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攻略 江西省临川一中 饶礼喜
回顾高考命题负责人的指示精神 老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高考命题(作了些有益的尝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提高高考语文贡献率。 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
老师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写作,不能只表现老师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分类指导,让学生自学为主。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失(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文章主旨等),回到原点,回归常识。
温故知新—— 江 西 高 考 现代文阅读题 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
【小阅读特点】必须高度重视拉大得分距离的命题趋势 1、7年均考了“词语的理解”。(除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外,均不在定义上作文章。) 2、“句子的理解”只有2年考过。(主要考对句子本身的理解以及结合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 3、除2009年外,“不定向筛选”每年均考;“定向筛选”未考过。 4、推断不是考查重点。 5、重点考理解能力。 6、材料均有一个明确、集中的说明对象。 7、科技、社科均选,以社科为主,但均以说明为主。 8、除范围大小、肯定否定、可能必然、现实未来、条件因果等之外,结合常识和绝对化是江西的特色。
【复习方向】 1、 注意社科文命题的特点 2、提高“根据题干要求,采集有效信息,判断选项与原文是否一致”的能力。 3、在理解能力上下工夫。 理解能力: ⑴对语言的意义具有换一种说法仍然全面、准确地保留其意义的能力。 ⑵结合上下文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意义的能力。 4、提高比较选择的能力。
大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
【特点】 1、材料6年散文,1年小说。 2、重视文章的整体感知。 3、十分重视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每年均考。 4、十分重视考查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5、重视课内外比较阅读。 6、十分重视考查鉴赏能力。 7、小说阅读就考“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7、多选题以提高得分率为命题指导思想。 【复习】 1、重视文章学的知识复习。 2、重视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提高。 3、要提高准确把握表达技巧的能力与多角度鉴赏能力。 4、要增强四种意识:审题意识、文本意识、得分点意识、规范答题意识。 5、要提高理解语言与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6、要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提高
《考试大纲》对“探究”的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读作品) 要求从文章内容(形象、环境、情节)与艺术表现(语言及各种表达技巧)的各个方面从表层到深层(情感、社会、哲学、审美、历史等层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读作者) 要求从作品中发现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或者从作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去探究作者的创造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读自己)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探究题的答题要求 四项原则: 1、破除神秘。 2、立足文本。 3、善于发散。 4、自圆其说。
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㈠ 文学类文本阅读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7、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㈡ 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8、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9、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课标考试说明的变化 大纲版“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列出9点考试内容;而江西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两类,分别列出8条、9条考试内容,着重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方面的阅读能力,考查的能力层级分明,重点突出。 可见,“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置于显著地位,突显了文学作品对考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和提升审美境界的作用,体现出高考试卷对文学味追求的人文性特色。
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析报告 现代文阅读历来都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一般占30分左右),也是考生们得分的“瓶颈”。201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遵循了“稳定中求完善,完善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原则。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201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统计情况分析如下:
趋势一:注重对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 2011年的论述类文本试题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天下,17套试卷中有14套选择的是社会科学类文本(其中文艺鉴赏类文章的比重增大,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广东卷的《美和美的东西》、山东卷的《衡中西以相融》等),只有北京、辽宁和四川3省市选择了自然科学类文本。从分值看,大多是9分;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为辅(2011年,江西等6套试卷采用了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即3道客观题;北京卷、湖南卷等6套试卷采用了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江苏卷则都是简答题);从考点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这种命题思路应该是基于升学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的考虑,体现了《考试说明》和试卷结构、题型、考查内容相对稳定的特点。
