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 主讲者: 齐聪 教授 2006/5/5.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妇科趣记 刘英娇整理. 月经病. 月经先期 : 脾 肾 阳 阴 肝 薪水)补 ( 不) 固(够 ) 清 - 两张 丹 ( 账单 ) 脾气虚 补脾益气,摄血 调经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肾气虚 补益肾气,固冲 调经固阴煎/归肾丸 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肝郁血热 疏肝清热,凉血.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妇 科 杂 病妇 科 杂 病妇 科 杂 病妇 科 杂 病 曙光医院妇科 齐 聪 不 孕 症 不 孕 症 infertility.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2008 年世界肾脏日主题 : 神奇的肾脏 !. 浅谈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肾内科 郑宝林.
经行发热. 一、概 述 (一)定义: 概念: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证,称 “ 经 行发热 ” 。
易黄汤 山药 芡实 白果 黄柏 车前子 药 易黄汤 功效 : 补脾益肾,收涩止带,兼清湿热 1. 山药 + 芡实 用量最大,甘平则补,涩则收,入脾胃 故能补脾益肾,收涩止带 白果 收涩而固下焦, 引山药、芡实入病所大 任脉之宫 黄柏 + 车前子 均有寒而能泻热, 黄柏长于泻下焦湿热 车前子利水通淋,清热利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带下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 李莉.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病的定义及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辨 证论治 熟悉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许丽绵 阴 痒. 定义: 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 坐卧不宁,或伴有带下增多等,称为 “ 阴 痒 ” ,有称 “ 阴门瘙痒 ” 等。 相当于西医学的 “ 外阴瘙痒症 ” 、 “ 外阴炎 ” 、 “ 阴道 炎 ” 、 “ 外阴营养不良 ”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第十一章 产后病 第八节 产后恶露不绝 教师:张勤华 曙光医院妇科教研室.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经断前后诸证.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方舟®盆炎净胶囊.
月 经 过 少.
月经病.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顺一堂整理 2013年8月 真诚祝愿痛经的姐妹们早日摆脱痛经的折磨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 医 妇 科 学 各 论 甘肃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李朝平
带下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 李莉.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经期间出血.
产后恶露不绝.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四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教学目标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 病理及鉴别诊断。 熟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 掌握: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崩 漏.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傅青主女科 调经篇用药心得.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1、熟悉经前期综合征的定义、诊断、辨证 要点及辨证论治 2、了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月 经 病 (概 述) 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许丽绵
痛 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梁菁.
经行感冒.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乳衄.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祛 湿 剂.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利水渗湿药.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经间期出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妇科 齐聪.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易××,女,12周岁,1975年3月2日初诊。 主诉:近三月来月经过频过多,时间延长。2月28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昨天曾服凉血止血中药,药后流血更多(一天用卫生纸一包多,并用很多棉花),不能坐立。经色鲜红夹有血块,腹微痛,汗多,疲乏,腰痠,自觉烦热口干,小便微黄。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淡红略胖,苔薄白润,脉细滑略弦。
国家精品课程中医妇科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 ——刘丽.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带下病 主讲者: 齐聪 教授 2006/5/5

病例探讨 彭xx,女,25岁,护士职业,未婚,有性史。 主诉:带下量多与外阴部瘙痒反复发作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经前觉阴痒有量多白色分泌物,经后左下腹痛伴黄色分泌物量多及阴部瘙痒。近一个月,分泌物由白转黄,量多味腥且时有左下腹固定点牵扯痛,走路转身加剧。西医诊断为阴道炎,以抗生素及阴道栓剂治疗后仍易复发。

过去史及个人史 有十二指肠溃疡史。 生活习惯:日夜颠倒轮三班,吃饭时间不固定。 个性:易紧张,但脾气尚好。 经产史:G1P0(3年前人流1次),LMP: 11/1,PMP: 9/26,I/D: 30+/5-7 days,月经偶尔延期,量少一年多,色鲜红,有少许血块,经前腰酸,无经痛。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精神可,体型偏瘦。面色白,唇色红,左脸颊少许痤疮,色红。舌体大小正常,微有齿痕,舌尖偏红,有朱点,边尖少苔,舌中后苔黄腻。 闻诊:无特殊气味,语音清晰,尚称有力。 问诊:易疲倦,怕冷,冬天手足冰凉。偶有前额及巅顶疼痛多年,疲劳后加剧,不易入睡,偶有胃脘闷痛,无心悸,夜尿1-2次,纳可。无自汗盗汗,无身重,无阴道干涩活捉热感,大便1-2日一行。 切诊:左弦滑,右弦。

妇科检查: 外阴:潮红 阴道:畅,黄色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2005/5/23 尿常規: 正常 2005/10/11 CA-125: 3.98U/mL

诊断 中医: 1.带下 2. 腹痛 3.月经过少 证型 肝脾肾不足、气血两虚、湿热瘀结于下焦 西医: 1. 感染性阴道炎 2. 盆腔炎可能 3. 月经过少

什么是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带下病概述 正常带下:是指正常妇女,从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的少量质粘、无色、无臭的液体,绵绵不断以润泽阴道。 广义与狭义 生理与病理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带下医) 狭义: 生理与病理 生理性带下:经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 病理性带下: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表现为带下异常者。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并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

