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高考热点专项突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輔導處八月份主管會報 報告人 : 洪自強. 輔導組本月工作 【行政文書】 建置 100 學年度工作資料夾 擬訂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行事曆 【認輔工作】 匯整 100 學年度續接個案資料 輔導教師持續關心責任班級高關懷個案 統整國小轉銜個案資料 (3 位 ) 【通報案件】 通報性騷擾案件 1 件.
Advertisements

歷史二 第一篇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體制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教檢數學能力測驗(小教類科) ★日期 :105年1月8日 (星期五) ★主題 :數學能力測驗模擬考講解 ★地點 :民雄校區演講廳 ★主持人:陳霈頡.
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导 游 基 础 知 识.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张芊丽 2008年1月.
传道书 12种虚空 9处不可知 23样价值观 7个小结论 人生是虚空的虚空! (没有神的人生)
专题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3.《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填写
第五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衡量变化的尺子 ——— 时间和纪年 新围初中 王济洪.
〝奇異恩典〞~陳進成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 以為大喜樂;因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 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
我为何为我?——那些历史并没有消失,它们就存在于我们心灵最隐秘的地方,时时在引导我们的行为准则,在操纵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外国小说话题突破系列之七 情感.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 纳税申报表填写指引 白银高新区国税局 纳税服务科 2016年5月.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内 容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操作 ● 项目会计核算中注意事项 ● 社会组织年检报告的填列 ● 社会组织评估中财务资产指标的解释
社会保险计划 私人经营社会保障的可能性 联邦健康保险制度系统的资金融通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疗费用的风险是一个基本风险吗?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初探逻辑推理 提高思维水平 ——《逻辑和语文学习》
新准则与老准则 主要变更内容.
列王紀下8章 啟示錄12章 書念婦人 婦人 死裡復活的兒子 被提的男孩子 七年饑荒 三年半大災難 非利士地 曠野 歸還房屋田地
佛教既是外來宗教, 為何盛行於中國?.
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 天地有情 分享者:徐燦麗老師、 蘇娟玉老師 日期:2005年12月3日 P.1.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江苏衡鼎律师事务所苏州分所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出版社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材培训 深圳市南山区北师大南山附中 熊菊珍 年 8 月 13 日.
主题七 关注三农,重视民生 .
桃園縣龜山鄉文欣國小 校園植物簡介 內庭區.
耶利米书.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志愿服务个案 张田吉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列王紀概覽.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南亚、中亚 要点·疑点·考点 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大部分在10°N~30 °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
張騫、班超通西域.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铜山中学 李启强.
第一节 正名——文字学与汉字学 第二节 本学期讲授内容及安排 附录:参考书目 作业
第6讲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传道书 12种虚空 9处不可知 23样价值观 7个小结论 人生是虚空的虚空! (没有神的人生)
朝代接龙(排一排,把下列朝代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10分)
上海交通大学 概率论第一、二章测验题 大学数学教研室 童品苗.
会计电算化 录入期初余额 北京科技宏远有限公司总账系统启用日期有二种方案,一是2006年1月,二是2006年2月,其他初始设置完全一样,假定你是该公司会计主管,你选哪种方案?为什么?? ?
A B~A B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海局势总是引起各方关注,特别是美国。为什么美国对台湾虎视眈眈?
第一單元 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 專題一 孔孟思想與儒家的發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斗兽场 万神殿 圣彼得大教堂 君士坦丁凯旋门.
回忆与思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重要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1 室外装饰设计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室外装饰设计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室外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中外室外装饰设计的基本概况,室外装饰设计与室外环境的关系、建筑装饰的细部设计以及店面装饰设计等内容。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北京一师附小 韩玉娟.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異端與異教 基督信仰.
漢魏間的國際局勢與女性外交 -〈昭君怨〉與悲憤〈胡笳十八拍〉
耶利米书.
彌迦書 緒論.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進堂詠 上主要以上等的麥麵養育選民, 用石縫中的野蜜飽飫他們。.
課程簡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體育科教學軟件 乒乓球.
南國被擄( BC共分三批) 巴比倫帝國 猶大 巴比倫 猶大人被擄巴比倫.
地震 在板塊交接處,因岩層受到外力作用,相互 擠壓或張裂,易造成斷層錯動,同時釋出巨 大的能量,此能量以波的型式並藉由岩層傳
北國 亞述 巴比倫 南國 那鴻 以利亞 西番雅 以利沙 哈巴谷 約珥 約拿 俄巴底亞 阿摩司 北 何西阿 耶利米 以賽亞 以西結 南 彌迦
北国 亚述 巴比伦 南国 那鸿 以利亚 西番雅 以利沙 哈巴谷 约珥 约拿 俄巴底亚 阿摩司 北 何西阿 耶利米 以赛亚 以西结 南 弥迦
五萬人歸回 猶大 巴比倫帝國 波斯帝國 希 被 擄 (1) 被 擄 (2) 被 擄 (3) 歸 回 被擄70年 哈巴谷 俄巴底亞 耶利米
7.2 正弦公式 附加例題 1 附加例題 2.
啟示錄精要 第六講 撒但的結局、審判 ﹝第廿章﹞.
五萬人歸回 猶大 巴比倫帝國 波斯帝國 希 被 擄 (1) 被 擄 (2) 被 擄 (3) 歸 回 被擄70年 哈巴谷 俄巴底亞 耶利米
何西阿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讲 高考热点专项突破