[应对策略] 与其他文体相比,论述类文本的突出特点是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严谨的语言思路、独到的观点见解以及严密的论证过程。对这样的文本,我们要遵循“先正确理解语义,再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信息,再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的阅读思路,进行反复训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干扰项的迷惑性主要有:故意混淆、以偏赅全、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主次颠倒等。解答时要养成忠于文本的习惯,学会“还原”和“对比”,排除干扰,避开陷阱。
趋势二:核心考查点的迁移探索 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历来因题型单一、考查点简单而饱受诟病,有人甚至称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为“纯文字游戏”。2011年高考,有些省市在核心考查点的迁移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题不再偏向考查学生对局部信息的筛选,而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再偏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而开始尝试对论述类文本表达技巧的考查;不再偏好考查对概念和词句的理解,而开始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江苏省在高考命题的改革上可谓“敢为天下先”,2011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共出了三道题目,全是简答题,是全国唯一没有在论述类文本中使用选择题的省份。再看考查点,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跳出了考查局部信息的框框,指向了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整体把握;第16题“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第17题“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则考查了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此外,上海卷的第6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湖南卷的第14题“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都是难得的好题,寓示着今后论述类文本考查的变革方向。
[应对策略] 阅读论述类文本,要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把握住阅读的“线”。 具体来说,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线”是: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线”是: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梳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卷中,主要是指对散文、小说的考查,不包括诗歌和戏剧。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作品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命题趋势:
趋势一:命题呈现鲜明的文体特征 从考查形式看,以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为辅。2011年13套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在数量上一般像往年一样,各套试卷设置3至4个题目(浙江卷设5个题目,天津卷设6个题目);在设题形式上,纯粹采用主观题形式的有6套试卷,如湖南卷;主客观题结合的有7套试卷,如新课标全国卷、江西卷等。 从设题角度来看,以往的文学作品阅读题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对文本之外的信息筛选和内容理解上,共性鲜明而个性不足,对小说和散文的考查并无十分明显的界限,考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模式和套路,就可同时应对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的考查。今年考点的设置则与以往不同。小说的测试题更有“小说味”,而散文的测试题则更有“散文味”。
2011年全国高考17套试题中有9套考到小说阅读。 语料选择从国别来看,中国小说有5篇,分别是山东卷严歌苓的《审丑》、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广东卷陈秉汉的《严冬海猎》、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宗璞的《锈损了的铁铃铛》。外国小说有4篇,分别是安徽卷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西卷亚美尼亚埃·格林的《晚秋》、辽宁卷乌拉圭比亚纳的《怪人》、浙江卷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第9车厢》。中外小说的比例是5∶4。 从小说的篇幅来看,除了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是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节选外,其余8篇都是微型小说(个别的有删改),说明2011年的小说命题基本以微型小说为主。微型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结构紧凑,讲究构思;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没有发展,考场上容易把握;微型小说还具备小说的各个要素;同时,这些小说大都是名家作品,因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从时代来看,这些小说基本是现当代作品,所写的生活内容和展示的生活世界以及所塑造的人物都贴近我们的时代。
在考查小说的省份中,绝大多数命题者都在小说的三要素上做足了文章。如2011年江西卷第16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环境——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第17题的考点设置既指向情节,也指向人物;第18题是探究题,要求对小说的高潮部分进行合理想象,其解答依据自然是文本中情节的发展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第19题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则涉及对小说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相关细节的理解。再如2011年江苏卷,四道题目,一道指向情节,一道指向细节,一道指向人物形象和对话情境,一道指向自然景物描写的深刻寓意,小说的文体特征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考查散文的省份中,绝大多数命题者则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散文的“形”和“神”上,“形”的方面主要考查散文的选材和表现手法,如2011年北京卷第17题,2011年湖南卷第15题、第17题等。“神”的方面主要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如北京卷的第18、19题,福建卷的第15题等。
[应对策略] 复习时要小说、散文并重,学会根据文体特点解读文本。阅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关注叙述的角度、人称以及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注意虚构与真实、想象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情节发生的过程及其效果、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等。阅读散文要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明确散文的分类及主要特征,如抒情散文往往情缘事发,或寓情于景,命题者往往会在事与情、景与情的关系上设题;叙事散文以叙事记人为主,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感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命题者往往会在细节描写等方面设题。
