側 東面 — 太平洋、南面 — 印度洋、 北面 — 北極海、西南面 — 地中海、黑海 一、亞洲概述 ◎基本資料 黑海 地中海 北 極 海 太平洋太平洋 印 度 洋.
簡報大綱 五專類科簡介 五專主要招生科別簡介 高職簡介 高職15群科簡介.
G-1764 图片来源于中新网凤凰网等媒体 音乐:茉莉花 glm制作
第九講:變遷中的我國 國家安全威脅.
第2课时 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鲜半岛
東海陸拾壹, 奔跑吧,路思義! 東海大學2016國際月.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离退休干部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材料 (2015年第3期) 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 二○一五年三月.
“学讲方式”下的中考备考策略 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5年3月30日.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周继专.
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
博揽高考风云 掌握复习方法. 博揽高考风云 掌握复习方法 高2015届高考文综政治第二、三轮复习讲座 2015年高考政治复习四大论题 设计、制作、主讲 :吴 峨.
2015年地理热点问题探讨 江西师大附中 骆平.
國立中山大學 總務處 採購業務簡介 袁世禮.
2016年中考 时事政治考向分析 滕州育才中学:张华.
专题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的演进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当前经济与农村改革发展形势 四川大学形势与政策课题组.
第2课时 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鲜半岛
绿水 青山 金山 银山 汇报人:哔哔哔哔.
党政工齐心协力 共筑模范馆员之家 ——图书馆工会工作( ) 图书馆工会 2016年3月25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 重要论述专题辅导
2014年高考必考历史热点解读.
第一部分 历史与传统 第二部分 现状与特色 第三部分 未来与发展. 第一部分 历史与传统 第二部分 现状与特色 第三部分 未来与发展.
簡介「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簡報人: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政風室邱宏達.
第 4 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 冷戰時代的形成 區域危機與衝突 新興國家與第三世界 歐洲共產政權的崩潰 區域統合的進展 全球化的時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辽宁省直机关工委党校 彭红英.
2015年浙江高考政治生活 考点与时政热点解读.
中国现代历史中考复习(三)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精神,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注时事政治 了解社会热点 ——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例析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陈保生 2014年3月25日
成商之道 浙商文化探究.
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 句容天王中学 段来娣.
公務倫理規範與行為分際- 談貪污治罪條例之不違背職務行賄罪
北京机动车限行令事件 事件回放: 2008年6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对本市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从7月20日起至9月20日,北京市机动车将分单双号行驶。
关于11月份京城汽车市场综合分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 苏晖.
观摩本次优质课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巩固创新成果 打造活力课堂 烟台市教科院 韩明山.
目 錄 南韓簡介 南韓人的態度與信念 南韓美學 南韓經貿 法律特質&政治結構 世界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 宗教信仰 社會組織 南韓教育.
朝代顺序 国家的产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元 明、清 社会的变革时期
清淨家園‧社區行動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環保生態面向95年度執行成果簡報.
党课(2015年4月27日) 主题: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主讲:朱伟清 上南北校党支部 2015年4月27日.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一)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在 路 上 --- 一个社会,真正起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中的老师可以不是家,但不能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贵人。 乙未年冬 wang
亚太经合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亚太经合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英才网.
第 五、六 章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 五、六 章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三 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对应学生用书P249.
美国主导的TPP 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簡報大綱 1 國際情勢與國際中小企業課題 2 國內經濟問題與國內中小企業課題 台灣中小企業發展願景 4
深化首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若干问题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攻略.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六 党的发展历程—— 2016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第四章 第七章 第一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 History 第一節 政治 第二節 經濟 第三節 社會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
北京市机动车维修行业 安全监管情况 交通委运输局机动车维修管理处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六日.
201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分析 石家庄二中 王国成. 201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分析 石家庄二中 王国成.
首页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 ■ 民俗文化 ■ 旅游文化.
早报.
三、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春天的故事之开放篇.
政治试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章 歐洲概述與歐洲西半部-南歐 ㄧ、歐洲概述 (一)位置與範圍:歐亞大陸西北側,濱大西 洋、北極海,緯度跨35°~71°
一.關於美國全球戰略的幾點分析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目標逐步定位為:保持美國在世界新格局中的領導地位=霸權地位
欧洲一体化进程 知识回顾 性质: 经济组织 性质:经济政治组织 欧洲共同体(1967) 199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盟(1993)
參與APEC能源工作組之經驗 陳炯曉 博士 經濟部能源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历史以来的 对外开放(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关系)

一、秦汉时期 特征:秦汉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班 超 像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 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③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 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其原因有: ①交通的发达: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④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真东渡图