病理性带下表现: 量:明显增多 色:即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质:或稠或稀;或如涕如水;或如豆渣样; 气味异常:或有腥臭、恶臭气者. 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致病因素--湿邪 湿邪影响任、带二脉,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湿浊下注而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 外湿:外感湿邪 内湿:指由脾虚失于健运,肾虚失于固藏,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病因病机 脾虚: 肾阳虚: 阴虚挟湿 湿热下注: 热毒蕴结: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气结,损伤脾运。 禀素肾虚,或房劳多产。 肾阴偏虚,虚火伤及任、带 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郁化火,肝热脾湿 热毒蕴结: 经期产后不洁,或术后感染湿毒

带下病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 检查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 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鉴别诊断 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鉴别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阴疮、子宫粘膜下肌瘤鉴别 带下呈白色时与白浊鉴别

辩证要点 颜色:色深(黄、赤、黄绿)多属湿热或湿毒、热毒。色淡(白、淡黄)多属虚寒。 性质: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多属脾虚。量多质薄,清稀如水,多属肾气虚、肾阳不足。量多质粘稠,色黄或黄白相兼为湿热。 气味:带下有腥味多属虚、属寒。酸秽臭气者则为热甚。带下恶臭难闻,多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疗原则 除 湿 为 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有些尚需配合外治法,才能提高疗效。

分型论治---脾虚 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脾虚湿困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车前子

完带汤方解 人参、白术、淮山、甘草 益气健脾(白术重在健脾阳,淮山重在健脾阴) 陈皮 苍术 健脾燥湿 陈皮 苍术 健脾燥湿 白芍 柴胡 白芍柔肝,柴胡疏肝解郁,升阳除湿 黑芥穗 入血分,祛风胜湿 车前子 利水渗湿 本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而补,散,升,消都为湿邪开路,补虚而不滞邪,全方达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止带的功效。

临床随证加减 湿蕴化热: 带下由白转为黄白相兼,气味腥臭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选: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山药 芡实 黄柏 车前子 白果 有肾虚 加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 加 金樱子 芡实 乌贼骨 白果

分型论治—肾阳虚 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 鹿茸(可用鹿角片代)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白蒺藜 紫菀茸 加减: 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 肉豆蔻 带下如崩者,加鹿角霜 莲子 白芷 金樱子

分型论治—阴虚挟湿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芡实、金樱子。 知母 黄柏 山茱萸 熟地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 失眠多梦+柏子仁 酸枣仁 咽干口燥甚+沙参 麦冬 五心烦热甚+地骨皮 银柴胡 头晕目眩者+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舌苔厚腻者+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分型论治—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痒,阴痒明显+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

分型论治—热毒蕴结 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粘稠,臭秽难闻+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湿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地丁

外治法 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煎水来熏洗。 阴道纳药法: 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阴道纳药法: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各种阴道炎 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病例回顾 彭xx,25岁,带下量多与外阴部瘙痒反复发作半年。 经前觉阴痒有量多白色分泌物,经后左下腹痛伴黄色分泌物量多及阴部瘙痒。近一个月,分泌物由白转黄。 月经偶尔延期,量少一年多,色鲜红,有少许血块,经前腰酸,无经痛。 有十二指肠溃疡史,吃饭时间不固定,工作压力大易紧张。易疲倦,怕冷,冬天手足冰凉。偶有前额及巅顶疼痛多年,疲劳后加剧,不易入睡易醒,夜尿1-2次,偶有胃脘闷痛。 舌有齿痕,舌尖偏红,边尖少苔,舌中后苔黄腻。脉左弦滑,右弦。

辨证分析1: 诊断:带下病:西医:感染性阴道炎 辩证分析: 平素:带下多,色白,舌有齿痕,月经量少 脾气虚,带脉失约,脾失运化,气血不荣 近期:带下色黄,量多味腥,外阴部搔痒色红,左下腹痛,舌苔黄腻,脉弦滑。 湿热下注,结瘀下焦。

肝脾肾不足,致冲任气血不足,带脉失约为本, 辩证分析2: 工作压力大,易于紧张,左脸痤创,脉弦,十二直肠溃疡 肝郁化火,犯胃 夜尿较多,经行腰酸,头痛 肾虚,肝阳上亢 肝脾肾不足,致冲任气血不足,带脉失约为本, 湿瘀互结下较为标,本虚而标实。

辩证论治: 带下色黄,外阴瘙痒色红,苔黄,痤疮,盆腔炎等均属局部有热。带下量多,苔腻则属湿相—局部热重于湿 但是患者较怕冷,喜热饮,且反复用抗生素易伤阳气,整体而言热象并不明显而以虚为主 治疗宜清热利湿,同时补益正气。 在治疗前先鉴别是否肿瘤引起的带下。