趋势二:注重对艺术表现力的考查 201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已经逐渐从语言表达测试和情感教化的功能中解脱出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文学性”。17套试卷无一例外地考查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考查目标或指向句子(如山东卷第20题、浙江卷第14题),或指向段落(如四川卷第15题),或指向全文(如北京卷第18题);考查点或是语言(如安徽卷第13题第1小题)、或是修辞(如北京卷第17题)、或是人称(如浙江卷第13题、湖南卷第17题)、或是表现手法(如安徽卷第13题第2小题)。其中浙江卷和湖北卷,明确考查艺术表现力的都是两题,命题者导向意图相当明显。天津卷第19题“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该题指向明确,有一定开放性,可从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入手,言之成理即可。这道题目综合考查了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虽没有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其探究意味却十分明显。
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 [应对策略] 首先要有文章中心意识和文本意识。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鉴赏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要从文章的中心出发,先搞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其次,要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体系,丰富相关的知识储备(见下页)。 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
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三方面: 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白描、点面结合;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类比、铺垫,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3.谋篇布局: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反语、对比等。 表达效果(作用)可借助以下几方面分析:刻画形象、描绘景物、情节设计、意境创设、交待背景、组织篇章、表达感情、阐述哲理、表现主题等。 一要记忆储存,二要灵活迁移,三要训练巩固。
趋势三:探究题地位凸显,异彩纷呈 探究题是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量最重、开放度最大、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题目。新课标地区的试卷无一例外地考查了考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安徽卷、湖南卷、辽宁卷探究题的分值都是8分,约占阅读分值的1/3,北京卷的探究题分值更是达到了10分,其他各省市的探究题分值也在3-7分不等。可见,在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探究题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命题角度看,2011年高考的探究题或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如山东卷的第22题、江苏卷的第14题;或要求“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如福建卷的第15题;或要求“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新课标全国卷第11题的第4小题、天津卷的第20题。值得一提的是好多省份在考查探究题时,都以文本为原点,把考查的触角延伸到了考生的现实生活和阅读体验中。如北京卷的第19题:“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再如湖南卷的第18题:“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能不受别人观点左右,用自己的心灵和独特认知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这是今后高考探究题改革的一个方向,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卷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作了有益尝试。2011年江西语文高考卷第一次设置探究题,就赋予现代文阅读各题中最高的7分,在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抽样统计】全省平均分:4.14(含0分卷)/4.26(不含0分卷) 无论是在考点设置上的良苦用心和大胆探索,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思想品德和表达能力方面的兼顾考查,都为语文新课标所推重的“探究能力”作了较好的诠释。应该说,探究能力的考查还仅仅是一种尝试,一个开始。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培养、发展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江西语文卷探究题更大的意义,应该是对新课标中探究能力的回应,是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引。
[应对策略] 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提醒学生增强对文本的探究意识。正确处理好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从“开放性”的角度看,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答案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从“限制性”的角度看,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那种忽视题目要求的答案必然会被打入“冷宫”。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还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策略 (一)题目类型 1.思辨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 根据题目的考查方向,可以分为三小类。
(1)评析类——对文本内容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例如:(上海卷)《春声和春深》第12题“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就属于这类题目。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要求针对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考查的内容多在文本本身范畴之内,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
(2)辨析类——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例如:(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第11题(4)小题。 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同意某种观点,也可以反驳某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
