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微气候环境 人因工程学
第三章 微气候环境 1 2 3 4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第三章 微气候环境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 2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3 4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微气候参数 人因工程学 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重要参数: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重要参数: 微气候环境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疲劳程度、健康、舒适感觉和工作效率。 空气气温 空气湿度 微气候参数 气流速度 热辐射条件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一、空气温度(气温) 定义:空气的冷热程度叫做气温。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空气温度(气温) 定义:空气的冷热程度叫做气温。 测量:气温通常由干球温度计(寒暑表)测定,称为干球温度。 气温的标度:分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为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二、空气湿度 定义: 空气的干湿程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测量:湿度计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空气湿度 定义: 空气的干湿程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1) 绝对湿度:每立方米(m3)空气内所含的水汽克数。 (2) 相对湿度:某气温、压力条件下空气的水汽压强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饱和水汽压强的百分比。 相对湿度在7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 测量:湿度计 相对湿度可用通风干湿表或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干湿球温度计中,湿球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叫湿球温度,湿球温度略低于干球温度。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智能湿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智能湿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便携式温湿度计1 便携式温湿度计2 单片微机的广泛应用和半导体存储器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能湿度测量技术的发展。几种基于半导体温度、湿度传感器,微型计算机完成计算,半导体记忆器件存储数据的便携式实时测量系统已得到广泛使用。如便携式温湿度计(见图3-1)、智能湿度测量仪和单片微机测湿系统。它们都无须人工干预,实时性强,可以处理较多的数据;有的还可配多种探头以适应不同测量要求,实现在线数据记录、图形记录等;同时,配备报警功能以视觉、听觉、电子邮件形式发出报警信号。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三、气流速度(风速) 气流速度:空气的流动速度(m/s).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气流速度(风速) 气流速度:空气的流动速度(m/s). 测定:室内气流速度一般用热球微风仪(测量范围:0.05-1m/s)。现在各种便携式电子(热球)微风仪、手持式风向风速仪和智能热风式风速仪都已经诞生,大大方便了测试工作。 图3-2 电子(热球)微风仪 图3-3 手持式风向风速仪 图3-4 便携式风速仪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四、辐射热 热辐射: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0 K时的辐射能量。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四、辐射热 热辐射: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0 K时的辐射能量。 热辐射是一种红外线,它不能加热气体,但能被周围物体所吸收而转变成热能,从而使物体升温,成为二次辐射源。 正辐射:周围物体向人体辐射热能使人体受热; 负辐射:人体也向外界辐射热量。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热辐射强度:热辐射体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辐射出的热量(J/cm2·min)。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热辐射强度:热辐射体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辐射出的热量(J/cm2·min)。 测量热辐射可用黑球温度计 它是在直径为15.7mm的铜制球形表面涂上黑颜色(为无光泽黑球),球内插一支水银温度计制成。其平均辐射系数为0.95,铜球越薄越好。测量范围为20~120℃,精度为±1℃。打开热辐射源,黑球温度上升,关闭热辐射源,黑球温度下降,其差值为实际辐射温度。 图3-5 黑球温度计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五、微气候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温、湿度、热辐射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一节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五、微气候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温、湿度、热辐射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某一参数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可以由另一参数的相互变化所补偿。 