肝郁化火 阴虚火旺 带下 带脉失约 任脉不固 湿浊下注 湿热下注 阴痒 盆腔炎 外邪郁而化热(性行为) 肝气犯胃胃脘部闷痛 肝郁化火左脸痤疮 不能化生水谷精微 气血两虚月经量少 血不养心失眠易醒 工作压力大 饮食不节 肝郁化火 阴虚火旺 水湿内停流注下焦 肝郁 带下 脾虚 带脉失约 任脉不固 湿浊下注 湿热下注 阴痒 肾失固藏阴液滑脱 肾虚 湿热内侵 缠绵日久 湿热瘀互结 人工流产史。工作日夜颠倒 盆腔炎 夜尿,经行腰酸 肝阳上亢头痛 外邪郁而化热(性行为)

治则与治法分析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健脾舒肝,兼补肾活血行气 分析: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方药:四妙散合完带汤加减

方药分析-四妙散 清热燥湿: 以黄柏为君,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健脾燥湿,二药相伍,标本兼顾。 牛膝可活血祛瘀,有益其月经量少及病久入络,补肝肾则是顾其本虚,引血热下行能治肝阳上亢之头痛,血热盛于头面之痤疮。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有益其带下炎症之消除及痤疮之改善。

方药分析-完带汤 补脾舒肝,化湿止带 白术、山药补脾祛湿,脾气健运则湿浊得消,山药并有固肾止带之功。 人参补益肺脾之气 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 柴胡、荆芥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舒肝解郁,且风能胜湿。 陈皮理气燥湿,使补而不滞,且可行气化湿。 车前子利湿清热,使湿浊从小便分利 甘草调和诸药,配白芍酸甘化阴,且可缓急止痛。

方药分析—加减 当归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通便。 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善治下焦湿热之阴部瘙痒,与荆芥相配,更加强祛风胜湿止痒之功。 丹参则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与当归、牛膝相配可化久病之瘀,也有助月经量少,失眠的改善。

问题与讨论 傅青主女科如何论带下 为何少用易黄汤治黄带? 为何不用龙胆泻肝汤? 带下外治法的使用方法和时机?

傅青主女科论带下 “带下皆是湿证” “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 病因: “脾气之需,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 从脏腑辩证,多属肝、脾,从六淫而论,多属湿、热。 白带: 肝郁脾虚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第一病第一方) 黃带: 任脉湿热易黄汤

临床为何少单用易黄汤治黄带? 傅氏所见黄带属脾、肾、任、带脉亏虚较重,而下焦湿热较轻,属“虚多实少,寒多热少” 因时代变迁,现今因人流、引产、避孕器的使用,检查器具消毒不当、经期用品选择不当等因素,使邪毒由阴部直侵胞宫,致胞脉受损。 此类病人属热者多而寒者少,实多而虚少 用易黄汤则病重药轻,虽有效但不明显 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白果、车前子 山藥、芡實能補脾胃,任脈與之相通,故補其臟即補其相通之脈;加白果引入任脈之中; 黃柏清腎中之火,腎與任脈相通,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 車前子利水滲濕,使濕有去路 如是則濕熱得解,任脈自安,黃帶自止

为何不用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的功能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用于肝胆经实证;此患者病情迁延多时,且又用了很久抗生素,已伤正气,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故用四妙散等平和之药较龙胆泻肝汤合适。 另外此方药多苦寒,对脾胃虚弱、阴虚阳亢之人皆非所宜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生地、生甘草、车前子

带下的外治法 阴道塞剂为首选 中药外洗:阴道塞剂疗效不好时 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各一两,砂仁、仙灵脾各三钱,布包煎汤去渣,温水坐浴15分钟

讲 座 结 束! 谢谢聆听!

带下过少 指带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病因病机 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

主要病因1 肝肾亏损 先天禀不足,肝肾阴虚 房劳多产 耗伤精血 大病久病 年老体弱,肾精亏损 七情内伤,肝肾阴血暗耗

主要病因2 血枯瘀阻 素体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堕胎多产 暗耗营血 大病久病 产后大出血,血不归经 经产感寒 余血内留

诊断要点 病史:经有卵巢早衰、手术切除卵巢、盆腔放疗、盆腔炎症、反复流产史、产后大出血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抑制卵巢功能等病史。 临床表现: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道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或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 ,烘热汗岀,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偏少,闭经,不孕等。 检查: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内分泌激素测定

鉴别诊断 1 、卵巢功能早衰 2 、绝经后 3 、手术切除卵巢或盆腔放疗后 4 、席汉氏综合征 5 、严重卵巢炎

病机与治则 根本病机:阴血不足 治则:滋补肝肾阴精为主,佐以养血,化瘀

肝肾亏损证 主证: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肝肾亏损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岀,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方见崩漏)+知母 肉苁蓉 紫河车 麦冬 加减 若阴虚阳亢,头痛甚者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若心火偏盛者 +黄连 炒枣仁 青龙齿 若皮肤瘙痒者+蝉蜕 防风 白蒺藜 大便干结者+生地 玄参 何首乌

血枯瘀阻证 主证: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血枯瘀阻证(面色无华,头晕烟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丹参 桃仁 牛膝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胡麻仁 首乌 小腹疼痛明显者,加五灵脂 延胡索 下腹有包块者,加鸡血藤 三棱 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