一、关注“三农”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热点综述】2013年1月31日,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发布,国家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中央一号文件以14个字概括了2013年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

【链接考点】 1.经济方面:(1)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

(2)古今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主张、评价和比较及其涉及的民生问题;理解认识古今历史上重视农业,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成功与失误。

(4)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民生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政策;同时涉及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的失误等。

2.思想方面: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 (2)近代民生思想主张(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等)。

(3)近现代西方民本思想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社会人文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思想及福利制度的思想等)。

【典例1】(2011·安徽文综·T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靠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情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 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 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解析】本题以长效热点——“三农”问题切入,考查中国古今现代农业经济特征、农业生产技术及重农举措等,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能力。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归纳。第(2)题状况可从“农机具的比重”等论证。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如政府的重视、自然经济占主导等方面解答。第(3)题,原因从材料中的“农业部发布”等方面分析,趋势可从劳动者、动力、技术进步等角度思考。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 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 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 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 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 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 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 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 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二、近(现)代化——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热点综述】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 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 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 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 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 两类范畴的近代化。近代以来的西方和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资

本主义近代化,西方国家从15、16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 现开始,不断地追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与市场化,直到世 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国际大背景下开始的;也是伴随着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解体的历程 中开始的,与西方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 的现代化,在借鉴西方近代化的经验基础上走适合自己国情的 现代化模式。

【链接考点】 1.政治方面: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2)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2.经济方面: (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2)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等)。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4)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方面: (1)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近代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4)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23)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的历程。 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近代英国代议制的 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根据设问进行概 括提炼作答。第(1)题从政治保障、劳动力、资金、市场和技 术的角度概括作答;第(2)题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英 国代议制,材料三反映了贵族控制议会的特征,另再从权力中 心、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程度方面概括其特征;第(3)题依据材料 四中“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 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并结合 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概括作答;第(4)题从经济发展和政治变 革的相互关系来回答。

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 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 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 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 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 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 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 治变革。

三、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 【热点综述】中国文化创新是历史赋予新的战略定位和新的历 史使命,成为国家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推向新的时代高度的重要战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 本国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的重要举措。一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时下兴起的 国学研究热,全球创办孔子学院热,充分证明了中国以儒家思想

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 旺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 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科技创新 发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增强国家竞争能 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 斗的斗志,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 结。

【链接考点】 1.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1)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内涵、特征及影响。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体现的时代特征及成就。 (3)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思想解放潮流、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等。

(4)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中及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突出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2.科技、经济、制度创新: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近代中国科技的落伍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2)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等。 (4)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典例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选A。纷纷下海经商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A符合题意;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1992年,故排除B;C是在1984年,不是1992年,故排除C; D在80年代也已经开始,不是1992年,故也排除D。

四、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热点综述】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 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学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 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 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 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 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

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二 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无疑 有着有益的启示。三是特指中国的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 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链接考点】 1.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明末清初时期、鸦片战争后、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世界历史重要转型: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17、18世纪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形成演变)、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3.中国历史上错失的“战略机遇期”:第一次:15、16世纪的第一次错失: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资本主义化开始,中国处于封建自闭阶段(明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却用“中体西用”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潮流;第三次:辛亥革命——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第四次:“文化大革命”时期部分错失第四个机遇。 4.当前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改革开放深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

【典例4】(2012·福建文综·T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解析】选D。从“打倒偶像”和“启蒙”这两个关键词中,可以判断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仍然是思想领域中的解放运动。据此,A、B、C的表述显然与题意有别,只有D符合作者的观点。

五、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国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热点综述】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崛起之路,或以贸易取胜,或以军事取胜;世界大国崛起具有不同的条件,其兴衰实质上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链接考点】 1.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及影响。典型大国 兴衰:英国的兴衰、德国的崛起与衰落、美国的持续发展、苏 联(俄罗斯)的兴衰、亚洲强国——日本、中国的衰落与复兴 等。 2.近代先进中国人强国的梦想:反抗外来侵略、探索追求 独立富强的历程及政治救国、思想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 3.现代中国的强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包括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开拓的中国外交、现 代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等。

【典例5】(2012·浙江文综·T39)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据《辞海》等整理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原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从设问层次可见,本题目的核心所在是第(3)题,命题者希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因此,将辛亥革命放入世界近代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通过世界各国近代政体的演变情况,进而发掘辛亥革命除传统印象中的历史意义之外,还有其共和制度是世界上建立较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其是建立在较小的社会动荡的基础之上的。这两点新的认识,需对材料和设问信息进行综合汇总,方可得出。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斯二世逃亡。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六、2014、2015年周年大事 ★2014年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200周年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 1894年,兴中会成立120周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举行70周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60周年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60周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1984年,中英签订香港问题联合声明30周年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