把微气候参数以及对冷热感觉有显著影响的微气候参数的各种组合的综合指标,称之为微气候指标,其中重要的组合有: 空气温度和周围表面温度; 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和气流速度; 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 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与环境热交换—达到热平衡 热量 做功 人(食物化学能) 保持恒温(36.5℃)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一、人体的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Qm-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热率(J/m2.h); 人体单位时间向外散发的热量,取决于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四种热交换方式,即辐射热交换、对流热交换、蒸发热交换和传导热交换。 一、人体的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Qs = Qm -W ± Qc ± Qr -Qe ± Qk Qs-人体的热积蓄或热债变化率(J/m2.h) Qm-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热率(J/m2.h); W -人体为维持生理活动及肌肉活动所做的功(J/m2.h); Qc为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率(J/m2.h) ; Q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传导换热率(J/m2 .h) ; Qk-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辐射热传递率(J/m2.h) ; Qe-人体汗液蒸发和呼出水蒸气的蒸发热传递率(J/m2.h)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一、人体的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人体的热平衡是动态的: 当Qs = 0时,人感到舒适;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人体单位时间对流热交换量,取决于气流速度、皮肤表面积、对流传热系数、服装热阻值、气温及皮肤温度等。 人体单位时间传导热交换量取决于皮肤与环境(包括所接触的物体、空气等)的温差以及所接触物体的面积大小及其导热系数。 人体单位时间辐射热交换量,取决于热辐射强度、面积、服装热阻值、反射率、平均环境温度和皮肤温度等。 人体单位时间蒸发热交换量,取决于皮肤表面积、服装热阻值、蒸发散热系数及相对湿度等。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二、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受 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即心理上是否感到满意、舒适,是进行微气候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认为,“舒适”有两种含义: 1)指人主观感到的舒适.比较常用 2) 指人体生理上的适宜度。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1、舒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生理学上常用的规定是:人坐着休息,穿着薄衣服,无强迫热对流,未经热习服的人所感到的舒适温度。按照这一标准测定的温度一般是 21℃± 3℃。 影响舒适温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季节。舒适温度在夏季偏高,冬季偏低。 (2)劳动条件。不同作业姿势及劳动强度舒适温度不同。 (3)衣服。穿厚衣服对环境舒适温度的要求较低。 (4)地域。不同地区的人对环境温度习服不同,对舒适温度的要求不同。 (5)性别、年龄等。女子的舒适温度比男子高0.55℃;40岁以上的人比青年人约高0.55℃。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表3-1 不同劳动条件下的舒适温度指标 作业姿势 作业性质 工作举例 舒适温度/℃ 坐姿 站姿 脑力劳动 表3-1 不同劳动条件下的舒适温度指标 作业姿势 作业性质 工作举例 舒适温度/℃ 坐姿 站姿 脑力劳动 轻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很重体力劳动 办公室、调度台 操纵,肖零件分类 车工、铣工 沉重零件安装 伐木 18~24 18~23 17~22 15~21 14~20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2.舒适湿度 舒适的湿度一般为40%-60%。不同的空气湿度下,人的感觉不同,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空气下对人的感觉和工作效率的消极影响极大。 3.舒适的风速 在工作人数不多的房间里,空气的最佳速度为0.3 m/s;而在拥挤的房间里为0.4 m/s。室内温度和湿度很高时,空气流速最好是l-2 m/s。我国采暖通风和空调设计规范(TJ19-75)中规定的工作场所风速如表3-2所示。 表3-2 工作场所允许风速 室内温度湿度基数 允许风速 /(m/s) 温度/℃ 湿度/% 18 20 22 24 26 40~60 0.2 0.25 0.3 0.4 0.5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二、微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综合评价 研究微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能仅考虑其中某个因素,因为构成微气候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面介绍三种评价微气候环境的方法: 1、不舒适指数 2、有效温度(感觉温度) 3、三球温度指数(WBGT)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1.不舒适指数 (1)舒适的温度与湿度的关系 以人体对温度和湿度的感觉为例,舒伯特(S.W.Shepperd)和希尔(U.Hill)经过研究给出舒适的温度与湿度的关系: H = 188-7.2t 12.2℃<t<26℃ ) 例如室温 t=20℃时,湿度H=188-7.2 × 20=44,即44%。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2)不舒适指数 J.E.Bosen 提出了一个不舒适指数DI(Discomfort index)来综合表征人体对温度湿度环境的感觉。 DI=(td + tw)× 0.72+40.6 式中,td为干球温度(℃); tw为湿球温度(℃)。 通过计算各种作业场所、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的不适指数,就可以掌握其环境特点及对人的影响。 