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開設佛堂之準備. 壹 : 前言 一、佛堂對整體道場的重要性 二、佛堂的重要性 1. 天堂的介紹所 2. 三曹的事務所 3. 學佛的改良所.
Advertisements

2009/5/20 永餘編製 1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2 慈悲道場懺法 此懺以發菩提心為宗 「但作福不發菩提心, 如耕田不下種,既無芽何處求實」 菩薩三要行︰ 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大般若經》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由無所得而為方便」
慈濟月刊 ( 534 期, 出刊 ). 聞法、行善,但習氣未改, 如法水流過心地卻迅速漏失, 智慧有漏,修福未修慧。 至誠懺悔,改往修來, 清淨心入法而能造福人間, 則慧命成長,修福且修慧。 增長無漏慧 靜思晨語.
釋開仁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為何需要 學習佛法? 2 觀察思惟生命的 真實情 況 圓滿和諧的人生 是大家的 期望 佛法能實現清淨的世界 3.
第四節 淨土宗 一、淨土經典及其信仰 本願思想——阿彌陀佛淨土——其他淨土 二、淨土宗的信仰與實踐 判教——淨土體性——往生方法.
如何護持法船.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2016 新春禪三 茶禪一味 2014果如法師 著2016 陳武雄整理.
「東方」與「東方」比較: 以耶穌禱文與持名念佛為例 發表人:潘馨逸 日期:2014年9月20日(六)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水結晶報告彙集 與念佛殊勝利益 華嚴實驗室 2012年˙7月29日.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立 志 發 心 了 愿 林瓊婉 學講.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講義 p.13-22頁.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教你成佛的十二堂課 《圓覺經智慧直解》導讀 書籍作者:智崇上師 導讀作者:蘇莉華 手動換頁.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妙 法 蓮 華 經 講 義 陳育殿恭撰.
四聖諦十二因緣 後學陳靜莉 學講.
學經心得報告--以六祖壇經為主.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點.
如得法師開示 廣大供養意樂提策 1.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佛教的四大菩薩.
解深密經專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05.
企業廣論二班本週課程 班別:北08秋02-台北 2008年12月24日 僅供北08秋02台北班上課之用.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05/20 永餘編製.
如何撰寫學年文章 學協 學術小組 2002‧10.
用平常心面對不平常之事。 01/35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 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8) 林崇安教授 2008年4月30日.
出路之道 後學馮新聰.
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 2017年2月18日 阿彌陀經導讀 -佛教心理分析的觀點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認理實修 李悟嚴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敦煌石窟藝術之美.
師父法語.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花 時 間.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1-1 隨機的意義– P.1.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发心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法會日程表 - 1 Program Schedul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桃園鐵路地下與高架化 ~引起的問題爭議不斷 ~.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6-1線性轉換 6-2核心與值域 6-3轉換矩陣 6-4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6-5矩陣對角化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三十七道品 Bodhipakkhiya 釋開仁.2011年6月15日 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大家吉祥.
Be Thou my vision, O Lord of my heart; 願能常見祢,我心靈的主;
שבת שלום 智慧的燈塔 רק לצפות ולהאזין.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般若.
中觀哲學對於軍校哲學課程所能提供的改進與助益
相續 ? 識 ?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成佛之道》 緣起支性 五取蘊 無明 愛取 六塵 取識.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何謂懺悔? 義淨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云: 「說己之非,冀令清淨。」 道宣律師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云: 「取其義意謂不造新。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何謂懺悔? 義淨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云: 「說己之非,冀令清淨。」 道宣律師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云: 「取其義意謂不造新。 則此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 由斯善故,已起無緣,當生無續,雙礙 緣續,說名行除;又由斯善,來感樂報 ,差彼苦緣,名為報除。」 2009/5/20 永餘編製

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云: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 悔名慚愧改過求哀。 我今此罪若得滅者,於將來時,寧失身命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云: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 悔名慚愧改過求哀。 我今此罪若得滅者,於將來時,寧失身命 ,終不更造如斯苦業……生如是心,唯願 三寶證明攝受,是名懺悔。 復次懺名外不覆藏,悔則內心剋責; 懺名知罪為惡,悔則恐受其報……舉要言 之,若能知法虛妄,永息惡業,修行善道 ,是名懺悔。」 2009/5/20 永餘編製

