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首大幼教104(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捌:學習動機 一.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進該 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動機是外在行為背後的動因,是 介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變項。(p243) 二.動機的性質(p245) (一)動機決定增強物 (二)動機解釋行為的目標導向 (三)動機決定活動的時間量 (四)動機是手段也是目的 (五)動機絕非在真空中作用 三.動機的成分與類型(p248) (一)動機的成分包括需求與驅力。需求所指的是個體內在的一種匱乏 狀態,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如口渴、飢餓、權力、 隸屬感等)。驅力是個體產生需求時,為了恢復平衡,補足需求, 所產生的內在促動力量 (二)需求→驅力→動機(包含目標的選擇) (三)動機的類別包括:原始性動機與衍生性動機;生物性動機與社會 性動機;原始性動機與習得性動機;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
四. 動機是影響學習成就高低的重要變項(p250) 五 四.動機是影響學習成就高低的重要變項(p250) 五.心理分析學派的動機理論(p254) (一)均衡作用–內在需求希望獲得滿足 (二)唯樂主義–避苦求樂,處於平衡狀態 (三)潛意識動機–指個體雖有明確的行動,但卻不知其行為產生的 原因。因對自己的慾念或衝動加以壓抑所致 (四)性與攻擊是個體兩種本能性動機。前者是為了繁衍下一代,後 者則是個體求生需要遭受挫折所引起 (五)早期的經驗對個人一輩子的動機及人格影響很大 六.行為主義學派的動機理論(p256) (一)個體想要獲得原增強物或次增強物及逃避懲罰就是行為的動機。 個體行為的動機完全由外在環境所決定 (二)桑代克利用效果律來解釋動機。即若個體對某一刺激加以反應 後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將能強化其行為動機 七.人本主義學派的動機理論(p258) (一)反對人類所有動機均可用驅力、增強等概念來予以解釋的假設
(二)強調個人的自由抉擇、自我決定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是 引發個人行為動機的根本所在 (三)馬斯洛認為複雜的人類動機係由七種不同性質的內在需求 所組成,而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之分(參見圖 8-2,p260) 1.生理需求–包括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慾等維 持生存的需求 2.安全需求–希求保護、免於威脅與安全感的需求 3.愛與隸屬的需求–希望獲得他人的接納、關懷、照顧、 獲得友誼、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4.自尊需求–希望獲得別人的重視,也希求個人有價值, 能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 5.知的需求–希望獲得知識、探索知識 6.美的需求–希望尋求美的事物,以獲得美感 7.自我實現的需求–希望能成為一個自己所希望做到的 人,實現個人的理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八.認知心理學派的動機理論(p262) (一)相信個人行為受制於思考,個人對外在事物的知覺或解釋,才是 引起行為動機的關鍵所在 (二)認為個體是主動的、活生生的有機體,而非被動的機械體,個體 會以自主的、自我決定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好奇或為 了樂趣 (三)皮亞傑認為個體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追求內在平衡(藉由同化與 調適)才是引起行為動機的關鍵所在 (四)維持個人自我形象,也是一種頗為強烈的動機 (五)費斯汀格認為個人的認知失調,會形成心理衝突及企圖解決此 種衝突的內在動機作用 (六)1970年代,溫納提出有關行為的「自我歸因論」認為學生學習的 動機,受其學習事件的成敗經驗,以及對成敗經驗歸因的影響 1.成敗歸因方式的特徵包括三個層面:(1)內在與外在;(2)穩定或 不穩定;(3)能控制或不能控制 2.成敗歸因的六個理由:(1)能力;(2)努力;(3)工作難度;(4)運 氣;(5)身心狀況;(6)別人反應
(七)柯敏頓提出「自我價值論」,認為學生的自我價值肯定是影響 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並將學生分成下列三種類型: 3.各種歸因與各種歸因方式特徵的關係(參見表8-2,p265) 4.不同的成敗歸因,將導致不同的行為動機 (七)柯敏頓提出「自我價值論」,認為學生的自我價值肯定是影響 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並將學生分成下列三種類型: 1.求精取向型–重視學業成就的價值、認為能力可以改善、不 怕失敗、設定中難度目標、成敗歸因於努力、精益求精等 2.逃避失敗型–缺乏自信、選擇較少失敗的工作、設定較低目 標、為失敗找藉口等 3.接受失敗型–相信自己能力低又改變無望、變得壓抑、冷漠 或無助等 九.社會學習論的動機理論(p268) (一)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習得的,而此種習得的行為不只受增強作 用的影響,還受個人主觀知覺所左右 (二)個人可透過觀察、模仿,以獲得適當的資訊,更會進一步分 辨環境中的增強物及非增強物,然後再發展出一種對所欲追 求目標的期待與知覺,最後才產生行動或反應
(三)愛德華與艾特肯遜提出「預期價值論」,認為人們行為的動機 是依賴他們對成功機會的預估與他們對成功的價值如何看待。 只有在成敗機會參半的情況下,個人的行為動機才會最強 (四)羅特認為個體的行為動機可由增強的價值、目標的預期及當時 的情況等三方面來推測。他以「制控信念」來說明個人行為的 動機與責任感有關 1.內控型–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失敗 歸因於個人疏忽,自願承擔責任 2.外控型–相信凡事操在他人手上,把成功歸因於機遇幸運, 失敗則歸因於受人阻難,不願承擔責任 (五)班都拉提出「自我效能論」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動機問題 1.個人對特殊工作動機的強弱,決定於個人對其自己所擁有的 特殊表現能力的評估 2.自我效能的評估來自四種訊息來源:(1)已有的成就;(2)替 代性經驗;(3)言語勸導;(4)生理狀況
大努力,較能堅持到底,較會運用適當的問題 解決策略,對工作較少恐懼與焦慮感。所謂 「藝高人膽大」,藝高是「自我效能」,瞻大 即為「動機」 3.較高效能感者較喜歡選擇困難工作,願意做較 大努力,較能堅持到底,較會運用適當的問題 解決策略,對工作較少恐懼與焦慮感。所謂 「藝高人膽大」,藝高是「自我效能」,瞻大 即為「動機」 十.激發學習動機的原則(p271) (一)建立學習導向的環境–集中學生注意力、協助學 生產生學習意願、避免學生過高的焦慮 (二)善用學生的需求及內在動機–多樣化的教學活 動、說明學習的意義與價值、提供學生自行設定 成就標準的機會 (三)使學生對學科教材具有興趣–多使用教學媒體及 教具、學習活動多樣化(做中學)、允許學生選擇 活動
(四)幫助學生設定及達成適切目標–逐步提升目標 層次、目標要有挑戰性、訂定每日或每週學習 目標、共同討論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五)幫助學生增加承擔學習活動的責任–鼓勵學生 發展內控特質、要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六)提供必要的回饋及外在控制–教師的口頭或文 字校正、批改作業、回答問題、成績公布。提 供如何克服錯誤的線索。社會性增強(讚美、 信任、獎勵、懲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