不舒适指数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风速。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表3-3 所示为美国人和日本人对不同不舒适指数的不适主诉率。 表3-3 不同国家对不适指数的不适主诉率 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到舒适的气候条件也有所区别,当不舒适指数在70附近时,人感觉比较舒适。 表3-3 所示为美国人和日本人对不同不舒适指数的不适主诉率。 表3-3 不同国家对不适指数的不适主诉率 不适指数 不适主诉率/ % 美国人 日本人 70 75 79 86 10 50 100 难以忍受 35 36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2. 有效温度(感觉温度) 1)定义: 有效温度是指根据人体在微气候环境下,具有同等主诉温热感觉的最低气流速度和气温的等效温标。它是根据人的主诉温度感受所制订的经验性温度指标。前人(C.P.Yaglou)以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气流温度为参数,进行了大量实验,绘制成有效温度图。只要测出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气流速度,就可以求出有效温度。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2)有效温度求法 图3-6为穿正常衣服进行轻劳动时的有效温度图。例如测得空调大楼某实验室的干球温度为30℃,湿球温度为25℃,风速为0.5m/s;求在该环境中从事轻劳动的有效温度,在图3-6上,分别找出干球温度30℃和湿球温度25℃,通过连接这两点间虚线与风速为0.5m/s曲线的交点,即可求出有效温度26.6℃。 图3-6 有效温度图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3)有效温度对人感觉及工作效率的影响 有效温度高时,人的判断力减退,如图3-7所示。 当有效温度超过32℃时,作业者读取误差增加,到35℃左右时,误差会增加4倍以上。表3-4介绍了有效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 图3-7 操作误差与有效温度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表3-4 有效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 * 热打击(出现威胁生命的突发事件,身体本身不能充分凉下来) 有效温度值/℃ 热感觉 生理学作用 机体反应 41~40 很热 强烈的热应力影响出汗和血液循环 受到极大的热打击*危险 妨碍心脏血管的血液循环 35 热 30 暖和 以出汗方式进行正常的温度调节 25 舒适 靠肌肉的血液循环来调节 正常 20 凉快 利用衣服加强显热散热调节作用 15 冷 鼻子和手的血管收缩 粘膜、皮肤干燥 10 很冷 肌肉疼痛,妨碍表皮的血液循环 * 热打击(出现威胁生命的突发事件,身体本身不能充分凉下来)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4)不同作业种类的有效温度 15.5~18.3 26.7 12.7~18.9 23.9 10~16.9 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除与上述环境条件有关外还与人体的作业种类、作业负荷及着装等因素有关。 表3-5 不同作业的有效温度 作业种类 脑力作业 轻作业 体力作业 舒适温度/℃ 不舒适温度/℃ 15.5~18.3 26.7 12.7~18.9 23.9 10~16.9 21.1~23.9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3.三球温度指数(WBGT) 三球温度指数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WBGT),是综合考虑了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等4个环境因素的综合温标,也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 热负荷(heat stress)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作业时的受热程度,取决于体力劳动的产热量和环境与人体间热交换的特性。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WBGT指数计算要考虑不同的气候条件。室内外无太阳辐射时,采用自然湿球温度(WB)和黑球温度(GT)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室内外无太阳辐射时(室内、阴天或夜间) WBGT=0.7WB+0.3GT 室外有太阳辐射时要把干球温度(DT)考虑进去 WBGT=0.7WB+0.2GT+0.1DT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三球温度指数法不用直接测量气流速度(其值已在自然湿球温度上反映了)。在WBGT相同,但辐射热、湿度和空气流速不同时,人的生理反应不同。 当湿度很高、空气流速很低时,使用WBGT方法较差。表3-6为美国工业卫生委员会推荐的各种不同的劳动休息制度的三球温度指数阈值,该种方法比较直观,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表3-6 允许接触高温的阈值/ ℃ 作业种类 轻劳动 中等劳动 重劳动 持续劳动 75%劳动,25%休息 50%劳动,50%休息 25%劳动,75%休息 30 30.6 31.4 32.2 26.7 28.0 29.4 31.1 25.0 25.9 27.9 30.0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运用WBGT指数对作业人员热负荷进行评价的标准(GB/T 17244—1998)。该标准由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8年3月10日批准、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以工人8小时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单位:kJ/min·m2)为基础进行劳动强度的等级划分,然后给出了不同劳动强度下,人体各种感觉状态(好,中、差、很差)的WBGT指数值。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微气候环境评价 人因工程学 表3-7 WBGT指数评价标准 WBGT指数/℃ ≤33 ≤34 ≤35 >35 1 ≤30 平均能量代谢率等级 WBGT指数/℃ 好 中 差 很差 ≤33 ≤34 ≤35 >35 1 ≤30 ≤31 ≤32 >32 2 ≤28 ≤29 >30 3 ≤26 ≤27 >28 4 ≤25 >27 注:表中“好”级的WBGT指数值是以最高肛温不超过38℃为限。