(3)质疑类——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不足。 例如(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8题:“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做题时,首先要解除“伟人”“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束缚,立足文本材料,大胆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作品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
2.拓展型 这里所谓的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1)社会拓展类——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回答问题。 这类题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2)文学拓展类——根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 例如江西模拟题第12题:“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借物寄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你联系一作品加以简述。(提示:归有光《项脊轩志》、陶渊明《归国田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操《观沧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回答这种题目,不但要用到一般的文学常识,还可以涉及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
(3)假设拓展类——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假设而作答。 例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其中第二问就属此类题目。回答此类问题需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谈出立场鲜明的观点。
(二)答题策略 1.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2.熟悉题型。比如小说类常见的题型有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或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此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或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或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或该作品有没有审美价值,有没有艺术价值,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等。散文类探究题型有主题的探究,有散文特点的探究(即形散神不散),以及组材的探究等。
3.掌握题型中涉及的必要的知识。如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这种题目,是与小说前文的情节有关的,看它是否应该在此处结尾,在此结尾能否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否将人物的性格表达充分,能否达到结构的完美。而艺术价值的回答,则紧扣小说的情节是否有波澜,描写人物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事件表达了什么主题。审美价值这类题目,应该了解审美价值都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它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向善向美的那些特征,还有作品反映的主题对现实有没有好的引导作用,能否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有没有美的语言及给予人享受的艺术手法。等等。
4.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5.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 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提示语。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表态,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如2011年江西卷《晚秋》第18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和2010年一样,2011年仍然只有新课标全国卷、福建卷、广东卷、山东卷、辽宁卷等5套试卷考查了实用类文章阅读。在选材方面,2011年选择人物传记或人物通讯作为阅读材料的有新课标全国卷(《下笔不觉师造化》)、福建卷(《朱启钤 [qián] :“被抹掉的奠基人”》)、广东卷(《梁宗岱先生》)、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等4套试卷,选择科普类文章的只有山东卷(《没有天堂》)。
趋势一:力求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值 2011年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省份是把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同列为选考内容,让考生二选一。命题者为了体现选考的“公平性”,会在题型选择和考查点的设置上,力求做到和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保持“神似”。但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形式上的特征更具有本质性,更值得考查,这是命题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既体现自身文本的特性,又保证与文学类文本能力考查的等值,这是需要命题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应对策略]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要做到个性和共性的结合。所谓个性,就是要掌握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各种文体的特征及考查角度。所谓共性,就是要在实用类文本的各种文体的共同特点上做文章。访谈、调查报告、通讯、传记等文本虽然写法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事实,对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需要我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理性的认识去读懂文本。如能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等等。
趋势二:选文的局限性暂难突破 2011年考查实用类文本的共有5套试卷,除山东卷是选取了一篇科普文章,新课标全国卷、广东卷、辽宁卷考查的都是人物传记,福建卷虽然选取的是一篇人物通讯,但与人物传记有很多相通之处。 《考试说明》中虽然明确规定:“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利·普文章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物传记仍是命题人的首选。