隋唐原因(总体): 原 因 1、唐朝政权的强大,政治环境的稳定。 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4、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5、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总体): 特 点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来往、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不同点:①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增多;③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比汉代更加深远.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⑴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⑵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进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当时的领先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输出,事实上更重要的输出是在科技上的,其中显然以三大发明的西传最具有代表性,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最大,几乎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面貌。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郑和下西洋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的对外关系 (1)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3)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各国华侨增多,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4)明朝中后期,海防松驰,出现倭患,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5)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民者的入侵。(如葡萄牙、荷兰)。 (6)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明清对外关系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以官方贸易为主。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原 因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原因、影响(总体)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 原 因 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经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途径、内容(总体) 途径 内容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 1、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2、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3、文化上,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4、军事上,战争、和平,侵略与反侵略。

古代对外关系对我们启示 (1)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则会走向衰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练 习: D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据此回答1~2题。 练 习: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D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宋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的纺织品占很大比例,而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路上长途运输; ④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人们航海经验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也提供了条件。

C 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据此回答 3—10题: 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据此回答 3—10题: 3、我国古书记载的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贡献礼物一事,生动地揭示了: ①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了直接的友好往来②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人我国③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4.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C

5.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 5.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 A.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 B.北伐战争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C.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国同中国缔结关税新约 D.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B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 A.开始引进外资 B.正式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兴建经济特区 D.开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C

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D.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

8、结合唐、明两朝有关史实,说明我国古代善于向外国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促使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传统,并分析其外交发展的共同原因。 史实: 唐朝: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从波斯传入波斯枣、胡椒等药物;从阿拉伯传入了伊斯兰教;从朝鲜传入高丽乐等。

明朝: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后广泛种植;徐光启翻译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并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共同原因:①唐、明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与外国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对外交通水陆并重,可通南亚、西亚各国,明朝以水路为主,外贸范围更广。③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9、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点?这些情况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发生了什么变化?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不同点:从对外交往的要道上看,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向远洋;从交往的范围看,由邻近国家扩大到西亚、北非等远方国家;从交往者的身份看,由过去主要是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转为主要是商人和旅行家。 变化:明清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及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但像宋元时期那样的经济贸易往来则明显减少。尤其是康熙晚年以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固然有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一面,但它使中国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正常的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也受到遏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处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事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2004年江苏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1)目的: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前提条件: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的国家多。 (4)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关系)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①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②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③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国策;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

三、主要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建国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 ①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1955年,在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会议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③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二十多国建交,改善了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②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20世纪70年代: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⑤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建国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对华采取军事遏制、经济封锁、政治孤立政策,主要表现在 ①军事上,利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经过日本、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一线,构建对中国和前苏联的包围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出兵入侵,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政治上,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挠别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联合国极力庇护国民党台湾当局的代表,阻挠新中国加入联合国。 ③实行经济封锁。

(2)20世纪70年代: 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主要表现在 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②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发展、有摩擦(合作与斗争并存)。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 ①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针对向台出售武器问题达成《八一公报》 ②1997年江泽民访美,中美双方声明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克林顿访华,重申一个中国的立场,并宣布对台“新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参加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 ③2001年布什参加在中国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并与江泽民进行友好会谈,等等。 ④现今在中美关系和诸多国际事务方面合作是主流。

摩擦方面主要表现有: ①1992年布什政府突破《八一七公报》的限制,批准对台出售150架F-16战斗机。 ②1995年6月,克林顿政府批准李登辉访美。 ③1999年5月美国悍然轰炸我驻南大使馆。 ④2001年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我战斗机等…… ⑤现在在对台湾问题和纵容日本、越南等国对抗中国问题上态度复杂微妙。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述主要表现在: ①中国同西欧的关系自基本恢复正常之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②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确定了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

③与中亚五国建交,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 所作出的重大努力(续): ③与中亚五国建交,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④中国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⑤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支持开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积极参加安理会的各次讨论,等等。

1、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最突出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 练习 1、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最突出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建立 2、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 A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A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据此回答4~5题: 4、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惩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5、“求同存异”原则中“求同”是指 A、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B、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平等 C、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D、推动第三世界的形成 D B

6、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7、20世纪60年代,造成我国外交环境恶化,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是①美国②苏联③日本④越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A

8、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 A、暂时友好状态 B、时紧时松状态 C、敌对紧张状态 D、缓和紧张交替

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据此回答第9~13题。 C 9、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健是 A、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B、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 C、第三世界的逐步崛起 D、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D

B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1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B

13、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 C 12、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新秩序而斗争 D、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13、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 C、和平共处 D、反对霸权主义 C A

(1)出发点: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出发点: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四: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2)材料三与材料四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材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六: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4)材料六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4)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15、简略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的认识。 15、(1)对比:①自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诞生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②国民政府曾进行改定新约运动,但终究也不了了之。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天,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承认过去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时,消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 (2)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中国的独立自主,更没有今天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16、简述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新中国国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1)基本情况:①清末: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侵华战争,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宰割的地位,毫无国际地位。

②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从对中国“分而治之”,到日本独霸中国,到华盛顿会议后又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依附英美又遭日本侵略;抗战时期,国共联合抗日,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改变,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国地位。

③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逐步树立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加强与发展中国间的联系,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尤其在改期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云阳江山如此多娇! 见再! 再见! 再见! 见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