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田 理
鼻息肉概述 鼻息肉(nasal polyps)是水肿的鼻粘膜突入鼻腔而形成的赘生物. 好发于筛窦、上颌窦、中鼻甲游离缘、中鼻道内的钩突、筛泡、半月裂等处。 发病率占总人口1%~4%. 可单发或多发。 鼻息肉复发倾向强,术后复发率可达15%~40%。 本病属于中医"鼻痔"范畴。
鼻息肉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 中鼻道微环境学说 变态反应 慢性炎症 病理 基本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嗜酸性细胞浸润,显著水肿,腺体呈不 规则囊性扩张,数量明显减少,缺乏真正的浆粘液腺。
鼻息肉中医病因病机 1·肺胃湿热熏鼻 外感风寒、风热,久蕴于肺,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热内生,循经上蒸鼻窍,结聚日久,变生息肉。 2·寒湿凝聚 素体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寒湿之邪侵袭,搏于气血,津液雍遏,停蓄于鼻,结聚日久,变生息肉。
鼻息肉--临床症状 渐进性持续性鼻塞,单或双侧 嗅觉减退 多涕 头痛 耳鸣、听力下降 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
鼻息肉--检查和诊断 鼻腔内可见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新生物(小者须收缩下鼻甲后方能发现),状如新鲜荔枝肉,触之柔软,不易出血,可移动,无触痛。中鼻甲息肉样变者与中鼻甲不可分离 ,略硬,色稍红。 后鼻孔息肉需作鼻咽镜检查,常在一侧后鼻孔发现上述典型病变,多为单个。 蛙鼻 后鼻孔检查、鼻内窥镜检查、X线或CT检查
鼻息肉--鉴别诊断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 鼻咽纤维血管瘤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
外形似多发性鼻息肉,表面粗糙不平、色灰白或淡红、多发于一侧鼻腔,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并可恶变。病理检查可明确 鼻息肉--鉴别诊断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外形似多发性鼻息肉,表面粗糙不平、色灰白或淡红、多发于一侧鼻腔,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并可恶变。病理检查可明确
鼻息肉--鉴别诊断 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
鼻咽纤维血管瘤: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 鼻息肉--鉴别诊断 基底广,多在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偏于一侧,不能移动,表面可见血管,色红、触之较硬、易出血,有鼻塞、鼻出血史,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 平时多有鼻出血史,X线检查上颌窦及筛窦多有“占位性病变”,鼻腔内可见较多暗红色坏死组织、触易出血。有时后鼻孔及鼻咽部可见暗红色或出血性组织。
鼻息肉--治疗思路 早期应用中药可能促其消退,术后应用中药可减少复发; 根除病因,加强对症处理.
鼻息肉--辨证论治 1·湿热熏鼻 证候 鼻腔息肉,并时有黄浊涕,头昏或痛; 证候 鼻腔息肉,并时有黄浊涕,头昏或痛; 鼻粘膜肿胀色红。息肉色淡红或暗红,表面光滑或稍显粗糙,触之稍硬。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有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或滑略数。 治法 清肺胃热,利湿散结。 方药 辛夷清肺饮: 石膏 知母 黄芩 桅子 甘草 升麻 辛夷 枇杷叶 百合 麦冬 头昏头痛者,加白芷、蔓荆子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黄浊涕多者,加鱼腥草、苍耳子。
鼻息肉--辨证论治 2.寒湿聚鼻 证候 鼻塞不通,时流粘白浊涕,头昏或胀痛; 证候 鼻塞不通,时流粘白浊涕,头昏或胀痛; 鼻甲粘膜肿胀苍白,或色微淡,鼻腔或有白色稀粘分泌物,息肉呈荔枝肉状,表面光滑,色灰白,半透明,触之柔软不易出血。 全身或见面色淡白,容易感冒,倦怠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 温肺升阳,散寒解凝。 方药 温肺汤: 半夏 白芍 甘草 杏仁 陈皮 细辛 五味子 干姜 肉桂。 脾肾气虚者,酌加党参、白术、附片; 脾虚湿盛者,加茯苓。
鼻息肉--鉴别诊断 类固醇激素治疗: 手术摘除: 冷冻、激光 1.初发息肉较小或鼻甲息肉样变较轻者:口服强的松30mg/日、共7天,然后用鼻可灵鼻腔喷雾,每次50~100ug,每日3~4次,可阻止息肉生长甚消失,控制复发。 2.堵塞总鼻道的大体积息肉:口服强的松30~60mg/日,连服2周。 3.术后:鼻腔喷入,每日两次,连用1~2月。 手术摘除: 冷冻、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