4壓伏義:如以石壓草,而使其業果不能成熟招報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懺悔為何有效用?! 一、轉業︰轉變業緣 1量變義︰鹽如惡業,水如善業 2分散義︰如分期付款,透過時空的延展, 使惡業慢慢消散 3承藉義︰憑藉他力如佛力、福報、功德 《那先比丘經》云: 「人在世間作惡至百藏,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 我不信是語……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沒, 人雖 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 4壓伏義:如以石壓草,而使其業果不能成熟招報 2009/5/20 永餘編製

二、摧破業果 (一)善法對治: 1、發起善心, 2、發露 3、斷相續心 4、精勤修善 5、思惟憶念十方佛 (二)心性轉變: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二、摧破業果 (一)善法對治: 1、發起善心, 2、發露 3、斷相續心 4、精勤修善 5、思惟憶念十方佛 (二)心性轉變: 2009/5/20 永餘編製

三、觀法無生 轉變業緣、摧破業果,乃從事相而言講 ﹙事懺﹚ 觀法無生是從空理契入﹙理懺﹚ 即了知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的、是空性的,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三、觀法無生 轉變業緣、摧破業果,乃從事相而言講 ﹙事懺﹚ 觀法無生是從空理契入﹙理懺﹚ 即了知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的、是空性的, 如迷路之人,知道了正確的方向,就不存 在迷失方向的問題; 然在體證法性清淨、空性的過程中,乃隨 眾生根性,而有不同的契入 2009/5/20 永餘編製

三種懺悔:《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 (1)作法懺悔,略稱作法懺。 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 (2)取相懺悔,略稱取相懺,又作觀相懺悔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三種懺悔:《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 (1)作法懺悔,略稱作法懺。 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 (2)取相懺悔,略稱取相懺,又作觀相懺悔 即觀想佛之相好等,以為除罪之懺悔。 以上兩懺均屬事懺。 (3)無生懺悔,略作無生懺。 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之懺悔。 此屬理懺。 2009/5/20 永餘編製

懺悔之相有三品: 《往生禮讚》 1.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 稱為上品懺悔。 2.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 稱為中品懺悔。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懺悔之相有三品: 《往生禮讚》 1.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 稱為上品懺悔。 2.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 稱為中品懺悔。 3.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 稱為下品懺悔。 2009/5/20 永餘編製

(一)觀法如幻:如《淨業障經》云: 「諸法如影響,欲恚無處所,如幻夢水月, 實無染恚者。」 (二)觀法緣生:這是從諸法緣生無自性的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一)觀法如幻:如《淨業障經》云: 「諸法如影響,欲恚無處所,如幻夢水月, 實無染恚者。」 (二)觀法緣生:這是從諸法緣生無自性的 角度來說明業果本空。 「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如來所說異相生異相 滅,以異因緣故,是時過去諸法已滅已盡 已轉,如是業障無復遺餘」 《合部金光明經》 2009/5/20 永餘編製

「出家人雖欲修道,為五煩惱所障, 心不得停心 ,為四顛倒所惑,不得入四念處,亦須懺悔除滅 業障。」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何者需懺悔? (一)在生死輪迴的業果中: (二)在修行解脫的需求中:如《金光明經文句》云: 「出家人雖欲修道,為五煩惱所障, 心不得停心 ,為四顛倒所惑,不得入四念處,亦須懺悔除滅 業障。」 (三)在究竟成佛的立場中: 解脫的二乘和登地菩薩,仍有微細的無明煩惱存在, 就清淨的法身而言,都未清淨,都須懺悔。 如《金光明經文句》中云: 「當知懺悔位長,其義極廣。云何而言止齊凡夫? 是故五十校計經,齊至等覺,皆令懺悔。」 2009/5/20 永餘編製