[应对策略] 既要面面俱到,也要抓住重点。 “面面俱到”指的是,我们在平时复习中,要把各种类型的实用类文本都训练到,使考生能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熟悉各种文体的主要考查点。 “抓住重点”则要求我们把人物传记作为重点来进行训练,要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熟悉人物传记的写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实用类文本涉及的传记人物大致可分四类: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体现时代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的社会名流。 题型上,有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如新课标全国卷;有全为主观题的,如山东卷。 鉴于阅卷的实际困难,江西命题人暂时不出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作为选做题。但我们的教学还是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有所指导,有所训练。
附录: 2011年江西高考小阅读答案及解析 7.A(B“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错,原文是“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C“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错,原文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文中无依据) 8.B(“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原文说的是,“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9.D(“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错,“钟表的旋转”只能说明时间的周而复始,而“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解读2011年江西卷大阅读 江西自主命题至今有七年了。前六年的文学作品阅读考的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散文,今年则考了亚美尼亚作家埃·格林的小说《晚秋》。(此文曾摘录刊载在《青年文摘》2010年第19期上,命题人又依据小说原文做了增删、改动。)从中国散文到外国小说,在文体上是一次突破,但从考查的题型及命题点分析,今年的大阅读考题又与前几年保持了一致性与连续性。比如仍旧保留了“五选二”的多选题,在三道简答题中,第16题考的是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此类试题在以前的江西卷和外省市试卷中也多有出现,可以说是考了一个常见的考点,出了一道常规题。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大阅读评分细则 及各小题平均分抽样统计 16.(4分) 【答案】⑴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⑵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评分细则】 第⑴点,“反衬”(或衬托)1分,“瓦萨卡心情烦闷”1分,“处境凄凉”1分。大意对就给分。 第⑵点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一般说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有以下六种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推动情节,④刻画人物,⑤烘托主题,⑥有所象征(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测试卷样卷《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而作为文章开头,其常见作用有:照应标题,与结尾呼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等等。本题综合了开头的作用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所以考生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意思对即可。补充答案:①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②运用反衬、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瓦萨卡沮丧、自卑的心境。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主人公瓦萨卡的处境艰难做铺垫。④点明主人公心情烦闷,与小说结尾“觉得心里有一丝暖意”形成对照,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⑤照应题目,与结尾呼应,使作品结构完整。
例1.渲染气氛,交代时间、天气、人物,以乐景衬主人公烦闷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3分) 例2.交代情景,表现主人公烦闷的心情,与题目照应。(2分) 例3.烘托人物心情,表现瓦萨卡内心的烦闷,生活的贫困,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4分) 【抽样统计】全省平均分:1.37(含0分卷)/1.70(不含0分卷)
17.(6分) 【答案】心动 紧张 惊恐 慌乱 失望 轻松 【评分细则】 ①顺序正确,答对一项给1分。顺序错误一处扣2分。 ②结合分析作答,层次清楚,关键词语正确,不扣分。 ③“心动”,答“产生贪念”“想据为己有”“窃喜”等均可给分,答“惊喜”“好奇”“激动”之类的不给分。 ④“失望”,答“失落”“懊恼”“懊丧”之类也给分,答“发愣”不给分。 ⑤“轻松”,答“如释重负”“释然”等均可给分,答“开心”“庆幸”“平静”等不给分。 例:主人公发现小包后十分惊奇,后来又一阵紧张,等到包被一个中年人捡走之后,心里一阵慌乱,原地发愣以后,心里一阵轻松。(3分) 【抽样统计】全省平均分:2.80(含0分卷)/2.82(不含0分卷)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侧重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主人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心理上是有变化的。先是心动和紧张,因为自己正缺钱,看到小包就产生据为己有的贪念,但他又怕被人发现;接着是惊恐、慌乱和失望,因为那个小包被别人捡走了,使他所有的希望顿然落空,一时不知所措;而后是轻松,因为他从别人的卑劣行为上看到了自己的人性弱点,产生了自责心理,为自己没有拿那个小包而庆幸。
18.(7分) 【答案】(1)不会占为己有。(1分)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⑧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2)会占为己有。(1分)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评分细则】 ①切记答“会”或“不会”给1分。 ②“理由”部分共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一点2分,最多给6分。 ③注意理由只要来自文本(1分),言之成理(分析概括) (1分)的,均应认可。例:他安守本分,无非分之想,例如,看到两个姑娘“连想都不敢想”。 ④注意一个角度的依据,只能算一个理由。 ⑤注意认真阅读文本,熟悉人物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提高阅卷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于探究题。考生应结合全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进行合理的分析探讨。无论是支持哪种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补充示例⑴:瓦萨卡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理由如下:①瓦萨卡以前就好学上进,跟留级生梅鲁日不同,有一定的觉悟,本质上不坏;②看到有个姑娘偷受伤女人的耳环时,瓦萨卡怒不可遏,表明他心中尚存道德良心;③发现小包后,瓦萨卡紧张、犹豫、慌乱,这些心理都表明他很矛盾,内心的正义与邪恶在剧烈冲突;④事后瓦萨卡骂自己“鬼迷心窍”,更说明他心存良知,正义战胜了邪恶。 示例⑵:瓦萨卡会将小包据为己有。理由如下:①瓦萨卡家遇不幸,自己和妻子都身体不好,等着钱看病,他需要这笔意外之财;②瓦萨卡到处找工作,重活又干不了,捡个值钱的小包,也可解燃眉之急;③瓦萨卡也许会想,社会风气本来就不正,那个姑娘可以摘下受伤女人的耳环,为什么自己不能捡个无人认领的小包呢?