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微气候对人体生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温度、湿度及空气对流异常的气候条件下,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本节主要介绍人体在冷热环境中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反应及其对作业的影响。 一、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 二、低温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一、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 1.高温作业环境的定义及其分类 定义: 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84kJ/(m2·h)的环境叫高温作业环境。 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 (2)高温、高湿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就会形成湿热环境; (3)夏季露天作业,如农民劳动、建筑等露天作业。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2.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人体的生理特征 人因工程学 热应激效应: 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人体通过呼吸、出汗及体表血管的扩张向外散热,当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产生热积累,呼吸和心跳加快,皮肤表面血管的血流量激烈增加,有时可达正常值7倍之多,以实现体温调节,这种现象称为热应激效应。 热衰竭:热衰竭是由热疲劳引起的全身倦怠,食欲不振,体重减少,头痛、失眠、无力等症状。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人体耐受度与人体“核心”温度有关。 “核心”温度低于38℃,一般不会引起热疲劳。通常用直肠温度表示人体的“核心”温度。 据研究,直肠温度=人脑温度=肝脏温度=右心房温度+0.6℃=口腔温度+0.4℃。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人体“核心”温度能够保持一定的热平衡机能,核心温度tR与作业负荷M的关系式为: tR = 37.0 + 0.0019M M为作业负荷(W)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3.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 (1)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消化液分泌量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弱、注意力不集中 (3)导致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出汗、呼出气体排除大量水分和盐分,水和盐代谢失衡,血容量减少,负荷过大,加重心血管负荷,引起心肌疲劳。 (4)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加重噪声对人耳高频听阈的损害,提高人耳语频听阈。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4.高温作业环境对工作效率、事故的影响 高温环境影响效率,人在27~32℃下工作,其肌肉用力的工作效率下降,并且促使用力工作的疲劳加速。当温度高达32℃以上时,需要较大注意力的工作及精密工作的效率也开始受影响。 脑力劳动对温度的反应更敏感,当有效温度达到29.5℃时,脑力劳动的效率就开始降低,许多学者的实验都表明,有效温度越高,持续作业的时间越短。 事故发生率与温度有关,据研究,意外事故率最低的温度为20℃左右;高于28℃或降到10℃以下时,意外事故增加30%。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标准 我国于1997年正式实施了《高温作业分级》 GB/T4200-1997标准,并于2002年重新修订为《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该标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WBGT指数方法对高温作业进行了分级。不同强度级别同样时间WBGT值不同。 表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分级 接触高温 作业时间/min WBGT指数/℃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120 Ⅰ Ⅱ Ⅲ 121~240 Ⅳ 241~360 360~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二、低温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 低温环境下人的生理反应 人体在低于皮温的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使其辐射和对流散热达到最小程度。 1)当外界温度进一步下降,肌肉会因寒冷而剧烈收缩抖动,以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的现象,称为冷应激效应。 2)人体在严重的冷暴露中,皮肤血管处于极度的收缩状态,流至体表的血流量显著下降或完全停滞,当局部温度降至组织冰点(-5℃)以下时,组织就发生冻结,造成局部冻伤。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3)低温导致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很多人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睡眠中被冻死的。 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气流速度。 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由于湿度的增加,衣服的热阻降低,使衣服起不到御寒作用,会引起人体肌肉痛、发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风湿痛等各种疾患。 随着气流速度增加,人体通过空气对流散热量增加,而且温度越低,气流速度影响越大,有效温度降低量越大。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4)影响操作效率 低温环境条件下,首先影响人体四肢的灵活性,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特别是影响手的精细运动灵巧度和双手的协调动作。 手的操作效率和手部皮肤温度及手温有密切关系。手的触觉敏感性的临界皮温是10℃左右,操作灵巧度的临界皮肤温度是12~16℃之间,长时间暴露于10℃以下,手的操作效率会明显降低。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 低温持续时间/min 实验环境温度 15℃ ~ 16℃ 12℃ ~ 13℃ 7 ℃~ 8℃ 下表是对防空兵某型高炮作业者在不同环境温度及持续时间下装填炮弹工作中进行精细作业的平均操作次数。 低温持续时间/min 实验环境温度 15℃ ~ 16℃ 12℃ ~ 13℃ 7 ℃~ 8℃ 15.12 12.31 11.78 10 14.77 11.16 9.97 20 14.81 9.89 8.53 30 14.67 9.47 7.25 40 14.93 9.52 7.18 50 14.89 9.41 7.85 人因工程学