吾人對業報應有的省思 (1)努力為善,勤修善法,珍惜善緣, 開拓善因 (2)學佛修行,著重平時 <平常心是道-君子慎獨>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吾人對業報應有的省思 (1)努力為善,勤修善法,珍惜善緣, 開拓善因 (2)學佛修行,著重平時 <平常心是道-君子慎獨> (3)善惡因果,正念不忘 (4)生死相續,由業而來 (5)凡夫流轉,智者解脫 (6)何人無罪?何者無愆? 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 2009/5/20 永餘編製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歸依三寶,截斷疑根, 挫情折意入玄門 因果儼然存,懺悔功深, 諸佛共垂恩 2009/5/20 永餘編製

卷一 歸依三寶第一 斷疑生信第二 懺悔發願第三 卷二 發菩提心 第四 發願 第五 發迴向心 第六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2009/5/20 發菩提心 第四 發願 第五 發迴向心 第六 2009/5/20 永餘編製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得洗浣心垢。 十惡重障淨盡無餘,業累既遣內外俱潔。 次應仰學菩薩修行直道, 功德智慧由之而生。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得洗浣心垢。 十惡重障淨盡無餘,業累既遣內外俱潔。 次應仰學菩薩修行直道, 功德智慧由之而生。 所以諸佛每歎「發心是道場,能辦事故」 唯願大眾各堅其志,莫以年命待時漏盡。 勿令空去,後悔無益。 2009/5/20 永餘編製

相與今日值遇好時,不應日夜煩惱覆心。 宜當努力發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功德智慧不可格量,蓋論一念況復多念,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相與今日值遇好時,不應日夜煩惱覆心。 宜當努力發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功德智慧不可格量,蓋論一念況復多念, 假使歷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餘善, 不及發心萬分之一,算數譬喻亦不能盡。 又有一人,但作福德,不發菩提無上道心, 譬如耕田不下種子,既無其芽何處求實。 2009/5/20 永餘編製

何謂菩提心? 一、定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二、性質: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假使歷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餘善 ,不及發心萬分之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何謂菩提心? 一、定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二、性質: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假使歷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餘善 ,不及發心萬分之一。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 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 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09/5/20 永餘編製

三、種類:三種菩提 《法華玄義釋籤卷十二 》 1.真性菩提:又作無上菩提。 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2.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三、種類:三種菩提 《法華玄義釋籤卷十二 》 1.真性菩提:又作無上菩提。 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2.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 悟契合理之智慧。 3.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 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 2009/5/20 永餘編製

二、深心:樂習一切諸善根故,以為值眾德本 相應:實智菩提 三、迴向發願心:謂一毫之善、 一塵之福, 內起直心,外修善法,盡迴向法界眾生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三心: 一、至誠心: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相應:真性菩提 二、深心:樂習一切諸善根故,以為值眾德本 相應:實智菩提 三、迴向發願心:謂一毫之善、 一塵之福, 內起直心,外修善法,盡迴向法界眾生 ,度脫有情 相應:方便菩提 《觀無量壽經》 2009/5/20 永餘編製

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三心發則眾德方能起行 《維摩詰經》 2009/5/20 永餘編製

一、真性菩提→至誠心→直心→又作無上菩提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實智菩提→深心→深心→又作清淨菩提 樂習一切諸善根故,以為植眾德本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一、真性菩提→至誠心→直心→又作無上菩提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實智菩提→深心→深心→又作清淨菩提 樂習一切諸善根故,以為植眾德本 三、方便菩提→迴向發願心→菩提心→ 又作究竟菩提 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 內起直心,外修善法 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2009/5/20 永餘編製

直心:不迂曲 正念真如法故是修行證道的根本 楞嚴經: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修行人最忌攀緣諂媚,佛言: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直心:不迂曲 正念真如法故是修行證道的根本 楞嚴經: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修行人最忌攀緣諂媚,佛言: 「有地,則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 心。」 《佛遺教經》 2009/5/20 永餘編製

何謂菩提心? 一、定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二、性質: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三、種類:三種菩提 四、功德: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2009/5/20 永餘編製