例1.不会。①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善良的丈夫,即使妻子对他抱怨,也只是埋怨几句;②看到姑娘摘下别人的耳环时,他愤怒地骂了一声,他有良心:③小包被捡走后,他如释重负,走向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要靠劳动挣钱。(7分) 例2.会。①妻子骨折,需要钱;②自己得了疝气,要钱;③房子遭拆迁,生活落到贫困线之下。(3分) 例3.不会占为己有。因为瓦萨卡善良、有正义感、有道德观念。 (4分) 【抽样统计】全省平均分:4.14(含0分卷)/4.26(不含0分卷)
19.(4分) 【答案】B、D 【解析】 B“从小缺乏教养”的说法文中没有依据;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错,瓦萨卡当时是紧张、慌乱、懊恼、失望、矛盾的心理。 【评分细则】 ①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2项给4分。 ②顺序颠倒不扣分。 ③选三项以上的判0分。 【抽样统计】全省平均分:3.41(含0分卷)/3.54(不含0分卷)
总分:21分 得分:11.72/12.32
现代文阅读表述题失误原因及对策 一、审题不够准确、全面 二、整体把握能力欠缺 三、整合能力薄弱 四、扣点意识不强 五、答题不够规范 六、鉴赏术语生疏
对此,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要求复述大意、概括主题、梳理层次、分析写法。养成读后眼离文章,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一般在一份阅读卷中设计1-2道跨段落甚至波及全文的表述题,有的学生回答不全面或表述不精确,应该就是整体把握能力不足造成的。速读全文后,不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话题范围、思想、观点与评价)和形式(在本文中体现的文体特点,思路、层次,角度,写作方法),因而在做题需要回头检索原文和重点阅读时,仅仅关注题目语句在原文中及原文附近的局部语句或局部语段,而不能立足整体思路和层次,不能分清前后段落的功能和地位(并列、承接、对照、递进,相似性、铺垫性、升华性、过渡性、总括性等),忽视了其它的关键句段,从而造成答案遗漏要点,或表述不精确(因为可能在其它语段中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表达,或要联系其它处或明或暗的表达才能精确概括)。 对此,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要求复述大意、概括主题、梳理层次、分析写法。养成读后眼离文章,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对表情达意比较含蓄的文章和语段,不少学生便提炼不出甚至难以整合了。形象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给以阐发,分散的内容加以归纳,隐含的深意加以挖掘,不便明说的含蓄之处加以鲜明,阅读消化之后加以推断想象,学生对此类信息与内容的分析、提炼、组合、推断、想象等较为薄弱。 应立足整体把握,强化文体意识、文段意识,根据文体特点、语段关系,精心筛选、前后融合、定点放大关键的词语、语句,由一点而前后、正反、因果、明晦等加以假设、推断、验证、启发,从而提炼概括出较为准确的词语,便于有效的整理、组合。复习指导时,应精心训练,讲清讲透。将各种错误类型的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其主动思考、相互讨论,经过比较确定答案的优劣,并理清错误产生的各种原因,以此积累解题经验与技巧。再精选习题,反馈性的反复训练几次,这种解题整合意识应能基本确立。
表述题的答案多不止一个方面,对于题目中明显要求要写几个方面的题目,学生倒能有意识地加以搜寻和整合;对于不明确说明的题目,学生的扣点意识就薄弱了。学生往往看了题目后想到一点就匆忙作答;再加上只会摘抄、语句不简练,一看答题空基本写满了,于是停笔,便不再检索其他方面;再者,考场上匆忙中意识不到有些题目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向作答。 对此,一可看分值,分值超过2分,便很有可能不止一个方面的答案;二是,很多情况下,题目里往往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如,这句或这段有何意义、有何作用),要从内容(内容表达、思想阐发、精神意义、观点论述)和形式(表达技巧、表达效、前后联系等)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等类型的题目,学生回答往往仅基于对语句的整体印象、初步感觉,回答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但可能浅尝辄止,特别是遗漏“得分点”或表述零碎混乱。 这种题目,应运用“三不离”阅读原则和“三扣法”进行解答。首先对此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分析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结构,分清几个短句间的复句层次和关系;然后,再分别到原文中搜检对应信息;最后,将各相关信息整合起来,最好还是尽量按照原句的结构和层次去整合,以免因复杂而遗漏,或语句混乱,使评卷者梳理不清从而误判。
现代文阅读复习攻略 怎样避免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铩羽而归?首先就要重视课文的复习和知识的迁移,对重点课文做到“钻”“熟”“化”,把教材选文弄得滚瓜烂熟,为高考打好底子。很多高三同学暴露出的问题是对于高中课本学习有着很多漏洞,欠下了很多的“债”,这个光靠做练习是无法偿还的。一轮复习时必须重新梳理课本,要带着高考的眼光去看,把课本知识弄熟后还需要学会迁移,学以致用,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谓“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其次,要学会解读高考试题和应用已经学过、做过的练习题。我建议各位老师要引导同学们对于过去三年乃至五年的高考题进行解读,而不是单纯地做题和对答案;要解读出题人的意图、了解解题的思路、命题的走势,从而得到2012年应试的策略。题目不在多,重要的是透视、解读它。