1984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30周年 1984年,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30周年 1984年,十四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30周年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20周年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周年 1999年,澳门回归15周年 1999年,欧元启用15周年

★2015年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910周年 1405年,郑和下西洋首航610周年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230周年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150周年 1895年,洋务运动破产120周年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 1895年,公车上书120周年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120周年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10周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10周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00周年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00周年 1925年,孙中山逝世90周年 1935年,遵义会议80周年 1945年,雅尔塔会议70周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1945年,重庆谈判70周年 1955年,华约成立60周年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周年

一、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 发展 【热点综述】2013年6月8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上海社会 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在北京发布。《报告》认 为,2012年,是中国在世界经济逆风中艰难前行的一年。2013年, 世界经济仍将处于深度转型调整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 原动力在逐渐减弱。中国将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主动响

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呼唤,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不断变化 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报告》称,扩大内需、 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城镇化、实施金融改革和保护环境将是中 国经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主要推手。《报告》认为,在多重问 题的破冰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步入多元化时代。随着资源 消耗和环境的退化,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以低成本、大量 资源和资金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随着世界 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将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路径, 进入一个增长格局不断转换的新时期。

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中国乃至世界迫切需要破解的共同命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节能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因而,能源与环境问题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要考点,也是文综命题较好的切入点,复习备考时应格外重视。

【链接考点】 1.三次工业革命中代表性的能源分别是煤炭、电力与石 油、原子能的利用,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能源 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 2.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道路及“大跃进”对环境的破 坏。 3.长三角经济发展圈、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 湾经济圈等东部发达地区近现代遭受的经济政治侵略历史;中 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的史实、现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及经济 发展的原因等。

4.从中部崛起战略角度理解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近现 代中部地区的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史实及近代经济发展的历 程等。 5.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角度,理解中国东北对中国工业 发展的贡献及加快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等。 6.从西部大开发角度,归纳古代对西部地区的管辖、西部 地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等有关史实。

【典例1】(2012·安徽文综·T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 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 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 是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解析】选B。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A无法判断;C结论太绝对;D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B中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比例值加起来超过一半以上。

二、大国关系 【热点综述】2013年3月22-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俄关系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习主席选择俄罗斯作为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体现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表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中俄继续保持并充分利用双方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振兴,完全符合两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推动双方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振兴之路上并肩前行。

2013年7月10日至7月11日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美双方就重大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再次确认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作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务实合作,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世界大国关系主要指的是当今世界“一超”(美国)、“多 强”(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之间的关系,这些大 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世界政治格局。虽然大国 之间矛盾依然存在,但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决定了大国之间 更重要的是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综合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情 况,本讲内容,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并重。从 试题创意看,切入角度比较新颖。从考查角度看,多设置新情 境、运用新材料,以能力立意的题目多于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 重点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从全球史观 角度来考查大国之间的关系。

【链接考点】 1.中美关系: (1)1840—1899年:美国尾随英法,充当侵华的帮凶。 ①原因: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南北战争、西部开发),位居配角。 ②主要事件:1844年逼迫中国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2)1899—1945年:美国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占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开始独立侵华。 ②主要事件: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联合反对法西斯。

(3)1945—1949年:美国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①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制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扶蒋反共。 ②主要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4)1949—1972年:敌视和对抗。 ①原因:中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敌视与对抗社会主义阵营。②主要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新中国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5)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 ①转变原因:美国方面,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西欧、日本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美国面临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双重压力。中国方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有利于缓解苏联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 ②主要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20世纪80年代至今:合作与竞争并存。

(7)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①不利: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并以人权和民主化要挟;台湾问题。 ②有利: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的战略平衡地位。 (8)认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建设性合作是主流;“和而不同”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2.中日关系: (1)近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 难。 ①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中国的山东。

④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 ⑤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2)现代。 ①1949—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几经曲折,尤其是日本国内右翼分子否认侵华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军国主义,东海问题等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3.中俄(苏俄)关系: (1)19世纪中期至1917年:俄国追随西方侵略中国,热衷领土扩张(共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917—1949年:中国“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苏俄采取支持中国革命的政策,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共同抗击法西斯。

(3)1949—1959年:中苏友好(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4)1959—1989年,中苏关系恶化,处于对峙敌视状态。 (5)1989年至今:中俄关系改善友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美苏关系: (1)1917年后,美国组织协约国军队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3)1945年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开始“冷战”。

(4)20世纪50—80年代,美苏争霸。 ①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张,苏联意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一系列扩张。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如放松对东欧的控制、改善苏中关系等。

【典例2】(2012·天津文综·T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排除。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正确。③,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美国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扫除台湾问题的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正确。④,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已经扫除障碍;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