表3-11 不同操作次数及实验时间下操作错误率/ % 第三节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表3-11 不同操作次数及实验时间下操作错误率/ % 每分 钟 操作 次数 实验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20 12.40 14.25 16.37 18.21 20.54 20.62 19.64 19.78 20.01 30 20.13 23.42 26.21 27.32 27.37 27.42 27.47 27.50 27.43 26.58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作业时间越长、试验环境温度越低,作业者的每分钟平均操作次数就越少; 每分钟操作次数一定,实验时间越长,人的准确性越差;相同实验时间情况下,操作次数越多,错误率越高。 人因工程学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人因工程学 一、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一、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 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保健措施、生产组织措施等方面加以改善。 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 (1) 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过程: 尽量将热源布置在车间外部,使作业人员远离热源;或设置在天窗下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口;或在热源周围设置档板。 (2) 屏蔽热源 (3) 降低湿度 (4) 增加气流速度 人因工程学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1) 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 人因工程学 保健措施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保健措施 (1) 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 (2) 合理使用劳保用品 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具有耐热、导热系数 小、透气性好的特点。 (3) 进行职工适应性检查。 人因工程学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人因工程学 生产组织措施 (1) 减小作业速度或增加休息次数,以此来减少人体产热量。 (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生产组织措施 (1) 减小作业速度或增加休息次数,以此来减少人体产热量。 (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 作业者在高温作业时身体积热,需要离开高温环境到休息室休息,恢复热平衡机能。温度在 20~30℃之间最适用于高温作业环境下身体积热后的休息。 (3)职业适应 对于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较长时间又重新从事高温作业者,应给予更长的休息时间,使其逐步适应高温环境。 人因工程学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人因工程学 三、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 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 提高作业负荷。 第四节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三、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 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 提高作业负荷。 个体保护。 采用热辐射取暖。 人因工程学
案例:高校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人因工程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对微机使用人员多, 开机时间长, 特别在高校微机室中。为保证人体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就成为创建高校微机实验室时所不应忽视的问题。 微气候环境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疲劳程度、健康、舒适感觉和工作效率, 不良的微气候环境条件会增加人的疲劳感, 降低劳动效率,影响人的健康。 气温是影响微气候环境的主要因素,微机室的温度、湿度和清洁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影响。通常大多数人感觉舒适的有效温度为16. 8°C~ 21. 7°C, 夏秋季为18.8°C~23. 9°C。计算机工作是对温度的要求为10°C ~ 30°C 之间。由此可以选择出人机均能适合的温度范围。 人因工程学