高考题目是不会重复的,但是考点、思路基本是一致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阅读“五魁首”】 ①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链”。 ②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③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④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⑤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答题“三步曲”】 1.阅读 ①务必整体阅读(切忌断章取义,挂一漏万) ②紧握三把“抓手”: 一是文体特征意识; 二是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3.答题 “规范作答” 三个原则:①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②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③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答—— ①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②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③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④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三大纪律”: 莘莘学子各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整体把握词不离句。 第二理解句子的含意, 句不离段结合上下文。 第三若问段落的作用, 段不离篇战无不胜!
“八项注意” 1.学会快速遵路阅读 2.明确整体与局部关系 3.透视题干重点和考点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 6.识破错误选项的各种干扰伎俩 7.攻克阅读与表达两个难关 8.注意开放性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
示例: (2010江西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解析:运用“三不离”方法,从文中寻找答题线索。“汨罗江”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第2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第5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第15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结合文本分析,答案就理出来了。 答案:①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②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③屈原殉国之处。(任选两点即可)
答题“小贴士” (一)小阅读: 1.服用全身丹:整体把握文意, 确定阅读重点。 2.猴子照镜子:对照选项与原 文,查找表述 的异同。 3.外加稍带脚:比对修饰限制词语。
示例 (2011江西卷)第8题B项“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是否错误呢? [解析] 运用“猴子照镜子”的方法,将选项说法与原文对照,发现——“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原文第4段末尾写道:“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二)大阅读: “三扣法”—— 1.明扣:直接摘引原文词句作答。 2.反扣:从原文的词句的反面归纳提炼答案信息要点。 3.暗扣:从选文的标题、注释乃至选项里寻找答案的蛛丝马迹。
(1991年高考)《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题例: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请问“特殊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 [解析]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什么,但是选文下面的注释里说明了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卒年月(1828-1910 )。两相对照,即可发现,原来这个特殊的日子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这种从题目、注释及选项中寻找答案的方法就是“暗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http://www.jiajiaoban.com/201003/4bb1b2e55ede9.shtml
机遇只钟情于有准备的头脑。让我们一起攻克现代文阅读的堡垒吧!胜利,一定属于战无不胜的我们! 总之,尽管每年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表述题的失分都较大,但我们考生绝不能有畏难情绪和放弃心理,而应把清“病脉”、精选“医药”,强化训练,才能逐步靠近“准确、全面、简明”的答题要求。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叶剑英说:“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机遇只钟情于有准备的头脑。让我们一起攻克现代文阅读的堡垒吧!胜利,一定属于战无不胜的我们!
临川一中校园网址:www.lcyz.net 联系电话:0794-8441447、 0794-8446998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