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纪 昀.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渡黑水溝 郁永河. 2 戎克船:是明末清初時期往返兩岸的主要交通工具 ∗ 1. 關於台灣的開發歷史,我們到底了解多少呢?不妨試著說出 就我們所知有關台灣開發史的故事、小說、電影、音樂與大 家分享。 ∗ 2. 什麼是黑水溝?黑水溝為什麼會成為大陸移民渡海來臺時最 大的威脅? ∗ 3. 有聽過「六死三留一回頭」、「有唐山公,無唐山嬤」這兩.
Advertisement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运动热身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从小到大写出 2 的倍数( 10 个): 写出 5 的倍数( 6 个)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5 , 10 , 15 , 20 , 25 , 30.
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 2 、 5 、 3 的倍数 的特征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 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小船摆渡 11 次 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摆渡 100 次呢?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0 个一是十 10 个十是一百 10 个一是十 10 个十是一百 数一数 从 35 数到 42 从 88 数到 100.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中国建筑特色 2013美国富布莱特项目 ——华文教师班暑期课 授课人:邵 英
哮 病.
寒假刚刚结束,假期的余味还没有消散。大部分同学都是半年才回家一次吧。不知道大家这个春节是怎么过的。期间的一些经历和事情是不是还回味不绝呢?
河中石兽 纪昀.
河中石兽 纪昀.
河中石兽 纪昀.
河中石兽 纪昀.
河中石兽 纪昀.
宋词四首.
10.2 立方根.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四种命题 2 垂直.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一小时系列讲座 工具书使用方法之一: 《康熙字典》检字方法
第十一讲 唐代政治大势 一、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从安史之乱到宦官、党争.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孙中山破陋习.
余角、补角.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河中石兽 【清】纪昀.
河中石兽 【清】纪昀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Landmarks & direction 你好,请问州立图书馆怎么走?.
小学语文总复习.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Unit 1 I like dogs (Period 1)
西藏 Tibet.
4.2 证明⑶.
乘法分配律.
译林小学英语 三(上)系列课件 Unit 3 My Friends 第1课时 Story time.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 数 学 第 十 册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新野县城关镇南关小学:邹汉苗.
第4课时 绝对值.
8小鹰学飞.
西师大版 三年级语文 下册第七单元 不!是乐谱错了.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 (例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 (例2).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4)状语 (其逻辑主语一般就是句子的主语).
第5课 美妙的万花筒世界 ——如何实现LOGO重复命令的嵌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刘晓玲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 、7 、6加几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冉 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河中石兽 纪 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新课导入 请用自己的话 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pĭ 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到底,终于 yè 踪迹 拖着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到底,终于 船桨,这里指划(船) yè 踪迹 拖着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听说 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设馆授徒,即教书 fèi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带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ān 埋没 罢了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相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应当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因为) 水 冲 的 形成 坑穴 等到 侵蚀 倾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 理 臆 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sù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按照 他,指老河工。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的 道理 主观 判断 根据 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 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人有很多, 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之 至石之半 的 其反激之力 的 然则天下之事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古今异义 古 今 干 不潮湿 岸 阅 看 经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物理 这 表判断的动词 是 已经 已 停止

课堂测验 河中石兽 考考你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僧 不可得 原地水中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果得于数里外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僧 不可得 第一种 原地水中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第三种 原地沙下 失败 果得于数里外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比较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1、僧: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讲学家: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老河兵

问题一: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问题二:课文是怎样结构的,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请思考

巩固提高

C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至石之半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其反激之力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D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题解: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D 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