案例:高校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人因工程学 冬季20°C±2°C; 夏季: 23°C±2°C; 大多数人感觉舒适的相对湿度在30%~ 70% 之间, 计算机工作时要求的相对湿度为: 35%~ 65% 之间, 由此可选择出人机均适合的湿度范围: 35%~ 65%。 计算机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频谱比较宽, 所发射的射频能, 对人体有潜在性的危害, 以视觉受损者居多, 近90% 的使用者有眼睛疲劳、酸痛的现象, 并因此而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以外, 还可引起背痛和身体不适。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绿色计算机和计算机保健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对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的控制, 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国家标准。为尽量减少计算机设备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提高计算机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在选购计算机时, 应尽可能购买符合标准的低辐射、节能的计算机系统, 如国内外名牌整机另外还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安装防护屏,使之屏蔽 人因工程学
案例:高校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人因工程学 电磁辐射、过滤强光、吸收反射光。同时, 计算机的使用者也应注意自我调整, 不要长时间连续在计算机显示器前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应适当休息一会, 并进行一定的保健活动或室外活动。 由于公共机房的特殊性, 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较多, 但其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气、细菌、烟尘等。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这些污染物会越聚越多, 其相互间产生相加作用, 使浓度逐渐增大, 活动在其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而混浊气体的气味也会使人产生不适, 不仅影响使用者的健康、情绪, 也会引起疲劳、头晕、记忆减退, 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由于人体新陈代谢是自身生存的本能, 不可能改变。所以微机室内的各种空气污染源不可能彻底消除,因此避免空气污染的措施应着重于尽量减少和降低污染。采取的措施为: 禁止在微机室内吸烟, 尽量减少在微机室内的走动,从而使人类新陈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 人因工程学
案例:高校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人因工程学 尽可能少的留在室内另外, 微机室应配备一些相应设备来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如: 用空气加湿器保持室内的湿度, 这点在北方地区尤为重要; 用负氧离子发生器来保证微机室内的负氧离子含量, 从而起到杀灭细菌、清新空气的作用; 还可用空气净化器来过滤微机室内的空气, 以改善空气质量。 除采取以上措施以外, 微机室避免空气污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风问题。因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微机室空气交流差, 所以增加通风透气, 输入尽可能多的新鲜空气是改善微机室的空气质量的最好办法。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空调, 有条件的应首选中央空调, 其次则应尽量选用有对流功能的空调, 特别是目前许多空调生产厂家已开始重视室内空气质量问题, 开发出了具有通风换气或负氧离子发生器功能的空调机, 这对改善微机室的空气污染极为有利。另外, 还可以在微机室安装排风机, 增加通风。微机实验室在选购空调时, 要特别注意空调负荷的计算, 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设备发热 量 人因工程学
案例:高校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人因工程学 室内工作人员发热量、机房外围结构传热量、照时灯具发热量、室外补充新风带入热量, 计算出上列发热量, 再乘以1. 1, 就可以作为空调负荷, 据此选择空调设备。由于高校微机实验室一般都存在计算机数量多、同时用机人员多的特点, 因而发热量较大, 应注意千万不要直接按空房间的面积配备空调。 微机实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对于微机实验室来说, 机房管理质量的高低、提供服务能否使用机者满意, 对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 高校微机实验室不仅应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计算机使用硬件、软件环境, 更应设计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使之清洁、新鲜,尽量接近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因工程学
案例:高校微机实验室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从而保证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尽管到目前为止, 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大气候, 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来控制局部小气候, 使局部的气候环境得以调整和改善。 人因工程学
复习思考题 人因工程学 (1)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 简述人体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1)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 简述人体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3) 人对微气候条件的主观感受有哪些,如何评价? (4) 为什么必须综合评价微气候条件? (5) 微气候环境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各自特点? (6) 什么是高温作业环境?分为几类? (7) 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改善? (8) 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改善? 人因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